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随和仙的头像

随和仙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9/20
分享

挖掘城市记忆 记录市井人生—— 李连源先生《西安旧事》赏读

触摸历史脉络,体验人生百态,感受大千世界,透析市井烟火,不经意间,便成了具有彰显城市文脉,传承文明薪火的一部力作了。所以,当我打开李连源先生这部《西安旧事》第一卷(上下册)后,第一感觉就是取舍得当,文笔真切。以我笔写我心,将风云纳于笔下,将市井萦怀心中。潮流不是只有浪花,更多的则是中流。没有“中流”,何来“砥柱”?从中看出作者的平民视角,亲和心态,以及草根情结。

其实我已经在微信群、在朋友圈里,读到了他的好多作品,体验到了他的基调和把握的尺度。当他的作品即将付梓时,还写了首新诗予以祝贺。在诗中写道:“《记忆老西安》方兴未艾/《西安旧事》又异军突起/双响炮炸响在西安的上空/并蒂莲融入了古城的文坛/青睐了多少文人学士的神经/筑起了文化在古城的又一座丰碑/在沧桑的社会中/祭起对老酒深情的缅怀/在岁月的河流里/打捞对人生的无限回味……”

《记忆老西安》是著名作家朱文杰的系列著作,《西安旧事》是文化学者李连源的新作。二者异曲同工,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其史料性和纪实性不容忽视,所以能够得到社会的极大反响。作者的创作,既有自己的亲身经历,也有走访当事人的第一手资料;既有原始的图片予以佐证,也有请陶浒先生的补救(绘)。作者创作态度严谨、准确到位,叙述全面、选材详实,并选有读者的经典留言予以点缀,可为千年古都的文脉传承,增砖添瓦。

一、忘不了的历史记忆

西安古称“长安”,是享誉世界的千年古都,历史事件及人物层出不穷。从哪里写?撷取哪个角度?作为一个和古城有着无限情结的老西安,作者选取了一个有代表性的文化坐标,诗仙李白的“醉酒”。提到李白,不能没有诗,更不能没有酒。一千多年来,太白的足迹,至今还有遗存么?踏破铁鞋到处觅,得来却也费功夫。作者到了长乐坊的八仙宫,古玩城南门里东侧,有块“长安酒肆”的石碑。又寻到了西安城内南院门大车巷路西,有一条半截胡同叫做“横巷”的街中,有座“基盛楼”,是一家庭院式的酒楼。书中写道:“据说是唐代李白‘长安市上酒家眠’的那个‘酒家’”了。自此,作者并不为此而肯定,那座基盛楼西临朱雀大街,周边的湘子庙街、粉巷、亮宝楼、甜水井等,“那个(地方)没有说法?哪个没有故事?”历史虽然远去,纵使千年岁月,却不免有雪泥鸿爪,或者风过留痕。“笑入胡姬酒肆中”,这是对无拘无束,虚幻浪漫诗仙的真实记忆。

如果说,诗仙的留痕,年代过于久远,那《鲁迅先生的西安之行》,则是发生在近代。但即使是近代,也需要下一番大功夫,用心寻找流落在市井烟火中的碎片及点滴。

为此,作者不惜在淘书公社买了本《我的朋友鲁迅》,又看到古旧书店匾额上有仿鲁迅的字体,于是想起了易俗社鲁迅所提的“古调独弹”,从而引出了鲁迅与西安在易俗社的不解之缘。在易俗社就有三次观看演出的经历,又适逢易俗社20周年之际,鲁迅乘兴题写了“古调独弹”四个字,还从讲学的酬金中,捐赠了50大洋,以缓解戏院的经费困难。鲁迅这唯一的一次西北之行,在易俗社可谓充实而快乐。

西安的历史厚重,其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可以随手拈来。作为推动中国抗日统一战线形成的功臣,张学良、杨虎城是不能不写。作者在《杨虎城与窦家大院》《新城黄楼1936》《西京招待所溯源》等,都记载了与西安事变有关的人物,包括蒋介石等政要。反映了那个年代的风云变幻,各种人物的登台亮相,演绎出西安这块土地上,一幕幕跌宕起伏、惊魂动魄的历史画面。

在《张学良公馆惊魂之夜》中,写到捉蒋之后,那天晚上蒋既不住张公馆,也不住杨公馆,一时间,两位将军为此头痛不已。结果在蒋的高级幕僚、西方人士威廉·亨利·端纳的劝说下,才住到了与张公馆一巷之隔的高桂滋公馆。

高时任国民党三十二军副军长兼八十四师师长。端纳在中国发挥作用最明显的一次,就是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充当的调停人。当然,作者不是在复制历史事件,而披露鲜为人知的那些细节。

《我在机场的TAXI生涯》,看到作者是如何醉心于那个年代,以及1934年蒋介石携夫人巡视西北,20世纪40年代美国陈纳德和他的飞虎队,在西安机场的活动轨迹。

还有那件《1942年东关沙金案》,在古城轰动一时。作者写出了在民国30年(1941年)10月27日,郭永录、赵寿彦、张永恒、赵万全四人,在西安东关长乐坊八仙庵东北帮人掘墓埋一过世的小孩时,挖掘出了内装沙金的铁箱子的传奇故事。表现了人性的自私、贪婪。既有官家的丑态,也有市井的顽劣,是社会本来面目的折射。

二、忘不了的城市变迁

城市的变迁,不外乎人为战火和自然灾害,但最主要的则是和平时的大规模建设,城市化前进的脚步。在今天的沧桑巨变中,怎样才能将古城即将消失的历史文化,详实地记录下来?不仅是抢救性地发掘,更是对文脉传承的历史担当。

和朱文杰先生一样,作者有着自觉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作为生存在社会大变革中的一代人,足所至,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想,都是在变革中的经历和见证。这本《西安旧事》,对于彰显城市的厚重文脉,担当起文明的传承薪火,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上册第一篇的《西安人眼中的钟楼》,第二篇《文武圣地话鼓楼》,两座明代建筑,被西安人称做“钟鼓楼”者,位于城市中心,在历史演变中,从满目疮痍,到今天的焕发生机,将其中有关人物、故事、传说等都展现了出来,成为社会变迁的宝贵资料。在岁月的流逝中,消失和创建,遗存和抢救,换来了今天的四面通衢,八方来朝的崭新局面。翻开下册的首篇,那个《远去的民乐园》,便映入眼帘。

说起民乐园,我总觉得是西安一张历史名片。新城广场东有个站牌,就是民乐园,是我印象里最清晰的记忆。和大多数老西安一样,我只知其名而未知其详。从这篇纪实性文章里,对民乐园的前世今生,曾经的“军营”“剧场”“集市”,都清晰地给予了还原。民乐园百年之际,今天的民乐园将如何发展?近期,李连源又积极参与到民乐园的提升改造中,这是一项踵事增华、同襄义举的惠民工程,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保存这一历史品牌,还原与民同乐的初衷,必将创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民之乐园。

当然,西安的历史遗存太丰厚,变化得也太多太快,甚至都来不及记录。如《东大街华侨商店》《民生百货大楼》《解放百货大楼》等,都是当年名盛一时的购物场所。《消失的豫民巷》《大明宫的原住民》,谁还有那个年代的记忆?徜徉在洋洋洒洒的《尚仁路百年图鉴》的篇章中,领略这条路的百年变迁。感受其中的红十字会医院,广仁医院,新民大戏院;神游当年的珍珠泉,游艺市场,德仁里;穿越到那个民乐园、国民市场等等,必然是收获满满,感悟多多。作者在这一节里,用了52张页码,图文并茂地详述了这一带不为人知的细节变化。可以体验“中正门”变成“解放门”,“中正路”又成为“解放路”的成因。乃至颇有名气的“珍珠泉”,西京招待所的中外要员等等,揣摩由盛而衰的历史痕迹。

这些珍贵的历史图片,是作者费尽心机从大洋彼岸的美国明尼苏达州卡尔顿学院的网站上淘来的,为了取得使用权,他与该学院建立的关系,为这批照片甄别、定位、记叙等做了很多细致而繁琐的工作,这批图片也是国内首次披露。

三、忘不了的市井情怀

描写城市变化,少不了人间烟火,离不开市井人生。这其中的很多篇幅,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作者来自基层,奔波于市井,不回避艰辛,不粉饰太平。为读者还原真实的底层社会,表现出那种为生活而抗争的原本画面。正如朱文杰先生在《序》里所说:“连源写老西安,同样也是遵奉的‘三亲’原则——亲历、亲闻、亲见。所以,他眼中和笔下的老西安,都非常接地气。”作者从众多的社会变迁中,采撷有用的题材,调理出清晰的脉络。以便激扬文字,却无意指点江山。

在《东七路煤炭店的光辉岁月》里,作者写到了自己的父亲,一位当年送煤者的生活历程。开始是用架子车,后来“父亲也鸟枪换炮,弃了架子车换成三轮车。”那时一车蜂窝煤约500公斤,运费只有四角五分钱。若遇到上坡,或槛儿,更加费力。有一次因上坡乏力,父亲一口气没上来竟吐了血。回家后被母亲发现,说什么也不让再去送煤。但他父亲第二天好像没事一样,又去送煤了。最终,他的父亲因劳累过度而撒手人寰。那时作者才11岁,正值寒假,便独自接过父亲的三轮车。每次为了那一份80公斤的单子,运费只有两角三分钱,送了300多单,一个月挣了80元。这些票子,在当时非常可观。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就懂得为家里排忧解难。后来,母亲接过了父亲的“工作”,一干就是十多年。最后,却在53岁的时候,撇下自己的子女,含泪而去。

如果没有经历,谁能理解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对于这些,作者没有抱怨,没有怨恨,在文章后说:“东七路煤炭店,想起它,我眼前浮现出父母及煤炭店员工们辛劳的身影,他们像煤炭一样,照亮了人心,温暖了那个时代。”有句话说得好,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来的风平浪静。生活在底层不唯有辛苦,也有欢笑,也有友情,也有互助。在这篇文章里,都写得暖心而充实,生动而鲜活,以至教人流连而不舍。

还有《我在人民搪瓷厂的四年》,描写自己从一个初中将要毕业的中学生,却因难得的一份“工作”,便要放弃学业,去顶替突然亡故的姐姐。这个若在今天,简直是不可思议!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个工作机会,又是多么难得。何况西安搪瓷厂是一家国有企业,当年那个骆驼牌商标,是中国轻工业的名牌产品,是国内搪瓷行业的王牌。连朱德、刘少奇和夫人,叶剑英、西哈努克亲王等,都到搪瓷厂参观。故而,能在这样的工厂谋一份工作,在当时确实是令人羡慕的。应该佩服作者的记忆力,把当时在工厂的人和事,连同当年的照片,工友的姓名,都记忆的一清二楚。

在这些市井人物里,不能不提及《老菜场里的“卖肉诗人”》,这位来自兴平县赵村镇界庄村的任新宇,在1983年因高考仅差6分,后又复考两年不中,在镇上当了民办教师。因母亲患病,儿子上学,微薄的收入难以养家,便辞去工作,最终干起了卖肉的行当。但他的追梦人生,喜欢上了诗词。如他写的《鹧鸪天·灌香肠步韵》:“西凤屏开酒味绵,躬身伴料笑悠然。香肠绳结悬梁后,腊肉油思餐桌前。寻喻意,绘鸿篇,豪情暖手昼无眠。抖音高唱欢心语,盛世今逢幸福年。”词中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态。而这位“卖肉诗人”,还应邀参加过全国诗词大会,结识了康震、蒙曼、郦波、王立群,并有多张合影留存。可谓高手藏在民间,实不虚也。

作者热爱生活,阅历丰富,每以丰满的笔调,扎实的功底,描写人,描写事,描写社会,描写生活。无意褒贬,无意矫情。作家的使命,是在人间烟火中,在市井生活里,不断探索发现,不断升华提炼,不断弃恶扬善,从而揭示出人生的哲理,启迪心灵的禅悟,可以喻理,可以示人。人生在世,难得完美,难得如意,备感作者的为人处世。

李连源先生多才多艺,人生追求多样。对于书画收藏,朋友交往,都十分用心。觉得更具有记忆和口才的天赋,那天朗诵杨莹的一首诗,不看作品,凭着记忆,无论是普通话还是方言,效果都特别的亮眼。今天读了他的作品,又感到他深厚的文笔,读其文而知其人。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书写着城市记忆的文化标杆,为这座伟大的城市,献上一份珍贵而丰厚的礼物。我的水平有限,这个赏读只是个皮毛,必有遗珠之憾,更多的精华还在书内,期待更多人去读《西安旧事》,而这才是第一卷,也期待着更多卷的问世。

 原创西安旧事2023-09-18 08:03发表于陕西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