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关于战争与和平题材的文学作品很多。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板块中选取了其中的一些经典名作。《一个人的遭遇(节选)》以第一人称叙事 ,叙述了“我”在渡口遇见小说的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听他讲述自己大半生遭遇的故事,课文节选了小说的一部分。小说叙述语言平实.情感真挚 ,读来令人动容。教学时许多教师将主人公形象的把握作为重点,笔者从分析人物的情感人手 ,分析战火下人们的情感变化。无论何时何地,战争就是生与死的挣扎,血与泪的流消。文中四次描写“眼泪”,刻画了主人公灵魂的挣扎过程,生犹死,死复生。
一.第一次眼泪——绝望之泪
从文本“我的阿拿多里的同志们,朋友们 ,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提出“为什么索科洛夫的眼泪在心里会干枯”这个问题,引导学生重读文本 ,梳理作者在这之前的一系列的人生遭际。从节选部分可知主人公冒死从德军俘虏营逃出,然后得知妻女早已在轰炸中丧生的消息,唯一的儿子因在城里而躲过了一劫 ,再知儿子被德国狙击兵打死。主人公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他的内心经历了憧憬未来一一希望破碎一一重燃希望的过程。
在卫国战争这样一个大背景下 ,索科洛夫是不能掌控自己命运的,人物的命运发展完全爱战事的牵制 ,索科洛夫一家都是战争的牺牲品。如果说妻子和女儿的死亡给索科洛夫以沉重的打击,那么唯一的儿子的阵亡无疑给了索科洛夫致命的一击。
索科洛夫在外征战期间,儿子自愿去了前线,在部队表现突出,多次立功,当上了大尉,可见儿子很优秀 ,正当索科洛夫做着平凡的“老头儿”梦 ,盼着能和儿子团聚的时候,儿子却被一个德国狙击兵给打死了。和死去的儿子见最后一面时,多年的分离使索科洛夫几乎认不出自己的儿子了。索科洛夫像一个木偶一样 ,只能一次次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审判 ,承受亲人相继离去的伤痛。《庄子》有言“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就连“想给儿子刻妻生子,干干木匠活,抱抱孙子”这样的天伦之乐都落空了,这注定是一场梦,梦想越美好 ,越简单 ,越显示出战争的残酷。
这种残酷让索科洛夫一次次徘徊于悲痛的边缘,生命是如此珍贵 ,又是如此渺小与卑微,他一次次痛失亲人,悲痛不已,他的泪水早已被榨干,内心的绝望和麻木已使他再也流不出眼泪,在看儿子最后一眼的那一刻,他彻底埋葬了自己的欢乐与希望。
这部小说,被看成苏联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解冻文学的信号 ,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真实再现千百万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的痛苦,谴责德国法西斯战争的残暴 ,战争带给苏联人民深重的灾难,使苏联人民付出巨大代价。
二、第二次眼泪——温情之泪
索科洛夫在痛失儿子之后,去乌留平斯克,找一个因伤复原的老友 ,他在那里遇见了一个名叫凡尼亚的小男孩。小说中有一段对凡尼亚外貌的描写: “可真是个胆小鬼: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小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凡尼亚的眼神 ,我们能看出他是一个纯真.涉世未深的孩子。这个可爱的、脏今今的孩子引起了索科洛夫的注意,使得他对凡尼亚产生了怜爱。
有一次索科洛夫询问凡尼亚的情况 ,才知道小孩的爸爸妈妈都在炮火中牺牲了,他没有一个亲人。相似的经历与遭际,激起了索科洛夫的伤感与同情,让索科洛夫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茫藻世界中,两个漂泊流浪、孤苦伶仃的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凡尼亚年纪尚小,或许还不明白死亡的意义,只知道每天吃不饱,睡不好,他需要亲人的关爱;索科洛夫孤单一人,经历丧妻失子的苦痛,他也需要新的希望与动力来支撑自己好好地走下去。
小凡尼亚的不幸遭遇, 触动了索科洛夫作为一个人 、一个父亲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再也强撑不下去了,此时的他,在种种复杂情感的交织下 ,流下了温情的眼泪,压抑已久的眼泪使他已经枯竭的心再次复苏,即使自己内心千疮百孔 ,看到这个无辜可怜的孩子,便仍忍不住要去呵护,这就是人性的光芒。
正如苏联文学评论家德•勃拉果依评论的那样“两个各自流浪的、孤苦伶仃的、失去了一切的人,彼此在对方身上赢得了他们融为一体的共同命运,互相确定了对方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因为不单是这男人使得这个孩子确实像个孩子那样生活下去,而且这和孩子也可以使这男人 “刚强起来” ——永远有信心,永远是一个男子汉”。
三、第三次眼泪——隐忍之泪
索科洛夫认凡尼亚为儿子,并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此后“父子”两人相依为命,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平静的生活 ,可爱乖巧的凡尼亚、琐碎温磬的日常……这些似乎预示着索科洛夫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开始,凡尼亚成为索科洛夫的精神寄托,那么这些能使索科洛夫真正忘记过去的种种经历吗? 答案是否定的。尽管“白天我总是表现得很坚强,从来不叹一口气,不叫一声”喔路” ,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湿透了了 ……”。
凡尼亚的存在让索科洛夫的心灵得到许多慰藉,但并不能够使他彻底遗忘过去的苦痛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对亲人的思念并未停止,反而愈加强烈,在梦里他经常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儿女。还有一点让他比较担心的是,他害怕自己睡着的时候死去,吓坏儿子,这里隐含着他对于“儿子"未来的担忧。
这隐忍的泪水,饱含了煎熬、思念等多种复杂的情绪, 是一个饱经沧桑的男人真实情感的流露,只有在黑夜中,他才能安静地舔舐自己的伤口,任情感冲破阀门 ,任泪水决堤。他不想让小凡尼亚看到自己脆弱和不安的一面,从中我们看出索科洛夫是一个坚强而又隐忍的人。
四、第四次眼泪——希望之泪
文章结尾写到“我”听完索科洛夫的故事后,与他道别的场景。“这儿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此外的泪水不仅是饱经战争之苦的伤心之泪,更是一种隐隐和希冀、期盼之泪,这里承载了一种新的希望,希望苦痛将不再延续给下一代,希望他们不再活在战火的阴霾之下。
索科洛夫没有被命运击倒,没有被无边的哀痛压垮,收养并照顾孤儿凡尼亚。凡尼亚是孤儿,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索科洛夫也是孤儿, 父亲、母亲和妹妹都在家里俄死了,只一下他一个人 ,无亲无故 .孤苦伶仃;老婆伊琳娜是在儿童保育院长大的,是个孤女。由此 ,在索科洛夫心中凡尼亚就是自己的儿子,自己就是凡尼亚的爸爸。他现在拥有的一切就是凡尼亚,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凡尼亚身上。
全文以“眼泪”为线索,进行了四次有关眼泪的描写 , 这是贯穿文章的一条红线,通过这条线 ,我们感受到索科洛夫的心路历程和情感变化。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痛,更有心灵上难以愈合的创伤。文章借助平凡人物生活的变故来反映战争对于无辜百姓的影响。索科洛夫的身上既有普通人的凡俗又有英雄的光辉,因为平凡才更加伟大。战火无情,人间有情,索科洛夫在遭遇种种不幸后,并未自甘随落 、自暴自弃,他依然坚强生存,去关爱素不相识的孤儿,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战争并未磨灭他美好善良的人性,他在面对极度的厄运、灾难时,依然不丧失人性中的温情和人格上的尊严,使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化。泪水象征多层含义, 泪水隐含着不希望下一代再受战争摧残之苦,不希望泪水浸透双眼的历史在他们身上再次重演的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