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巨才的头像

孙巨才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3/13
分享

董永七仙女和牛郎织女不是一回事!

董永七仙女和牛郎织女不是一回事

孙巨才

河南省武陟县的《董永传说》在2006520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是传承人,曾被省、市、县的电视台与多家报纸专访宣传,说我“把董永留在了河南”,“把董永留在了焦作”,焦作市还为我开了电视颁奖晚会。因此,经常有各级领导或文人学者指名要我陪同他们游览小董村里的董永庙。在陪同的过程中,不少人询问我,董永七仙女和牛郎织女是不是一回事?我告诉他们说,这两者不是一回事,各有各的故事与人物,不同的地方表现在十二个方面:

一.故事情节不同

牛郎织女和董永七仙女不是同一个民间传说,讲述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爱情神话故事。

董永七仙女的故事: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七仙女下凡与之婚配七仙女一夜织成十匹锦缎,将董永三年工期改为百日夫妻返家途中,董永发现妻子怀孕在身。这时,天上玉帝查出七仙女私下凡尘,派出天兵天将,旨七仙女,限午时三刻返回天庭,违命则将董永碎尸万段。七仙女不忍丈夫受害,只得返回天庭,夫妻在大槐树下诀别一年后七仙女委托麒麟送子。后来,经过七仙女的顽强斗争,王母从中斡旋,七仙女被剥夺仙籍,贬为凡人,七仙女二次下凡,和董永终于过上了夫妻恩爱的幸福生活。

牛郎织女的故事:织女是天帝的孙女,每天在天上织造云锦。牛郎依哥嫂过活。嫂子经常虐待牛郎,他被迫分家出来,和老牛相依为命。有一天,老牛告诉他,天上的织女要到山后的湖里洗澡。如果牛郎拿走织女那件粉红色的衣服,织女就会成为他的妻子。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去做,果然成就了姻缘。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一说为穿上牛皮鞋上天)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娘娘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

.男主角不同

董永就剩下一个亲人,就是他年迈的父亲父亲死后卖身葬父,人们都说他孝顺,二十四孝里面就有这个故事。

而牛郎则是父母早就去世就剩下哥哥哥哥娶了个坏女人,特别尖酸刻薄,所以他只能和一头老牛一起生活劳作,被称为牛郎。

三.男主角具体姓名不同

全国所有流传董永传说的地方的男主角的姓名都叫董永;而全国流传牛郎传说的地方的男主角的姓名却各有不同。

2010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牛郎织女传说”,当地人称牛郎为“石爷”。唐德宗贞元14年(公元798年),这里就建成了“石爷庙”。

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河南鲁山传说,鲁山县辛集乡境内的露峰山西南有个孙义村,该村千余名孙姓村民一直以来把牛郎孙守义作为自己的祖先敬奉。

牛郎织女传说之——河南南阳传说,南阳城西二十里有个桑林村,牛郎叫如意。2007年,南阳“牛郎织女传说”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10月,南阳市文化局具体实施了“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南阳”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最终成功,由此在文化上认定了“牛郎织女传说源于南阳”的说法。

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拥有始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二者隔沂河东西相对,牛郎庙旁边的村叫牛郎官庄, 村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孙,与牛郎(孙守义)同姓,村里人以牛郎后代自居,并历代传承牛郎织女故事。

四.女主角身份不同

七仙女是王母娘娘的七个女儿而织女则是王母娘娘的孙女“织女,天女孙也。”(见西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两个女主角的身份不一样。

工作不同

七仙女是玉帝的七闺女(皇家公主),董永是种地的 (肆力田亩)牛郎是养牛的,织女是天庭里织布的。

六.中介人不同

董永七仙女是一个老槐树当媒人介绍成的亲;而牛郎织女则是那头神奇的老牛在中间透露消息、牵线搭桥,方才成就了姻缘。

七.两人的相遇不同

七仙女是因为天性善良、爱慕董永,主动和董永在一起的;

牛郎却是听了老牛的话,偷了织女洗澡时候放在湖边的衣服,算是逼着织女和自己成了亲。

.结局不同

董永和七仙女虽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两个人的感情越来越好,两个人最终过上了普通人的夫妻生活;而牛郎和织女却只能隔着银河不能在一起一年也只能在七月七见一次面。

九.七月七的含义不同

七月七晚上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间;七月七早晨是七仙女人物原型张七姐的诞辰。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逢农历七月初七日,很多地方的人们都要在这天晚上庆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相传,农历七月初七日也是七仙女的人物原型张七姐、魁星、老牛、汉武帝的生日,因此,全国各地的节日相同,但祭拜的内容各有不同。山东胶东拜七神姐,广东、香港过七姐诞,闽南、台湾拜七娘妈,东南亚一带时兴“七夕拜七姐”。七成了“巧”的代名词,到了农历七月七,很多地方的人们都要在这天的白天,穿针赛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巧,晒书晒衣,拜七姐、拜魁星、为老牛庆生,为汉武帝祝福,吃花瓜巧果,歌颂永固的爱情、心灵手巧的劳动,把这天过成了七仙女的诞辰节、未婚男女的爱情节、农村百姓的妇女节。各地的董永庙与七仙女庙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张七姐诞辰庆祝活动,搭高台,唱大戏,大力表彰勤劳致富的巧姑娘、巧媳妇,也进行穿针比巧、解结赛巧、剪纸夺巧等传统民俗比赛,还有旱船、背僮、秧歌等社火故事的演出。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戏曲、歌曲、舞蹈擂台大赛,以及古装的迎仙、谢媒、拜仙等隆重仪式。许多追求美满婚姻的新郎新娘,特意在这天一早赶到七仙女庙前拜谒七仙女,装扮成七仙女与董永的模样,坐上花轿或轿车,途径大槐树下山盟海誓,感谢老槐爷和土地公公这两个大媒人,然后到董永庙跪拜董永七仙女,举行集体婚礼,以期获得像七仙女和董永那样千年不朽的忠贞爱情。

未婚男女为了纪念董永和张七姐在大槐树下定情盟誓,就纷纷效仿,以大槐树为媒,海誓山盟,拜天地定亲,重温董永和七仙女的经典爱情,观连理枝,挂连心结,拴连心锁,誓鸳鸯鸟,走爱情路,体验董永和七仙女的忠贞不渝的爱情生活,祝愿自己爱情忠贞、婚姻美满、幸福永久,把七月七日这一天过成了浪漫的爱情节。他们集体吃七巧饭,七个姑娘包饺子,有的饺子馅里藏有一样东西,谁吃到豆腐的有福,吃到硬币的有钱,吃到顶针的手巧,吃到桂圆的团圆,吃到糖块的日子蜜甜,吃到红枣的早生贵子,吃到韭菜的夫妻长久恩爱。

很多信男信女还在晚上自发聚集到董永庙唱歌、跳舞、玩把式,采用各种娱乐形式通宵达旦地狂欢游乐,彻夜不眠地为张七姐守岁,都把这一天过成了神圣的七仙女诞辰节。

年轻女人们对着天上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祈求七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更祈求爱情婚姻的巧配姻缘。她们把这个晚上过成了民间千古流传下来的盛大的妇女节。

为什么七月七日能够成为民间的重要节日呢?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源于女娲创世时第七天用黄土造人的传说,因此,被称为“七元”。人死后,每七天烧一次纸来祭奠,叫头七,之后要烧七个七,因为女娲捏出来的小泥人是晒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有活气儿,成为了真正肉身的人。

每周有七天;天上最重要的星座是北斗七星;中国古代天文学有七曜,就是对日、月、五大行星的一种总称;数理上,算盘有七粒珠子;地理上,世界有七大洲;化学上,既不显酸性,也不显碱性的中性pH值是7;物理上,阳光分离出来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音乐上,一个自然音阶有七个音符;在文学作品中,七绝诗是最令人欣赏的奇葩。由此可见,七象征着创造,生产,孕育,新生,运行、防卫、神圣、纷繁、多彩、高雅等诸多释义。

作为生命孕育者的女性,本身就与七不可分割:女子,一般在十四岁月经初潮,是两个七年,所谓二七天癸至,开始具有孕育新生命的能力;在四十九岁时,到了绝经的时候,紧接着更年期就来了,所谓七七天癸绝。七月初七这一天,两个七,七加七是十四,是女子月经初潮的年龄;而如果两个七相乘,是四十九,是女性绝经的年龄,是断绝生育的时候,从十四到四十九这期间,是女性具有生育能力的阶段,正好是女性机能最完善,是“最女人”的时期。因此,牛郎织女相会日就定在了七月七,七仙女张七姐的生日也定在了七月七,都是为了充分显示女性的象征意义。

若说七月七牵牛、织女二星相距较近,其实这两颗恒星的距离最少还是16光年,牛郎织女两颗星每年七月七相会一次,在天文学上只能是神话而已。

十.产生时代不同

牛郎织女故事产生于西周(前1046——前771;董永七仙女故事产生于西汉(前206——公元25

记载牛郎传说的《诗经》的成书年代不超过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记载董永故事的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77——前6)的《孝子传(图)》的成书年代必定在公元前6年之前。

十一.神化方式不同

牛郎织女从神话到,从天上到人间;董永七仙女从事实到神话,从人间到天上。牛郎织女的传说源于西周时的天文之牵牛星与织女星,牛郎织女为神话人物,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董永七仙女的故事产生于西汉,据史料记载,董永确有其人。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从考古发现和古代传说来看,董永的故事在西汉即已流传。

牛郎织女是一个非常古老的神话故事,早在远古时代,古人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有现存文字记载的牛郎织女天文星区对应地理地域分野最早见于汉代史籍《汉书·地理志》:“粤(越)地,牵牛(牛郎)、婺女(织女)之分野也,今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

周代《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其中出现了有关织女、牵牛星宿的记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萌芽和胚胎。这里的“牵牛”和“织女”是指两个星座的名字,作者是借织女星不织布和牵牛星不拉车来讽刺当时的西周王朝徒有宗主国之名却不保护属国的现实。

到了汉代,牛郎织女开始成为神话传说:“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六引汉•刘向《淮南子》)。人们将自身在男女相爱相思的感受赋予了天上的神,添加了七夕相会的情节。“七月七,河鼓(指牛郎)织女二星神当会”(东汉九原太守崔寔《四民月令》);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相传七日鹊首无故髡,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风俗通义》东汉•应劭)。东汉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里,牵牛星和织女星之间的爱情已经明朗。

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 为征讨西南诸国训练水军,开凿了工程浩大的昆明池。池修好后,汉武帝在池畔东西两侧分别立牛郎、织女石像,“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班固《西都赋》)。 “爱情关系、天河阻隔、七夕相会。其中爱情主题的注入是关键,它使本来毫不相干的两个星座具有了人性,从 而演绎出了丰富动人的神话传说故事。”( 李善注引《汉宫阙疏》)。

在三国时,牛郎织女的引用多是用来表达爱恋、相思之苦。“悲彼牛女,隔于河维”(蔡邕《青衣赋》);“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了更进一步发展。晋代有两则记录,详细地讲述了 “天河与海相通”及凡人与天上牵牛织女相会情节,是后来牛郎与织女爱情传说的重要背景。

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是“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南北朝•梁•萧统《文选》)这时“牛郎织女”由天上的两颗星宿,发展成为了夫妻。

综上所述,从汉代到魏晋,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框架基本完成:牛郎织女是因为天帝的干涉才被迫分离,仙女下嫁凡人逐渐和这个神话传说相结合,凡人还能和神相恋,鹊桥上相会的是牛郎织女。经过在民间广泛地流传,牛郎织女故事发生的地点从天上来到了人间,男主角从神变成了凡人,最后凡人又化作了神;神与神之间的爱情变成了凡人与神的婚姻,出现了原本没有的会说话的牛,在人神相恋过程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董永在历史上真有其人,一生下来就成了“穷二代”,而且很小就没了母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贫困艰难的环境里成为一个坚强勤快、善良孝顺的小伙子,充满了正能量。父亲去世无钱埋葬,董永卖身为奴,以供父丧。此事很快传到了西汉文学家刘向(约前77-前6)的耳中,就在《孝子传(图)》一书中记录了下来。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了“贤孝治国”,于建武八年(公元32年)十一月十日在怀宫(今武陟)表彰董永为天下孝子典型。此时,董永已经六十一岁了,他卖身葬父、打工顶债的事发生在四十年以前。

董永的事迹最早见于西汉末刘向的《孝子传》,后代文献中引用董永传说大多来自此书。三国魏曹植乐府诗《灵芝篇》里塑造了一个被孝行感动、帮其还债的仙女形象:“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故事的核心和之前一样还是褒扬董永的“孝”为主,孝是“因”,而仙女下嫁是“果”。 出于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劳动人民的精神需要,董永后裔的美化祖宗需要,神职操作者的利益需要,以上四个方面的共同合力把真实人生的董永故事逐渐神化起来,使它涂上了浓郁的神仙色彩,极大地增强了董永故事的生命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今天,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董永、宣传董永,目的在于剔除封建糟粕,汲取民族精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十二.传说的起源地不同

2006520董永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日 公布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民间文学(共计31项)

9

Ⅰ—9

董永传说

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

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等地不仅有与董永相关的遗迹,而且地方志中也多有记载,都称董永是当地人河南省武陟县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孝子节”和十一月初十“皇封节”均举行盛大的祭拜孝子董永的庙会活动;董永传说的教化功能对当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八年六月七日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民间文学(共计53项)

 523   Ⅰ-36     牛郎织女传说                  山西省和顺县
                                               山东省沂源县

 

山西和顺县:一直传承着许多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古老地名与景物名称。诸如牛郎洞、金牛洞、喜鹊山、南天门、天河池等与故事主人翁相对应的地名,一段段优美的故事被当地百姓传诵着。和顺县的南天池与牛郎峪不到10平方公里的境域中至今保留着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关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景物20处之多,从地名来看,天河梁、牛郎峪、南天池与磨子峪(簪峪)是地方志中早有记载的地名或村名,其余地名及相关景物名称均长期流行于民间,如今能见到的有牛郎沟、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庙、织女庙、南天门、金牛洞、老牛口、牛头山、相思背、喜鹊山等。村民世代传承着生动鲜活的牛郎织女故事和七夕风俗活动,其整体环境与牛郎织女故事的情节十分融洽和谐。经有关专家多次实地考察,2006年12月13日,中国民间文艺协会正式命名和顺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2008年6月7日,国务院以国发(2008)19号文件将和顺县"牛郎织女爱情传说"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沂源县:西周时期的《诗经·大东篇》写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据专家考察,大东的位置在泰山以东,临淄、曲阜一带,核心位置正在今天的山东沂源县燕崖乡。作为牛郎织女传说的核心发源地,燕崖乡拥有国内唯一一处与传说实地、实景相对应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建于唐代的织女洞和牛郎庙。

燕崖乡牛郎庙旁的千年古村---牛郎官庄,村里人至今沿袭着养蚕、织布、取双七水等习俗。牛郎织女景区位于淄博市沂源县,距县城15公里。每年的七月七日,山东省沂源县都会举办一年一度为期三天之久的七夕情侣文化节,充分展示沂源以牛郎织女景区为主的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浓郁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全面弘扬和传承七夕传统节日文化,积极倡导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促进夫妻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河南鲁山县:当地的牛郎织女文化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面貌。最早的明嘉靖志及市县乡的地名志均有记载。2008年8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组奔赴鲁山县辛集乡,实地考察了孙氏祠堂、牛郎洞、九女潭等牛郎织女遗址。2009年2月18日,中国民协正式命名鲁山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中国在2010年8月16日"七夕节"当天,首次对外发行了一套《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特种邮票共4枚,以邮票的形式来弘扬七夕文化所表现的那段古老的忠贞不渝的爱情观。为使该套邮票充满七夕文化气息,16日上午,《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邮票首发式暨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七夕爱情节在河南省鲁山县举行,并在全国相关邮政网点同步发行。4枚邮票分别是"盗衣结缘"、"男耕女织"、"担子追妻"、"鹊桥相会",串联起来,正是一段有关"痴男"牛郎和"怨女"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当地邮政部门还特地启用了"牛郎洞"、"织女潭"、"孙氏祠堂"等三枚风景邮戳和首发纪念戳,以便引起更多的关注。

总而言之,以上的“十二个不同”充分说明了,董永七仙女和牛郎织女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传说故事。所以,万万不可混为一谈。那些不明就里的人也不要信口乱说,以免误导了他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