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站立在写有“千年古镇河下”门牌楼下,第一眼向着古色古香街道探望时,那些“生锈”的灰墙黑瓦,斑驳的木门,就告诉我这是个历史悠久,文人荟萃,人才辈出的地方,历史、文化气息浓得“化不开”的古镇。
当我脚步踏上古街的石板上时,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真实。这里的每一片瓦片,每一块砖头,每一扇木门,还有空气中的每一缕阳光,都让我深深地爱上、喜欢上了它,这种愉悦感充斥着我身上每一滴的血液,每一个细胞。
据导游介绍:河下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在淮安城北河下与淮河相接,以利于向北方运送军队和粮草。公元605年,隋炀帝又开凿了大运河沟通江淮的水路交通。宋朝的韩世忠、梁红玉曾驻兵于此,与金兵对抗。在元朝时,山阳县儒学就建在河下,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才迁入县城。清代朝廷特派盐运使驻于淮安河下,主管盐政,并分巡各盐场。沿海各地所产淮盐,全部运到河下,经检验抽税后再分运各地销售。河下为淮安重要的商埠……这些介绍都印证了我最初的感觉,河下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
沿着古街由东向西彳亍而行,虽然是响亮的晴天,但我瞬间想遇到《雨巷》中“独自撑着油纸伞,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不是我自作多情,而是眼前的景物让我想起了几十年前的那个江南的雨巷。原以为只有在烟雨江南才有这样的街道,这样的巷弄,没想到在大江之北,在广袤的苏北平原上也有如此勾人魂魄的古色古香的街道。那砖,那瓦,那门,那铜环……
收回远游的思绪,继续听着青春靓丽的导游妙曼动听的解说:河下是楚州古城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至今整个街区仍保持着明清时的建筑风格,80%以上的民居系民国以前的砖木结构,清代以前的建筑占70%以上,石板路面占90%,历史风貌基本保存完好。具有代表性的街、巷、桥有:湖嘴大街、估衣街、花巷、茶巷、罗家桥等。河下镇内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和一批古迹保存完好,如古文楼、吴承恩故居,沈坤的状元府等。
文楼,位于古街中部的南侧。人还没有进入,就被“文楼”二字深深吸引,心里暗自思忖在这条街道上是不是还有个“武楼”呢?导游介绍说,文楼与武楼相对,是一座状元楼。其建成于清末,是为了纪念文状元沈坤和武状元叶允武的公共建筑。
京杭大运河孕育了古镇的繁华,也造就了淮扬名菜名点,如“淮安软豆腐”、“文楼涨蛋”、“蟹黄汤包”等。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小时候也经常从古淮安的驸马巷划船来河下文楼吃汤包。在文楼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吃饭前,要先对对联,谁没有对上就请对方吃饭。相传乾隆皇帝带纪晓岚微服私访出巡到河下,河下的姑娘随口出了上联“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自持才高八斗的纪晓岚,竟然没有对出。
文楼,让我想起了扬州的“富春茶社”。前年出差南京,路过扬州。早上友人把我带到位于扬州国庆路上的“富春茶社”吃早餐。
国庆路是在东关街的西出口处,路面不宽,路的两面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房子,狭窄的小巷,小巷里铺着石板路,有店铺、旅社,人行走在小巷里,似乎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古代的扬州城。这和眼前的河下古街很相似。古色古香的房子,闪光发亮的石板。
扬州人喜欢慢生活,且很会享受,早以“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而闻名全国,前者就是指喝早茶。早上三五个人聚在一起,边喝茶边聊天,其实他们就在喝早茶的过程中就解决了早餐。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喝茶,在喝茶的同时还会吃到许多美味的早点。“富春茶社”就因此而出名。河下的文楼和富春茶社很相似,只是富春茶社是塔楼,文楼是楼房。
在富春茶社,我吃到了“千层油糕”、“翡翠烧麦”、“三丁包子”、“蟹黄包子”等特色早点。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蟹黄包子”。一个有五寸直径圆形的小蒸笼里,放着一个大大的包子,服务员在每人面前摆放一个。我是第一次见到这样大的包子,不知道如何食用,服务员告诉我用吸管慢慢吸食。等我把白色的塑料管慢慢插进包子,然后像吸牛奶一样小心翼翼把热乎乎汤汁吸进嘴里,那种鲜美的滋味真是妙不可言!
我想文楼的蟹黄包子和富春茶社的蟹黄包子应该一样的做法,一样的味道,因为淮安和扬州属于同一个菜系——淮扬菜。还有扬州和淮安都属于古运河畔的“名都”,除了淮安和扬州之外还有杭州和苏州。杭州是“茶都”,苏州是“丝都”。它们是古运河畔四颗璀璨耀眼明珠。几百年来一直都熠熠生辉,古时候是,如今还是!
在河下古街的西首有一座规模宏大、其实辉煌的寺庙——闻思寺。导游介绍,原名通源寺,大悲庵。闻思寺始建于唐代末期,襟河面湖,烟波浩渺,鸟语花香,诗情画意,环境幽美。历经宋、元、明、清,由于水患兵灾,其间几兴几衰。宋时僧人兰盂重新修建,定寺名为大悲庵,清规戒律甚严。元、明时期由于黄河多次泛滥,大悲庵数次被洪水淹没,到了清初,寺貌才逐渐恢复如初。清康熙四十四年玄烨再次下江南巡视,途经淮安府河下镇,钦赐寺名为“闻思寺”。
我是半个基督徒,在宗教界,基督和佛教属于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信仰,一个信神,一个信鬼,神和鬼不相通,所以信基督的人不能相信世上有鬼,信佛教的不能相信世上有神。因此在每次的旅途中,每当遇到寺庙我都避着走开。眼前的寺庙气势深深地吸引了我,我顾不得基督的教规,于是前往瞻光,只是我绝不超越不烧香不磕头的底线。为此也引来来了寺庙里僧人的不待见。
在大雄宝殿里,当我我掏出手机想拍照的时候,被那里的僧人制止住了,说那里不容许拍照。僧人正在给一位香客解签,香客一脸的虔诚。我想如果我也求签的话,僧人是不是就不会制止我拍照了呢?因为求签可以给寺庙里带来收入,僧人就是靠香客的香火钱和解签的钱来生活的。香客就是他们的“上帝”,就像商店里的顾客,哪有店主不待见顾客的呢?
游玩闻思寺,我又先后游玩了“沈坤状元府”和“吴承恩故居”。
沈坤,是科举制度以来淮安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著名的抗倭英雄,与《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不仅是同窗好友,还是儿女亲家。听说吴承恩创作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就借用了沈府中的景观进行魔幻场景的创作。
沈坤状元府,是由明朝嘉靖年间状元沈坤的老宅和寓园两部分组成。景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园内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500平方米,是河下古镇重要的人文景观。
沈坤状元府和吴承恩故居共同的特点,都采用了江北的庭院建设和江南园林建设共同特点,都是三进院和一个后花园。前院是待人、接客的地方,中院是学习、修养的地方,后院是住宿、吃饭的地方。后花园都有假山、亭廊、小桥、流水……很苏州的园林很相似。
站在景色优美的后花园中,似乎看到了几百年前的沈状元和吴作家,手捧卷书,在大声朗读诗书、经典;他们陪着一两个文人墨客行走在这亭廊,小桥,流水之间……那份高雅,那份惬意,令人羡慕,让人向往。就像文楼门前的楹联描写的那样“文友文心文趣,宜酒宜诗宜茶。”
河下,处处透露着古色古香,历史悠久,文人荟萃,人才辈出的气息。这种气息就像浓浓的云雾,浓得化不开,让你缱绻,让你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