搜索
孙巨才的头像

孙巨才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3/06
分享

木兰店与花木兰

河南省武陟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南临黄河,与省会郑州隔河相望,县域面积805平方公里,辖4镇7乡4个街道办事处,352个行政村,总人口74万。武陟县历史悠久,夏朝属冀州,称覃怀。周初,称怀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后,置怀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废怀县入武陟县武陟县政府所在地木城镇,有人写成木栾店,但农村老百姓都叫,这是历史形成的无可争辩的事实。此名由何而古籍上尚无文字记载,因此在文人中就出现了不同的说法:

店古称穆陵关,由于长时间流传演变,声音近似,逐渐改称木栾店。此种说法有明显漏洞,首先穆陵关在山东,并非河南武陟县,史学界已有定论其次,既称穆陵,必有高山隘口,而木栾店地势却是一马平川,难以称“关”;再者"栾"读luán,“兰 ”读lán ,在本地读音相差甚远,分得很清,根本不会混淆。

店古代有美女木,酿酒开店,由于酒醇人美,饮者云集,生意兴旺,故称此地为木栾店。此说明显有附会之嫌在古代,女子开店卖酒形同妓女,为礼教所不齿,虽有文君当垆佳话,当地人也不设文君店地名,何况一个不知名的木栾,此说大谬。

三说店古代遍植栾树,故名木栾店。此说看似有理,其实问题很大。首先,栾树为热带树种,当时未在北方种植古人描写本县景象,有两岸绿杨环沁水,一原芳草蔚黄河的名句,可见木店种的是杨树,不是栾树。魏晋时期怀县令潘岳在怀县作诗二首其二“白水过庭激,绿槐夹门植”,也说广种槐树,丝毫没有栾树的踪影。

而上了年纪的武陟县农村老百姓却说,县城木兰店就是花木兰店,它的起名缘于巾帼英雄花木兰,两者之间发生过一系列动人的故事。

花木兰是《木兰诗》中的人物。北朝长篇叙事民歌《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这首诗一直存在于初中语文课本中,因为它有独到的人文艺术价值,诗歌内容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耳熟能详,众口皆碑。

《木兰辞》的事和诗都产生于北魏(386——534),因为北魏与柔然的战争和诗中的地名相合,所以应在北魏太武帝向北大破柔然期间,诗作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后经隋唐文人润色。此诗产生于民间,最初录于南朝陈僧智匠《古今乐录》,在长期流传过程中,虽然经过了后代文人的润色,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它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一篇优秀叙事诗,记述的是女英雄木兰乔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最后光荣还乡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

木兰的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和淳朴的优秀品质,是一个深深扎根在中国北方大地上的有血有肉、有人情味的英雄形象,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尤为可贵。花木兰忠孝两全,深明大义,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了淳朴和高尚的情操。

花木兰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壮的诗。《木兰辞》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所诵读。多年来,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木兰从军》和豫剧《花木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壮举。

木兰故里在河南虞城,自唐代已有定论。在河南省虞城县营廓镇,不但有唐、宋、元、清历代修建的祠堂,而且至今仍存在元清两代的记事碑,详细记载着木兰的故里、事迹及历代修祠情况。每年四月八日(木兰生日)前后三天的香火大古会,豫、皖、苏、鲁交界百余里的群众,纷纷赶会进香,农贸交易,千余年来延续,至今不衰。

河南虞城县的花木兰与武陟县的木兰店有着深厚的情缘。虞城县至武陟县全程约294公里,花木兰的行迹把两个县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并且留下了真挚感人的传奇故事。

《木兰辞》中记载:“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花木兰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

花木兰骑着骏马,一早从虞城县营廓镇出发,奔驰294公里,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到达武陟县的黄河渡口龙源店(后改称木兰店),这是符合客观情况的。中国古代的里比现在小,大约是300米一里,骏马也就是一天行程三百多公里,千里马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不是真的一天就能跑一千里,直到今天仍可重复验证这个行程的真实性。当时的木兰店的前身龙源店就在黄河边,是交通便利的黄河渡口,也是花木兰北上抗击柔然侵略者的必经之路。

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改道。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所编《人民黄河》的统计,历史上有记载的黄河决口泛滥达1593次,较大的改道就有26次。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为东北流向。当时的龙源店就在黄河的南岸。黄河水大浪急,夜晚无法过河,军情再紧急,花木兰也不能连夜前进,就只好在龙源店住宿,等待天明乘船过河。

当时的北魏大敌当前,为了抗击柔然侵略者,实行战时体制,全民总动员。龙源店的居民支援前线,热情拥军,男女老少亲切慰问了花壮士,满足了花壮士的人吃马喂,为北赴前线的花壮士提供了各种方便。

第二天,龙源店的居民敲锣打鼓,热烈欢送花壮士登船渡河。花木兰非常感激,面对送行的人群,站在船头上连连挥手告别,高喊不忘龙源店居民的深情厚爱!龙源店给花木兰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木兰辞》中记载:“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花木兰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由于天子的大力表彰,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花木兰的英雄事迹。花木兰如愿以偿,骑上骏马,返回家乡,又路过了必经之地龙源店。龙源店的居民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热烈欢迎英雄花木兰的胜利归来。在庆祝大会上,应龙源店人民的强烈要求,花木兰留下了英雄的墨宝落款:“木兰”。

龙源店的人民为了永远纪念英雄花木兰对龙源店的深情厚爱,就将英雄的墨宝落款“木兰”二字制成了金字招牌,并且一致决定将“龙源店”改名成为“木兰店”。

千百年来,无论官方或文人不断将“龙源店”改成什么店什么城,但武陟县的老百姓却不受任何干扰,在农村群众的口语中,“木兰店”的这个称呼从未改变,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光辉形象永远耸立在武陟老百姓的心中。

武陟老百姓爱木兰店,爱花木兰,爱木兰花。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戏题木兰花》:“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这是白居易对木兰花的赞美,此处,木兰借用了巾帼英雄花木兰。木兰花代表着一种勇敢无畏、优雅大方的高贵品质。从此木兰就成了巾帼英雄的代名词。武陟老百姓把木兰花当成了花木兰的化身,木兰店的县花。

木兰为落叶乔木,原产中国中部,现中国各省区均有栽培。 木兰高2至5米,胸径1米,枝广展形成宽阔的树冠;树皮深灰色,粗糙开裂;小枝稍粗壮,灰褐色;冬芽及花梗密被淡灰黄色长绢毛。

因为木兰开花时纯洁无瑕,其香如兰,其花如莲,所以木兰花的花语是高尚的灵魂。木兰开花时节,白色花蕊也有红色花蕊的花朵傲立枝头,赏心悦目,典雅清新,站于树下,不由让人产生敬意,流连忘返。

木兰花不仅仅可以供我们欣赏,为我们带来香气,还可以作为中药来使用。它的花蕾可以入药,在中药里称为辛夷,具有祛风散寒、通塞利窍、温通脉络、升清明目之功效。

木兰花代表着高尚的灵魂,正是我们敬赠恩师的理想花卉。在教师节,送予老师一支绽放的木兰花,正是可以表达我们对老师崇高灵魂的感恩和赞美,表达我们对老师的尊敬与感激。

现如今,花木兰故里的河南省虞城县人民为了纪念花木兰,在虞城县内建有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木兰宾馆、花木兰度假村、花木兰产业集团、花木兰民兵连、花木兰盘鼓队、花木兰舞龙队。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花木兰的生日,人们祭祀花木兰,人山人海,庙会盛大。现在,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名字不但在我国家喻户晓,而且由于美国迪斯尼公司耗巨资制作的卡通片《花木兰》的巨大影响,她的美名已传遍了全球。美国新闻媒体赋诗称赞“古有神州花木兰,替父从军英名响;今有卡通‘洋木兰’,融中贯西四海扬。”

那么,作为花木兰情深意厚的木兰店,难道不应该也像虞城县学习一些吗?栽些木兰树,开些木兰花,就会让木兰店更加美好。

过去木兰店是豫北重镇,有只知木兰店,不知武陟县之说,木兰店成了武陟县的代名词。现在武陟县城的范围已覆盖了龙源镇的相当一部分地方,说县城在木兰店已很不准确。好在武陟县群众与时俱进,直接把县城叫武陟,上公交车说是去武陟,谁都知道去哪儿,不会多问一句。如今是只知武陟县,不知木兰店了,武陟县反倒成了木兰店的代名词。

今天我拙笔探究关于木兰店地名的由来,不羞才疏学浅,只为抛砖引玉。欢迎热心人士进一步探讨与深究,深入乡村基层,访问知情老人,深刻挖掘,收集整理,撰文发表木兰店与花木兰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动人故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