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科考案”始末
孙骏毅
江南民谚:二月二,龙抬头。
江阴盐商之子、江阴秀才徐经(地理学家徐霞客的曾祖父),是唐伯虎在应天府乡试时结识的好友。两人在金陵逗留的日子里,一同出入高档餐馆饮酒作乐,又一同去秦淮河畔寻花觅柳,无话不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憾,结下了不浅的友谊。此次进京赶考,两人相约结伴同行,择定弘治十二年(1501年)农历二月初二动身,选定“龙抬头”的日子起程也是图个吉利。
从江阴起程坐航船进京,走的是京杭大运河,从扬州北上走青州,几次转船,航程要数月之久。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称,明代用于长途载客的船叫“课船”:“身甚狭小而长,上列十余仓,每仓容止一人卧息。”这种船可敌一般风浪,倘遇大风大浪,那是很危险的。即便如此,往返京都的夜航船还是络绎不绝,日夜兼程。明代以夜航船为背景的传奇小说很多,如《吴衙内邻舟赴约》、《蔡瑞虹忍辱报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唐伯虎此时的心情当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更多的是得意洋洋,因为此番进京赶考,拿个功名对他来说应该是“三个手指捏田螺——十拿九稳”的。他有足够的信心,重演金陵高中解元的辉煌。
一旦心情舒畅,唐伯虎坐枯燥乏味的“课船”也觉得十分有趣。离“会试”还有一段时间,他与徐经一路换船,一路游赏沿途的名胜古迹。这天,船靠淮安,两人弃舟登岸,一起去淮阴侯韩信“乞食漂母”处凭吊。那里有一池塘,塘边建有“淮阴侯韩信祠”,供奉着韩信的灵位。唐伯虎撮了三枝香,点上,虔诚地向灵位三鞠躬。
唐伯虎对徐经说:“想当年韩信穷得一文不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才能成就一番大业啊。”
徐经笑道:“伯虎兄,你堪为大任,我只图一个小小的功名而已。”
“说什么泄气话呢,”唐伯虎满有信心地说,“此番进京应试,我相信你我都会荣归故里的。”
“承你吉言。”这次进京应试,徐经对博取功名不无信心。他带足了银票,连唐伯虎的盘缠也由他包下了,其目的就是请唐伯虎一路上还能给他来点考前辅导,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总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奢望。
中国古代读书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就是:第一,“金榜题名”,使皇帝能知道自己的名字;第二,“御前对策”,使皇帝能赏识自己的才能;第三,“君臣唱和”,使皇帝能为自己的才能叫一声好;第四,“爱卿平身”,被皇帝视为心腹,平步青云,衣紫着绯。这种梦想被御用、被拔擢、被宠幸或被废弃、被贬黜、被放逐,则成为他们最荣耀或最悲伤的事情。
航船向京城急急驶去,唐伯虎的“及第情结”也越缠越紧。及至到山东境内换船时,才有闲上岸一游。他早就听说泰山风景绝佳,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很想去实地踏勘一番,对自己画山水是很有帮助的,今天既已到此,怎可错过机会!
徐经说我是真累了,就在山下的泰安城里找个客店住下来,一边读书一边等候。
明代的客店大多既是饭店又是旅店,当时的泰山客店是根据客人的不同身份而区别对待。为使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则为在夜间来投宿的客人设“贺席”接风。徐经包下的是一等厢房,享用“专席”,每日有佳肴、美酒、佳丽弹唱,进出有专用的“竹轿”。他在山下享受生活,乐哉优哉。
唐伯虎带上客店备的干粮,一路向泰山进发。他沿着潺潺山溪,溯流而上,山回水绕,林木葱郁,山路变得狭窄而崎岖。他折根树棍,一步一步向上攀登。走不多远,眼前豁然一片杉树林,浓荫蔽日,山雾缭绕,鸟栖于树,泉鸣于谷,使人宛如走进了人间仙境。唐伯虎不由神清气爽,有些飘飘然起来。这时,脚下的一块石头忽然松动了,猝不及防,他重重摔了一跤,把右脚给扭伤了。
唐伯虎坐在地上,喘了几口粗气,遗憾地看看山顶,离山顶还有不少的路,看来是爬不上去了,就一瘸一拐地从另一条山道下山。他看见杉树林背后有一座小寺庙,就想进去讨碗水喝。
这是三开间的小庙,中间为佛堂,东为房,西为仓。有一老僧双目微闭坐于蒲团上,拈着一串菩提珠,嘴里念念有词,好像根本就没有听见有人进庙的脚步声。
唐伯虎故意一声咳嗽,老僧依然微闭双目,不为所动。
唐伯虎跺了下脚,弄出一点声响,老僧这才睁开一只眼,瞄了他一眼。
唐伯虎双手合十,恭恭敬敬地施礼,趋前一步说:“小生想借口水喝。”
老僧纹丝不动,只是淡淡地说:“佛案上已泡好一壶茶,施主自便。”
唐伯虎十分诧异,老僧怎么知道我要进庙来讨水喝的?未卜先知,莫非我遇上了高僧?于是,喝过茶后,索性在地上坐下来。刚要开口,老僧睁开双眼,淡然一笑,并不多言,指指佛座前的一个签筒,还是淡淡地说:“施主何不卜签,不问自知。”
唐伯虎虔诚地走向佛像,磕了三个头,然后弯下腰去,小心翼翼地抽出三枝签,递到老僧手里。
第一枝签上写着:
鱼在深渊未成龙,毫光难射斗牛宫。
青云直上终无路,直待来春春还浓。
第二枝签上写着:
如今世事不相通,昨日西漂今日东。
说与艄公牢把舵,免教浪打入舟中。
第三枝签上写着:
满眼凄凉极自愁,无心不顺水空流。
但存道念时时在,自有嘉祥且莫忧。
唐伯虎看过这三枝签,字面上所反映的意思好像并不太妙,就问老僧:“敢问签语如何?”
老僧看看签语,看看唐伯虎,轻轻叹了一口气:“施主是明白人,又何必多问?自悟乃是觉悟,觉悟乃是自悟。”
唐伯虎一头雾水,不过刚上山时的愉悦心情丢掉不少,抽得这三枝签就像阴影一样笼罩在他的心头,乃至回到客店后还闷闷不乐。
这三枝签语一直要到唐伯虎因涉“科场案”落难返回姑苏后,祝枝山来劝他振作精神时,听说泰山签语后,不由得连连摇头,只说了一句话:“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天意啊天意!”
唐伯虎一瘸一拐回到山下,经郎中推拿和敷药后,腿伤并无大碍。不过,一路游兴顿减,就与徐经坐船直奔京城去了。
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迁都北京。
朱棣在发动政变之前就是燕王,驻地在北京,势力范围也在北京。
当时北方边患比较严重,受鞑靼和瓦剌的威胁,所以朱棣实行所谓“天子戍边”的政策,迁都北京,表现其守卫边疆的决心。建朝时定都南京偏于江南一隅,不利于控制北方局势。再者,自秦开始的历朝首都大都建在北方。唐宋之际,长安、洛阳、开封都曾做过都城,其中以长安的时间为最长。南方如金陵、杭州、扬州等处,曾做过都城。但在南方建都的王朝多短命,而建都于北方者多长久。这是因为在漫长的岁月中,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汉文明始终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冲击。在冷兵器时代,汉人的温文尔雅怎抵挡得住游牧民族的铁马金戈。建都北方,主要是为了抵御异族的入侵。
永乐十三年(1416),朱棣下诏制订营建北京城的方案,从全国征召20多万工匠和上百万军民来建城,所需材料来自全国各地。如百年以上的珍贵木材,是从湖广、四川、贵州等地采伐,经过千山万水运送到北京的;城砖与墙砖,则在山东日夜烧制;宫内铺地的“金砖”(大方砖),则烧制于苏州御窑。
建造京都主要是建设宫城(紫禁城)和皇城(包括祭坛和官署)。明代的紫禁城建在元大都皇宫大内的旧址,但略向南移,南北方向上则扩大了许多,长960米,东西宽760米。周围城墙高11米,在东西南北的正中分别有东华、西华、午、神武四座城门。午门南面是皇城的南门,称承天门(天安门)。皇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中的宫殿分前后朝。前朝有皇极、中极、建极三大殿,后朝有乾清宫、交泰殿、保宁宫三大殿。六座大殿都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布局非常严整。
建都工程中出了一个奇人,此人叫蒯祥,与唐伯虎是同乡。他父亲主持过南京城宫殿木工活的制作,自己随父多年,也学得一手好手艺,建房造屋,估计尺寸,量度长短,布置间架结构,与设计不差分毫。据说他能够双手各拿一支笔,同时画两条龙。画成后,两条龙龙身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蒯祥隶属工部管辖。紫禁城开始修建后,他被明成祖召到北京,负责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紫禁城的布局,多出于他的巧妙设计。经过多年修建,北京宫城与皇城终于基本建成,遂于永乐十八年将京城迁往北京。原京城应天府改为南京,作为副都。全国“会考”和“殿考”于是由南京而迁往北京。
建都后的北京城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城”。意大利传教士马可·波罗在《京城游记》中称它是一个“无可比拟的辉煌的城市”。城中街衢规整,宫墙巍峨,内河通畅,商市繁荣,茶楼、酒楼、戏楼、花楼(妓馆)星罗棋布。这对于来自江南的唐伯虎来说,好像从一个小城镇一下跨进了大都会,只觉得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心旌摇荡。尤其是主考地的国子监周围更是客舍、会馆密布,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读书人。读书人一多,免不了就有风花雪月的故事,够明代野史记上一大篇了。
到达京城后,徐经花钱雇了两个仆人,又租来两匹高头大马,与唐伯虎骑着马招徭过市,所过之处,令人瞩目。连京城里的乞丐都知道江南来了两个才子,才华横溢,又都是有钱人,出手阔绰。所以,他俩身后总会跟着“丐帮一族”。
一切似乎是冥冥之中的巧妙安排,恩师程敏政主考,以唐伯虎之才,蟾宫折桂,封妻荫子,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据明人笔记《共山堂外纪》记载,唐伯虎在京城的时候,造访他的公卿车辆堵塞了街道。一方面,他们想看看名震江南的吴中画家唐解元是何模样;另一方面,他们也看好唐伯虎这只“潜力股”,都想早一点在他身上进行政治投资。
《京城历代民间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前门外住着一群丐帮,帮主是个落弟秀才叫李耿,江苏淮安人。他认为自己和唐伯虎也算半个同乡,都被北方人叫做“南蛮子”嘛。他久已仰慕唐解元的画作,一直无缘得见。这次唐伯虎进京赶考,他像现在的“追星族”一样跟前跟后,他的那些丐帮弟兄也跟着进进出出。只要前门那边烟尘一起,一匹黄马、一匹黑马像一阵风似地向城外卷过来,李耿就会发一声喊:“唐大爷来了!徐大爷来了!”丐帮弟兄一拥而上,把两匹马团团围住,像仰望星座一样仰视骑在黄马上的唐伯虎。
唐伯虎从搭肩里摸出一大包铜钱凌空抛起,秋风落叶一样纷纷落下。
丐帮们一哄而上,喊着“谢谢唐大爷,谢谢唐大爷”,纷纷去拣拾地上的铜钱。每次路过这里,唐伯虎总要撒一大把铜钱给乞丐们。
徐经算是大手大脚惯了,也觉得唐兄花钱比自己更厉害。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伯虎抖了下马缰绳,得意地说,“区区小钱,花不掉我的一朵梅花。”
这是实话,徐经相信。话要从宫中大内季总管说起。话说这季总管与徐经同为江阴人,徐经去总管府拜会老乡,说起此次会试姑苏唐伯虎与自己同来。季总管一听唐伯虎的名字,喜出望外,要徐经带唐伯虎前来,他要求唐伯虎画“瑞雪红梅图”,他回家省亲时曾在姑苏城的一个老朋友家里见过这幅画。润笔费按一朵梅花一两银子给付。唐伯虎在那张图上画了数百朵梅花。季总管付银百两。
唐伯虎的《瑞雪红梅图》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2005年香港“嘉德”拍卖会上,曾有藏家出示过这幅画,有不少人以为是伪作,并非出自唐伯虎之手。其实不然,唐伯虎一生重复画过的“红梅图”并不至这一幅画,比如季总管指名要的这幅画作就有多幅,不过落款或铭章各有不同。
前门外的丐帮得到过唐伯虎的恩赐,对这位“唐大爷”自然感激不尽。后来,唐伯虎落难了,被关进牢里,李耿隔三岔五去探监。释放后,唐伯虎先坐马车到沧州,然后坐船南下。李耿一路相送到沧州,临别时依依不舍地握住唐伯虎的手说:“我相信唐大爷定是遭小人暗算冤枉的,您唐大爷不是这样的人。”
鸿运楼是当时京城里最出名的酒楼,日日笙歌悠扬,夜夜灯红酒绿。各地举子进京赶考都在这里聚会,就图个“鸿运高照,金榜题名”的吉利。临考前一天,唐伯虎作东,邀请江南举子20多人在鸿运楼聚餐。文人雅士,请人赴宴谓之“招饮”,被宴请叫做“应召”或“应邀”,一边饮酒,一边以诗唱和,展示的是诗酒风流的清雅。席间,唐伯虎起意玩一种“粘头接尾”的酒令游戏,由作东者出令,依次接续这句话的最后一字,规定所有人的语句必须是诗句,可自拟,也可用前人的。若谁不能接上或卡壳了,罚酒一杯;若满桌皆能接之,则罚作东者一杯。这种“粘头接尾”的游戏,在明代的文人聚宴中最多见。
唐伯虎端起酒杯,浅浅地抿了一口酒,开始起句出令:“风吹榴花上酒楼。”
依次“粘头接尾”:
楼头明月照酒瓯——瓯中已许佳期约——约与重阳红叶丘——丘连岭外云如鹤——鹤上九天此生休——休说闲愁盈千斛——斛倾且付大江流
所有人都答上来了,唐伯虎抚掌大笑,自罚酒一杯。
唐伯虎与江南举子们再次在鸿运楼聚会是在会试之后。尘埃落定,此时的唐伯虎得意忘形,完全淹没在良好的自我感觉中,殊不知由于徐经的推波助澜,他早已成为别人嫉妒的目标。“已为众矢之的,泯然不觉也”(《明史补缀》)。那天,他大概多喝了几杯,说话没了遮拦。正当众人猜测今年的会元花落谁家的时候,他以铁板钉钉的语气向众人宣布说:“不要猜了,今科会元非我莫属!”他说这话时,会试的榜单还未公布。一些人恍然大悟:主考官是程敏政,唐伯虎是他的门生,原来早就内定了啊,这科场上的猫腻忒让人寒心了吧?
所有人都听到了这句话,一些人没有在意,但更多人却把它记在了心里。
这是一句让唐伯虎追悔终身的话,因为它出现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面对错误的对象。这里不是苏州,所言的对象也不是他的朋友祝枝山、文徵明,而是他的对手和一些嫉妒他的人。更为重要的是,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此次会试还没发榜。
宴席上有一双细小的鼠眼,冷冷地盯了唐伯虎一眼,悄悄溜了出去。此人叫都穆,也是进京赶考的苏州举子。他对唐伯虎满心嫉恨,就把酒席上听来的这番话添油加醋地说与另一位主考官李东阳听,李东阳与程敏政素来不睦,听都穆一说真是喜出望外。
霜重风冷的“倒春寒”正在步步逼近,唐伯虎浑然不觉,依然得意洋洋地与徐经去北京西北郊踏青游玩。二人骑着租来的高头大马,一匹白中间黑的,一匹枣红色的,一路风尘朝郊外疾奔而去。
京城西北郊有燕京八景之一的香山,地势崛峻,峰峦叠翠,泉沛林茂。主峰香炉峰(俗称鬼见愁)海拔557米。园内各类树木26万余株,仅古树名木就达5800多株,森林覆盖率高达98%。山下樱桃园内鸟啼虫鸣,松鼠嬉闹于沟壑林间。春日繁花似锦、夏时凉爽宜人、冬来银妆素裹。特别每逢霜秋,红叶满山,如火如荼,瑰丽无比。
香山历史源远流长,自晋代葛洪的丹井,始有记载。金代世宗、章宗两朝皇帝营建香山“大永安寺”,留下梦感泉等多处遗迹。元代仁宗帝赐银万锭,重修大永安寺并更名为“甘露寺”。至明代,历朝“捐赀市材,命工重建,殿堂、楼阁、廊庑、像设,焕然一新,规制宏丽,蔚为巨刹。事闻,乃赐额永安禅寺。”(《香山纪事》)
香山海拔557米,最高峰顶有一块巨大的乳峰石,形状像香炉,晨昏之际,云雾缭绕,远远望去,犹如炉中香烟袅袅上升,故又名香炉山。古时香山曾是杏花山,每年春季杏花开放,清香四溢。明代王衡记载:“杏树可十万株,此香山之第一胜处也”、“寺入香山古道斜,琳宫一半白云遮,回廊小院流春水,万壑千崖种杏花”。
香山脚下有樱桃沟,是两山所夹的溪涧。元末明初周姓富商买下了原叫“退谷”的废园,于园子周围遍植樱桃树,更名“周家花园”,因富于野趣而著称。京城的“官二代”“富二代”们常来这里游山玩水饮酒作乐。于是,周家花园瞄准这一商机,适时开出了品味野味的私家食府。每天只设两桌,预订就餐需提前数月,生意特别红火。
唐伯虎与徐经正是春风得意,策马徐徐而行,一路观景赏物,一路马上吟诗,互相唱和,潇洒快活:
樱桃好吃树难栽,笑迎贵客樱桃园。
十年寒窗修正果,吴中才子鹏程远。
——唐伯虎
山外青山楼外楼,闲暇聊作香山游。
山泉无声我有声,仕途畅达何所求。
——徐 经
追随子畏到京城,江阴举子留美名。
春风送我归乡去,会试及第耀门庭。
——徐 经
登高一览众山小,举子数千不足道。
自有文章脱颖出,他日江南驰捷报。
——唐伯虎
二人乐不可支,下马,挽手走进周家花园用餐。园主闻江南才子唐伯虎到来,喜不自禁,遂引二位入内园“雅座”上座。伙计端来名为“十里香”的上品茉莉花茶和京城特产果脯。园主备下山珍一席,其中有清炖鹿肉、红烧熊掌、宫爆山鸡丁、油漉三菇丝等。酒是山西杏花村10年特酿“汾酒”。
二人正待举杯相庆,忽然闯进来两个五大三粗的“京油子”,也就是地痞流氓,一指唐伯虎:“听说你是江南才子,老子不信,今儿个你或是留下画或是留下银子,否则别想踏出这道门槛。”
园主好说歹说,京油子就是不听:“滚,一边去!”
徐经一看这阵势,吓得脸色刷白,腿都软了。
唐伯虎心里发怵,想今天是秀才撞上兵——有理说不清了,躲是躲不过去的,只能撑起胆子,把桌子一拍:“天子脚下,哪容尔等胡作非为!吾乃今科会试举子,尔等敢把吾怎么样!”
“哟嗬,还犯横了”,京油子朝前逼近一步,气势汹汹地说,“别说你俩是臭秀才,就是五品官员到此地,老子也不怕。”说罢,就要扑过来抢夺徐经的银两包。
这时,只听见外面一阵吵囔,跟着就是十几个乞丐冲了进来,不由分说,操起家伙就朝京油子劈头盖脸地打,打得两人“哇哇”乱叫,跪在地上求饶。原来是前门的丐帮帮主李耿担心唐伯虎的安危,带着人一路相随来到这里,刚才他们就藏在园外的树林里。
“得饶人处且饶人,”唐伯虎感谢李耿出手相助,笑道,“料这两个地痞也不敢把我怎么样。”随后,他关照园主弄一桌饭菜,让李耿他们吃完饭再走。
李耿等一帮丐帮兄弟对唐伯虎是千恩万谢,夸海口说:“有我李耿在,京城里的地痞流氓谁敢动唐大爷一根毫毛!”随后,他关照手下人拖起地上的两个家伙就骂骂咧咧往外走。
二人虚惊一场,酒兴顿时全无。随后,就悻悻然骑马回城了。
唐伯虎在金陵应试考中“解元”的那一年,当时的主考官梁储特别欣赏唐伯虎的考文,特意将卷子带回京城,拿给詹事程敏政看。程敏政也是个才子,10岁时就以神童闻名,被皇帝诏至翰林院读书。他看了唐伯虎的文章,大为赞赏,视他为得意门生。从此,唐伯虎就与程敏政走得近了,梁储出使外地,唐伯虎还特地求得程敏政的诗文为梁储饯行。
今科“会试”中的《会试策问》题为程敏政所出,出题试士,但他所出的这道题委实有些“奇僻”,许多考生都是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则胡乱答之,言不及义,出场后是灰心丧气,绝望透顶。
程敏政居然得到一份能通晓题意的试卷,是唐伯虎所作,自然喜出望外。“甚异之,将以为魁”(《明史》)。不料乐极生悲,埋下祸根。与此同时,互为因果的三件事发生了:
唐伯虎在鸿运楼醉醺醺夸下海口“定能夺魁”,表现是十拿九稳;
“会试泄题,大有猫腻”的传言在应试举子中流传,举子们三五成群聚集到国子监问责;
都穆写了一份关于唐伯虎的小报告被递到与程敏政政见不和的李东阳手上。李东阳趁机将小报告呈报给皇上。还有一位谏官华昶,抓住徐经、唐伯虎的张扬举动和主考官程敏政的高度夸奖,给孝宗朱祐樘上了一道奏章,弹劾程敏政受贿并将试题泄露给唐伯虎和徐经,并说程敏政内定唐、徐二人为本科会元、亚元。
继华昶后,又有一批言官纷纷启奏皇上,均称程敏政受贿泄题事件在应试举子中反响很大,使考生大失所望,对朝廷多有怨言,若不严加追查,必将有失天下读书人之心。
孝宗立即下诏程敏政不得再阅卷,命另一主考李东阳会同其他考官复查,结果形成一场震惊明史的“科场泄题案”。孝宗大怒,立即下令再次核查试卷。果然,唐伯虎正是程敏政选出的今科会元。而更为蹊跷的是,当年的试题比较刁钻,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没有找到典故的出处,不少人更是交了白卷,而与唐伯虎的试卷相媲美的竟然还有一份试卷,考生就是与唐伯虎亲密无间的江阴举子徐经。
都穆告发说,应试前,唐伯虎曾对他说过要带着徐经去拜访恩师程敏政。
华昶因此推断其中一定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勾当,那就是程敏政泄题给两人。
三天后,程敏政、唐伯虎、徐经一同被抓入狱。徐经受不了刑讯逼供,供认他用一块金子收买程敏政的仆人,窃取试题再泄露给唐伯虎。后来刑部、吏部联合会审,徐经又推翻了自己的供词,说自己是屈打成招胡言乱语。
唐伯虎见徐经已经招供,无话可说,只得屈认,在口供上画押。
看到华昶参劾的奏疏和案犯的供状后,孝宗皇帝大怒,“推开奏疏,拍案而起”(《明史》),一方面立刻下旨将程敏政、徐经、唐伯虎三人逮捕入狱;一方面由于还未张榜公布中试人员名单,便命李东阳会同其他考官,复查程敏政准备录取人员的试卷。
程敏政到底有没有泄露考题?考生唐伯虎和徐经有没有行贿获得考题?这是那起科场案的症结,如今却成了历史悬案。对这一旧案,后来的文史界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有三种:
一说是程敏政没有“泄题”,“科场泄题案”是派系斗争的结果,程敏政只是一个牺牲品。《明史·程敏政传》:“或言敏政之狱,傅瀚欲夺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
二说是当时主考官有三人:以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直文渊阁参预机务的李东阳;礼部右侍郎程敏政;给事中(谏官)华昶。谁知徐经到北京后设法买通程敏政的家僮,得到了即将会试的试题。然后他找到唐伯虎,在不说明真相的情况下,以得到的试题为题目,乞求他代为作文。第二场会试结束,唐伯虎猛然发现代为作文的题目与会试的题目相吻合。唐伯虎似乎为自己的先见之明而得意,就将这件事告诉了一起参加会试的同乡都穆。都穆知道这个情况后,便暗地告发了他。于是,华昶便以受贿卖题的罪名参劾程敏政。其中,虽然主要是牵涉到徐经,但是因他曾向程敏政乞文也就牵连进去了;
三说是徐经以贿赂得到考题,唐伯虎并非蒙在鼓里,但碍于面子就答应与徐经一起做手脚。
从唐伯虎的性格和平时行为举止看,第二种说法相对比较可信。程敏政没有受贿,没有犯罪动机,但他作为主考官出题太冷僻古怪,让多数考生不知所云,无从回答,这样的考题只能是失败的。他和考生过往从密,收徐经、唐伯虎为门生,为唐伯虎著作写序言,作为主考官没有严格回避考生,瓜田李下,本身就给他人以口实。
经过刑、吏两部再度复查,除了一些奏报材料和旁人证言外,并没有发现确凿的事实根据。由此,把涉案人员关了半年多就都释放出来了。
程敏政在出狱后被勒令致仕(退休)。他“致仕”后又愤又恨,背痛发作,一病不起,不久就去世了,年仅45岁。
徐经和唐伯虎两人出狱后,都被剥夺举人资格,罢黜为浙江的小县吏并终身不得升迁。徐经去浙江任职半年不到就黯然回到家乡江阴。在晚年时,他把儿孙叫到跟前,挥刀劈去桌子一角,发誓“我徐家子孙不得去应试举仕”。他的曾孙徐霞客很有学问,却一心漫游山水,全无入仕的想法,就是受其曾祖父的影响。旁枝逸出,柳暗花明,徐霞客成为一代地理学家。
唐伯虎更是对仕途彻底绝望,深以为耻。因为在他和徐经被释放走出牢房时,许多在京的举子都围住他俩吐唾沫,指指点点戳脊梁骨,有的还朝他俩身上扔烂菜叶,一边齐声喝骂:“骗子!无耻!卑鄙小人!”的确,这场“科考案”对许多苦读诗书的举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使他们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怎能不把冤气统统撒到唐、徐两人身上!
偏有一个叫崔缇的滁州举子,年过半白,满头白发,数载会试均名落孙山,居然举着一个“冤”字为唐伯虎鸣冤叫屈,认为“罪在徐经,与子畏(唐伯虎的字)无涉”,跑到国子监大声叫囔,被差役拉了出去。这个白发老头依然不服,认定唐伯虎是有真才实学的,朝廷不可偏听偏信。他连夜书写出“辩书”递交国子监,竭力为唐伯虎辩解。但一个从偏远小城来的落第举子,在京城里喊上几声,其份量能有多少呢?他不但没能帮上唐伯虎,反而连自己都被逐出京城了。
唐伯虎为自己“一失足而成千古恨”感到十分羞耻,便不去做浙江小吏,沮丧地回到故乡苏州。船过瓜洲渡口,他站在船头上,遥望雾色迷茫的长江水滔滔东去,不由落下泪来,真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啊。这场轰动京城的“科考案”彻底改变了唐伯虎的人生之路,也留给他更多的伤痛和惆怅,在他与同窗好友文徵明的书信中就明白无遗地表露出来了:
至于天子震赫,召捕诏狱,身贯三木,卒吏如虎,举头抢地,夷泗横集。而后昆山焚如玉石皆毁;下流难处众恶所归。
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握拳张胆,若赴仇敌。知与不知,毕指而唾辱亦甚矣!
(唐寅致文徵明书)
正是这种一朝受损身败名裂的深深伤痛感,促使他回到故乡后便闭门不出,连茶饭都咽不下去。“海内遂以寅为不齿之士”,那样一种舆论氛围具有多大的杀伤力,就像一张无边的黑网一样笼罩在他的头上,使他睁开眼睛看到的都是黑暗和惊惧。
落魄归乡的唐伯虎躲在老屋里,羞于见人,整天就是吃了睡,醒了吃,吃睡之间,就在桌上铺满碎纸,写了又撕,撕了又写,扔满一地。他的头发散乱,自言自语,好像疯傻了一般。垂挂雨迹的墙角积满蛛网,桌上的一壶酒已喝尽,酒壶被扔在地上。他的内心冤愤交加,本想写《绮疏遗恨》组诗的,涂了五首,却怎么也写不下去了,一枝笔被他“格巴”一下拧断了。他恨人心之险恶,恨仕途之艰难,恨天地之不公,更恨自己背了一身屈辱回到苏州!
《吴县志》记载的当时社会舆情是“人皆恶之,道路以目”,似乎所有人都把他当成了晦气的扫帚星、白虎星,避之唯恐不及。
唐伯虎突然想到了泰山抽签时抽得的那三枝签,签语曰“鱼在深渊未成龙”、“昨日西漂今日东”、“满眼凄凉极自愁”,不正是自己现况的最悲惨的写照么!
妻子何氏没等他踏进家门,就悄然离他而去。他自觉毫无脸面去丈人家索妻,只能把苦果咽下去了。他仿效司马迁《报任安书》而写下的《与文徵明书》中讲述了自身的困厄,也抒发了自身的愤激:“僮奴据案,夫妻反目;旧有狞狗,当户而嗞。”
唐伯虎休妻之举也许是为了解恨,但反过来看也使自己陷于孤单。
弟媳吵吵嚷嚷与他分家,搬走了老屋里所有可用的东西,其实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左邻右舍走过唐家,都会好奇地在窗口探头探脑地朝里张望,当他出来开门时又都一哄而散,窃窃私语却顺风飘来:“考场作弊,可耻!”“大骗子!”
坊间流传过这样一首打油诗,虽具有讽刺意味,却也真实地刻画出唐伯虎其时十分晦气的生存状态:
吴趋坊出个唐才子,金榜题名下辈子。
画笔断了笔头子,书案折了腿柱子。
卖画沽酒换银子,床底下堆满药罐子。
洞房花烛一阵子,一纸休书丢娘子。
屋顶漏雨烂椽子,墙上爬满壁虎子。
破衣破帽破鞋子,灶台少一口热锅子。
唐伯虎简直成了“人民公敌”,几乎所有的眼光都是怀疑的、寒冷的、厌恶的和仇视的。
唐伯虎醉了睡,醒了喝,喝了醉,晨昏颠倒,已经分不清白天黑夜了。对于一个对生活绝望到极点的人来说,太阳和月亮已经毫无意义了。他甚至想到过用一根麻绳了结自己的生命,若不是祝枝山等一班好友苦苦相劝,中国画坛上就会少了一个天才画家!
就在唐伯虎回家的第三天,友人王履吉携酒来访,敲了半天门,唐伯虎就是不开。他要作茧自缚,与世俗绝交了,因为世俗对他的伤害太深太深。王履吉锲而不舍地守在门口,终于敲开了唐家的门,也敲开了唐伯虎紧闭的心窗。
王履吉打开拎来的酒壶,满满筛了两碗酒,与唐伯虎对饮。四目相对,却一时无话可说,空气好像也凝固了似的。三杯酒落肚,王履吉终于憋不住死气沉沉,小心地问:“我听说你刚回家的当天,都穆就想来见你。。。。。。”
唐伯虎一听“都穆”的名字,顿时脸色一沉,打断王履吉的话,气愤地说:“小人!可耻的小人!卑鄙无耻的小人!我见他做什么!”
王履吉说:“听说他是来向你负荆请罪的。”
“请罪?说得轻巧,我一向把他当作同学、同道、同乡,可他怎么样呢?他把我的话密告给朝廷,害得我蹲了半年的牢狱,我的前程就断送在他的手里,如此龌龊小人,我看他一眼都恶心!”
“你不见他也就罢了,何苦闭门不出呢?”
“唉,”唐伯虎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眼里似乎又有泪了,苦笑道,“如今天下举子都以子畏为不齿之徒,我羞于外而困于内,童仆不逊,夫妻反目,就连邻家的恶狗也对着我的大门狂吠不已。反观室内,破衣烂衫,残羮剩饭,日顾一餐尚朝不保夕,困窘至此,潦倒至此,又有何面目与世人相见?”
唐伯虎一番凄凉到心的话,王履吉闻之不禁潸然泪下,叹息不已,说:“子畏兄天授奇颖,才华盖世,吴中奇士,谁能料到遭此飞来横祸,落到如此境地!”
“才华盖世,哈哈哈。。。。。。”唐伯虎突然放声大笑起来,笑得人毛骨悚然,笑完后,他竟伏案“呜呜呜”大哭不已。
王履吉一时不知所措,独自大杯饮酒,心中好像也压抑着不平而愤怒之气,只想替子畏兄一吐为快!
唐伯虎待心情平复下来后,让王履吉磨墨、铺纸,写了《席上答王履吉》七言古风一首:
我观古昔之英雄,慷慨然诺杯酒中。
义重生轻死知己,所以与人成大功。
我观今日之才彦,交不以心惟以面。
面前斟酒酒未寒,面未交时心已变。
区区已作老村庄,英雄才彦不敢当。
但恨今人不如古,高歌伐木矢沧浪。
感君称我为奇士,又言天下无相似。
庸庸禄禄我何奇?有酒与君斟酌之。
唐伯虎写罢,将笔掷于地下,遂捧起酒壶,大口大口灌起酒来,直至酩酊大醉。
长夜漫漫路漫漫,归家的日子如此孤独、凄凉,唐伯虎在痛苦中煎熬,在绝望中挣扎。
一天深夜,已是子夜时分,唐伯虎刚刚从醉酒中醒来,蓦然听见门外响起三声熟悉的叩动门环的声音,跟着是一个沙哑的声音传进来:“伯虎老弟,我来迟了,伯虎老弟啊。。。。。。”
唐伯虎连鞋子都来不及穿上,急急地跑过去开门。来人是祝枝山,这一阵因眼疾严重几近失明,所以无法出门,家人劝他等眼疾痊愈后再去看望唐伯虎,今夜他实在等不及了,就叫书僮搀着他一步一滑地摸到唐家来。
唐伯虎见到祝枝山就像受了委屈的孩子见到亲人一般,抓住祝枝山的手就哭起来。
祝枝山拍拍唐伯虎,眯了眯眼睛,安慰道:“伯虎老弟,你是被冤枉的,我们都知道。你终于回家了,回家了就好。”
唐伯虎叹了一口气:“我羞于见人哪。”
祝枝山故意把脸一沉:“莫非连我这个老朋友都不想见了?”
唐伯虎苦笑着摇了摇头。
祝枝山说:“我记得你以前经常会在我面前夸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总会责怪你太过张狂,可是今天我要你说这句话,说得狂一点。”
“唉,我把后面的路都踩断了。”
“东边黑了西边明,荒年不饿手艺人,你可以把画笔拾起来,不走仕途走艺途。”
“谈何容易啊。”
“事在人为。”祝枝山循循善诱,“关键是你要走出去,看看山,看看水,心情自然会好起来。”
“唉,十载寒窗苦,科考一场梦。”
祝枝山打断他的话:“到此为止,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一盏油火,一壶浊酒,两个心心相印的才子说着知心话,不觉天已渐渐发亮。
王履吉、祝枝山等朋友的劝慰,使唐伯虎明白遭遇灾星时还得忍,一个“忍”字解百愁,他写下了《百忍歌》,张挂在墙上以自警:
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将奈何?我今与汝歌百忍,汝当拍手笑呵呵!
朝也忍,暮也忍;耻也忍,辱也忍;苦也忍,痛也忍;饥也忍,寒也忍;
欺也忍,怒也忍;是也忍,非也忍,方寸之间当自省;道人何处未归来,
痴云隔断须弥顶。脚尖踢出一字关,万里西风吹月影;天风冷冷山月白,
分明照破无为镜。心花散,性地稳,得到此时梦初醒。
君不见如来割身痛也忍,孔子绝粮饥也忍;韩信跨下辱也忍,闵子单衣寒也忍;
师德唾面羞也忍,刘宽污衣怒也忍;不疑诬金欺也忍,张公九世百般忍;
好也忍,歹也忍,都向心头自思忖。囫囵吞却栗棘蓬,恁时方识真根本?
一个性格张狂且心高气傲的才子陡变为“百忍”的儒子,这之间心灵和性格落差带来的巨痛惟有其冷暖自知了。
唐伯虎的命运由不明不白的“京城科考案”而发生重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