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西安,我却对身边的诸事缺乏觉悟,“不识庐山真面目”了。而才入住不多几年的90后作家马婷女士,她那敏锐的视觉,灵巧的思维,便使笔下的文字,跳动着青春的活力,犹如清泉一般,涓涓地从心湖流淌。她对在古城的每一个遇见,每一个感触,都有心灵的感应,都有禅悟的聪颖,都能顺其源而溯其脉,挖掘其历史源头。她看得深,看得远,看得仔细,也看得真切,都能在感官的灵动里,提笔成文,剖析源头。想着她到长安居住没多久,就以长安为题材,出了本《静居长安》的散文集。
记得马婷在2020年5月份才出版了一部《十亩之间》的散文集,到2022年12月,这部《静居长安》的散文集,又赫然问世了。我时而从微信群里,朋友圈里,看到她的文学讲座,读到对她著作的各种好评,以及权威团体对她成绩的肯定等等,于是便想到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作家,在追梦的道路上,不断定位置自己的人生坐标。所以,就能从《十亩之间》的田间小径,跋涉并融入到了古城而从此《静居长安》,犹如白乐天在长安的居弗易到居亦易的转换,都是靠功底和勤奋的付出,而取得的回报。
马婷这部散文集,分为《长安偶见》《长安巧匠》《长安风物》到《长安佳话》四个部分。她的这四个部分,已把长安的有关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纳括得不少。无论是眼睛所见,足迹所至,轶事所闻,路途所听,都是她的兴趣所至,是她心仪的追求。
马婷作文,善于写身边事,述眼前人。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平凡中挖掘,在小巷里追寻。不看高楼大厦,不挤名胜古迹,不跟风,不逐浪。聚焦于背街小巷,迂回于市井烟火。以至于偶然路过时,看一眼一座湘子庙的门匾,便过目不忘,纠结成了一桩心愿。一个因了和爱人相同的姓氏,便引发起了追梦的情结,坚持要溯源窦府巷的来龙去脉。还有诸如《街巷里的旧书摊》《冰窖巷纳凉记》《关中书院桂花香》《彼岸花开大兴善寺》等,都一一采撷拾来,聚焦在她的笔下,成为点亮历史的脉搏看点。
如她在《湘子庙街寻湘子》中,为了探寻湘子庙的由来,不惜空跑一次,然后再择日前往,势必要探个究竟。于是从有两尊石狮的大门,进去用步履丈量,不免拜会了王灵官、马王爷、月老,还有湘子祖师、慈航真人、药王、文昌帝君、关圣帝君等一个个心中的文化圣像。对八仙之一的韩湘子的叔父,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官邸,探秘到了地下,触摸着密室的湘子洞,将遐思穿越千古,触动八仙,欲与韩湘子对话。
又如在《窦府巷寻雀屏佳话》中,为实现心愿,趁爱人在家之机,便抛下家务,不顾正值雨天,自驾去窦府巷猎奇。只因她在扶风的马家和同在扶风老公的窦家,是扶风四大家族的其中之二,如今她可以说是两家联姻,故而感情上就亲近了许多,于是就一定要抽个时间,了却这一桩心愿。她的这个寻觅,竟然追溯到当年大将军窦毅的官邸,还扯出了一段“雀屏中选”的典故。那可不是一般的“中选”,甚至胜过于昔日的金榜题名和当今的高考状元。那可是唐高祖李渊,开国皇帝未成就前的一段姻缘。于是这李渊之妻,便是唐太宗李世民之母的太穆皇后了。这个隐藏在西安长乐坊之南,临景龙池之东的窦府巷,如今已经变成普通市民的住宅小区,往日的辉煌消失得无影无踪。马婷却能穿透尘封,揭开其真面目。
在寻觅岁月留痕之时,对于市井里的能工巧匠,也是她关注的话题。也正是这些工匠,为历史增光添彩,使城市更加璀璨夺目。因而,弘扬工匠精神,乃是社会永远的主旋律。如她在《瓦当》里写道:“他坐在那里,银白色的山羊胡垂在桌上,这胡子吸干了原本要供给颅顶的营养,于是颅顶寸草不生,甚至磨得发出点点亮光。而他一袭黑色布衣,手持瓦当,似旧时私塾手拿戒尺摇头晃脑的教书先生,似清末皇宫里走出来的老学究。”
这一段精彩描写,犹如焦距的镜头,拍摄了生动的画面。从而看到了一位在岁月的磨砺中,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的工匠形象,也是对无数工匠真情素描。
瓦当在我的印象里,早在幼年时候就有了。我们家的房子,在上世纪五十现代那会儿,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前后排房檐滴水的瓦,选得十分考究。房檐的瓦,都呈三角型的倒勾状,以便雨水通畅。倒勾型的瓦面上都刻有花纹,工艺十分精致。那时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后来拆迁时,都扔做垃圾了。前些年和朋友聚会,也曾到有瓦当装潢的室内,感受这前人的工艺。对于城市乃至皇宫的建筑,就更不用说了。那时从皇宫官府,城市建筑,乃至百姓之家,瓦当的使用十分普遍,而今天,却作为一个历史遗存,还需抢救和珍藏。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的工匠更重视人品的修炼,如在《秦镇木杆秤》里,描写自己的父亲就是一位做秤的工匠,表示做人“要像这秤一般,正直、清晰、干净利落、公平公正。”也正因为信奉的这种品德,才是生意兴旺,口碑良好,是传统文化的深入和普及。
还有书中所写的《纸缘》《阎良核雕》《唐三彩》等,都是流传已久的民间工匠精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少工匠的业务,已经走向末端,或遭淘汰。新科技产品,被推入时代的潮流,于是又是有了现代工匠。而工匠这种精神,确有着传承和弘扬的基因,贯穿到了社会的个个层面。如叫得颇响的“大国工匠”,则是进入了高科技、高技能的领域,那就是为强国富民而追求极致的精神,所以这种精神则是永恒的,随着时代而发展的。这种“工匠精神”,更是家国之根本,技能之所存,攻克尖端之所需,也融入到了群众的生活之中。
长安的很多文物,都在我的生活里逐渐消失,却基本上没有引起太多注意。如我现在的小区,天坛路就从中间穿过,新建的天坛遗址公园,也在东边不远处,以至于成为很多人散步的选择之地。而马婷在《长安风物》中的《天坛问古》,她还是“专门来的”,更是“离那座圆丘越近,我的心情愈是无法平静。”年轻人的思想,也就是活跃。而作者专门浏览新建的遗址公园,在圆梦后竟洋洋洒洒的写了八个页码的文字。文章最后写道:“在蜂拥而至游览北京天坛时,能够想到,在西安,尚有一比北京早近千年的帝王祭天之处。”
当然,西安的人文景观太多,作者书里的《曲江流饮》《昆明池畔等风来》《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等只是极少部分。但每到一处,都有不凡的感受,和更多的精彩文字。
在《长安佳话》里,又记录了诸多的历史人物,如《桃花缘》《风流才子杜牧》《女校书薛涛》《太史公司马迁》《大唐书魂颜真卿》等。这些,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以他们的各种不凡业绩,留存于后世,成为这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和无穷魅力。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历史不光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登台表演的舞台,更是平民百姓的生存空间。而造就历史、谱写辉煌的,却是集中了无数个劳动群众、民间艺人的智慧。他们将聪明才智,汇聚到了历史的长河,在岁月的变迁里,又被尘封和遗失。要反映每个时代的百姓生活,方能组成社会的主体,反映出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社会层面。而大街小巷流传的逸闻,其价值都需要在审视中发掘,在追根中溯源。过去的辉煌,如今已经不再,今天的陋室,也可能在未来的岁月里变换位置。历史在不断地循环,岁月也在不断的轮回。所以,作家的视角,总是在平民性,乃至接地气中,作以原本的回归。以使在沧桑变化里,透析社会,发现生活的真谛和趣味。
应该说,马婷女士已实现了从居弗易到居亦易的转换,但这不是她的最终目标。大都市为她的理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她又无时不以慧眼察秋毫,以脚步去丈量。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珍藏在大街小巷,甚至市井烟火之中。所以,这本《静居长安》,是寻根溯源、追梦人生的一个方面,或许只是开始。路途上必会收获更多的旖旎风光,将奉献于这座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