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永远铭记,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一位不朽的灵魂,一位伟大的诗人,在极端痛苦和绝望之中,将生命献给了楚国的山河、洞庭湖水系汨罗江的河泊潭。于是,每年的这一天,两岸的百姓,都要泛舟抛粽。为此,端午节又增添了龙舟赛的习俗,以至发展到全国各地,成为缅怀伟大爱国诗人乡风民俗,也成了这一节日的主要内涵。
因了屈原,汨罗江已誉满天下;因了汨罗江,有了追念先贤精神的人文圣地。清·赵翼有一句很有名的诗句,叫做“国家不幸诗家幸”,常被视作经典。但我觉得,屈原所在的楚国,是不幸的,不幸的是因为主持楚国朝政的王室的昏庸,政治的腐败。但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更是不幸的,不幸到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又不得不殉国以明志。
如今,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因屈原而得名。河泊潭是屈原怀沙哀郢、殉国投江之地,现投资数亿元打造河泊潭旅游景点,以供游人瞻仰凭吊这位不朽的伟大灵魂。
一、屈原政治理想的破灭
同样出身于楚国贵族,屈原却没有享受贵族的奢望,没有得过且过的放任,更不与那些只知贪图享乐、声色犬马的纨胯子弟醉生梦死,却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清醒的政治头脑,敏锐的政治臭角。更清楚当时的政治形势,知晓存亡之道。所以他要变法图强,要使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使劳动者得到温饱,使百姓不再流离失所。
在屈原所处的战国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当时的形势,如刘向在《战国策序》里所说:“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可见秦与楚在当时的举足轻重。时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的屈原,清醒的认识到,楚国作为七雄中的南方大国,只有走向富强,才能求得生存。为此,他忠于职守,忠于君王,热爱自己的家乡,恪守自己的人生信念。所以,他不懈余力地对内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加强防御能力。在开始的时候,也曾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使楚国一度出现国力强盛,威震诸侯的局面。但鼠目寸光的楚怀王,不辨忠奸,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轻信奸人谗言,致使官僚腐败横生,以至被秦相张义骗得身陷囫囵,客死他乡。楚怀王的继任者依然是执迷不悟,不听忠言,认敌为友,蹈其覆辙,最终免不了灭亡的命运。
在“楚材晋用”的那个年代,即使楚王不予重用,屈原还可以到其它诸侯国施展才能,如商鞅、苏秦、张义、李斯等,不管结果如何,也是才有所用了。因而,屈原若要实现自己的政治包袱,还是有可能的。但屈原却始终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不愿意投身他国。当听到秦国攻陷楚国的郢都时,在绝望中毅然地投江以明志,实在是可悲可叹!
二、屈原的处世思想
每次读到屈原的时候,总为这位忠贞之士而悲哀。据说屈原当年在江上行吟时,那位好心的渔父,曾劝屈原说:“世人皆浊,何不掘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但屈原总是抱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做人准则,始终坚持“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处世之道。故而在秦国攻陷了楚国的郢都后,处于流放中的屈原,陷入了极度悲愤之中。他撑救危亡、济世苍生的愿望不能实现,对国家前途感到绝望,虽有报国救民之心,却无回天济世之力,最终投江而鸣志。所以,屈原的人生悲剧,是在诸侯王集权专制下爱国者的悲剧,是改革家的抱负无法实现的悲剧,更是一个的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
屈原,或许没有想成为一位诗人,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天生的爱国情怀,使他终究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虽然出身贵族,其品质却高于贵族,置身于楚国政治腐败堕落的染缸,却独行其道,拒绝污染。没有人能够理解,就连最高统治者的楚王,也不能理解。所以,屈原只能处于孤独、处于悲哀之中。他的政治主张,与楚国贵族集团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乃至水火不容。朝堂上的那些奸孽,必然要将置屈原于死地而后快。
三、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
屈原对楚国、对黎民的痴情,从《楚辞》里都可以读得出来。这些诗句,没有唤醒当时的统治者,却惊醒了后世,使后世之人,对这位卓尔不凡的诗人,更加敬仰。
屈原十分清楚自己的忠贞会招致祸患,但始终不肯放弃。如他在《九章•惜诵》中,写出了自己的心愿:“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苍天以为正。”只是那个“苍天”,并没有为他作证。所以,屈原又在《离骚》中说:“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屈原知道自己的“謇謇”,会导致祸患,却“忍而不能舍也。”这种悲哀,这种坚信,这种百折不挠,即使“九天”,也没有去“作证。”而对于战乱中的黎民则是无限的怜悯:“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始终站在饱经战乱之苦的黎民立场之上,为“民生之多艰”而“太息”,为“百姓之震愆”而“掩涕”。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乃是一个政治家良心之所在,一个悲剧诗人的痛苦呻吟。
于是,屈原抱着“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狷介性格,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楔而不舍、义无反顾。在他生命存亡的关键时刻,只能对天发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这一连串的《天问》,是正义之声的呐喊,是良心的呼叫,更是绝望中对老天的叩阍。
四、由失意的政治家转变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古人有言;“诗言志,歌永言。”人生的失意,理想的破灭,用诗歌则是明志的最好表达方式。屈原在万般无奈之下,便以其渊博的知识,成就了《楚辞》的光辉篇章。《楚辞》文采华丽,辞藻璀璨,这和屈原的博学多闻,才华横溢不无关系。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写道:“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至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其手。后因楚怀王轻信谗言而被疏远,第一次被朝廷流放。屈原为发泄胸中的愤懑和失意,在流放期间,于江上行吟,奠定了《楚辞》的问世,开创了我国一代诗歌的新篇章,成为流芳后世的不朽名篇。
《毛诗序》中所说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人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楚国的政治腐败,决定了这位政治家的人生悲剧,政治家的高贵品质和博学多闻,又奠定了《楚辞》的不朽魅力,继《诗经》之后,担当起开创一代诗风的先河。屈原在极度的困惑与哀伤之中,在无奈中别无选择,只有将心志寄托于笔端,将夙愿奋发成诗篇,于是促成了《楚辞》的光耀后世。遂使后人能够透过这一心灵的窗口,走进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那个惊涛骇浪和纵横捭阖的时代脉搏,洞察那个年代的惊涛骇浪。
《孟子•告子下》中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熬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所说的自古贤才,必然要经历一番“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难,然后才可能肩负苍天降下的大任。但屈原却是大任无法实现后的磨难,将心志于笔下喷薄成的漫天诗情的磨难。
屈原的诗歌,和他做过楚国祭祀仪式主持有着极大关系,有着浓厚的楚文化及民俗风味,又与楚地民歌关系极大。垓下之战时,项羽听到了四面楚歌,哀叹大势已去,可见楚地民歌,在刘项相争的年代里,影响还十分广泛。而《楚辞》里,又包含有大量的楚地巫风与神话色彩的文学意像。所以,应该是一位娴熟当地礼仪和风俗的语言创新,是将民歌升华至诗歌的经典创造。如果说,是历史造就了伟大的诗人,不如说是封建专制下,一个有良知的不朽灵魂的呼喊,是正义毁于邪恶的绝唱,也是历史造就的伟大诗人人格魅力所作的凄美陈述。从而开启了一个时代的绚丽华章,被后世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诗魂”等等。标志着中国诗歌自《诗经》之后,进入了一个由集体创作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五、《楚辞》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无不受到《楚辞》的影响,如汉朝和以后的辞赋,有人认为是由《楚辞》衍化而来。《汉书•艺文志》云:“不歌而诵谓之赋。”而《毛诗序》里,把“赋”作为《诗经》中的“六义”之一,作“陈铺”之意理解,即为铺陈言志的一种手法。
在屈原之后历代赋家的著作中,都将屈原的辞列为首位,将“辞”称作“赋”。如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屈原赋二十五篇。”《汉书·艺文志》中还说:“大儒孙卿(即荀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这里所说的“离谗忧国”就是因“忧国”而“离骚”,“作赋以风”,就是以赋来讽喻。贾谊在《吊屈原赋》里也说到:“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据《史记·屈贾列传》中说道:“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于是在稍后的很多作品里,“辞”和“赋”都有着密切的关联,以致形成辞中有赋,赋中有辞,于是赋里常用“兮”加重感情的抒发,即为“辞赋”之起源。
屈原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如唐代李白在《江上吟》中写道:“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高度赞美了屈原词赋如日月昭昭,历千古而不朽。杜甫在《戏言六绝句》中也说:“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杜甫提倡文学创作要努力学习屈原、宋玉的作品。不要步齐、梁诗风一味讲究辞藻华丽的后尘。宋代苏轼也说:“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还有更多的评价,就不一一列举了。
除《楚辞》外,屈原的精神,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风骨。如陆游在“僵卧孤村”的暮年,还做着 “铁马冰河”的征战梦,临终时还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嘱咐。文天祥能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博大胸怀,至死不降的民族精神。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一代代的后来者。
孔子曾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屈原的作品里,会更加体会到圣人关于读诗的功能和效应。
尽管时代不同,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个时候“国家”的概念,和今天也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光,来苛求古人。作为正义和真理的化身,中华民族的灵魂,屈原的人格魅力,为正义而坚持不懈的精神,后世无论是朝代如何变化,世事如何沧桑?但缅怀屈原精神,屈原的作品,都是永恒的,是光耀后世的。
六、屈原精神及人格的现实意义。
屈原的伟大,屈原的人格魅力,不但在我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名人史册里,也占有一席之地。早在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为纪念世界四大名人的活动中,已将我国的屈原,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和古巴的马蒂,分别列为推进人类文明进程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世界名人之中。因而,屈原的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璀璨明珠和绚丽瑰宝,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颗参天大树的一脉根茎。根茎越深,大树才能更加茂盛。试想无根之木,何能成为林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参天大树呢!
屈原的精神是国家之魂、民族之魂,更是诗歌之魂,创作之魂,是创作的力量源泉。屈原的悲剧,足可当典于后来者。辨别忠奸,消除邪恶,惩治腐败,善待民生,顺应民意,非可等闲之事,也是《楚辞》的普世价值,对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那些一旦拥有权力者,总会浑浑噩噩,贪图享受,高高在上,忘记初心,不做前车之鉴,以至逆潮流而动,最终被社会、被时代所抛弃,也只能是自取其咎。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回顾历史,屈原怀沙自沉,百姓闻讯划船前往,予以抢救这位爱国诗人。人们担心江中的鱼虾啃噬屈原,在划船前往营救的同时,纷纷把船上的食物投江喂鱼,以保全屈原不被鱼食,由此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端午节纪念屈原,体现的是民心,是节日的主要内涵,汨罗江也成为了永远值得缅怀的文化圣地。今天的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在屈原投江之处,投资数亿元,打造河泊潭旅游景点,行业是一个明智之举,在国人的悼念中,铭记历史,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