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骏毅的头像

孙骏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14
分享

古桥有意

以山塘河为经,纵横交错的河流织成一张经纬交错的网,覆盖整个虎丘地区。

住在山塘时,我就喜欢在河边走走,桥上坐坐。我在桥上看船上人,船上人看桥上的我,相看两不厌,是一个美妙的瞬间。

水多,桥就多。那些苔色斑驳的石桥或呈拱形或成平形,都以其婀娜多姿的风采,众星拱月般烘托着山塘佳景。古桥有意,流水无情,它沉默无语地坐了千年,桥面上碾过的轮辙印似乎还在说着当年的车来人往,光滑如玉的石栏杆则记住了那些名人触摸过的手温。

传说明初大臣刘伯温为破风水,沿山塘河安放七只石狸,故又有“七狸山塘”一说。2006年,这七只石狸从东到西依次置于桥首:山塘桥的美仁狸、通贵桥的通贵狸、星桥的文星狸、彩云桥的彩云狸、普济桥的白公狸、望山桥的海涌狸、西山庙桥的分水狸。

唐代中期先后任苏州“诗刺史”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缓步从桥上走过去了。

北宋诗、书、画三绝大家苏东坡谈笑间从桥上走过去了。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石湖居士范成大潇洒自在地从桥上走过去了。

明代被誉为“吴中四才子”的唐伯虎、祝枝山相携从桥上走过去了。

明末通俗文学大家冯梦龙捋着胡须淡然一笑从桥上走过去了。

白公桥,始建于唐长庆六年(827),志载为白居易率人所建,当时俚人还叫它“莲香桥”,是山塘河上最古老的桥。据说白居易十分喜欢荷花,在苏州府衙的庭院里,就有一缸白莲。每年农历六月廿四,俗称荷花生日,满缸荷花开得正盛。白居易深吸几口满带荷香的新鲜空气,半躺在竹榻上,手里还抓着一把酒壶,荷香加美酒,竟然感到几分醉意,一身倦意也跟着涌上来,很快睡着了。

1962年版的《唐代传奇故事》中说,白居易曾梦见白莲中钻出许多胖乎乎的小孩,白生生、粉嘟嘟的小脸天真地笑着,身上系着绿色肚兜,扬着嫩嫩的胖胳膊,小手里都攥着圆圆的莲蓬,淘气地四下扬洒着。只见一颗颗青嫩的莲子,像雨点儿一般,从莲蓬中滚落下来,落得满地都是。白居易伸出手去,打算抱起一个小孩,谁想踩到地上的莲子,一下子滑倒了!顿时惊醒,原是南柯一梦。第二天一大早,有个正在山塘治河的农夫气喘吁吁地跑来禀报:“刺史大人,昨天夜里,虎丘白公桥堍下了一场奇雨!这些天,大伙都叫雨水给下怕了,可谁曾想.昨天夜里从天下掉下来的不是雨水,而是翡翠一般的莲子。有那胆大的剥开一颗尝尝,甜滋滋、凉咝咝,既解渴,又充饥,真是好东西!”说着从怀里掏出一把莲子给白居易瞧。

白居易心中一惊,想天下真有这等奇事?怪不得我昨夜梦到荷花缸里跑出许多小孩,满天泼洒莲子呢!想到这儿,他便欣然理髯,笑眯眯地对农夫说:“既是上天赐予苏州的宝物,不妨把它种起来才好。”从此,山塘周边的河流、池塘里栽种莲藕的越来越多,乡人有用莲子泡酒的,酒气中自有一股清冽的莲香。后来白居易离开苏州时,把白花藕的种子带到老家洛阳种植,还特意写诗一首纪念这段奇遇:

 

吴中白藕洛中栽,莫恋江南花懒开。

万里携归尔知否?红蕉朱槿不将来。

 

乡民为纪念白居易率民造桥的功绩,一时把白公桥就叫做“莲香桥”。

横跨山塘河支流的青山桥、绿水桥是两座最具诗意的古桥。绿水有情绕山行,青山着意化为桥。青山桥建于宋代,清同治五年重修,为单孔石板石栏平桥,宽3.1米,长3.5米,是虎丘古桥中的小家碧玉。明代文人陈基《青山桥即事》:

 

两情如水水相环,柳外春桡数往还。

招手渡头人不见,二分新月近青山。

 

绿水桥是与青山桥毗邻的姐妹桥,于明万历二年重建,也是单孔石板石栏平桥。清代文人任兆麟有《过绿水桥》诗赞:

 

花事晴暄绿水桥,画楼红袖倚吹箫。

春风不管离人恨,依旧青青到柳条。

 

斟酌桥畔旧时风景尤佳,凭栏远眺,虎丘满目苍翠,绿水蜿蜒。桥东堍是花园弄,“其地多艺花人所居,遍地种桂,高下林立,花时,人至其间,香沁肺俯,如行天香深处。”桥西堍便是塔影园,后改建为白居易祠、李鸿章祠,内有假山园池。从《姑苏繁华图》上看,斟酌桥又高又美,如虹影半垂,与颐和园中的玉带桥相仿佛。

月圆上灯时,良辰美景夜,人们喜欢在桥边酒楼里品茗赏曲,临风把酒。“斟酌”一词的本意就是饮酒。清代这里有著名的三山馆、山景园、聚景园,不但布置精雅,疏泉叠石,颇具园林之胜。现在到豪华酒楼就餐前,先端上一杯香茗,开此风气的大约就是一个世纪前坐落在斟酌桥堍的酒楼、饭庄。

据清代《桐桥倚棹录》记载的一张聚景园的菜单,所列各类江南菜肴竟达150种之多,既有鱼蟹虾蚌等时令水鲜,又有“水八仙”之誉的水乡素食,仅苏式点心就有26种,即使与现代豪华饭庄相比也毫不逊色。

斟酌桥有桥联:“鹤市人家通一水,虎丘花舫聚三汊。”当时在桥下有画舫云集,画舫大多到东山浜,各择柳荫深处停泊。那些富商大贾,文人雅士在船上饮酒听曲。傍晚时分,暑炎渐退,于是船上点起串串红灯,接二连三地穿过斟酌桥,来到宽阔的山塘河上,迎着习习凉风,悠悠地向野芳浜摇去,留给斟酌桥无数的吟咏:

 

斟酌桥头花草香,画船载酒醉斜阳。

桥边水作鹅黄色,也逐笙歌过半塘。

 

半塘春水绿如渑,赢得桥留斟酌名。

桥外酒帘轻扬处,画船箫鼓正酣声。

 

清代诗人、画家张船山晚年寓居在青山桥与斟酌桥之间的几间老屋里,自诩“乐天天随邻屋”,隔三岔五就与好友石韫玉、孙星衍等品酒和诗,嘉庆十九年(1814)的初春时病逝于此。当时的大诗人吴锡麒《哭张船山》:“却思斟酌桥边水,呜咽还应到九原”、“如此惊才仅中寿,问天何苦更生才!”

桥依青山绿水,街有亭台楼阁。明清时,山塘西端的几座古桥边排满了酒肆、茶楼、饭庄、旅舍、赌局、妓馆,往来的客商到山塘街上来采办货品,常常就居住在这里。城里的达官贵人、公子哥儿也到这里来寻欢作乐。每每暮色降临,桥上桥下车来轿往,熙熙攘攘,灯红酒绿。

不知道那灯影照不到的河边,有没有半夜冻死的饿鬼?

清光绪三年(1877)的元宵节,这里照例举办一年一度的灯会。文人墨客、公子小姐、平民百姓都聚集到斟酌桥边的酒楼、茶肆里来赏花灯、猜谜语、对春联。这是山塘市民的狂欢节之一。

红丝绳上悬一上联:

 

塔影万点,青山绿水可斟酌。

 

能对出下联者,可得到5两纹银。一时,观者如云。读书人摇头晃脑,揣摩再三,还是不得要领;平民百姓你一句我一句,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正在灯会快要结束时,来了一位在野芳浜花船上烧船菜的船娘,她对着上联沉思了一会儿,下联脱口而出:

 

彩云半塘,普济引恩推白公。

 

众人齐称“妙”,5两纹银归船娘所有。

原来这副绝对中的“塔影、万点、青山、绿水、斟酌、彩云、半塘、普济、引恩、白公”都是虎丘山下大大小小古桥的名字,船娘长年累月忙碌于山塘河上,对每一座桥都了然于心呼之欲出。

普济桥是山塘所有古桥中最大的一座。位于虎丘以东,原怡贤寺南,跨山塘河。原为木板桥,明弘治七年(1494)由市民周方等募资改建为三孔拱形石级桥。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和道光二十年(1840)分别重建。东侧桥柱镌联“东望鸿城(苏州),水绕山塘七里;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西侧桥柱镌联“北绕山塘,水泽往来通陆墓;南临路轨,云车咫尺到梁溪(无锡)”。1986年,苏州市府拨款20万将普济桥落地大修,易以柱石,加固桥体,重砌桥栏,复其旧观。同时,在桥的西侧建紫藤花廊和烟水亭、木兰亭。当春风吹面不寒时,游人伫足桥上或倚栏小憩,可见桥两边柳色如烟、桃色如火,河上舟楫往返,黑白相间的江南民居错落有致,大有“我看桥上人,桥上人看我”的诗意。

但像普济桥这样幸运的并不多。《桐桥倚棹录》中就有记载的南宋单孔拱形桐桥在1963年被拆除,桥堍原有的观音阁就藏在民宅里;《姑苏志》中记载“唐刺史白居易建”的白公桥在1977年被拆毁,片石无存;素有“还是秋来可怜月,照人独上彩云桥”的北宋古桥彩云桥,在1975年被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平板桥;银杏桥、东庄桥则早已灰飞烟灭。还有的古桥因为改建或扩建,变成了古不古、洋不洋的东西,这是城市化进程中最令人痛心的缺憾。

古桥初始设计在于承载车马人畜,难以负荷现代载重车辆,桥面和桥墩等部位由于直接承压,多是受损较为严重的部分。丧失交通功能的古桥缺乏必要的养护维修,加上流水冲刷、污水浸润、桥体上攀附的植物,都会威胁桥体结构的稳定性。更为致命的是城市建设对古桥存续的影响,所谓“修旧如新”的拆建也常致古桥于尴尬境地。2013年《中国古桥现状调查报告》中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对古桥的毁坏触目惊心,掠夺式的开发使许多千年古桥岌岌可危。列入全国文保名录的古桥有758座,基本保存完好;列入省级文保名录的古桥约为2647座,保存完好的不到1/5,已被拆毁的有3/5,还有1/5已属危桥;列入市级文保名录的古桥约为27820座,绝大部分已经拆毁。

山塘街区散落的古桥应该说还是幸运的,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一条小巧玲珑的古桥链虽然已经断裂不可复原了,但残存的古桥还残存着。以对待文物“修旧如旧”的务实态度逐步修复残存的古桥,而不是让这些诗情画意般的桥名委屈地躲在线装的古籍里,它是古城保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所承担的城市责任委实不轻。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到山塘的时候,都希望能够看到小时候玩耍过的地方还遗留着什么东西。如果这些东西没有了,我们会有一种失落感,我们和原来的故乡就缺少了沟通的纽带。不忘这个“沟通的纽带”,愿古桥仍在,登桥远眺,仍足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我在河岸上缓缓西行,一座座古桥向我走来,又悄悄离去。作为一个后来者,我真想轻轻抚摸一下黄石桥栏,轻轻说一声:百年千年,风里雨里,你沉默无语地坐在河上,承载着东来西去的人流,你的情感至今让我感动不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