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骏毅的头像

孙骏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07
分享

食在海市山塘

            食在海市山塘

                    孙骏毅

   

民以食为天,最百姓的苏州七里山塘街,吃是摆在第一位的。

吃的超市首推“海市山塘”。“海市”一词源于《山海经》,说的是披着鱼皮的四海鲛人,在海面上营造出来的往来贸易的繁华市集,聚于飘渺处,乐在仙境地。这原是一种幻象,却被苏州人巧妙地嫁接过来,挂靠于实体的山塘街集市,以现代化的手段重塑“苏味”,构建出全新的镜面延伸空间,打造出沉浸式垂直街市,这实在是一个创举。说它是全国首家IP化、剧情化设置的文旅项目或者是“四不像”的集市形态,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海市山塘精彩亮相后,吸引不少人来观光消费,不仅山塘居民欣欣然来赶集,就是外地游客都纷至沓来,为的就是一睹别样的“海市”风采。

海市山塘是一座三层独栋建筑,内部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定位是展现苏式文化生活的沉浸式江南水乡街区。一楼以零售饮品为主;二楼以24小时茶馆为特色,集中了展示各种苏式风味小吃,中庭设计了“凤鸣台”,可以欣赏苏州评弹;三楼以异域风情餐饮为主,融入了汉服体验和文创产品;顶层是花园酒吧。这样的格局,说它像大型超市?不像;像文化展馆?不像;像大型茶座?不像;像大排档摊群?更不像。这“四不像”的“海市”一经推出,立即成为网红打卡地,不少人远道而来,就为一睹它的风采。人们说,海市山塘深度还原了山塘街区的市井生活气息,把光影山塘的幻景与零售品牌相融合,通过打造风味小吃、茶酒雅集、深夜食堂、花园酒吧等多元业态,演绎当代山塘的风雅和繁盛。

百闻不如一见,还是去海市山塘游走吧。一进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一齐缠绕着你,年龄不同也无妨,都有某处让你无法摆脱舌尖上的“苏州印象”。

    比如老虎灶,在今天的城市里已经很难寻觅,但海市山塘却有一个完整的保留:新砌的灶具,灶头上有木制的水桶,盛水的竹壳水瓶,烧砻糠的灶洞。它使我想起了儿时的傍晚拎着一对热水瓶去老虎灶上买水的情景。在江南的小镇上,过去最常见的就是老虎灶及与之相搭配的茶馆,茶馆一般都不大,两三张方桌,七八只茶壶,临河而居,吃茶“讲张”(讲话)。茶客们一早就来“孵”茶馆,从天刚蒙蒙亮一直到开早市才恋恋不舍起身。茶馆旁的老虎灶这时烧得更欢,灶火“轰轰”地蹿出炉门,灶上的汤锅只只冒着热气。老虎灶的主人给一只只热水瓶灌水,茶馆伙计则拎着长嘴铜壶满场飞,笑眯眯给茶客添水。

老虎灶的一侧地面上多半埋有几口硕大的七石缸,那是盛放清水的容器,那时老虎灶上的用水都是河水,河水即使不放明矾沉淀也是很清爽的。山塘街上的老虎灶烧的水是用船从胥江河里运过来的,水质一流。老虎灶的烧料是砻糠(稻谷的皮),砻糠从灶洞里塞进去,灶洞和烟囱形成的拔风效果使得灶火“轰轰”直往上蹿,映得老虎灶的主人满面通红。那时老虎灶打开水用的都是竹筹,竹筹上刻着老虎灶或茶馆的字号。有时去打水,看老虎灶的主人把几筒竹筹“哗啦”一声倒在桌子上,笑嘻嘻数点竹筹,也是很有趣的。

模型一样的老虎灶一下子把海市山塘拉回到很多中老年朋友的童年,童年的记忆总是很美好的,尽管那时的吃喝是很艰苦的。现在的物质丰富了,人们再不愁吃什么,而是注重怎么吃。开设小吃餐饮实体店,也要考虑百姓的记忆需求,海市山塘打出的广告语“让你品尝小时候的苏式味道”,就是“怎么吃”的绝妙解读,让你在现实和记忆中来回穿越,很能抓住食客心思。

“小时候的苏式味道”究竟是什么?

就说早点吧,就说我小时候的“苏式味道”吧。

薄雾尚未散尽,山塘一带的早市就醒来了。大饼店生炉子、热油锅、揉面团,“叮叮当当”忙开了。特色汤团店里的阿嫂已经捏好一只只汤团,尖头的是芝麻馅的、圆头是豆沙馅的、腰鼓形的是鲜肉馅的,就等着下锅了。来吃头汤面的老吃客捧着一只小巧的紫砂壶,在等着吃鱼柔双交面。旁边做生煎馒头的师傅,一把亮铲在平底煎锅上“当当当”地敲响半条街以招徕食客。

山塘早市一般由这四个系列来展开苏式早点的风采:

苏式面点系列,主要品种有各式汤面、拌面、炒面、煎面等;

苏式点心系列,主要品种有大小馄饨、汤团、赤豆糊、酒酿小圆子、咸甜豆浆、炒年糕、桂花赤豆糖粥等;

苏式糕点系列,主要品种有猪油糕、松糕、拉糕、赤豆糕、大方糕、发糕、海棠糕等;

苏式饼馒系列,主要品种有大饼、羌饼、芝麻饼、面衣饼、油条、生煎馒头、紧酵馒头、小笼汤包、菜包、肉包、豆沙包等。

这四个系列的早点品种轮番上阵,绝大部分都能在这条老街上吃到。

说说苏州特有的小吃梅花糕吧。

梅花糕形似一朵站立的五角形梅花,轻轻揭开花冠,就露出了甜馅,由糖渍、花生、白果、松子、胡桃肉、红绿丝等多种食料组成,顺着面糊凝聚成类似花托的糕体,注满一盘8只的容器,平铺好后盖上盖子置于炉子上烘烤。出锅时,但见糕体糖渍外溢,隔着数十步就能闻到馋人糕香。梅花糕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点心。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已是落日黄昏后,不知怎么的那一刻特别想吃梅花糕,摆在巷口的烘烤梅花糕的摊主已经收摊了。我不死心,硬是走到山塘街去找做梅花糕的摊头,居然在星桥脚下就有个摊主在忙着做梅花糕、海棠糕,摊头周围围了不少刚刚下班的大人和放学的孩子,我挤在外围,守了三锅才买到两只梅花糕,一只5分钱。那滋味我至今回味起来还是香甜可口。

在海市山塘,我买了一只梅花糕来与儿时的苏州味道进行比较,说“近似”比较客观,儿时味道之所以难忘,那是因为那时物质紧缺,能吃的东西并不多,一只小小的梅花糕也会令人难以忘怀;其次,那时做梅花糕的面粉是正宗的小麦粉,配料也都不会掺假,所以做出来的梅花糕是货真价实的。海市山塘能做出“近似”儿时的苏式味道,应该说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又如罗卜丝饼,这是深秋时节的时令美食,在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背荫处,往往有一个小摊,支起一只炉子,现在一般烧的是甏头液化气,炉子上坐着一只油锅,一只只扁平的类似食盒的油氽罗卜丝饼的专用器具,盛满面浆、罗卜丝、猪油渣后就放在锅里氽,待氽到表皮呈琥珀色就可取出来了。罗卜丝饼一般是3元一只,咬一口松脆、有一股太湖罗卜和猪油渣混合的鲜香。氽罗卜丝饼的小摊最多时几乎遍及姑苏城的大街小巷,山塘街上至少也有五六个摊头。油氽罗卜丝饼,勤快一点的大嫂都能学会,专用器具在葑门横街上就有买,支起炉子就可以从事“第二职业”了。罗卜丝饼,苏州人都欢喜吃,是最百姓的价廉物美的传统美食。它是与大塘鸡头米(芡实)、阳澄湖大闸蟹同时上市的,其价位却比后者低了不少。

在半塘桥堍,有过一个氽罗卜丝饼的小摊头,摊主是个四十开外的阿嫂,头发挽成个发结,盘在一顶炊事帽里,束了一条浅灰色围裙。每天下午,阿嫂就会支起一只7寸铁锅,一甏液化气燃旺了炉子,沸油在锅里翻滚,忙着“丝丝丝”氽罗卜丝饼。她的罗卜丝饼吃口松脆,很受吃客欢迎。她一脸欢笑,手脚勤快,做生意老幼无欺,邻居间口碑很好。有一天,天快擦黑了,我老远就看见她的摊头前还围了不少人,嘁嘁喳喳说着什么。

“氽罗卜丝饼的阿嫂,你这下亏大了,白白损失了15元钱。”

“我们都看出那个老太举着一张20元票来买两只罗卜丝饼,5元两只,你找还她15元。”

阿嫂笑笑:“我找还老太15元,没少找吧?”

“不是的,我们都看出来了,那张20元票是假的,你怎么就看不出来呢?”

阿嫂无奈地苦笑了一下,一声不吭地氽她的罗卜丝饼,半晌才冒出一句:“老太是我的老邻居了,一只眼睛瞎了,一只眼睛又不好使,她也分不清真假的。”

“你做了这么多年生意,怎么看不出这是一张假钞呢?”

阿嫂做罢几笔生意,那毛巾擦了下脸上的汗,叹了一口气说:“不瞒你们说,真钞假钞我只要用手一摸就知道了。我如果说出来,那老太会急得几天几夜睡不好觉。算了,老人家也是被别人骗的。”

善良的心一定是柔软的,最见不得别人的难处。我不由得对阿嫂升起敬意,也便觉得她氽的罗卜丝饼格外香脆。

无论是做梅花糕还是油氽罗卜丝饼,过去大多是散兵游勇式的路边摊,尽管有上百年的历史,但总觉得所处环境不太清爽,现在把它们移入海市山塘沉浸式的销售模式,给食客营造了吃的享受和享受型的吃,而且还间以小舞台上的苏州评弹演唱,一边品尝苏式点心,一边品茗苏式碧螺春茶,一边欣赏苏州评弹柔声细语的演唱,这种属于苏州的独特休闲方式最受年轻人的欢迎了。

《秦淮景》是《金陵十二钗》里的主曲,是用苏州评弹演唱的,现在由女演员怀抱琵琶轻弹柔唱,回响在海市山塘古典式的楼宇空间里:

 

秦淮缓缓流,盘古到如今。

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

瞻园里,堂阔宇深呀,

白鹭洲,水涟涟,世外桃源。。。。。。

 

苏州人讲究听评弹,品香茗,吃点心,那是另一种生活的陶醉。

吴侬软语,悠悠弹唱,说上下千年,唱前世今生。戏演人生,人生如戏,这味儿恰如明前碧螺春茶的味儿,有点儿新鲜的涩,又有点儿可以回味的甘甜。

苏州是一座漂在水上的千年古城。旧时的茶楼里一般都有苏州评弹演唱。茶客们坐在古色古香的长窗下,摆开八仙桌,铜壶加盖碗。茶以绿茶、红茶为主,春天绿茶养生,冬天红茶暖胃,茶楼兼卖早点,有灰汤粽子、生煎馒头、大饼油条、蟹壳黄(一种芝麻油酥小烧饼)。海市山塘承继了传统茶楼的营销方式,佐以苏州点心,使食客走进市集就有闲逛飘渺“海市”的兴趣。

我最有兴趣的就是仲春时节,细雨如丝如雾的时候,拣一个靠窗的位子,泡上一杯雨前碧螺春或者西湖梅家坞龙井茶,有点心的话就来一客生煎馒头或者一只梅花糕、一块海棠糕,就这样安静地坐一会儿,吃吃点心,喝喝香茶,看看窗外“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和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想想山塘街上的市井故事。

茶喝着喝着就凉了,窗外的雨下着下着就歇脚了。

人走了,人来了,海市山塘的人气依然很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