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约翰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描述了工业革命浪潮下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经济发展规律,应势而为才能行稳致远。这正是约翰高尔斯·华绥“批判反思”精神之所在。
约翰高尔斯·华绥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用同情的态度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平凡人不平凡的品质,采取平衡的结构塑造人物,使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表现出置身其外的冷静。作品富有较强感染力,通过批判现实主义手法,描写社会悲剧,刻画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生活,具有真实与客观统一的特点,能调动读者积极性,让读者参与到作品中去,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
小说《品质》中,主人公把制鞋当作毕生使命,诚信经营,按理应该有十分美好的结局。可是,现实生活不是童话,好人很难处处都优,当工业革命到来时,不能够与时俱进,只有接受悲剧的命运。
坚守职业道德,不随波逐流的格斯拉先生,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也是欧洲工业革命时期城市手工业者坚守自己职业品格的时代缩影。《品质》给人们留下现实冲突的悲剧命运,从而唤醒人们在前行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联系社会经济生活规律,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工业革命后,不论机器工业和手工业,人、财、物、供、产、销是企业管理的六大要素,需求—设计—供应—生产—销售—消费—需求……是企业循环运转的各环节,环环相扣,周而复始。人们似乎需要工业化生产的随买随穿的“靴子”,但人们其实更加需要穿上格斯拉先生的“靴子”。
[一、需求环节是“穿好靴”的根本]
无论何时何地,人们总是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过有品質的生活。诚如脚下一双靴子,是脚适应靴子,还是靴子适应脚?
对于格斯拉先生来说,“要说哪些是他做得不合脚而被退回来的靴子,那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我的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
试想,谁又愿意穿不合脚的靴子呢?
[二、设计环节是“求好靴”的关键]
为了满足人们各种需求,在产品生产前,根据产品功能要求,收集各种数据,如选择什么原材料、工艺参数如何、生产流程怎样,等等。犹如写文章要首先拟大纲,大纲决定文章架构。无品质的设计一定不会生产出有品质的(靴子)产品。
“……有一天,我把脚伸到他跟前时,……”“他非常迟缓地照我的脚形画了样子,又摸摸我的脚趾”“……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的敏感的手指来回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按照你脚的样子,立体裁剪,哪有不合脚的呢?
[三、供应环节是“制好靴”的保障]
有品质的(靴子)产品需要有品质的原材料提供保障。
“……他眼睛盯着皮革对我说:‘多么美的一张皮啊!’……”
“‘你要晓得,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看,这双还很像样呢!’”
“他把手里的皮革举起来说,这是一张美丽的皮革。”
“他肯用最好的皮革,……”
是的,格斯拉先生,坚持用最好皮革,在追逐利润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四、生产环节是“出好靴”的过程]
格斯拉先生的手工业生产,虽然规模小,但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无论机器工业或手工业生产,都是生产各要素和生产者的有机统一体。生产要素是客观的,生产者是主观的,生产要素和生产者互为充分必要条件。
“……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回到楼上做他的靴子梦了。”
“这里还合脚吗?我记得,费了很大劲才把这双靴子做好。”
格斯拉先生以人为本,依脚定制,只有坚守品质的人,才能做出有品质的靴子。
是的,他做出了顶好的靴子。
格斯拉先生从早到晚做靴子,一直到最后时刻。不让自己有吃饭时间,店铺不留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这需要何等的信念支撑,需要何等的毅力坚持,这是何等的敬业精神。
如今,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我们使命,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弘扬工匠精神,做最好的自己,为的是让人们过上更好的品质生活。
[五、销售环节是“得好靴”的手段]
好的产品,只有销售出去实现产品的价值后,才可以投入再生产,形成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环环相扣。
格斯拉先生是制靴专才,但却没有把店铺撑下去。工业革命强调分工与协作的关系。机器工业与手工业也不是此起彼亡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格斯拉先生应反思的是:“他从不登广告!”我们要在批判与反思中前行,做出顶好的靴子后,如何才能让它穿在需要的人脚上?
现代信息化社会,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平台为产品与消费者建立起方便快捷的桥梁,诚然,再好的销售渠道如果没有好的产品,对消费者而言也是枉然;有了好的产品“养在深闺人不识”也是徒然。
如今,人们熟悉的批发与零售实体销售渠道正在受到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冲击。目标是让好的产品以方便快捷的速度呈现在消费者眼前,使“靴子”很快穿在你的脚上。不久的将来,随着物联网快速发展,厂店不分家,厂犹如店,店犹如家,喜欢什么样的产品就设计制造出什么产品,产品与消费者远隔天涯却犹如近在咫尺。
读过本文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的需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坚守品质第一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品质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品质追求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