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晚上九点多钟,老杜的手机音乐铃声响起。
“爸,给你寄去的《鸟背上的故乡》收到了没有?”老杜摸索着打了开手机,手机里传来小儿子杜斌熟悉的声音。
“收到了,你放心吧!”老杜以为杜斌的耳朵和自己的耳朵一样背,有意把声音提高。
“那就好!爸,你和妈一定要保护好身体呀,不要把自己累着了!妈的腿怎么样了,还疼吗……”杜斌在电话里就像大人关心小孩子似的,反复叮嘱着老杜。
难怪杜斌担心,老杜夫妻俩如今已是八十多岁的的老人了,平日里老杜为了一帮孩子,总是不顾惜自己的身体,这是让杜斌兄妹几个最不放心的地方。
老杜,全名杜辅,和杜甫同音不同字。和杜甫相同点的地方,老杜也喜欢诗词,时不时会写上几句。和杜甫不同的地方,老杜是退休老师,喜欢辅导学生读书,写诗词;对困难家庭的学子,老杜总是慷慨解难,出手相助。在老杜的帮助下,村里已经有十几个学生实现了大学梦。
老杜出身地点是在洪泽湖西岸边的溧河洼。
溧河洼,名副其实的洼。在旧社会和建国初期,每年夏季,黄河水泛滥,大量的洪水流入淮河,因为溧河淮河的支流,洪水就会像猛兽一样把溧河洼里几千亩的田地吞没。洪水过后,光秃秃的土地上寸草不生,庄家颗粒无收。因此每年溧河洼周边的人吃饭成了大问题。就是在这种困境下,老杜的父母还是让老杜兄弟俩上学、读书。老杜有个弟弟叫杜尧,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做过生产队会计。
到了老杜这一代,老杜家由农民转变成了“书香之家”。老杜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很重视子女教育。在他的辛勤培养下,三儿三女先后都上了大学,如今各自都有了工作和家庭。几个儿女中,数杜斌最有出息,如今杜斌已担上了淮河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1996年,在杏坛上耕耘了几十年的老杜光荣退休。老杜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平常百姓家的孩子。在退休后的第二年,老杜利用自家的三间房子,自费开办“希望书屋”,免费向村里的孩子开放。平日里老杜不仅辅导孩子们读书,还辅导他们学写诗词、楹联等。
几天前,杜斌一家三口从市区回来过中秋节。老杜在杜斌面前提起书屋里的书籍陈旧,需要补充一批新的书籍。杜斌回到市区通过市文联,找到本市的一位知名作家——胡继风。胡继风擅长儿童文学创作,最近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出了一部新作《鸟背上的故乡》。胡继风听杜斌说了“希望书屋”的事情后,当场表态愿意捐出两百本书籍。这也便有了故事开头的电话。
“爸,等几天,我再联系市里的其他几位作家,争取为你的书屋多添些书。”
“好,好,好,我代表村里的孩子谢谢你了!”
老杜由于情绪激动,忘记对方是自己的儿子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