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秋焕彩的季节里,有幸参加省诗词学会到潼关的采风活动,目睹了潼关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确实受益匪浅。特别是再次登上山河一览楼,则是我这次的夙愿之一。
记得前两年和西安碑林作协到潼关采风时,上了正在修建的山河一览楼,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回来之后还写了一篇小记。这次登临,虽然还没有竣工,但依然不妨碍俯瞰黄河的汹涌波涛,感受这百二河山的鬼斧神工,和咽喉要塞的天然屏障。
据说这山河一览楼是在接近原址的地方,依照西门城楼的历史原貌,翻新补旧而建筑起来的。显得气壮河山,雄伟形胜。登上 “山河一览楼”,可以北瞰渭河、洛河、黄河这三河交汇壮丽景观。黄河在此来了个九十度的大转弯,确有一种逝者如斯、滚滚东去的苍茫景象。人在楼上,凭栏四周,缓步眺望。那远处的鹳雀楼,竖立在莽莽高原之上,其雄浑的气势直入云天。于是王之焕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著名诗句,又闪现在眼前。黄河对岸的蒲津渡口和铁牛的今昔,已在岁月中消失。中条山绵延在视野的尽头,那八百勇士大义凌然,为国捐躯的悲壮场面,又隐约在弥漫之中。西南的华岳呈现出五朵莲花的景象,险峻的气势赫然在目。而周围的山峁沟壑,重峦叠嶂,十二连城的遗迹,女娲雕像的巍峨耸立,可以使人穿越历史,遐思而神游,浮想而联翩。以至感悟狼烟四起,风云际会的沧桑岁月。这座被誉为三秦锁钥、四镇咽喉的天堑重镇,在岁月的迷雾中,不时的发生惊天动地的事件来。在中国历史上,潼关发生的著名战役,可谓不少。比如八王之乱的潼关之战,哥舒翰潼关失守,抗日战争时期的潼关保卫战等等。这一幕幕血与火的较量,一桩桩血腥的战斗场面,又使人追溯历史,回顾战争的碎片,拼凑起零星的幻觉来。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表里山河潼关路”的著名曲调,描绘出潼关的险要,特别是曲中所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又是多么的真切、多么的感人!那个肥得连骑马都困难的安禄山,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又使多少生灵涂炭,无故苍生毁于一旦!而在近代,潼关这个咽喉要塞,又成为阻挡小日本铁蹄的天然屏障,使得祖国的半壁江山,免遭战火的洗礼。实在是表里山河之功,天下百姓之幸!
这潼关地处三省交界,有鸡鸣三省的说法。显赫的战略地位,铸成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也为这个千古要塞,带来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故而潼关的有识之士,依据有利地形,挖掘历史资源,营造出更多的旅游景观。观赏黄河的岳渎阁,搭建在花蔟锦绣、山峁连横中的十里画廊,和这个山河一览楼,正是旅游开发中的一个个重要项目。
由此我又想起了我国的四大名楼,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山西的鹳雀楼。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会依据有利的地形,建立气势恢宏的观景楼阁,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著名建筑,不但成为当地的一大名片,更提升了祖国大好河山的文化氛围。而所建立的楼阁,无不有诗文与之呼应。于是楼以文传,文以楼显,以至流传千古而至今脍炙人口。但四大名楼中的其他三座都在长江流域,只有鹳雀楼在黄河之岸。于是我想这祖国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应更有楼阁与其匹配,以显示河山的壮美。今天的山河一览楼,不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为黄河之岸增添了一处壮丽的景观。我去过黄鹤楼,登临过鹳雀楼,总觉得这两座楼阁离江河似乎远了点儿。在鹳雀楼上观望黄河,那视线只能漂泊在一条婉如飘带的迷茫之中。而这山河一览楼,更是近距离的观赏黄河浩渺烟波的绝妙去处,又恰在三河交汇的河湾之地,故而有着更雄伟壮丽、更气派蔚然的风光。特别是依据千年雄关的气势,或可跻身于天下名楼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