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随和仙的头像

随和仙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401/18
分享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读孙民随先生《归来集》有感

 文/张亮

飘雪的日子,是我身体最轻盈的时刻,也是我灵魂最干净的时刻。书桌上摆放着孙民随先生的散文本《归来集》。一页页纯净,一页页惊喜,一页页丰厚,一页页感动。窗外,一朵朵一簇簇一片片的迎春花黄靓靓地开放了,在寒气中渲染着先声夺人的春意,与雪与树与一尘不染的天地共同演奏着充满希望的春曲。我握笔的手有些颤抖,我兴奋的双眸有些沉迷,似乎要说些什么,关于散文,关于生活,关于思想。

孙先生走入我的视野纯属偶然,那是一次难忘的金城采风笔会。他看似瘦瘦的个儿,朴实的穿戴,温和的笑意,眼睛不大却闪烁着智性的光芒,话儿不多却事事处处勤学好察。特别是他低调、谦逊、坚毅的人生态度给我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而这部246页80余篇的《归来集》散文卷则是他在“经历了岁月的蹉跎和生命的沉浮之后”,“带着沧桑,带着鬓霜”的近乎纪实之作。有对亲友的牵挂,情意绵绵;有对故土的眷恋,山高水长;有对良知的拷问,正气凛凛;有心怀普世情愫,悲悯天下苍生;更有赏友论文诤诤心语,“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特别是在孤独坚挺卓然奋进的生命探索中,他《秋夜听雨》,《窗前观雪》,《心中有佛》,《倾听》着自己的心路细语,与寂寞为伴,平和睿智地进行着沉静的反思。“做过几番耕耘,播撒了几粒种子,流过几滴汗水,付出了几多心血。”终于,“抚得那幼苗儿,遇水而生,沐春而长,经风而茁,临秋而收。”他企及在雄健粗砺甚或一步三叹的诉说中,启迪并带领我们走出时光深处的苦难迷茫失望悲切,摆脱俗世难以言尽的羁绊,释然生命的真相,觅得那份纯净执着无悔的人生。

有民俗言: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口井,当他说出童叟无欺真情实意的话,井中就会涌出汩汩清泉,温馨清凉,甘甜沁人。《归来集》中,无论是从《泪水》到《取款》,从《狗逮老鼠》到《一碗汤面条》,还是《母亲的热炕》等,无不来源于真实自然的生活,来自于久酿成酒的心泉,不娇揉造作,不无病呻吟。把那些萦绕于怀的感动、怜爱、亲情、礼赞通过厚重拙朴的笔触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像田野上人人漠视的枣花,粗观平淡无奇,细嗅却暗香流动。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最催人泪下的故事往往来自于那些最真地最朴实的述说。

现代文学观认为: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多是蕴含着博大的心与深沉的爱,那些无愧于历史的作家,多是充盈着道德的善良与人性的光芒,他们是行走在精神天地里的巨人,情感充沛,正道直行,勇于担当,常常激荡着浩然正气,关心民瘼,挞恶扬善,大义凛然,传递思索,拷问心灵,正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而我在孙先生的《小雁塔记》《兵马俑遐想》《身份》《为牛而憾》《红灯启示录》《修锁》《装修》等篇目中,敏锐地看到了这种势不可挡的冲击力量,那份坦荡,那份勇气,那份铮铮铁骨。一时间,我的目光竟已凝滞,我的心田无比亢奋。是的,孙先生的心底自然纯净,像被清水浸淫过的,通透明朗。面对沉重的“雾霾”和芜杂的丑陋,甚至有些目不忍睹的残酷,他愤然而起怒不可遏厉声斥责,如一枚坚硬的石子投掷在树林之中,发出震耳欲醒的嘤嘤嗡嗡之声,尽管这些声响有时剌耳有时粗砺有时杂乱无章,但当夜深人静,在温馨的灯光下,你开始反思体悟,才会觉得“它们”不是击穿肌肤的疼痛,而是深藏于林充满善意的“鸟语花香”,它会使你的心灵滚烫如夏,在辗转反侧中袅袅飘升。

散文名家刘亮程指出:“文学创作就是一场从家乡出发,最终抵达故乡的漫长旅程”。作家可以超越故乡的地域限制,却无法脱离故乡而存在。一个没有故乡的作家,是没有出路的。在这点上,无论是孙先生,还是他的散文集,都具有很强的故乡根性指向,像一首诗所说:“我是一只鸟/一根无形的绳子/总牵挂着我的梦/让我在迷失的天堂/找回到自己的家”。在《家住长延堡》中,“村子的围墙很高很大”,“年幼的我和几个小伙伴儿满村疯跑”,“我那4口人挤在不足8平方的小土屋”,“常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叹”。在《门前那尊石狮》里,“它能威慑妖孽,雄镇邪气呢”;石狮虽然“恩泽了乡民,护惠了我家,却只能在岁月的长河里,……孤独而寂寞的守望,困惑而迷茫的等待,最终也未能到它该去的地方,却成了那个年代的殉葬品,这难道仅是石狮的悲哀么!”但最终“我长大了,狮娃也长大了,长在我的心里”。像这样梦回家乡,一步一叹,几分真实几分夙愿。有时光倒流,有枯木逢春,有走向天涯海角的初心。有熟悉的声音色彩和气味儿,更有最善意最温馨的愿景。作家的足迹便如此从“家乡”抵达了“故乡”,正如诗人艾略特所言,我们所有探寻的终结,都会回到我们的出发地。

如果说一个艺术家心有天下心系苍生,常怀悲悯和普世情愫,那么他的作品一定求美向善,虔敬真诚,以温润厚重的美学品格把握时代脉动,体现出现实的温度、人性的温暖,致广大而尽精微,上到生命之美,下达生命灵气和凡常之趣。孙先生的《恨不起来》《小偷的“功劳”》《都市风景线》《离愁别恨话七夕》《汶川地震日记》等篇目无一不是这种关怀这种情意这种眼含热泪的感动。在《筱玲的故事》里,他真实自然而又心怀善意地塑造了主人公形象。她“天生丽质,花容月貌”;她好学上进,性如烈火,是企业的骨干、尖子、“三八”红旗手。她本来可以靠颜值收获财富,享受生活,却偏偏要凭借后天的努力,走出一条只属于自己的艰辛道路,在读者心中树起了一个敢爱敢恨富于同情奋起拼搏的可爱的女性雕影,让人生出,好一个“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感叹。在《感动苍天》中,他又展示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草根平民都能上下一致,众志成城,心系灾民奋力救难,突现了一幕幕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场景和爱的奉献爱的赞歌。他说:“这不仅是人性的升华,良知的回归,信仰的复苏,精神的重铸,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大展示,大表现。”他总结道:“每个人在大自然面前微不足道,但人们汇集起的力量,却是巨大的。”掷地声起,理透纸背,义达云霄,《感动苍天》啊。

散文家张亚凌有一段话:“活成一棵树多好,数十年成百年近千年地静默着,挺立着。风吹,日晒,雨淋,霜欺,雪压……阅尽人世悲苦却依旧在红尘中独歌,独舞,不曾悲观绝望,更不曾心碎到腐朽化作尘埃!”而我眼中的孙先生,他精神世界的生长壮大和创作道路的艰辛历程多像这棵树啊。尽管他有过焦虑有过失望有过动摇,但从来没有放弃,“也总想仰望一下星光灿烂的天空”,“在平静的生活中掀起几朵浪花,让生命绽放出更多的光彩。”因为他明白,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不过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从《我的晚报情节》到《年终随想录》,从《秋日写意》到《不舍的征文情节》,从《倾听》到《迟来的召唤》,他都在冲剌着拼搏着前进着,构筑着自己心中永远的“教堂”。尽管这“教堂”不很高大,尽管这“教堂”不很华丽,尽管这“教堂”不很时尚,但他已经找到了自我灵魂最深处的那一缕芳香,向世人坚定无误地昭示着我的“这一个”。

当然,《归来集》中还有不少孙先生关于诗文书画人物景致的评论随笔描述, 在此不一一评说。

有哲家言,精神的苏醒对于人来说是最可贵的东西,而且是生存的目的所在。当我们清点身边财富时,一定不要忘了那些源自人性善义的财富。而现在,这样的财富正掌握在孙先生的手里,他要把它们变成强健的种子,播在今日沃野千里的春风里。然后,满头汗水,笑对天地,甘为世界留下一个不倦的背影,“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亲哉,孙先生!雄哉,《归来集》!

文章来源:陕西作家网

注:张亮,是陕西省作协会员、省诗词学会会员、渭南作协会员、渭南诗词学会会员。2000年发表作品,著有《春浪拍岸》和诗集出版。文章散见于中国散文网、陕西作家网、西岳丶谓南日报、陕西诗词、陕师大校报、古魏文学和华山风等。其性豪迈而沉静,自由而奔放。为人热情大方,好交文友,格物致知,微言大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