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的力量
这是一片上了釉色的土地。除了栈道似的小路飞扬着黄花般的尘土,这釉色的土地,从春翠到夏,从夏碧到冬。层叠的山峦是绿的,欢唱的溪流是绿的,晨间暮昏那一缕一缕袅袅的炊烟是绿的。绿得人们的心会悸动,绿得人们的眼睛那闪烁的光芒盈满了似水柔情。
谁说不是呢?春秋时期,方士计然因羡慕这釉色的绿,带范蠡、灵姑浮隐修太平山,求道、问学。东汉于吉折腰于这釉色的绿,在棋盘岩著书《太平经》。东晋孙绰在太平山铭《志》中赋曰:“巍峨太平,峻逾华霍。秀岭樊縕,奇峰挺崿。上千翠霞,下笼丹壑。”宋代陆游游历于此,踩着可以拧出水来的绿林叠翠,吟出“身似浮萍岂有根”的诗句。明代王阳明探祖至此,感怀上了釉的绿,盘桓三日两夜,赏景赋诗,放歌《咏钓台石笋》。绿,这生命的元素,在这一片釉色的土地上,蓬蓬勃勃、纵情恣意,开出生命的花,结出生命的种子和果实。
道士、诗人、圣人,与这一片釉色的土地,结下了不尽的情思。这一片上了釉色的土地,便是绍兴市上虞区陈溪乡。
彩绘这一片土地以釉色的,还有这里的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童。寻找他们的踪影,不必在厅堂、灶间。釉色的树、釉色的竹,倾泻一地的流光溢彩,或挺立,挺立出一种伟岸的姿态;或婆娑,婆娑出窈窕的身姿,甚至那山巅的雾,仙气一样地缥缈着,缥缈出仙境一样的景象。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若不是笃笃的铁蹄声敲碎这里的宁静,这个美好的地方总是以最伟岸、最娇媚的气度存在着,并活出最美丽的样子:男人是山,女人是水,山水相依,宛如日月辉映。它,以一个隐士的风度隐居在上虞这块神奇的土地,繁衍生息,欣欣向荣。
滋润陈溪这片土地的上虞县,不仅为浙东经济重地,更为浙东交通枢纽重地。它伸开飞翔的翅膀,翱翔于湛蓝的天空。通往上海、杭州、宁波、台州、金华、丽水等地,上虞为必经之路,三四十年代的军用机场设在上虞曹娥的白米堰。交通枢纽和白米堰机场,无疑是日本侵略者占领和侵略浙东的拦路虎。
强盗的本性是什么?就是耍流氓!
1937年8月14日这一天,上虞的天空,依然那么蓝,白云悠悠地飘,宛如徜徉在甜甜的睡梦里,那般恬静、美好。忽然,刺耳的呼啸声从远处急遽而来,数十枚炮弹咆哮着听不懂的语言,从白米堰机场上空垂直砸下、砸下……随后几年,那张牙舞爪的炮弹轮番轰炸上虞各地。1941年,位于丰惠镇的上虞县政府被彻底砸毁,上虞沦陷在无耻的轰炸和斜挎于腰间那狰狞的刺刀下。
沦陷后的上虞县政府迁址陈溪太平村的一品堂,日本侵略者尾随而至。一品堂,青瓦白墙,江南韵味,被崇祯皇帝誉为“林下一人”的明末宰相郑三俊三次隐居,在此二十五年。郑三俊作古远遁,这一品堂在千年历史钩沉、风雨飘摇里巍然屹立,依然青瓦白墙、江南韵味。杀光、抢光、烧光,是日本侵略者的三光政策。见状一品堂静静地散发着书籍的墨香,人迹了无,他们举起手中的火把,试图焚烧一品堂,以泄心中之怒。英勇的上虞共产党人会屈服吗?英勇的陈溪人民会屈服吗?历史给出的答案:不!除了一隅的一柱子被点燃,留下焚烧的痕迹,极具历史价值的一品堂依旧安然。
中国共产党人,总是以坚强、勇敢、正义谱写历史;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利益、民族存亡和兴衰,总是舍生忘己、挺身而出。
面对强盗的暴行,手无寸铁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这考验,是信念的考验,是人性的考验,是活着意义的考验,也是对智慧的考验。在生与死、荣与辱的考验中,智慧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响应浙东抗日根据地的要求,利用陈溪隐秘的地域优势,在庙宇、庵堂、祠堂及农舍,开办九厂两院——抗币粮币印刷厂、翻砂厂、军械厂、皮革厂、弹花厂、织布厂、印染厂、被服厂、鞋底厂和新四军医院、浙东鲁迅学院(设在下管)。油墨的清香,翻砂厂的烟雾、军械厂的试爆声,弹花厂歌谣一般的音律,家家户户纺纱的纺纱、纳鞋的纳鞋……孩童们拿着弹弓,爬上半山坡,学着小兵张嘎当侦察兵;老人们坐在竹椅子上抽着旱烟,有意无意地闲聊着,那瞳仁冒出火花,一眨不眨地盯着那尘埃飘忽的小路……
上了釉色的陈溪,以一个隐士的姿态华丽转身,成为英勇的战士。
位于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纪念馆内陈设着当年的木质纺车,生动地述说着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浮现出这样动人的一幕:纺车机前,一个美丽的姑娘端坐着。粉嫩的脸,被煤油灯熏成了古铜色。她专注的神情仿佛在编织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踩脚,扳动机杼、抛掷梭子,娴静、优雅。此刻,织布机就是抗日武器,她就是一名抗日战士,用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与冲锋陷阵的战士并肩作战、生死与共。于是,她把生命里的每一分热爱,随着梭子的起伏,织进了日月星辰,织进了釉色的绿波,织进了对抗日勇士的缕缕情怀,织得厚密而结实。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想必这诗人站在与陈溪一样美的水畔,赋出与陈溪神会意合的诗句。陈溪的溪流,没有瀑布那样激荡人心,没有江河那般波澜壮阔,它像一首常年不歇的歌谣,颂唱着岁月的美好与安宁。然而,在抗日的那段艰苦岁月,这釉色的水,也肩负起抗日的使命。木筏在釉色的水上漂浮着,承载着九厂的物资,摇撸出一份豪情壮志。“停一下,桨被缠住了。”木筏后端那个魁伟的男人喊道。他着一身泥土色的粗布衣,搬运和伐桨,粗布衣又添几处新旧不一的补丁。补丁是旧衣服和零头布料裁剪而得,用细密的针线缝补而成。他的妻,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每缝一针,噙着的泪水扑簌簌地往下掉,湿得补丁僵硬而晦涩。也许,这一走,就是永别。他的妻,再一思忖,泣不成声,线珠似的眼泪,砸在男人结实的胸脯上。“我也是战士哩,掉了脑袋,你就把我埋在这青山里。”这个男人半蹲在他的妻子跟着,憨厚地笑。
长长的水草,妖娆着,曼舞在水底。它很安静,沉睡在自己的梦境里,舞动着婀娜的身子。概是这摇撸的木浆,搅碎了它的甜梦;概是这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木浆,唤醒了它酣睡的记忆,缠得木浆不能划动。好不容易,从水草中挣脱出来,溪水薄薄地漂在鹅卵石上,打着滑,木筏搁浅,如一头笨重的大象在泥团里撒泼打滚,不肯挪动半步。穿着补丁的男人和他的同伴只能卸了木浆,换上粗粝的纤绳。那纤绳,勒进肩膀厚实的肌肉,勒出一道道血印子。把本该尽情放声歌唱、尽情吆喝的号子闷在嗓子口,明亮而灿烂的心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砥砺前行。深一脚、浅一脚的脚步踩着泥泞不堪的道路,他们艰难地跋涉,浑身的劲儿散发着生命的朝气,激荡着信念的力量——把日寇赶出上虞、赶出中国!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可敬的陈溪人民,长达近一年的时间,无论男人、女人;无论老人、孩童,抱着要把日寇赶出上虞的坚强决心,人人参与战斗,没有一人苟且偷生,或为一己私利而告密,或背叛。为前方将士赢得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远去的历史镌刻着那一段伤痛但美好的记忆,保存在浙东新四军后期基地纪念馆。青瓦白墙的纪念馆,遥遥相对的是上了釉色的石笋山。那静谧的石笋山上,昂首、耸立着两方沉静、安然的石笋,陈溪人们亲切地唤它为“双石笋”。这双石笋意蕴着永远向上、百折不挠、不卑不亢的气节——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陈溪人民的信念。信念,在上了釉色的空气里氤氲,迎来送往每一位远去的背影和远道而来的面孔。它在喃喃絮语,也在大声疾呼——勿忘国耻、励精图治。
回眸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纪念馆,沸腾的热血,澎湃着洋溢起来,奔腾着冲向记忆的闸门。这要冲开记忆闸门的激情燃烧,突然明白,太阳是红色的,阳光是红色的。明媚的阳光下,没有黑暗和侵略者的烧杀掠掳,人们在自己的国度有尊严地自由呼吸、行走和生活,这就是红色所代表的意义,并为之献身的斗志。这一切,都源自信念的力量。
青山不老,江河不绝,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陈溪人民共同谱写的胜利凯歌,将永远载入历史的史册!这一片上了釉色的土地,纷飞着红色的记忆,成为一种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