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随和仙的头像

随和仙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2/22
分享

涓涓溪流能润田 滴滴甘露可清心——闫群散文集《一半烟火 一半清欢》赏读

人都是有追求的,特别是那些心怀抱负、不愿虚度年华的有志者,总是对人生梦想孜孜以求。这种追求,既有人间烟火,也有心意清欢。只是价值取向不同。闫群女士所追求的,以平常之心,述平民之事,如她散文集名字《一半烟火 一半清欢》。

物质和精神,是人立足于世的基本保证。物质,是生活中的“烟火”;精神,是心意中的“清欢”。作者将梦想与现实相结合,把爱好付诸于实践,义无反顾,结成了累累硕果,便有了这本散文集的问世。

这部作品贯穿着“烟火”和“清欢”两条红线,作者把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以流畅的语言、灵动的思维、隽永的寓意,汇成了明澈透亮的涓涓溪流。作品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笔在文字内,意在文字外。人生有定,世事无常,作者能够排除干扰,抵御诱惑,看淡功名利禄,努力做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以文学充实自己的人生,就是对“清欢”最好的诠释。

这部著作收录了闫群女士近年来在国内各大报刊发表的部分散文作品50余篇,也是她的处女作。作者放眼于城市与乡村,市井与烟火,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描写家庭,剖析社会,揭示风情,采撷民俗,捕捉心灵感应。

读书,亦是读人。分享让读书更有意义。下面我将作品中的“似水流年、如歌行板、游目骋怀”三个小辑,依次予以赏读,与大家分享。

01

似水流年:生命体验与浓浓乡愁

乡愁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有说不完的故事。作者善于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将生活中的点滴,提升为有思想、有深度的文字。如作者在《悠悠紫沟河》中关于老屋写道,家里从过去残破漏雨的旧房搬到了新盖的房屋后,即使外面风雨肆虐,屋内却是一片祥和,自己也能够安坐一隅,奋笔疾书实现梦想。

作者对人生的挫折和失意有她独到的见解。如在《寻找一盏灯》中写道:“其实每个人都活在深深的无奈里,都有着无法解开的困局。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世事无常又艰难,与其悔不该,不如好好过。唯有珍惜当下,才不负曾经的相爱。”作者用朴实的笔触,丰富细腻的情怀,耐人寻味的哲思侃侃而谈,如一盏明灯,启迪着每一个迷茫或困顿的人。

在《爱无声》中读到,老父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在病床上,还和他的子女“谈文学,话历史,聊典故”。乃至《秦淮世家》的作者张恨水,周立波的《暴风聚雨》,柳青的《创业史》,陈忠实的《白鹿原》等等,都是这位父亲聊天的内容。在最后整理父亲遗物时,作者写道:“那一刻,父亲在我心中的形象瞬间被颠覆了。原来他不只是一个有着侠肝义胆的庄稼汉,还是一个有情怀,怀揣文学梦的文艺达人。这么多年他无师自通,学会了拉二胡、吹笛子、箫和口琴。”两千余年的农耕文明,“耕读传家”一直伴随着勤劳朴实的农家人。

这本散文集还有很多感人事例。如在《又到一年粽香时》,作者写父亲为了全家生计,每天早出晚归,将母亲包的粽子,沿街串巷叫卖,最后常有没卖完的粽子,父亲还颇有些失落。作者的妹妹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把平时舍不得用的零花钱,攒到了一元钱后,让同学去买父亲卖剩下的粽子,一元钱正好买五个。然后妹妹把这些粽子硬撑着吃完,吃得自己生病后才不得已告诉父母。从中可看到作者年幼的妹妹多么乖巧与善解人意。

父母的言传身教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这一辑中闫群用她饱含深情的笔触描写着她的故乡、故人,以及父母、孩子等,如电影蒙太奇般让往事一一浮现,读来让人无不动容。不由得想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02

如歌行板:人性的探索

在这一辑里,作者以亲身经历,阐述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如在《所谓“大师”》中,先介绍了一位四十出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书画“大师”,接着又提到一位身着汉服,盘发留须的测算“大师”,而他们以这种伎俩,少不了对求助者进行“洗脑”。作者写道:“我相信,无论‘大师’演技如何高超,总会有露出狐狸尾巴的时候。我们寻常百姓,对那些头顶各种光环的所谓‘大师’,都不要听之任之,才是惩治‘大师迷惑症’的灵丹妙药。”现在世上各种坑蒙拐骗、不法分子屡见不鲜,他们以各种伎俩,取得被骗者的信任,然后让你甘心情愿为其掏腰包。作者在文中提醒善良的人们,切不可上当受骗。

在人生观、生死观的认识上,作者也有独特的见解。《最好的告别》一文,作者以巴金为例,说巴金在病床上整整煎熬了六年。用长长的管子从鼻子通到胃里,每次换管子,巴金的脸都呛得通红。用呼吸机维持生命,还得切开气管,连巴金自己都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这种“抢救”,都是患者噩梦的开始。作品更多地反映了生命的意义,具有深刻的启发性。

在写到社会和家庭时,对身边所见者有不同感受,以至于几家欢笑几家愁。在物质享受方面,写出了不同人生的不同态度。如在《我喜欢的女性》中,提到了女性外交家傅莹的事迹。说傅莹在答记着问时,笑容温婉,白发微卷,举止优雅,每次都“传递出一种强劲的声音,举重若轻地化解一系列难题。即便是对于不友好的提问,她也能因势利导,拆解于无形。”人都是在学习他人长处中进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者这种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确实是一种高风亮节、处处皆学问的品行。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故而,迷惘困惑乃是常态。在《答案》一文中,作者写道:“谁的生活不曾迷茫,谁的人生又不曾犯过迷糊?”以证明人生本来就没有答案。对此,作品没有用高深的哲理,没有用醍醐灌顶的方式,更没有用说教式的大道理,而是“一个人活得幸福不幸福,一是要看是不是能睡着,二是要看是否想醒来。能睡着,说明心安,此前问心无愧;想醒来,说明心怀希望,当下正是所要。”作者善于用这种朴素的语言,通俗的事例,接地气的平民视角,推心置腹、娓娓道来,直击心灵,却饱含生活真谛。

作品里充满智慧,常见禅悟。如《生命的质感》一文:“假如幸福是黄金,痛苦就是它的重量。一旦幸福来临,所有的痛苦都有了价值。当你经历了背叛、欺骗、伤痛、生死离别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你会发现你变得不只是成熟,还有坚强。”这些有禅意的语言,反映了作者对生活体验的悟道,也道出了作者的“清欢”。

在《做生活的歌者》中,作者写道:“人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这种辩证思维,使我想到了佛教的“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可谓大道至简。正因如此,作者才能捕捉到《自律,是女人最好的修行》这样的话题。“放纵自己容易,懂得控制自己,才能控制你未来人生的高度。”人活一世,也是修行一世。作者通过阐述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告诉读者女人如何掌舵好自己的命运小船。唯有自律,方能达到自尊、自爱、自信、自立的人生高度,达到矜持端庄的优雅境界。

03

游目骋怀:人生行履的赏阅与体悟

这一辑,乃是作者放开脚步,走出家门,浏览大千世界的人生体验。有对终南山脚下凤翔沟的描写,有对单位院内紫藤花的赞美,有对凤冠山道教南派初祖道法缘自然的禅悟等。每游览一处,必然有心灵的感悟,有生活的哲理。如在《丽江的柔软》里写道:“生命来来往往,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轮番登场,来日却并不方长。人与人的关系,简约则长,浓烈则短。遇见后若能真心相待,即使分开也不执着或纠缠。”这也印证了人常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份恬淡心境,源于来日并不方长,源于无常即恒常。

在《春天的仁爱》里,作者写道:“行走世间,只要一息尚存总会有很多心念,像大海上的波涛层出不穷。”这也是人之常态。但和朋友进入终南山时,不免要翻山越岭,历经艰难,故而作者感悟道:“之前,总认为人生最难翻越的高山是生活,现在觉得比生活更难翻越的其实是心念这座山。正如有人说,现实的问题不是问题,对问题的态度才是问题。”这里,将生活比作高山,也是恰如其分,谁在生活里,不遇到难以翻越的“高山”呢?一旦踏上山岭,又不免有新的感悟,觉得“心念”才是生活中真正的“高山”。

在这一辑里,作者将视角深入到了家乡和附近城乡的乡风民俗,写出了民间的风俗文化,表现了“清欢”的另一个社会层面。如《蒸饭古会》《戏楼印象》《走,到户县咥碗辣子疙瘩》等。长安鄠邑两区一带的古会,每在收割忙罢之后,是一个相对农闲时候,可谓忙里偷闲。也是仅次于春节的又一盛大节日,既是联络亲情的纽带,又是美食娱乐的约定节日。好多村子还要搭台唱戏,放映露天电影,以至于比过年还热闹。古会虽然一个村子只有一天,但每个村子的日子都不一样,所以延续的时间很长,大约要从夏收之后农历的五月份开始,一直到八月中旬快到中秋节才结束。因而,这个村热闹完了,就赶到那个村子去挤热闹。如作者在《戏楼印象》中说:“开唱那天,戏场里开场锣鼓震天响,村外大路小道上,各种车辆都往戏场里赶,卖糖葫芦的车把上捆着草杆,草杆上扎满了色彩缤纷的糖葫芦。”每个村子的古会,都成了一个自发的物质交流市场,方圆的小摊小贩,早早地赶来摆摊卖货。农人们要使平凡的日子掀起浪花,有更多的精神享受,便形成了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

作者的家乡户县(今改为鄠邑区)和长安紧邻,可谓同乡。作为在长安生活工作了二十余年之久,今天已经变成了地地道道长安人的作者,感情不可谓不深。如对韦曲老街的记忆,犹在眼前。从心里又到了笔端,变成了回忆中的文字。于是,《长安的烟火巷》便跃然纸上。写了老街的道路,街巷,市井风情,各种美食,以及店铺、学校、医院以及今昔变化等。在写到家里卫生间的门锁坏了,找遍大街小巷,都没有合适的,正当一筹莫展之时,一位过路的长者,告诉作者去老街的五金店看看。作者找到店铺后,那位老板翻箱倒柜地找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找了了合适的锁具,还说:“女子,你运气真好,这是我十几年前进的一批货,只剩下这一把了。”文中的市井气息,今昔变化,让人倍感亲切和真实。

当然,作品里还有更多可圈可点之处,恕不能一一赏读。我总觉得,长安是一个文化底蕴厚重的钟灵宝地,从长安走出的佼佼者很多,而像作者这样才华不逊须眉的清秀女子,也在不断涌现,不仅丰富和活跃了长安文化,也标志着女性才华的表现和时代的进步。作者勇于敞开心扉,讲述如何在自己的命运里化解挫折,消除忧愁,从而使自己活得更舒心,活得清欢,故而,这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著作。在今天这个浮躁的世象里,她如同滴滴甘露,涓涓溪流,晶莹而透亮,明澈而温润。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个中酸甜苦辣,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作为读者,通过文字窗口,读的却是作者心灵的人性光辉。

修行是一个人毕生的功课。证严禅师说:“心田要多播善的种子,多一粒善的种子,就减少一棵杂草。”我想,这大约就是对这部散文集的又一注脚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