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敦亲睦族,慎终追远,家家户户上坟扫墓,祭奠先人。而在我们河南武陟小董村,人们却要在祭奠自家先人之前,都要首先去烈士坟拜祭革命先烈。
我们小董村位于武陟县西部,东距县城18公里,北距焦作市区20公里,南依沁河,北望太行,人口五千余人,耕地四千三百余亩,物产丰富,地杰人灵。小董村是一个英雄的村庄,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属于革命老区,是武陟县革命斗争的大本营。
1938年春天,八路军129师386旅来到了小董大庙,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发展党员,先后有孙传顺、孙文年、孙青河、任福军、孙玉保、孙止敏、张凤英等十几人加入共产党,成立了党支部。由于小董村红色政权坚固,遂成了武陟县抗日中心。
1945年2月22日,小董村成了修陟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属晋鲁豫边区太行七专署,辖修武县与武陟县沁河以北地区。
1945年10月28日在小董村建立武陟县民主政府,属太行四专署,辖武陟县西部沁河南北地区。
1946年农历9月18日,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驻小董村的共产党县政府与小董村革命政权连夜北上太行山。
1947年4月,共产党军队大反攻,县政府和村政权下山返驻小董村,属太行四专署,修(武)、获(嘉)、武(陟)并入武陟县,小董村成了三个县的革命中心。建国后小董村是区、乡政府所在地。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小董村民众就在共产党影响下组织红枪会,反帝、反封建、抗粮抗捐、攻打反动民团,前赴后继,英勇斗争。
1935年,县立第四小董完全小学校就建有共产党地下组织,并向解放区输送了大批革命人才。
在土地革命时期,我村王卯(改名彭施鲁,1916年1月19日出生,1935年底被指派到东北抗日联军任第4军军长李延禄的秘书。1936年入党,1938年任4军后方留守处主任。1941年春任苏联红军88旅二营三连上尉连长,1945年任苏军佳木斯市卫戍副司令、中共佳木斯地委书记。建国后历任军委军校部编研处处长,总参学校管理部副部长、军训部副部长,解放军体育学院院长,国防科工委副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街,1961年8月晋升为少将军街,1985年为副兵团职离休干部,2009年11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孙双峰(出生于1915年,1936年4月,从监狱中获救加入红1军团红4师2团1营3连2排,历任战士、副班长、排长,后调到直属运输队当兽医,1945年转业到陕甘宁边区任某仓库主任,1968年逝世)等人就紧跟共产党干革命。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村孙其永、孙玉杞、孙俊立、孙雷、孙惟昇、陶光亮等二十多人,积极参加八路军129师386旅老二团,其中任福祥、任福久、陈玉皇等3人成为抗日烈士。还有我村在反抗日寇的斗争中英勇牺牲的红枪会村民及普通群众就有八十多人,虽然他们的姓名无法一一列出,但他们的英魂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在解放战争时期,我村是共产党县政府所在地,全村民众革命热情非常高涨,孙秋山、孙留运、陈振华、孙道武、孙其福等30多名有志青年积极报名参军参战,涌现出了100多位紧跟共产党走的积极分子。其中:孙留运、孙孝贵、任德胜等人成了前方烈士;孙传顺、孙传凯、孙以巴、谢用之,孙继升、孙文年、孙惟昇、王晓伦、孙乃杰等人成了后方烈士。
在1947年5月29日、1948年9月两次攻打武陟县城的战斗中牺牲的100多名解放军烈士埋葬在我村外东北角“烈士坟”里,其中60多位已成为无名英雄。他们的英魂常在,精神永存,山川相伴,日月同辉,英烈不朽,千古永垂。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村青年孙其永、王军、王国英、孙道通、谢文芝、孙其军、孙立荣、孙尚直、陈振华、孙文立、孙立永、孙道武等12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到朝鲜作战。其中志愿军15军44师131团参谋长孙文立在上甘岭战斗中英勇牺牲,志愿军战士孙立永也为朝鲜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我们村的革命烈士都是为了争取人民解放与自由幸福,前赴后继,英勇斗争,不怕牺牲,他们都是我们村涌现出来的人民英雄。
沃野埋忠骨,沁河颂英雄,碧血凝彩霞,中原传美名。万众慰忠魂,史册载伟功,继承先烈志,腾飞中国龙。
今值太平盛世,抚今追昔,倍觉幸福来之不易;饮水思源,更加缅怀先烈功绩。为了感恩英灵,慰籍忠魂,教育当代,昭示后人,秉承遗志,振兴中华,我们村两委会顺应群众要求,每年清明节都组织群众首先祭扫先烈坟墓,为先烈焚香默哀,向先烈献花致敬,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寄托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哀思,颂扬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加强对村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站在烈士墓前,我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和发展环境。我们应该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该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祭奠革命先烈,就是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继承和发扬先烈们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更加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把我们的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革命先烈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