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利修的头像

孙利修

网站用户

小说
202007/07
分享

魏巍张王

(一)

阳光,不温不火,像是一位历尽沧桑的长者,微笑着照耀着抚摸着田里金灿灿的稻穗,田埂上矮矮的小草,路边高大的杨树。它始终一直是公平的,从来不知道有选择,也不知道有嫌贫爱富,也不管沧桑还是坎坷,日复一日,日出日落。杨树上的知了,像是在不紧不慢地歌唱,又像是在伤心地哭诉,诉说着一个个长长倦倦的故事。

“都回来了!回来的好呀!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祖先!”王天然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和身边的儿女、孙子说话。此时,稻田里那一阵阵飘起的轻烟,让他伤感,让他自豪,让他欣慰。

轻烟,是从一座座坟墓上升起来来的,先是在坟墓上端缱绻、徘徊、盘旋,然后飘向蔚蓝蔚蓝的天空,最后融入白云端、自然之间,无影无踪。

“爷爷,爷爷,有人家失火了!”八岁的睿智牵着王天然的右手。

“乖孩子,那不是失火,是乡亲们在烧纸,祭奠我们的祖先。”王天然闻着空气中烧纸的味道。抚摸着睿智的头毛。

浓浓的,香香的味道。要是在平时,他会讨厌这刺鼻的味道。他是中医,懂得烟雾会破坏人的健康。而今天不同,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节,张王庄的男女老少从全国的四面八方赶了回来,为的就是要给各自的先祖烧个纸,祭奠、告知那些地下的亡灵,天堂上的灵魂。每个人以默祷的方式告知亡灵们,今天是中秋节,全家老小平安,有吃有喝,健健康康,祖国已经繁荣昌盛。有点像陆游的“家祭无忘告乃翁”。圆了梦祖先的梦,也圆了自己的梦

八月十五,烧纸,纪念祖先只有在张王庄的这个不足2000平凡米土地上有,在九百六十万平方的大中国版图上,无处可寻,独一无二。中秋节,是个团员的节日,是活人过的节日,和死人毫无无关。

张王庄的人不是这么想,在八月十五要上坟、烧纸,祭奠祖先,在张王庄已经是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因为他们永远不会忘记,也不该忘记,那个被历史尘封已久的血腥的八月十五。1928年的八月十五!

今年是公元2008年,是张王庄祖先“抗匪战斗”八十周年。许多年过去了,想起那场战斗,王天然还是潸然泪下。悲壮呀,惨烈呀,血腥呀,都不足以描写张王庄祖先的勇敢、英烈,和战斗给张王庄带来的毁灭性的影响。其影响不低于“双沟惨案”,可以毫不夸张地称为“张王庄大屠杀”。从数量上看,南京大屠杀,死了30万人,张王庄大屠杀只死了48口人,但占了全庄人数96口人的一半。一半呀,是个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和比例!

(二)

公元1928年,伟大中华民族正处于军阀割据,土匪横行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像摇篮中的新生的婴儿,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想把中国共产党扼杀于摇篮之中。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山舰事件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中华大地,全国处在了白色恐怖之中,有的人退缩了,有的人继续前行。八一南昌起义之后,一大部分的人牺牲了,一少部分人跟着朱德上了井冈山。朱德和毛泽东,这两位历史伟人相会了,从此便是一生,并肩战斗,浴血奋战,出生入死,至死不渝。

在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以后,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的革命路线和奋斗方向。许多共产党员纷纷奉命奔赴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农村,领导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党的这耕者有其田英明决策,深得人心。

22岁的陈胜举,奉党组织之命从几千里之外的江西吉安来到了位于大江之北的苏北平原的小小的张王庄。

张王庄不大,只有十几户人家,大大小小、老老少少少共有96口人。但张王庄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西临淮河,东临黄海,南接洪泽湖,北望齐鲁。据说张王庄的始祖王新河祖籍乃安徽五河,年轻时候是地方农民起义军的一位领袖,属于太平军一分支队伍。太平天国被曾国藩剿灭后,王新河被迫带着父母老小为了逃难离开了五河。从淮河坐船,南经洪泽湖,然后沿着徐洪河北上,便来到了张王庄所在地,这一来呀,就不走了,就有了张王庄。

那时候的张王庄还不叫张王庄,只是叫张庄。关于张庄还有一个传说,说庄上有一个白尾巴的老水牛,百里之地的人都把张庄叫成白已(尾)吧牛张庄。

张庄有个张员外,膝下有一女,刚好芳龄十八。张员外看王新河年龄也刚好二十有余,而且生得挺拔英俊,且精明能干,就招入为婿。王新河婚后,先后生下了五个儿子,然后就子子孙孙,繁繁衍衍,一代又一代。张庄也就变成了张王庄。一直至今。

张王庄,还有一个别称叫“鱼行”,据说这个名字和王新河有关。古泗州境内河道纵横,星罗棋布,著名的洪泽湖也在这里。洪泽湖五大淡水湖之一,上接八百里长淮,下连大运河和白马、高宝诸湖。它方圆数百里,湖水浩渺,鱼虾肥美,荷芦飘香,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誉。其形状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天鹅,堪称镶嵌在苏北平原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由于洪泽湖的鱼虾很有名,吸引了许多客商而来。南到苏吴,北至齐鲁,有不少商贩都闻名而来。北方来的客商都要路过张王庄。精明能干的王新河就开了个买卖鱼的行市,从此便有了“鱼行”这个称呼,直到现在张王庄所在的行政村还叫做“鱼行村”。

张王庄除了“鱼行”有名,还有一个古井也很有名。据说这口井也是王新河挖掘的(清朝道光年间)。由于张王庄的地理独特,不少南来北往的商客都要经过这里,一时成为了他们的驿站,休息、歇脚的地方。休息过后,他们会带上满满的一壶或一袋井水继续上路,井水不仅解他们的口渴,还可以保他们一路平安。这口井的水不仅清冽、甘甜,还很神奇。每年的汛期,会看到许多鱼儿在井水里游弋,等把井水掏干去掉淤泥时,竟然看不到一条小鱼。还有在洪泽湖水泛滥淹没了上万亩良田和无数个村庄时,而张王庄的这口井安然无恙,始终不会被淹没。遇到干旱的季节和年成,田地里干裂了口子,进水不干。古井成了一口神井,井里的水也成了神水。

每年的正月初一,周边四面八方的村庄的人都会慕名而来抢井里的“头水”,来求得一家人一年的平安、健康、顺利。这种抢头水的习俗,至今在张王庄还盛行。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古井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一年春天,程文才的三岁儿子程和平在井边玩耍,一不小心掉进了井里,等大人赶来的时候看见程和平坐着漂在水上安然无事。此事传遍十乡八里,许多人家都八孩子带到张王庄,让孩子认古井做干爷,以求得孩子一生平安。

去年,张王庄开始了“还田”工作,把庄西头的水塘填了。开挖土机的司机想顺便把水塘边的古井也掩埋了。当挖土机的“铁爪”伸向古井的时候,突然间熄火了。司机下来修理,手刚伸出,就被落下来的“铁臂”砸个正着,结果手指头被砸掉了。司机吓得,再也不敢填井了。张王庄的人都说,古井仙灵了。这样,古井得以保存了下来。

陈胜举,之所以选择张王庄,作为发动农村革命的地点,是有他的理由和原因的。一是张王庄这里地理位置独特,南来北往的人较多,容易影响、号召更多的人参加到革命运动中来;二是张王庄从先祖王新河开始,这里的民风朴实,忠义厚道,有家国情怀;三是这里土匪恶霸横行乡里,地主长期统治压迫平民百姓,他们需要解放出来;四是这里离泗南县伪政府较远,离恶霸资本家聚集的青阳镇也比较远,反动武装鞭长莫及。还有一个原因,陈胜举的姑妈王陈氏早在民国初年嫁就到了张王庄。姑爷,王景常(王天然的曾祖父)是张王庄的族长。陈胜举在张王庄有亲戚可投,有力量可依。

王景常在张王庄是个德高望重的人。他继承了王新河的宽厚仁慈的品格,从来不仗势欺人,对庄上人家之间发生的事情能秉公处理,从不讲私情。尤其对其大儿子王前烈打死庄邻张桂新的事情的处理上,更令人刮目相看,佩服有加。

王前烈的性格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脾气暴躁干烈,眼中不能揉进一粒砂子,遇事缺乏容忍。有一次王前烈在庄上一户人家赌钱,张桂新在旁边看热闹,因多嘴多舌,遭到王前烈的训斥。张桂新由于气恼回家拿回一杆红缨枪,跑到王前烈家,大喊着要刺死王前烈。王前烈躲在门后,等张桂新探进头的时候,王前烈手持木棍向张桂新的头上舞去,结果张桂新当场毙命。张家的人因此大闹王家,并告到官府。王景常主动出来承担责任,当众向张家人道歉,并答应把家中所有土地赔偿给王家,张家才勉强原谅。由于家中没有土地,王前烈兄弟四人只好多年租种地主家的土地,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王景常此举,得到张王庄人的赞许,更加赢得全庄人的拥护因此做了多年的族长和庄主,只要他发话,张王庄人没有人不听的。

陈胜举到来,给小小的张王庄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带来全国各地土地革命胜利的消息。让这个祖祖辈辈受地主、土匪、恶霸侵凌的村民有了觉醒。王景常对內侄陈胜举的态度表现出不冷不热。他有点喜欢听陈胜举宣传的一些新思想,感觉似乎有点道理,但又不完全相信,他心里最担心村上的后生听了陈胜举的学说,走上一条不归路。冥冥之中,他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王景常的二孙子王继业时值十七、八岁的后生,他喜欢听陈胜举宣传的思想,他从心里认同陈胜举说法,老百姓必须有自己的土地,有了土地才能解决温饱问题,才能安居乐业。还有农民的手里必须有自己的枪,枪杆子里出政权;有了枪,那些地主、土匪、恶霸才会有怕头,才不会轻易地骑在老百姓脖子上作威作福,拉屎尿尿。

一天,王继业带着村上的一般后生,在张王庄水塘西边的学校里面,听陈胜举讲课。

“胜表叔,农民每天都在辛辛苦苦地种田,为什么还没有饭吃?”

“地主,土匪的势力那么强大,我们能斗得过他们吗?听说仅丁庄的丁六,裴庄得裴德恩就有上百条枪支,我们拿什么跟他们斗?”

“听说大地主夏寿朋家里看家护院就有三百多人,他们人人手里有枪,还有土炮……”

……

“大家不要害怕,敌人的势力虽然强大,但是他们属于恶势力,是非正义的,凡是非正义的东西都是历史的敌人,最终都会以失败而告终……”面对众多的提问,陈胜举不慌不忙,作了一一回答。

“还有,我们的背后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支持着,是我们有力的后盾。”

“江西井冈山一带,已经把地主手中的土地分给了广大贫下中农,初步实现了耕种有其田。”

……

“我们要革命!我们要出路!打倒土豪劣绅!”王继业带头振臂高呼。呼喊声一阵一阵冲向张王庄的天空,然后向四周扩散开去。

“孩子,不要听你表叔瞎掰呼,瞎扯,我们农民怎么敢和地主、土匪斗,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农民都是受地主领导的,种其地,交其租,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远的戊戌变法,近的辛亥革命都不是失败了吗?还有我们的祖上王新河,当年跟着太平军闹革命,那阵势多威武,太平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那些个红毛子能有多大的能耐?能改朝换代,改天换地?”

晚上,当王继业把白天从陈胜举那儿听到的新思想,兴致勃勃地告诉给爷爷王景常的时候,王景常一脸的严肃,对王继业进行了一番思想教育。

“爷爷,你讲的那都是老黄历了,如今的革命之火已经燎原,那些地主、恶霸的好日子已经过到头了,我们应该翻身做主人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已经成功……”

不管王继业如何地滔滔不绝,振振有词,王景常还是一个劲地摆手,摇头。

“唉,这个世道哟……”最后祖孙两人的谈话不欢而散。

半年后,改变王景常顽固想法的来自其长孙王敬业的死。

王敬业,死在一场非命之中。

王敬业的死,给张王庄带来一场毁灭性的战斗。

张王庄人在天地间谱写一曲可歌可泣的“抗匪战斗”。

(三)

夏天的太阳,像是一个几亿瓦的大灯泡,照耀着烘烤着大地,刺眼、毒辣。田埂上的小草低垂着脑袋,路两边杨柳树的叶子卷起来像是一只只饺子,他们在渴望等待着一场暴风雨的到来。张王庄的男女老少,大都躲在了屋子里,很少有出来走动的。此时,王景常的大孙子王敬业,独自一人在庄西头的大秫(玉米)地里除草。

王景常,虽然是张王庄的族长,但他不拥有特权和待遇。这么多年来,他和他的家人一直是自食其力,亲自下田耕地,亲自锄禾日当午。他的儿孙受他的影响,在张王庄从来不仗势欺人,都以自己的双手吃饭。所以王景常,在张王庄很有威望,只要王景常说的话没有人不听。王敬业是王景常的长孙,家里的活,他带头干。其人,也比较厚道、老实。

“小伙子,我们带你去梅花山上去玩呀?”王敬业只顾低头锄地,不知什么时候身边站立了四个彪形大汉。他们背上都挂着一把半人多高的长枪。土匪!王敬业知道自己遇见土匪了。自己有麻烦了!

“我不去,我还要锄地呢!”

“梅花山,很好玩滴,有上万株梅花,还有许多鸟,还有梅花一样漂亮的大姑娘……”

“我说不去就不去!”王敬业说完,撒腿就向庄圩里跑。

“站住,不站住,就要开枪啦!”

王敬业跑得更快了。他心里很清楚,只要自己落在土匪手里,家里人就不得安宁,需要拿大笔的赎金去赎。

“砰、砰、砰……”

随着几声枪响,王敬业倒在田埂上。他不仅脑袋开了花,肚肠子也流到了外边。

等张王庄的人闻到枪声赶来的时候,土匪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

这天是1928年,农历六月十二日。从此,土匪和张王庄结下了梁子。

“大哥,我一定会为你报仇的!”王继业,眼含热泪,咬着呀,举着拳头。

“姑父,你看到了吧,土匪草菅人命,根本不把我农民当做人来看,我们自己手里必须有枪,有了枪才能保护自己,保护张王庄……”

“父亲,你就听胜举吧”王景常的大儿子王前烈,也就是王敬业的父亲,用乞求目光看着王景常。

“父亲,如果再这样下去,以后还会受到地主、土匪、恶霸欺负的,我们庄还不知道要死多少人呢?”二儿子王前兴也在恳求自己的父亲。

……

“好吧,就听你们吧。”在自己的儿子和众乡亲的说服、劝导下,王景常终于愿意建立自己的武装。至此,张王庄成为泗南县第一个拥有自己武装队伍的村庄。

陈胜举,从心里发出了微笑。自己的这几个月工作没有有白做,没有白辛苦。

第二天,王前烈、王前兴跟随陈胜举从汴河坐船,到了安徽泗县,在党组织的帮助下,买到了四杆步枪,十六杆土枪,两门土炮。枪和炮是藏在船舱里的,用蒲草盖得严严实实,上面又马上了几袋面和几袋面粉。一路上没有遇到土匪,遇到了几个伪政府的警察,都被他们糊弄过去了,说他们是到泗县做生意的,他们送了警察几斤洪泽湖里的银鱼干。

张王庄里其他男女老少在王洪业(王景常的侄子),孟召发,孙业余,陈中廷等几个先进青年的带领下,把庄圩子重新修理、加固了一下。在圩子的四角建起了四个炮楼。众乡亲的干劲、热情很高,男壮力抬土,搬石块,杠木头;妇女、老人和孩子提茶水、送饭菜、搬砖头。他们就像始皇当年砌长城那样,人头攒动,热火朝天。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张王庄的人用黏土筑起东西长120米,南北长60米,高3.5米的圩墙。圩门朝南,东南西北四个角盖起四座二层炮楼。每个炮楼里安置一支步枪,四支土枪,一门土炮。

张王庄的堡垒引起了地主、土匪、恶霸的紧张、恐慌。他们暗地里派邻村的暗探臧文浩到张王庄侦察火力布置,司机进犯。

“魏头领,最近张王庄在磊圩墙,买枪支,似乎要和我们作对。”大地主夏寿朋骑着毛驴,从夏圩子赶到十几公里之外的洋河镇,把张庄磊圩子、买枪支的情况向土匪头子老魏三进行了报告。

老魏三,是洪泽湖、骆马湖片区有名的土匪头子。其人以出手毒狠辣,杀人如麻而出名。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地主、财主、恶霸的保护伞,相当于如今社会的黑社会。他们相互间配合默契,一个出钱,出物,另一个出人、出枪,长期欺压当地的百姓,江淮大地长期的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时至今日,这里的人们依然对他恨之入骨,村民骂人时,还会骂对方是老魏三的种。只要孩子哭闹,大人就说,老魏三来了,小孩就停止了哭闹。

老魏三,的确是个十恶不赦的人。

(四)

老魏三,江苏睢宁沙集西北小朱庄人,本名魏其富,因在兄弟中排行老三,又叫魏友三、魏三。“老魏三”是其在当土匪后,人们喊的一个“绰号”,由于其名声太大、叫得多了,其真名却很少有人记起。

魏三出生时(约1895年),正值清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经济凋敝,百姓生活困苦。生于穷苦人家的魏三每天也只能过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生活。为了维持生计,兄弟二人在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为地主家做雇工。魏三在十来岁时逃荒到睢宁以南的安徽泗县东部(今属江苏泗洪县)一带,曾先后到城头周台村周济昌家、孙园张塘村陈培堂家、陈圩邱沟邱克楼家及陈卷嘴林宝贤家割草、放猪放牛、做长工。

一直过着穷苦生活的魏三是于心不甘的,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连个老婆也没能娶上,还是光棍一个。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魏三又无法通过正当的手段来改变自己的现状,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转眼之间,魏三已近而立之年,辛苦劳作了一年的魏三,准备回老家过年,用一辆平板车推着东家送给的两口袋玉米行至宿迁归仁集(今属泗洪县)时,遇到了当地的一群地痞无赖,抢走了魏三一年的劳作成果。魏三又气又恼,也许是他的骨子里天生就流淌着反叛的血液,也许是此事的激发,魏三在归仁集找到了自己的一位远房表哥,随后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用一支木刻的假手枪夺得了当地一地主家的三条枪,打死了抢粮的地痞无赖。从此,魏三走上了打家劫舍、与民为敌的土匪生涯。

由于老魏三为人胆大心细、心毒手辣,具有一定的组织和领导才能,聚集在其周围的土匪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人数也越来越多,成为苏皖边境特别是洪泽湖一带有名的“瓢把子”(土匪头子)。

魏三在逐渐发迹之后,利用其抢掠来的钱财在老家新建了前后20间的四合院,门口有两个半人高的石狮子,并强迫从鲍集掳来的一孙姓女子做了自己的老婆,这个长着一双大眼睛和瓜子脸的漂亮女子在10年的时间里为老魏三生下了三个儿子。

土匪活动通常是流氓无产者在幻想破灭后,因仇视社会而作出的绝望而疯狂的反映,他们在鱼肉乡里、绑票勒索、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的同时,其内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残酷”有时甚至成了他们的一种娱乐,在老魏三前后近20年的的土匪生涯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长期以人民为敌,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老魏三一系列的罪行中,给苏皖边境的百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其中以血洗十家墩尤为惨重,它对于今天的当地百姓来说,仍是一段惨痛的恶梦般的回忆。

十家墩位于睢宁高作镇南十里,又名十里墩。原来这里四周是湖荡地区,居民常来此处割草捕鱼,因从远处望去像一个大石墩,后渐有人居住,形成村落,所以又叫石墩圩。上世纪20年代有约四百户居民,以鲁、张姓居多。圩内百姓并不殷实,只有几户鲁姓比较富裕,大多省吃俭用,以求温饱。然而这样的村庄却正是土匪剽掠的对象。村民在圩主鲁子云、董事鲁子桂和鲁奎义等人的率领下,为了保家,自发地组织起来,决心抗击土匪侵扰。因此,十家墩成为了土匪的眼中钉。

老魏三发誓要踏平十家墩这块“强地”,他说:“打不下十家墩,我魏三不姓魏!”他从上、中、下湖调来了十余股土匪约一千四五百人枪,分据大小顺庄,进据关帝庙圩,将附近一带村民的耙齿卸下来充作炮弹,准备作攻坚之用。还拉来几辆牛车,以便搭桥强攻。

十家墩人同样也在加强战备,连夜赶制大刀、标枪,使圩里四百多青壮年(包括身强力壮的妇女)达到人手有一件近战武器。还收集犁铧等生铁器具砸碎装炮。许多石糟、石料也砸碎抬上圩墙,堆在那里备用。按村民住地就近划分守圩墙的地段,站人日夜守卫。负责指挥战斗的人,不断巡查督战。青壮年,赤膊,扎头巾,腰勒红布带,执利刃,杀气腾腾。连少数身强胆大敢拼的老汉也自告奋勇准备战斗。外来避匪的村民同样参加守卫。当时能参加守卫者约七、八百人。十家墩已是壁垒森严。

1927年8月17日(农历7月20日)上午,村民出动,将东南两面圩里的芦苇全部砍掉,以防土匪藏身。下午,在两声信号枪后土匪从东、南、北三面进攻。土匪队伍前头有人扛着红旗,匪众枪上都系着红布向十家墩围来。圩里也下令开枪。激战至天黑,土匪发起几次进攻,曾一度攻近圩墙,被圩众用刀砍、枪戳、石块砸击退。第二天早晨,土匪再次发起攻击,东圩沟有的地方几乎被土匪尸体填平。这时土匪用牛车装满麦草,浇上煤油并点燃,向圩门推去,牛车被圩土炮击中倒下圩沟。接着,第二辆牛车又攻抵圩门,火势凶狠,烧着圩门。指挥战斗的鲁怀孔,大呼救火,不幸中弹身亡。

土匪也用土炮轰击圩墙,圩墙被轰塌了,村民用门板、土包填堵。土匪从哪里攻上来,就在哪里被打下去。在搏斗中,守卫鲁玉坷见一匪徒拽住一棵树朝圩墙上攻,他扬起大刀劈去,一刀砍下这个土匪的头,连树也砍断了。

战至第二天下午,圩墙被土匪攻塌,圩内弹尽力竭,无险可守,土匪遂攻进圩内,大刀会和土匪展开肉搏,终于不支而撤走,圩遂失守。土匪对圩内百姓不分男女老少大肆屠戮。当圩里人群从西南圩门涌出时,土匪从后面用机枪扫射,人纷纷倒下,一片惨叫声;圩里有一块榆树秧子地,许多来不及逃出的妇女和小孩被枪杀在那里;圩里东北角有口水井,几乎被尸体填满;有人藏在大缸里被土匪枪杀,后来发现缸内尸骨一堆;见孩子就擗,有的婴儿活活被扔入火坑烧死。土匪在杀人的同时,见物就抢,见屋就烧,连猪圈、羊圈也被烧毁,圩内3000多间房屋化为灰烬,不少没来得及逃走而藏于屋内的村民葬身火海。圩沟水深,淹死了不少妇女和小孩。今土匪退走时,又掠走140多人,有的在路上被杀,有的被强奸。还有的匪徒把刀尖往上埋在土里,逼着掠去的“肉票”坐在上面。凶残至极。后来统计,全圩这次惨遭杀害的村民共计827人,伤者四五十人,有的全家灭门之灾。此案民众遭屠戮之多、死亡之惨烈,成为睢宁县史上最大的匪案。

1932年9月14日老魏三又制造了“吕集惨案”。当时老魏三带领约1000余名匪徒在前往金圩途中,派人传话至吕集圩,要求吕集准备饭菜。交涉中口角发生误会和争执,老魏三遂下令对吕集圩发起攻击。由于吕集圩防坚固,易守难攻,土匪发起了两次攻击均未奏效,且死伤众多。老魏三气急败坏举起双枪向天空连放三枪,说,就是再拼掉200个小孩(土匪)也要拿下吕集。

战斗双方僵持不下,时至傍晚,圩内有一开烟馆的外乡人郭子安(又名郭长久)为土匪的眼线,在圩内造谣,谎报敌情,说吕集快守不住了,引起圩内的防守无序和人心动摇。最后,老魏三部从西北和东北角攻入圩内,逢屋便烧、逢人便杀。顿时,吕集火光冲天、死尸遍地、血流成河。村民吕维贤肠子被匪徒挑出致死;陈胜彦(陈胜举大哥)被匪徒用草叉戳死在粪坑里;村民刘俊田的母亲头部中弹身亡时,屁股上中了一枪的年幼的刘俊田还趴在其母亲的身上吃奶,其状惨不忍睹;守卫吕凤歧被土匪抓住对准头部连开两枪,可两枪全打偏了,吕连忙趴在地上佯装死去,幸免于难。

后统计,吕集战斗中有268人被杀,其中18家被杀绝。

十家墩和吕集的惨案,和张王庄惨痛遭遇很相似。

(五)

“张王庄,这是在干什么,这是要和我们作对吗?”老魏三手底下的一个头目说。

“老大,我们不能任其发展,要把张王庄武装消灭掉,不然其他村庄也都会效仿张王庄,到那时还有我们的日子过吗?”

“老二,说的对,我们必须立即打掉张王庄的气焰,否则等它强大起来就不好收拾了!”

“我支持,在粮食和枪支上我给你们大力支持,需要多少我给多少。”夏寿朋态度很明朗,也很坚决。

“等等看吧,江西那边红红毛子正闹得欢,张王庄有红毛子撑腰,我们不要轻易得罪它。”

“大当家的……”夏寿朋还想说什么,让老魏三摆手制止住了。

其实老魏三心里比谁清楚,夏寿朋就是想借用土匪的力量来惩治张王庄,替他出去心腹之患,他是想从中渔翁得利而已。他老魏三是什么人,闯荡江湖几十年了,一眼就看穿了夏寿朋的用意。他老魏三是轻易不出动的,就是出动也要让夏寿朋放出些血来,吃亏上当的生意他从来不做的。

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并没有像老魏三想象得那样去发展下去。

在公园1928年的中秋,也就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前夕,张王庄人的一次莽撞行动彻底触犯了老魏三的心底底线。老魏三纠集了五百多人,四百余支步枪,气势汹汹地扑向张王庄。一时间江淮大地,淮河两岸硝烟四起,火光、血光冲天。

八月十二日,有十五个土匪到洪泽湖上收保护费,路经张王庄。那天天气是十分的炎热,高温突破了四十度,路上的土很是烤人,为了解除难耐的炎热,土匪把枪支挂在树上,脱光了衣服跳进庄西头的水塘里洗澡。土匪在水塘里叫得欢,你追我赶,打水战嬉戏。

王景常的侄子王前岭在塘边放牛看到眼前的一幕,立即跑回村里告诉给了王继业,王继业又把消息告诉给了陈胜举。

“我们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

“需不需要向我爷爷报告,经得他老人家同意。

“不需要,估计他老人家不会同意的,我们组织村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带上枪把土匪干掉,把他们的枪夺来,现在我们正需要枪支……”陈胜举沉着冷静地指挥。

“好的,胜表叔,我们一切都听你的。”

张王庄二十多个身强力壮的后生在陈胜举、王继业的带领下,偷偷地摸到了水塘边。

“砰,砰,砰,砰……”

随着十几声响亮的枪声,水塘里的几个土匪脑袋都开了花,然后他们像死鱼一样漂浮在水面上。有得头朝下,有的退朝上,有的肚皮朝上,那种惨死像,今天想起来,还让人心里发怵。其中有一个土匪,光着身子爬上岸,亡命似地向北跑到裴庄,惊魂失魄地向土匪头子裴德恩报告。裴德恩立即骑上他那匹大洋马跑到洋河镇,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了老魏三。

“兄弟们,马上召集各路人马,随我去血洗张王庄!”

“好的,老大,我们马上回去组织人马,到张王庄集中。”土匪头子项四、丁六、裴德恩纷纷随声应和。

八月十五早晨,洪泽湖、骆马湖周边的八支土匪共计500多人,400余条步枪集中到张王庄圩下。把一个仅十余亩地的小村庄包围得水泄不通,枪声、吆喝声、马嘶声响成一片。一时间,张王庄的上空充满了血腥的味道。村里树上的鸟儿被吓得四处飞散,一些飞不动的雏鸟被老鸟衔在嘴里逃难逃生去了。

“张王庄的子孙们,我们的大难来了,我们必须团结一致抵抗贼匪,庄上不论男女老少,都要拿起武器来,会打枪的拿枪,不会打枪的拿起三叉,钊钩,镰刀,斧头……”

七十多岁的王景常站在张王庄的祠堂前,像全庄的男女老少发号施令。本来平日里,胆小甚微的他,此时不知哪来的力量,讲话铿锵有力。此时,他就像一只睡醒的狮子,眼中充满了仇恨、愤怒。

“保卫张王庄,消灭贼匪!保卫张王庄,消灭贼匪!誓与贼匪血战到底,与庄圩共存亡……”呐喊声一阵阵冲上圩子的上空,从圩子传到外边来,让众土匪心惊胆寒,不寒而栗。

“王前烈、王前兴为正副指挥;王前太、王振业、张乃江、我连同马宅(邻村)来支援的马习珠等十人负责守护南大门和四个炮楼;八支步枪分到四个炮楼。王前营、王洪业、孟召发、宋安龙、孙业余、陈中廷、胡毕才、王俊业等十六人,每人一支火枪,每个炮楼四支配合作战……”陈胜举此时像是一位将军,在大敌来临之时,一点也不惊慌,在有条不紊地指挥战斗。虽然才是三十出头人,但已经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年轻人都有了任务,各自领命去了。王景才、王景芳、张桂清、张桂香、孙大田几位老人也不甘示弱,纷纷站出来请战。陈胜举就让他们负责两门土炮,东南、西南各一门,分别负责打击门口汪塘和西大汪周围洼地集结的土匪。

打头阵的土匪是裴德恩的大徒弟佘立明。佘立明得意洋洋地骑着一匹枣红马,手里提着盒子枪,后边跟着上百名大小土匪,从武庄方向气势汹汹地向张王庄袭来。此时王前太站在东北的跑楼上,相聚土匪约300米,他拿起步枪瞄准佘立明,砰的一声,佘立明应声倒在了马下。后边的土匪,鬼哭狼嚎地扑了上来,战斗正式打响。

其他几个方向的土匪,也都向饿狼似地纷纷扑向圩墙。圩子上的人用手中的步枪、火枪把子弹纷纷向土匪射去,不少土匪被子弹射中,死的死,伤的伤,哭爹喊娘有,丢胳膊撂腿的有,不一会儿众土匪向后撤退,司机再进攻。

战斗激战了三天三夜,其中土匪又发起了三十多次进攻,都被英勇的张王庄的人打了回去,共打死打伤土匪三十多人。

八月十五日下午,土匪的子弹打尽了,企图撤退。这时候反动大地主夏寿朋赶来,为土匪送来了三箱子弹、手榴弹。大小土匪头目来了精神,又立即指挥剩下的土匪发起了一次凶猛的进攻,战斗打得异常的激烈,是一场真正的鏖战、苦战。此时张王庄的人已经筋疲力尽,子弹也打完了。

晚上九点多钟,众土匪看圩内的子弹打完了,就像蝗虫似的一股蜂拥向圩墙上爬。全庄的男女老少站在圩墙上拿起大刀、长矛、镰刀、木棒、甚至是土块向土匪头上砍去、刺去、砸去。老人烧好了一锅锅开水向土匪头上浇去,土匪鬼哭狼嚎,哭爹喊娘。土匪一次次爬上圩墙,又一次次滚落了下去。

但最终寡不敌众,力量悬殊太大,孤立无援,于夜里十点多钟,土匪打破了张王庄的防线,冲进了张王庄圩内,张王庄沦陷了!

土匪进入庄圩内,大肆屠杀,不分男女老少,见到人就杀,哪怕是手无寸铁的老人和婴儿也不放过。战后经统计,全庄96口人,被杀害48口人,其中中青年3人,老人16人,妇女21人,儿童7人,婴儿1人。90多间的草房全部烧光。整个张王庄火光冲天,在几十里外的青阳镇都看得清清楚楚。人们都议论纷纷说,张王庄这下子完了,完喽!

一个世代经营,安居乐业的百年庄圩,一时间变为了废墟。

战斗虽然打败了,人虽然死了,庄圩虽然毁了,但张王庄先辈们那种团结一致的精神,那不畏邪恶势力,敢于斗阵的英雄气概,确永远荡漾在张王庄的土地上,活在子孙后代的心中,一代代地激励着他们!

其中的一些感人事迹至今还在张王庄流传着。

(六)

土匪打进圩里后,张王庄的男男女老少,纷纷地从圩子南门外逃。有的跑向马宅,寻求保护,有的跑进高粱地里躲藏起来,有的飞奔到洪泽湖上,隐藏于芦苇丛中。那些腿快的,年轻力壮的大都逃生成功,而那些年老体弱和几岁的儿童大都遭到土匪的杀害,哪怕是襁褓中的婴儿,土匪也不放过。然后点燃一把火,把张王庄烧个精光。这和后来的日本鬼子的行为,没有一点差别。惨无人道!

多年以后,那些侥幸存活下来的张王庄人,经常向后代子孙叙述张王庄的这场轰轰烈烈的抗匪战斗。

在公园2008年农历八月十五,在纪念张王庄抗匪战斗八十周年的大会上,王天然、王创业向众乡亲介绍了这场战斗的详细的全过程,并着重介绍了几个动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

王景常其时已年高70,亲自驾起土炮愤怒地向土匪开炮,打死打伤土匪几十人。第二天因为炮膛打红,引起火药爆炸,头颅和身体多次受伤,但一直坚持战斗,最后牺牲在炮架。他的夫人王祝氏,王天然的女老太太,被土匪抓住,土匪头子企图劝降她,她手指匪头破口大骂,一头向其撞去,而惨遭杀害。

王景常的四儿子,也就是王天然的四叔爹王前太,枪法神奇,英勇果敢,土匪头子裴德恩的大徒弟就是被他一枪打死的,后来战斗中又打死了十几个土匪,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王庄的邻亲孟召发在战斗中,脖颈被子弹击穿,皮开肉绽,食管裸露出来,清晰可见,鲜血流淌不止,有衣服包住脖颈,继续战斗。后来侥幸生存了下来。一直到建国以后才去世。

在土匪兵临圩墙的时候,捉住了程文才的父亲,在其父身上绑上了稻草,浇上了汽油,用枪逼着他到门口喊话开门,为了张王庄的安全,程文采眼含泪水,举枪亲手打死了自己的父亲。圩内东旁有一阴沟洞,土匪不时从中排枪射击,致使圩内行人无法通行。程文才怀抱一根粗桑木棍将其堵住,敌人一排子弹将木棍和他一起打翻,他索性扒在木棍上使劲向前顶,直至土匪子弹打不动为止。

王景常的叔弟王景扬已经年过60岁了,为了保住一段十几米的圩墙的安全,他手握赶牛鞭,在鞭子的末梢系上一把买镰刀,不时地向外甩去,致使土匪三天三夜不敢近前,最后土匪从别处攻进圩内,他还是继续摔打大鞭,最后被土匪杀害。

王前兴的大女儿王业翠年芳18岁,长得端庄秀丽,说婆家归仁,婚期已近,打圩的第一天,婆家来了40多人,30多条步枪娶亲。在枪林弹雨中,迎亲队伍不仅要把王业翠带出圩外,并要把其母亲李氏一起带走避难。王前兴和妻子李氏为了稳定众人守圩信心,毅然将女儿留下。

八月十五夜晚庄圩陷落,李氏怀抱孙子王永祥(3岁),和大女儿王业翠、二女儿王业花(6岁),一行4人跑出庄圩向马宅方向逃难,途中遇上小股土匪。王业花乘土匪开枪杀其母亲和姐姐时,灵机一动驮着侄儿钻进了高粱地里,躲过了一劫。这就是后来流传百里的六岁娃驮三岁娃虎口脱险的动人故事。

王业花长到18岁,入了党,参加了革命队伍,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多次被选为党代表。解放以后又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每年都被选为人民代表,参加县里、省里的会议。现在已经100多岁了,仍然健在。每每有人在其面前提及张王庄抗匪战斗的时候,王业花都眼含热泪,说,那个惨啊!那个惨哦!

张王庄英勇抗匪的感人事迹还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为了全庄人的安全,为了全庄人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甚至是全家人的性命,这就是张王庄先辈们留下无限高贵的品质。他们的英勇事迹,感动天,感动地。成为一面永远飘扬的鲜红旗帜!

次年,也就是1929年,侥幸活下来的48人仅用一年时间,在废墟上用重新建立起一个新的张王庄。

当年十月,奸细臧文浩,被抓,枪决。

1930年,陈胜举带领张王庄的革命武装打入匪巢穴,匪首裴德恩被杀死。

1931年,杀害李氏母女凶犯张二被抓捕,送青阳镇国民政府遭到杀头处理。

1943年3月24日中午,老魏三被新四军9旅处决于吕集圩的西南角的乱坟岗中。愤恨的吕集百姓还不解恨,将其身上的衣服扒光,并用玉米秸杆焚烧。魏三在临死之前,无奈地发出感叹:命丧吕集,看来一切都是天意!

1946年秋天,大地主夏寿朋,被中共泗宿县委在夏圩子处决。当时参加的群众有上万人。王景常的孙子王德业,王创业亲眼目睹了那大快人心的一幕。

至此,张王庄的大仇已报,匪患已除。

张王庄“八一五”抗匪战斗的先辈们永垂不朽!

英勇的张王庄的后人,一代代投入一场场新的运动和斗争。

(七)

“父亲,我来看你了……”

跪在父亲王德业的墓前,一行清泪从王天然苍老的面容上流了下来。每次来给父亲上坟烧纸,王天然都会泪流面满。他太深爱他的父亲了。在王天然心里,父亲王德业是他的榜样,是他的天空。父亲走了,榜样没了,天也塌陷了。虽然王德业是个高寿的人,一直活到九十六岁,但王天然还是舍不得他离开自己。

王德业,在张王庄和他的先辈一样,也是一面旗帜,一面鲜红的旗帜。

王德业,生于1911年。在张王庄的抗匪战斗时,他才9岁。虽然只是儿童,面对凶恶的土匪他一点不害怕。当土匪攻入张王庄时,王德业手指大骂土匪,用手中的砂礓向土匪头颅砸去,腿上中了土匪一枪。后逃出庄外,侥幸活了下来。

等时间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大部分国土都沦陷在日本人的手中。此时的泗南县,在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师长的领导下,如火如荼展开抗日救亡运动。师部设在大王庄(今泗洪县陈圩乡境内)。老一辈革命家,刘瑞龙、江上清、邓子恢、陈毅、刘少奇都在此工作过。泗南县(今泗洪县)成为全国第九个民主抗日根据地,在洋井(今泗洪县孙园镇境内)成立了皖北苏维埃人民政府。被称为淮北的“小延安”。

1941年,年仅22岁的王德业,报名参了军,加入了抗日队伍。长期在洪泽湖上,穿越芦苇荡,和敌人打游击战争,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洪泽湖抗日大队,后被称为中国海军的摇篮。后来受党组织委托,王德业到泗宿县金镇区先后任民政办事员、审计会计、乡长等职。1943年6月,王德业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被党组织派往泗阳县委党校学习,1944年1月任泗阳县陈金区甘宅乡做指导员兼乡长。期间王德业,领导当地武装进行抗日运动,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打倒一切地主反革命势力,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1944年1月,王德业任泗宿县金镇区区长、区委书记兼泗宿县联络部部长、书记。同年底王德业随新四军第九纵队,越过陇海铁路到达山东东海边,参加抗日战争。后任第九纵队第三大队队长。

1947年2月王德业任第九纵队教导总队政治处主任,同年3月夜行军中,因病倒地而掉队。第二天王德业为了追上部队,病行70余里至半城南大庄被敌伪军、还乡团逮捕,关押在敌顽区监狱里70余天后,后趁看守不备,逃出敌人的魔掌。

在监狱里,敌人对王德业使劲了花招,先是诱惑招供,后是严刑拷打。

“你们死了这条心吧,我就是死了也不会交代!”

“年轻人,何必为共产党卖命,你要考虑到你家老小,你死了他们怎么办?”

“我们共产党员无后顾之忧,我死了还有党组织,不要你们瞎操心!”

“听说你们张王庄人的骨头很硬,当年老魏三都拿你们都没办法,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骨头到底有多硬!”

敌人在王德业身上用尽了毒型。老虎凳、辣椒水、铁烙、竹签、皮鞭……王德业昏死过去几次,敌人用凉水又把他浇醒过来。王德业咬紧牙关,始终不屈服,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英雄气概。面对一个铁铮铮的汉子,敌人无计可施。

逃出后的王德业,养病数十天后,于1948年1月病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到安徽灵璧县任冯庙区卓场乡乡长。4月后又任陈埝乡乡长兼党支部书记,九项区文教区员兼完小校长等职。1950年4月因党员关系丢失而回泗洪老家张王庄务农,同年9月恢复工作。

优秀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岗位都会表现很突出,在革命战阵年代王德业就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在和平年代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中,王德业仍然表现很优秀,体现出一个老革命、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952年,王德业被调到灵璧县县委组织部工作,后任县人民银行灵璧支行秘书股办事员,后任支行信用股股长。1957年9月在“三面旗帜”的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升为“极右”,被逮捕送往五河县杨安农场,进行劳动改造。

老天爷似乎在和王德业开玩笑,想起先祖王新河,当年在五河县领导农民起义,如何的威风凛凛,而如今却自己是以罪人的身份来到了五河县,他怎么面对先祖呀?

先祖呀,我辱没了你的灵魂!愧对祖宗了!王德业在监狱里常常责怪自己。

想起父亲王德业劳动改造那几年,王天然更加泪流满面。那几年呀,一家人生活在极度贫穷的低谷之中。自然灾害加上家庭不幸的遭遇,那真不是人过得日子!

当时王天然正在泗洪中学上初中。

(八)

几天前,王天然在学校里收到父亲从监狱里写来的信件。

“天然,我儿。我在狱中,十分想念你娘及你们。这几年正处于国家困难时期,全国上下都在闹饥荒,估计你们也没有好日子过。为父是国家的罪人,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影响,是你们难以做人,抬不起头,这都是父的罪过。天然,你是个热血男儿,男子汉大丈夫,一家的顶梁柱,一定要扛得住负担,为你母亲分忧。天然,我儿,我在狱中生活十分清苦,饥不果腹,如果家中有粮,可以送点与我……”

几十年过去了,王天然还清楚记得父亲的那发黄信件的内容。信件至今还保存在家中,在父亲坐牢期间,王天然看过无数次,他能背出整封信的内容。

王天然从学校回到家中,把父亲想要食物的事情跟母亲说了。

“家中哪有东西哟,我们都吃不饱。”

“俺妈,我们还是想办法吧,俺爷(父亲)如果不是十分饥饿的话,不会跟我们说的。”

“那我们就把家里几斤荞麦磨成面送给他吧!”

天刚蒙蒙亮,王天然背着母亲前天晚上炒好的荞麦粉,向安徽五河县出发。

那时候没有车,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王天然都是靠步行的。途中要经过几条大河,徐洪河、利民河、濉河、汴河、潼河、淮河。人都说,隔河千里远,再加上那时候的河的桥很少,几乎都是坐船过河的。由于坐船不及时,途中耽误了不少时间。

太阳下山的时候,已经行走了十多个小时的王天然,已经疲惫不堪。他来到了双沟西面的潼河。河水很宽,很深,很长,一眼望不到尽头。河面上看不到船只,王天然正在发愁,从河对面的芦苇丛中划来一只木船。

“孩子,你要去哪呀?”船夫是一位慈祥的老人。

“我要去五河。”王天然把去五河看父亲王德业的事情和老人说了,老人很是同情,就把王天然送过了河。

当王天然渡过淮河,来到五河杨安农场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

王天然向一位老农问路。老农告诉他,农场不远了,还有几里路就到。但已经是晚上了,农场大院早已经关了门,是不给犯人见人的。

人有时就这样,当你身处困境的时候,往往会遇上好人、热心人。老农把王天然留在家里住了一夜,让王天然吃上一碗热汤汤的鸡蛋面。那碗面的味道,至今王天然还没有忘记,那个鲜美呀!

第二天早上九点多钟,王天然站立在杨安农场的大门前。听说农场以前是一个大地主家的院子。院墙高磊,有门楼,有炮楼。门楼和炮楼都实枪核弹的狱警把守,院墙顶上有狱警手持枪支来回走动,似乎一只苍蝇都难以飞出飞进。

九点半,监狱的大门打开,从里面跑出二十几个狱警站立在大门的两边。他们手中都拿着枪支,枪支都是子弹上堂,刺刀出鞘。在早晨阳光的照射下,明晃晃地照人眼睛。一种寒气直气向王天然袭来。

一群犯人排好两队从大门里走出来,他们一个个低着头,无精打采,有气无力,灰头青脸,有可能被饿的。在人群中,王天然看到自己的父亲王德业。本来就不魁梧的王德业,此时身体弱不禁风,面黄肌瘦,就像是个活着的骷髅。王天然眼中含满了泪水,父亲,你受苦了!王德业也看到了王天然。

王天然走上前去,遭到狱警大声的呵斥,不许他上前,告知他只有到劳动地点才可以见。王天然只有跟着犯人来到南湖底的玉米地里。

劳动间隙,王德业向狱警请了假,说儿子来看他,请组织关照,狱警给了十分钟的会见时间。

“乖孩子,辛苦你了!,你妈身体可好,家里有吃的吗?你学习成绩怎么样?弟弟妹妹怎么样……”王德福心里有问不完的事情。

“放心吧,俺爷,家里有吃的,一切都很好,我学习成绩很好,弟弟妹妹们学习也很努力……”在王德业面前,王天然只能撒谎,家里没吃的也不能说,免得他担心。

临别时,王德业从怀中掏出了一个储蓄本,上面有五十多元的存款。这是王德业坐牢之前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全部积蓄。

“孩子,拿回家给自己、弟弟妹妹交学费吧,我是罪人,这一辈子对不起你妈和你们……”

“俺爷,你不要说了,你很伟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等你回家……”

最后王天然是泪流满面地离开农场的,至于后来怎样回到家里的,他再也想不起来了。

“俺爷,你受苦了!”多少年以后,王天然跪在墓前还是这样对王德业说。

1979年3月,王德业摘掉了“右派”帽子。彻底平反,被分到灵璧县燃料公司工作。1983年3月离休,享受县级政治待遇。2015年逝世,享年96岁。

在王德业的追悼会上灵璧县委组织部在悼词中写道:

该同志,在战阵年代转战南北,出生入死,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任军官期间,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政治上、军事上才能优秀……转业后,服从组织安排,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工作中取得丰硕的成果……该同志,处事决断,敢于决策,作风正派,廉洁自律,在干部群众中有较高的声誉。

王德业的一生业绩,被编入《灵璧县志人物篇》。

(九)

张王庄的人是血性的,张王庄的男儿更是血性。从他们的先祖王新河开始,后来的王景常、王德业。

王天然身体里流淌着祖辈的血液,因此王天然也是个血性的男儿。天然,天空和自然,包括了人间宇宙万象,一个很大气的名字,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德业对大儿子王天然的厚爱和期望。

王天然后来的举动、表现并没有让王德业失望,也没有让张王庄的人失望,没有让鱼行村人失望。

王天然,1941年出生,出生在那个充满战火,穷不聊生的旧社会。他目睹了,经历了农村贫穷落后,老百姓饥不果腹的日子。他,从小就立志,一定要张王庄,鱼行村的人,吃上饭,住上房,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在高中语文课本上,王天然学习、看到的句子。出自《史记·陈涉世家》,是农民起义领袖陈涉说的话。祖先王新河也是农民起义的领袖,自己必须要传承他的遗志,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人有了志向,就会付诸于行动。王天然在泗洪中学上到高三年级上学期,一天下午,他找到了校长姬毕田。姬毕田,是个很有学识的校长,治校有方,受到全校师生的爱戴。

“姬校长,我要退学。”

“为什么退学呀?你不是念得好好的吗?”姬校长用爱惜的目光看着王天然。

“我要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带领父老乡亲改变张王庄贫穷面貌,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当时全国上下,党中央号召“知识青年到农业第一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国有十几万个热血青年,都响应了党的号召,奔赴全国各地的农村,他们被称之为“知青”,这一批知青在农村建设中,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你这歇(小)孩子,怎么这么不知天高地厚哟,凭你一个人的力量行吗?再说你的成绩那么优秀,绝对能考上大学滴……”姬毕田老家是涟水的,讲话带着家乡的口音。

“姬校长,我不想上大学了,就想回乡务农。”

“要知道你能上高中是我使了很大的劲才行的,为了调查你父亲的档案,我亲自跑到安徽灵璧……”

王天然的父亲王德业当时正在安徽五河杨安农场服刑。按规定王天然是不能上高中的,姬毕田看王天然是个学习的料子,爱才心切,就四方为王天然找人,并做了担保,王天然才上的高中。

“谢谢校长,你的恩情我会永远记在心里的,我还是请求回乡务农……”

“好吧,路是你选择的,不要后悔就好。”

姬毕田看留不住王天然,就帮王天然到县教育局办了退学手续。

那时农村的人才很奇缺,特别是有文化的人才。王天然回到村里就得到了重用,任鱼行大队主办会计。

“小毛孩,能做什么事?”

“瘦得就像猴子似的,一阵风都能刮跑了。”

“他大大(父亲)在蹲监狱呢,一个劳改犯的儿子怎么能做大队会计呢?”

……

对于王天然做鱼行村大队会计的一事,不少人都提出了质疑。大至公社干部,小到平民百姓。

王天然至今还记得,他第一次走进公社礼堂参加公社会议的那一幕。

那天当他走进会场的时候,许多人都投来疑问的目光,以为是哪个学生错走进了会场。王天然也不够自信,是低着头红着脸找到自己的座位的。整个会议过程,他都处在紧张之中,至于会议的内容,领导的讲话,会后他一点也不记得。

是一次培训会议改变了人们对王天然的看法,也树立了王天然的自信。

有一次公社对全公社的大、小队会计进行业务知识培训。为了更好地学习,虽然离家比较近,王天然还是带着鱼行村的十几个小队会计,住到了金镇街上私人的小旅社。私人旅社条件很差,连一张像样的床和一条像样的被子都没有。王天然就让各位会计从家带上一床被子,睡在铺着麦然的地铺上。十几个人白天听课学习,晚上就在一起讨论,学习。由于王天然有文化,接收、理解能力强,他就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交给各位会计。几位会计在王天然的带领下,学习得也很认真。待培训结束考试中,鱼行村的十几位会计都考了高分,在全公社鱼行村总体成绩排在第一。

这时候的我王天然让人刮目相看。

这小子还真行!

这孬种真还不赖!

张王庄出来的人就桑(行)!

无数个羡慕的目光,赞美的话语都向王天然飘来。

王天然让人刮目相看的事情很多,在后来的工作中,他频频表现出非常的才能。

王天然在张王庄创造了多少个第一。第一个第一便是“财务公开”。

会计班学习结束,回到张王庄。王天然看到大队里许多干部出现了腐败的苗头,他们多吃多占,大小队财务长期不公开,大队里的社员很是有意见。对此,王天然想到了“财务公开”,就是把每天的财务收入、支出都及时公布上墙,让社员们监督,这在朱湖公社,乃至整个泗洪县都是首创。他先在孙庄路西生产队搞试点。

王天然之所以选择孙庄路西生产队,是有他的看法的。路西生产队会计孙家彦,工作认真仔细,勤勤恳恳,不仅有着一笔好账,还有一手好字。在路西搞试点,他放心。结果一个多月的试点,结果没有出乎王天然的所料,路西账目公开很成功,很受队员们的欢迎。然后全大队十几个生产队,都实施了账目公开。后来整个朱湖公社,甚至全泗洪县都来鱼行大队学习。

这下,王天然彻底红了,全县都知道张王庄有个能人王天然。这小子,很精明,很能干。

(十)

时光到了1978年,华夏大地刮来一股强劲的春风。冻结多年的河水开始融化,冰冻的大地里的土壤也开始了复苏。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高层领导,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批判了“两个凡是”,纠正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路线,把“以阶级斗争为纲”改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全党全社会第一次提出了改革开放、建设四个现代化、复兴中华民族的宏伟目标。

中国迎来了好时机,一个发展的好时机。中国农村,也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党中央、国务院在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让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这大大激起了广大农民耕地的积极性。

此时的王天然,已经做了鱼行大队的支部书记。名副其实的王书记。

对于包产到户,王天然一点不陌生。其实张王庄,乃至鱼行大队在党中央决策之前已经偷偷地把土地分给了每家每户。

鱼行大队在这半年前已经开始了包产到户,比安徽的凤阳的“小岗村”还要早。只是当初江苏省委的主要领导不支持包产到户,不像安徽省委书记万里那样支持包产到户。江苏省委书记在全省的大会上说,不学广东的紫阳高照,不学安徽的鹏程万里。前者指赵紫阳,后者指万里。

安徽凤阳自古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于此。至今在凤阳大地上还流传一首儿歌:“说凤阳 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到有九年荒 咚咚隆咚锵 咚咚隆咚锵 咚锵咚锵锵锵……”

1978年以前,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底,小岗村18户农民搞起了“大包干”,正式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至1984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及推行。

凤阳人,之所以带头搞包产到户是有其原因和背景的。

1958年开始“大跃进”,1959年就开始饿死人。小岗一共才120多人,三年“大跃进”,饿死了67人,死绝了6户。当时的农村,可以说家破人亡。

不只是小岗饿死人,全县都饿死人。凤阳县纪念馆说死了9万多人,实际10万人也不止。

有人说三年自然灾害不是天灾,主要是人灾。那时候全国都处在“假大空”的氛围中。说大话、假话、空话,蔚然成风。不仅“刮五风”,还蛮干,庄稼还没有熟就收割了,一亩地撒几百斤种子,太密了,粮食浪费了,地里也不产粮了,还继续放“卫星”。

1961年以后,因为饿死很多人了,就解散了大食堂,不再几个生产队一起吃饭,开始以生产队为单位。从那时起,小岗就一直是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队”,衣食住行都靠国家。

大家劳动的积极性不高,生产队的土地都荒掉了,没有人干。大家吃不饱饭,没力气干活,一顿不吃,两顿不吃还能扛得住,三天不吃哪来的力气?农民的积极性被领导挫伤得太厉害,三年饿死那么多人,大家对干部多少有点看法,所以生产就一直搞不上去。那个环境下,也可以说是政策不好,瞎指挥,有的工作组到小岗来主要就是抓“斗私批修”,他们认为生产搞不上去主要是人的思想问题没解决。一天到晚就是搞什么思想学习啊这些道道,也没时间干活。生产队就一搞一年空。

小岗那时跟附近几个村都一样,大家都出去要饭,也没人干活了。南来北往,听说哪儿好就去哪儿。那个时候在家呆着的吃树叶什么的快饿死了,在外面讨饭多少能要点吃的。

1962年,小岗村的生产队员,受刘少奇的影响,开始萌发了单干的想法,当时没有公开,在小岗挖了些自留地,大家积极性很高,但是那时刘邓路线受到了批判,种了之后不准收。

这时候社员们高呼,不做饿死鬼!18户先是按手印,初步实现了“包产到户”。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得到了安徽省委的支持,特别是得到了时任省委书记万里的大力支持。

小岗村包产到户的变化,让安徽省委没有理由不支持。

1978年小岗村没有单干的时候只能收3万斤粮食,单干后当年就收了18万斤,一下子就翻了6倍都不止。此后年年有增长(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3.6万斤猛增到13.2万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跃升为400元。)。

以前地也少,全村1000多亩地,除了517亩包产地,其他的都荒掉了,没有人种了。大包干后,这些荒地都被利用起来了。人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看不到荒草,遍地都是粮食。

小岗村,出现一片喜人的景象。

鱼行大队和小岗村走的是同样一条路。

王天然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自己是怎样带着鱼行大队的社员们,顶着压力搞土地承包的。

(十一)

197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王天然从公社邮递员手中接过当日的报纸。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而且是套红的一条消息引起了王天然的注意:某某省某某县某某大队成立了互助组,人民群众积极性很高。王天然从这则新闻里,闻到了一股气息,那就是包产到户的信息,党的农村政策、路线要变。

王天然把报纸揣到怀中,骑着自行车赶到公社找到了时任朱湖公社书记的许荣宝。

“天然,这么晚了,你怎么还到公社里来?”

“许书记,我给你一张报纸看看。”

许荣宝书记看过报纸,良久没有说话,脸上表现出一脸的严肃。

“天然,你打算怎么办?”沉思了一会儿,许荣宝问王天然。

“我想搞包产到户!”

许荣宝又陷入了沉默。过来一会,许荣宝掐灭了手中的半支烟。

“天然,你就干吧,我支持你!”

“好勒,许书记,你放心,我一定会干出样儿来,绝不给你脸上抹黑……

有了公社书记的肯定和支持,王天然在张王庄、鱼行村搞起了包产到户。王天然,又创造了一个第一。

王天然回到大队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召开村支部干部会议。

“这怎么行,土地承包给个人,那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吗?”

“中央三令五申,喊要割资本主义尾巴,我们不想跟着你倒霉!”

“再说,土地承包了,还要我们这些人干什么?”

“难道要我们亲自下田干活呀?我不同意!”

“我看王书记的想法很好,土地承包给每家每户,可以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是个好事。”

……

几个支委里就有不同的意见。

“请大家相信我,我们国家现在对农村的路线已经改变了,我从报纸上看到,有的地方已经走在我们的前头了。再说公社的许书记也很支持我的做法……”

大家看王天然把公社书记都搬出来了,也就不吱声,只好默认了。

接下来,大队开了全体社员的会议。会议地点选择在武装小学的操场上,那天大队里的所愿社员都跑来参加,大家提听说,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了,都很高兴。上至八、九十岁的老人,下至三、四岁的儿童,都来了。

会上宣布了土地承包方案:每家每户的地亩数,按照人口多少来分,土壤好的地块亩数要分少些,土地洼的田数要多分,牛和生产工具也分到每家每户,只是拖拉机不分,还归集体所有,谁家用着,就给谁家用。种子和化肥也由集体购买,分到每家每户……

这个分配方案,大家举手一致通过,有几个本来不想举手的,也只好乖乖地把守举起。不想举手的是几个大小队干部。因为他们习惯了做领导,不习惯自己去种田。

这就像当年大宋朝的王安石变法一样,触犯了一部分贵族的利益,结果会遭到这部分人的反对,致使变法失败。鱼行村的包产到户,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王天然不怕失败,他对土地承包责任制,是充满信心的。因为他已经闻到了改革春风的味道。他,是对的。所以他对几个反对的人也没放在心里。这样使他家遭到一场意外的灾祸。

在分产到户的第二年秋天一个夜里,有人点火,把他们家的几间草房给烧了。好在,房子烧了,一家人平安没事。

王天然并没有此事被吓到,放弃了承包责任制,还是无所畏惧地坚持下去。第二年春天,王天然家就在原宅基地上,盖起了九间大瓦房,正房三间。偏房三间,前屋三家。这都是土地承包带来的收入。

不仅王天然家富了,全张王庄,全鱼行大队的社员都富了。粮食产量每年都翻番。 每家的经济收入,和土地承包前,不知要翻了多少倍。仅张王庄1979年粮食产量达36万斤,比1978年6万斤翻了6倍,创下了历史奇迹,受到公社书记许荣宝、县委书记李红来的大力表扬。鱼行村的成功做法使包产到户迅速在全公社、全县、全市、全省至全国推开。

对土地承包的成功,王天然不没有满足,而是有进行了许多改革创新。这也许祖先留给他的一种品质,敢于创先,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勇往直前。

在1982年,王天然在鱼行大队率先建立了“联合养鸡公司”、“蔬菜购销站”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现在新农村的各种经济合作社差不多,那时候王天然就有这样的思想、做法很不简单。这又体现了王天然精明、能干的优秀品质。他又创造了一个第一。

公司和购销站成立以后,使鱼行村的几百个农户几千口人,广开致富门路,大队里的农产品进入了市场流通领域,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近了一步。

鱼行村现代农业的发展受到乡、县、市三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在大会小会上都受到表扬。当时的淮阴市其他乡镇、村都组团来鱼行村参观学习、取经。

这年,王天然也成为了新中国首批的“万元户”。他先后被评为县、市、省劳动模范。当选为江苏省委代表,光荣地出席了中共江苏省委第七次代表大会。同时他的爱人武同侠被评为省“三八红旗手”,也光荣地出席了江苏省妇女代表大会,受到时任省长顾秀莲的亲切接见。

时任泗洪县委书记刘学东在全县干部大会上说“大家都能像王天然,泗洪县不但能在中国出名,就是在全世界都能出名。”

人在大红大紫之后,必有回落,还有人的精力必定是有限的,拼命三郎也有歇息的时候。由于王天然长期奋斗在农村第一线,付出了许多的艰辛劳动,吃了许多的苦。在1987年终因积劳成疾,身患重病,由于身体不支,他主动辞去了村支书职务,离开了他辛勤奋斗26年的工作岗位。

辞去职务的王天然,并没有闲着。他利用自己自学的中医知识,为众乡亲看病、去灾。

(十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北宋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言,激励了古今多少仁人志士,多少代人。同样他的“不为良相,变为良医。”的名言也千古流传(如果当不好宰相,那就做一名好医生),成为许多人从医人的座右铭。

这也成为了王天然的座右铭。

王天然从村支部书记位置上退下来以后,认真钻研中医知识,学习济世良方。王天然喜欢中医从他在泗洪中学上高中的时候就开始,课余时间他都会到学校图书馆里找一些关于中医书籍阅读。

1990年开始,王天然在泗洪县城中拥有了自己私人诊所。平日里,他以仁行医,为许多病人解除病痛。行医之余,他刻苦钻研,在治疗顽疾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张。1998年参加了由江苏省卫生厅组织的中医资格证考试,他获得全宿迁地区第一名的好成绩,顺利地拿到了从医资格证,并获得了“职业医生资格证”。

谈起中医药,王天然兴致勃勃,有自己独特见解和看法。他认为国人治病在看西医的同时,还要看重中医,中医用药灵活,应用范围广。他的治病理念讲究“平衡”。他坚持以天人相应及整体恒动为核心的医学思想。他从医十几年,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集古今、中外中医西医治疗癌症的经验,结合自己临床经验,攻克一个个医疗难题,治愈了一个个疑难杂症。他主要以治疗肝硬化、肿瘤(癌症)、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肠胃病主。

现如今,王天然在泗洪大地上名声已经家喻户晓。他多年治病的人数已有2至3万人次,每天前来就诊的人数平均为10至20人。大多数的病人都是慕名而来,他们不远百里、千里,甚至辽宁省的病人也慕名远道而来。

妙手仁心,仁者行医。在行医的过程中,王天然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村人,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在县城的街道路口设立健康咨询服务部,免费为前来看病、咨询的人制定治疗方案、康复方案。遇到那些低保户、五保户、低收入户家庭人员来看病,除了免费送药,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他,王天然就是这么一个精明、能干,品德高尚的人。他继承了张王庄的祖辈们敢拼、敢干,敢担当,济世救人的优良品质。

他是一个具有血性的男儿,是从张王庄走出来的男子汉、大丈夫。

从政,他是个好官,是人民的公仆;从医,他是个好医生,是仁者行医。

巍巍然张王,魁魁然张王。

张王庄,是个充满血性的村庄!张王庄历代的子孙,充满着血性!

“父亲,你放心吧,我们张王庄和全国人民都过上了好日子了。”

这是王天然跪在父亲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然后站起来带着儿孙离开了墓地,坐上女婿孙勤家的保时捷,驶向了泗洪县城。

城里的那个诊所,还等着他回去。

(十三)

孙勤家,王天然的大女婿。前文抗匪战斗中孙业余的小儿子。

张王庄,是个包容、容纳的村子。庄上除了姓王、姓张的而外,还有姓孙的,姓陈的,姓朱的,姓武的等。最先有姓张的,后来等姓王的始祖王新河来了以后,便有了姓王的。其他几个姓都比较小,他们的祖辈大部分是逃荒、逃难来到张王庄的。由于张王庄人的厚道、热情,不少人来了就不走了,从此在张王庄定居、生子,繁衍后代。

多少年来各个家族都能和睦相处,庄上很少发生仗势欺人的事。就是当年王前烈失手打死张桂新的事,经过王景常秉公处理,让姓张的也原谅了姓王的,不记仇恨。事后,他们之间仍然依然如故,和谐相处。多年来,各姓氏之间互相来往不断,相互包容,互帮互助,互相通婚。在张王庄,许多人家之间,都是亲戚关系。不是姑亲,就是舅亲,姨亲

孙勤家和王天然的大女儿王昌丽是同学,上学时他们相互间就有好感。俩人经常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回家一起做游戏,一起割猪草,一起放牛。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他们互相帮助。

孙勤家至今还记得那年夏天发大水,他背着王昌丽过河的事

张王庄和大队学校之间隔了一条河,是一条小引河,是在六十年代国家大兴搞农田水利的时候扒的。河水西通徐洪河,东通安东河。庄上的上万亩天地都是靠这条河灌溉、排涝。它是张王庄的母亲河。

小河把鱼行村自然分为了两部分,河南、河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村里的那些有点文化的人称之为“南朝”和“北朝”。南朝的造反派头目叫杨新年,北朝的造反派头目叫夏广生。两派之间经常发生摩擦,甚至发生过武斗。

那年夏天雨水很勤、很大,下了几天几夜也不停息。雨水淹没了田里的庄稼,瞒漫过了池塘、沟壑,在村庄里肆无惮忌地横流。洪水冲垮了小河上的石孔桥。张王庄的孩子上学都是靠大人背着、趟水过活的。王天然由于到县里参加抗洪抢险的“三级干部会”,王昌丽没人送上学。孙勤家就自告奋勇地背王昌丽去上学。那年他们上初一。

“你,你还累呀?”王昌丽趴在孙勤家的背上,用辫稍闹着孙勤家的脸。

“不,不累,一点都不累?”此时的孙勤家哪知道累呀,心里只有紧张。王昌丽那隆起的柔软的乳房紧紧地贴在孙勤家的脊背上,还有那青春女孩身上特有的香味,都在诱惑着孙勤家心魄。让他羞涩、迷离、惊喜。这也是孙勤家第一次对王昌丽产生的一种异性的感觉。这种感觉,后来让他幸福了一辈子。

孙勤家在初中毕业后,由于家里兄弟六个,家庭负担重,他就没有在继续念下去。那年秋天他报名入伍参了军。王昌丽由于在家里是老大,下面还有四个妹妹,一个弟弟,也就再没有上学,停学在家帮助父母干农活。帮助王天然经营家里的养鸡场。

在孙勤家当兵的三年期间,王昌丽和他没有少通信,几乎划到每周一封。他们在字里行间里,相互间倾诉相思之情、离别之苦。对未来充满了幸福、甜蜜的梦想。

在第三年的秋天,孙勤家光荣退伍了,带着一只大大的包裹,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张王庄。

孙勤家本来长得就比较英俊,敦实的体型,宽厚的肩膀,胖圆型的脸,白色的皮肤,加上一身绿军装,看起来雄赳赳气昂昂,用现在的时髦话说,绝对是一个帅哥。张王庄,鱼行村,有许多大姑年都被他迷倒了。可是孙勤家这棵“名草”已经有主了,她们只好“望人兴叹”。她们对王昌丽充满了羡慕、嫉妒。

对于孙勤家和王昌丽的结合,王天然没有支持,也没有反对。

按家庭条件,孙勤家的家庭是不能和王昌丽的家庭相比的,王天然干了那么多年的大队干部,家里经济自然要比庄上的其他人家强,再说他们家在上个世纪八十代初期就成为了全国为数不多的“万元户”。不要说张张王庄,就是在朱湖乡,乃至全泗洪县都是数一数二的。

孙勤家和王昌丽,真真实实地是门不当,户不对。在孙勤家和王昌丽结婚的头天晚上,王天然对王昌丽说,婚姻是你自己选择的,只要你以后不后悔就好!王昌丽说,俺不会后悔的,孙勤家是个很勤劳的人,相信我们一定会过好的,一定会幸福的,你就祝福我们吧!

婚后的孙勤家确实没有让王天然失望,就像王昌丽说的那样,他很勤劳、踏实,他们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还很幸福。

(十三)

在孙勤家和王昌丽结婚的第二年,也就是1984年,他们便来到了泗洪县城开始做生意。

他们在县城的洪盛市场经营“干货”生意。主要卖酱油、醋、味精、胡椒、八角、香料、银耳、木耳等食物用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使几亿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逐渐走上了小康生活。城里,同样实行了改革,原来封闭的市场也逐渐打开了,私人可以经商,自由买卖,农民也可以进城经商,以至后来发展到农民进城打工,农民在城里买了房子,融入了城市生活,他们成为城市市民中的一员。土地集中,土地流转,让农民彻底从农村走了出来,可以经商,可以打工,自由选择。如今的农村只有少数农民,他们是新时代的懂技术的新型的“职业农民”。他们每个人都种着几百亩的土地,进行高效现代化的农业种植、养殖业,拥有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节省了许多劳动力。

城里刚刚开放的市场是有条件的,农村的农民只有万元户才可以有资格进城经商。因为他们的农副产品需要进入城市的市场去销售,流往全国各地。

王天然是万元户,自然有资格进城经商。孙勤家和王昌丽是以王天然万元户的名义到泗洪县城经商的。所以孙勤家心里一直感谢老丈人王天然,两年前王天然还治好了他的糖尿病,因此,他对王天然更是感恩不尽。他从心眼里,爱戴、敬佩他这个老丈人。王天然业和喜欢孙勤家,几个女婿中数孙勤家最有出息。

孙勤家和王昌丽先进的城,等到了1987年,王天然由于身体不支,辞去了鱼行村的支部书记,到城里开中医诊所,就和女儿、女婿住在一起,一直至今天。

平日里,一家人生病很少去看西医,在王天然中医的调理下,身体都健健康康。几年前,王天然的二女婿杨栋天得了“肺大泡”也是王天然治好的。所以一大家老小,对王天然很是爱戴、敬重。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幸福的生活,都是靠奋斗而来的。孙勤家和王昌丽当初进城做生意,其中吃得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钱难挣,苦难吃,我和你妈吃的苦,你们是不知道的。孙勤家现在还经常和他的儿子孙修建、女儿孙秀秀提起。

国人历来有欺生的坏习惯,对那些刚农村人来城里做生意人,往往受到城里人或城周边的农民的欺负。

每天早上都会有一些泗洪县城附近,青阳镇的人,早早地在孙勤家的店门口摆上摊子,卖蔬菜、鸡蛋、鱼等。店门口被堵得死死的。孙勤家上前找他们理论,他们根本不理会。有的嘴里还骂骂咧咧的,不干不净,骂孙勤家是泥腿子,土包子。孙勤家只要有一点过激的言行,那些人便会纠集青阳街上的小混混、青皮无赖,来找孙勤家麻烦,大打出手。

有一次,一个叫江大辉的痞子头子带着十几个流氓,把孙勤家严重打伤了,左腿被打折,腰被打断。险些要了他的性命,害得他住了一个多月得院,至今孙勤家得左腿和腰,一到冬天就隐隐地痛。

孙勤家和王昌丽吃得苦受的罪还不止这些。

每天早上三点多,孙勤家和王昌丽就要早早起来开店们,在门口摆摊子,因为那些从乡下远道而来得小商小贩,必须在天亮前把货物批发到手,然后赶着回到各自得乡镇上去销售。

那时候的洪盛市场呀,人来人往,挨挨挤挤,灯火通亮,人声鼎沸,讨价还价,打包、扎捆、装盒、装袋……鱼腥味、香料味、羊肉味……充斥、弥漫了整个空间……每一个星期要到山东去进一次货,都是夜里走,第二晚上才到家,到家我和你奶奶还要忙着卸货、摆货,一直要忙到深夜里,觉也捞不到(不能)睡,又忙着开门做生意……

多少年后,孙勤家和九岁的孙子孙琪谈起来他做生意的事情,还兴致勃勃、口如悬河。其中有兴奋,有痛苦,有伤感。

万事开头难,先有苦后有甜,付出必有回报。这是老祖先总结出来的,孙勤家也深有体会的。

在进城的第三年,孙勤家在县城的第一个小区二里坝小区买了一套房子,第二年他在洪盛市场里又买了两间门市,两年前在县城最豪华的小区金港湾里又买了一套150多平米的套房。现在手里的存款和房款加起来,近千万元。

当年的王天然,只是个万元户,就惊动了全县上下。如今的孙勤家手里有千万元,也没有人去关注。这就是变化,发展,大家都有钱了,都富裕了,谁还在乎这个。

人们现在最关心的事情是健康,所以在泗洪县城里,早晨和晚上到处有人在跳舞,在唱歌……

每天华灯初上,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张王庄不仅孙勤家发了,还有其他几个人也发了。

(十四)

一个人富,不算富。这句话原话不知是谁说的,但孙勤家经常挂在嘴边。

孙勤家进城做生意以后,先后把孙修平,张新传,裴大力也都带到了城里,跟着他学做生意。

孙修平的老婆叫王秀霞,是和孙勤家的老婆王昌丽的家下侄女。

孙修平和王秀霞也是自由恋爱。但他们的恋爱没有孙勤家和王昌丽那么顺利。其中的原因就是孙修平家里穷,王秀霞的父母和哥哥都表示反对。

有人说爱情是匹猛兽,当猛兽来临的时候,它会气势汹汹,猛冲猛撞,勇往直前,不计后果。王秀霞,就被这匹猛兽冲昏了头脑。她不顾父母、哥哥的竭力反对,在一个下雪的夜里,她跑到了孙修平家,睡到了孙修平的床上。

见生米做成了熟饭,王秀霞一家人就不再反对了。第二年春天,孙修平就和王秀霞结了婚。结过婚后,他们俩就被孙勤家和王昌丽带到泗洪县城里学做生意。

由于孙修平家底薄,没有做生意的本钱,孙勤家就先把自家货物赊给他们,等货物买了,再还钱。

“俺五爷,俺五娘,我们家多亏了你,没有你们就没有俺家的今天……”孙修平比孙勤家晚一辈份。

“我们是一家人,我们帮助你是应该的,我希望张王庄的人都能富裕起来……”

在孙修平儿子孙浩的婚礼上,孙修平向孙勤家和王昌丽说出了心里话。懂得感恩,知恩图报,这是每个人都要有的品质。

孙修平的儿子孙浩,大学毕业,没有留在城市里工作,而是回到了鱼行村,做了鱼行村的一名村官,同时开了一个淘宝店,帮助村里的那些农业大户销售各种农副产品。

起初,孙修平是不同意孙浩回鱼行村的。原因很简单,自己祖祖辈辈都是农村人,当年他和王秀霞想法设法离开了张王庄,以走出张王庄为荣,后来在孙勤家夫妇的帮助下才有了今天,他怎么会同意孙浩再回到张王庄,走自己的老路呢?他们这一代人应该到大城市里发展才对,比如南京、上海、北京等。这是他想看到和期望的。

“爸,现在国家每年的大学毕业生都有好几万人,城里的就业很不容易,在城里生活压力也大……

“那你也不能去农村呀,你可以留在县城里和我、你妈一起做生意吗?”

“爸,现在的农村和你们那个时候的农村大一样了,种地、耕田都是机械化,是现代化农业,土地集中、转了都是种植高效的经济农作物,比如栽植桃树、石榴树,葡萄树,还可以养殖螃蟹、龙虾……还可以搞乡村旅游……”

“你就幻想,瞎吹吧,哪有你说的那么好。”

“不信,明天我开车把你带回老家看看。”

第二天,孙浩还真的把孙修平带回了张王庄。

回到张王庄,孙修平被眼前的景象震住了。

(十五)

眼前的张王庄让孙修平已经认不出来了,看不到一间房屋,原先的那些村庄都变成了绿色的田地。房子没了,树木没了,汪塘没了。自家的那三间瓦房也不知到哪去了,也找不到了一点的踪迹。

“孙浩,这怎么回事,俺家的房子怎么没了?”

“俺爸,俺家的那三间破房子去年春天就被拆掉了,张凯在上面栽上了桃树。”

“什么,他凭什么拆俺家的房子,凭什么在俺家地上栽树?”孙修平心里一连串的疑问。

“俺爸,房子不是张凯拆的,是村里统一拆的,拆后的土地被统一整包了出去,张凯要给租金的……”

“表舅,回来了呀?”说张凯,张凯到。张凯开着一辆宝马到了孙修平的面前。

“乖,不是听说你去北京打工了吗?”

“对,表舅,几年前我是在北京打工,前年我又回到张王庄。承包了村里三百亩地栽黄桃树,二百亩水塘进行螃蟹、龙虾养殖,收入比打工多了好几倍……”

“乖乖,你真有本事。是我们张王庄的好儿子。”

“表舅,明年春天,带你来参加我们的桃花会,那时候会有许多的城里人来这里玩的,你就等着看热闹吧!

张凯的话一点也不假,现在的城里人最喜欢追求乡村游。春天到乡村进行赏花游,夏天、秋天到乡村进行采摘游。

今年4月7日,第五届泗洪陈圩桃花节正式开幕,就吸引了不少游客赏花、踏青。

桃花林下,游人如织;桃花丛中,人面相映;娇艳的花朵如同朵朵红云,层层叠叠,缀满枝头,分外亮眼,映衬着整个桃林大道平添了一份浪漫的气息。满树满枝的桃花怒放争艳,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赏花游玩,在桃园中合影,自拍。

桃花节期间将开展各种各样精彩的活动,不仅有千人桃花宴,还有央视《星光大道》泗洪赛区选拔赛颁奖盛典,让游客趁着假期休闲娱乐的同时,大饱眼福。桃花节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参与"的方式。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叫响陈圩黄桃品牌。

“每年开这桃花节,都有人预定黄桃,截止昨天为止预定有一两千斤,对我们桃农有很大帮助,我们种桃的积极性也高了。”泗洪县陈圩乡祖姚居委会桃农刘加奎对记者说。

“我们将以桃为媒,发展桃产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陈圩兴业,带动更多的老百姓种植黄桃,走上增收致富道路。”泗洪县陈圩乡党委书记王家卫在开幕式上说。

对于张王庄的明年的桃花节,张凯业是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在大学里,张凯学的就是艺术传媒专业。

张王庄不是所有东西都被拆掉的。

孙修平在村西头看到了那个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古井。古井里的淤泥已被清理干净,净水清清冽冽,上面盖了了一个六角的亭子,四根粗壮的石柱子,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古井的旁边立着一块碑,碑上刻着密码吗的蝇头小楷,介绍这口古井的来历:古井,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先祖王新河带领众乡亲开挖的。井水清冽甘甜,不仅解决了众乡亲饮水问题,还帮助路人解除口渴。遇到干旱之年,井水不枯,周边的马宅、武庄、裴庄、孙庄等庄邻,也都来此取水……

孙修平又来到了张王庄东面的小桥边。小桥东北边也盖着一个六角的亭子,亭子里面立着两块碑,上面都刻满了文字。一块碑上面介绍张王庄那场抗匪斗争的经过,一块介绍张王庄历年来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的优秀事迹。

(十六)

“1928年,农历八月十二日,在匪头老魏三的带领下,400多口土匪包围张王庄。为了全庄人的安全,为了全庄人的利益,英勇的张王庄人在庄主王景常的带领下,和敌人血拼了三天三夜。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甚至是全家人的性命……八月十五晚上九点多钟,众土匪看圩内的子弹打完了,就像蝗虫似的一股蜂拥向圩墙上爬。全庄的男女老少站在圩墙上拿起大刀、长矛、镰刀、木棒、甚至是土块向土匪头上砍去、刺去、砸去。老人烧好了一锅锅开水向土匪头上浇去,土匪鬼哭狼嚎,哭爹喊娘。土匪一次次爬上圩墙,又一次次滚落了下去。

但最终寡不敌众,力量悬殊太大,孤立无援,于夜里十点多钟,土匪打破了张王庄的防线,冲进了张王庄圩内,张王庄沦陷了!

土匪进入庄圩内,大肆屠杀,不分男女老少,见到人就杀,哪怕是手无寸铁的老人和婴儿也不放过。战后经统计,全庄96口人,被杀害48口人,其中中青年3人,老人16人,妇女21人,儿童7人,婴儿1人。90多间的草房全部烧光。

一个世代经营,安居乐业的百年庄圩,一时间变为了废墟。

战斗虽然打败了,人虽然死了,庄圩虽然毁了,但张王庄先辈们那种团结一致的精神,那不畏邪恶势力,敢于斗阵的英雄气概,确永远荡漾在张王庄的土地上,活在子孙后代的心中,一代代地激励着他们!

张王庄先辈们留下了高贵的品质。他们的英勇事迹,感动天,感动地。成为一面永远飘扬的鲜红旗帜!”

孙修平看完了碑文,眼睛湿润了。因为这里面有自己的祖先英烈事迹,他小时候经常听爷爷孙和自己说,每次叙说,爷爷都会泪流满面。

那个惨啊!那个惨哦!

孙修平自言自语。

另一块碑文第一条记录着先祖王先河的故事。接着记录着王景常、王德业、王天然等人事迹、简介。

“王先河,祖籍安徽五河,生于清朝道光年间,英勇无比,生来就有济世救民之心。后随太平军揭竿起义,奋战江淮几百里,后因太平天国失败,躲难到张王庄,开挖神井,建立鱼行……”

“王景常,王新河的三儿子,生性厚道、善良。其一生讲究诚信、忠厚、勤劳治家。在张王庄有着非常好的声誉和威望,任庄主数十载。1928年中秋,其带领英勇的张王庄人进行了一场惊天动地、泣鬼神的抗匪战斗……”

“王德业,生于1911年,十八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一生参加过抗匪战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战阵年代转战南北,出生入死,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任军官期间,身先士卒,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政治上、军事上才能优秀……转业后,服从组织安排,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工作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王天然,生于1941年。其积极响应党的“知识青年到农业第一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 。时值正在上泗洪中学上高中的他毅然弃学业回到张王庄,带领众乡亲进行社会主农村建设。他敢拼、敢干,带领鱼行村在全乡、全县乃至全省第一个进行包产到户,后又第一个成立了农村经济合作社。1987年在其辞去村支部书记后,他又从医治病救人,秉承仁者行医……”

……

一个个感人的事迹,就这样永远地被雕刻在了丰碑上,矗立在张王庄的土地上。激励着张王庄的一代又一代人。如孙勤家,孙修平,孙浩,张凯……

张王庄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让人仰望,让人敬畏。

张王庄的未来就像庄上的那几十亩桃林,花开灿烂,硕果累累。

巍巍张王,魁魁张王,温温张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