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变形记》,入选新版-部编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由于其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教育意义,作为高中生的必修课文。作者卡夫卡生活的时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那时社会极为动荡不安,各种主义和信念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社会上存在,往往相互排斥,甚至相互敌对,而那时物质主义是最为盛行的。
从作者卡夫卡成长和生活经历来看,就可以观照卡夫卡自己的生活经历之变。他父亲原来是农村一个屠夫的儿子,一直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在这个没有文化氛围的家庭里成长的卡夫卡,他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的父亲的阴影中。那时正是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关键时期,这种非正常家庭环境,让卡夫卡的生活轨迹和心理活动发生不同于他人的变化。他在《致父亲的信》中,曾经就流露出自己内心对父亲的极端恐惧心理。
卡夫卡曾跟父亲说过,自己比较欣赏一位犹太演员洛伊,其父亲却用不屑一顾的语气,将那演员比做一只可怕的甲虫。《变形记》中为什么把人变成为甲虫,而不是其他什么生物呢?甲虫之变,就应该源于现实生活中卡夫卡父亲所说的那种的甲虫吧?
《变形记》中,以主人公变成甲虫为聚焦中心,作品中其他各种人物之变,与作者卡夫卡自己生活的家庭背景、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象征主义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基于现实基础的寓言式的象征世界。映照的是客观的现实生活环境。试想:格里高尔变成为甲虫,为什么不是变成其它什么呢?其实,现实生活中卡夫卡的父亲就是把人看作甲虫的。作品中"甲虫人"和其他人物性格特征,心理活动,行为描写,环境叙述,总让人感觉到是可以触摸的真实。寓言式的虚幻,人变成为甲虫,虚而不幻。现实生活环境中,在父亲的高压下,卡夫卡思索的是:人的生存,敢想而不敢言,言而没有人领会,何尝不像有生命的甲虫?其实,这是一个赋予了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万般孤独灵魂的甲虫。
《变形记》看上去荒诞不经,作者想要通过作品,表达他的理想,又有着作者理智的暗喻。利用象征艺术方式,揭示和暴露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在当时社会背景里人们的生存问题才是根本的问题。《变形记》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社会现实和社会制度给人带来的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压力、重负,最后导致人的有形的无形的生理和心理扭曲。
一、格里高尔不得不经受挣钱的外压
"我选了一个多么艰辛的职业啊!成天都在奔波。在外面出差为业务操的心比坐在自己的店里做生意大多了。"
在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下,人已经物化为资本家赚钱"机器"的一个个零部件,这些"零部件"一旦有问题,要么进行修理,要么换掉,最后只能被抛弃。每一个个体生活的人,在这种体制机制之下,赚钱"机器"里每一个"零部件",不能轻易地出问题,只能不停地服务于这个"机器"。世界犹如被各种物所统治,人已经成为机器的奴隶,人不能生病,人不敢生病,人不敢休息,甚至不让人休息,这样的人基本完全丧失了自我。
格里高尔为了家庭,为了生计,在身心疲惫的痛苦中挣扎。家人对格里高尔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日积月累,就会有埋怨抵触的心理。这是格里高尔自身异化的真实体现。人的变形就是自我"异化"的一种生存写照。当现实生活中的生存基本要求难以被满足,又无法承担社会责任产生的巨大压力,自然而然产生内心的混乱和挣扎,形成自我的本能的保护意识,往往就是逃避和封闭。
无生命的物体受到物理压力作用,就可能引起变形。一个会思想的生命体,在各种无形的压力下,长年累月,量变引起质变,又不能够得到适当的释压,使人的精神扭曲直至精神崩溃,在所难免。
格里高尔:那个时代,要养家,就必须要挣钱;要挣钱,就必须要当差;要当差,就必须要承压;要承压,又得不到释压,就难免会变形。
二、格里高尔不得不承受养家的内压
"这么早就起床,"他想,"把人弄得傻不愣登。人哪能少得了睡眠。别的推销员活得像后宫的娘娘。"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在家庭环境里,对于已经被物化的人,似乎自然而然就失去反思自身的能力。在人们甚至是家人们的期待和希望面前,格里高尔只能一味地学着适应环境,没有意识到在内外环境的压迫下,他已经变成什么样子。承压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被异化的是一颗无法忍受的心灵。
一个人的社会性与个体性,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如果没有自我首先存在的可能,何谈人的社会性?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犹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是相辅相成的。外因:格里高尔的老板、协理、家人,只思考自己的金钱利益。忽视了对一个社会人应有的温存、理解和尊重;内因:格里高尔过于看重自己的社会性,忽视了一个人最基本的存在前提——自我意识。
格里高尔在家庭中,外出当差为了挣钱,外出挣钱为了养家,养家就是为了父母,养家就是为了妹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是从一个独立意识的个体的人出发的,而是为了供养家人,还清债务为目的的。其个体的我处于被抹杀的状态,成为一个"公共的我"的扮演者,渐渐地地意识不到自我生存的基本要素了。
那个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个体的我"不断被侵蚀、被挤压,只能变形。"公共的我"只能向"非我"转变。格里高尔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三、格里高尔之变
"一天清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
格里高尔这一人物塑造,这人物现实原形,正是卡夫卡生活的时代。卡夫卡当时目睹了社会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他曾经在工伤保险公司工作期间,接触和了解过很多被资产阶级压榨得一贫如洗的工人。让他亲身感受到:底层人民无法改变自身的命运,是多么的无助、无奈。
格里高尔正是这些下层人民的代表,他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总是找不到途径,只能对社会失去希望。只好想尽办法,用自身变形来反抗和逃避现实世界,进入虚拟的似人非人时空里。
格里高尔,变形以后,生活并不是他期望的那样。从此,“他”虽然摆脱沉重的供养家庭的负担,“他”虽然摆脱令人窒息的工作环境。但是,与此同时,却要承受更加残酷的折磨——摆脱了人的社会性成为"非人"的深刻反思。
格里高尔变形后,得不到人的待遇,他充满负罪感,何尝不想变回来,他不管白天和黑夜,几乎睡不着。从前生活的点滴,也浮光掠影呈现在脑海里。有时想:下一回门再打开时他要像从前一样挑起家庭的重担。
卡夫卡曾经说过:"我在自己家里,在那些最好、最亲爱的人们中间比陌生人还要陌生"。作品中主人公变形后心理活动,何尝不是卡夫卡内心的真实独白?
《变形记》高里格尔变为甲虫以后,在家里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格里高尔既然成为甲虫,“他”只能具备甲虫的生活习性,它往往为一点点的食物而满足,它还要躲避人类,它没有的尊严,更为可怕的是偏偏保留着人的意识。“他”仍然惦记着:如何还清父亲的债务?惦记着:如何实现送妹妹去音乐学院的梦想?
有人的意识,无法用自己的行动去完成,家人根本无法知晓。格里高尔成了全家的累赘,只能被抛弃,在孤寂中离开再也容不下他的这个世界。
四、父母亲之变
"父亲从后面给了他真正解救性的猛力一推,格里高尔猛地远远弹进了他的房间,顿时满身鲜血淋漓。父亲顺手用手杖一钩,关上了门,接着,家里终于寂静下来。"
格里高尔变为甲虫后,各种人物有着各种各样的反应,虽然看上去荒诞不经,如果仔细体会又是那么合情合理。通过小说中各种人物语言、动作、环境叙述和心理描写。由甲虫的视角去注视这个世界,全景式展示主人公化虫之后的场景。让读者亲身感受到他遭遇到的一切,全方位揭示作品对当时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
《变形记》能够像镜子一样观照我们自己,给人们以灵魂拷问:想想假如某一天,某个家庭中的某位家人,因某种原因发生外形的变化,变成为一个人们不喜欢什么生物,还能像以前的亲人那样对待他吗?
原来是家里顶梁柱的格里高尔,成为甲虫后,父母看到他的时候,一定是非常震惊的。母亲一看当场晕倒,父亲突然心生反感和敌意,并且恶狠狠地用拐杖把格里高尔赶回了原来的自己的房间,锁上房门。一直以来仅仅把格里高尔当摇钱树的父亲,立刻就把他当成是讨厌的动物进行驱赶了。
一个人如果被异化,接踵而来就是人与人关系的改变和异化,在日常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其实往往掩盖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种种人性,一旦撕开这块遮羞布,人与人之间那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无遗,有的情况下甚至连亲人之间感情也是仅靠金钱来维系的。格里高尔凭自己辛苦劳动,获得可观工资养活全家,并且要去偿还父亲债务。格里高尔哪里知道,原来,金钱才是他们这个家庭的亲情的催化剂,只有金钱,是维持家人对他表现出感激之情的唯一因素。格里高尔的变形,亲情一瞬间荡然无存。父母亲很快表现出内在和外在的人性的异化。可以看出,特别是他的父亲,原本内在本质就缺乏善良的人性。
五、妹妹高蕾特之变
“事情不能再这样拖下去了。你们也许不明白,我可明白。对这个怪物,我没法开口叫他哥哥,所以我的意思是:我们一定得把他弄走。”
妹妹怎么可能知道格里高尔担心什么?就是坚持要搬走他房间的所有家具,只剩下那张他藏身的沙发。他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上面做作业的桌子被搬出去的时候,格里高尔格外感到伤心难过。
可怜的格里高尔,被他的父亲打成重伤,一个苹果还烂在他肉里。可没人会去看他的伤,也根本不可能给他疗伤。他所谓最喜欢的妹妹,对他的态度,表现出明显恶化的态度,已经谈不上还有什么亲情。
格里高尔看到家里的情况大不如从前,他心急如焚,夜不能寐。他对家人的感情还是那么深。家人知道他的心情会怎么想呢?他们的态度,也许会有所改变吧。可是,他们始终没有也没有办法去体会他的感受,体会他的所思所想。
《变形记》之变,不仅仅是格里高尔的外表和内心产生变形,他的家人的内心和人性也产生针对性的变形。格里高尔死后,他的家人不但没有伤心难过之意,相反,他们变得特别轻松,竟然要出去游玩,把他的死亡当成喜事一样去好好庆祝一下。格里高尔,在他们的记忆中就这样消失了。他的尸体,也被当作垃圾处理掉了。
如果,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公司老板、协理、家人都给他高度的同情,他们感到失去格里高尔才更加懂得珍惜,并且施以援手,用温情感化治愈他的受伤的心,格里高尔何尝不可变回来呢?
质变之,则形变之。
如果,格里高尔能够变回来,这就是一个喜剧作品,通过变形前后社会和家庭对待格里高尔的心灵变化和感化,把变形前后的丑恶撕毁给人看。
由于没有变回来,这就是一个悲剧作品,就是把格里高尔美好的心灵撕毁给人看。
通过作品的作者经历,作者的创作背景,作品中人物的分析解读,通过《变形记》的作品内外之变,做到知人论世,在各种人物与生活环境共生互动关系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脉络,从而揭示作品的社会历史批判性。
我们在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实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时,必须要有正确的立场、理性睿智的头脑、敏锐观察的眼睛,思考和鉴别,提高对社会现实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培养高尚审美情趣,丰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体验。
只要是人,就应该是有温度的,给人以温暖。否则,岂不是成为冷血动物了?
生活在家庭和现实社会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需要的是相互尊重,相互关怀,相互温存。通过社会价值提升自我价值,提升自我价值为了更好实现社会价值。从而实现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共生。
在如今,我们生活的新时代,现代工业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通过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从繁重、复杂、粗放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各行各业都在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同时,掌握现代科技的人也得到全面发展。人们接受现代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能力不断增强,从学校教育开始,要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要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努力做到认知、认同、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变形记》之变,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解读、去分析。把作者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创作动机,作品中主人公之变,其他人物之变,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中去解读、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符合社会历史逻辑和规律,符合作品的社会历史意义。诚然,人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何才能相辅相成?无论何时何地,这都是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要面对的永恒主题。
在现实生活中,只要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就要面对竞争,人们解决了生存问题,还要解决好发展问题。社会生态为我们营造良性竞争的氛围,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是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能够正确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现代版的人的变形,就是所谓“内卷”和“躺平”,只是局部小环境中个别现象,在社会发展和前进中将逐步解决。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已经深入人心。想想:格里高尔如果生活在如今这时代,生活在如今这社会,温暖的大家庭里,大家都努力工作,通过社会价值实现个体价值,家庭的担子家庭成员共同分担,其乐融融。在事业中,充分尊重人的发展,有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保障,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不具备他变形的外因,也不具备他变形的内因,他还会变形吗?
反之,如果人们生活在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体中,人与人相互利用,尔虐我诈,金钱利益为上,成为不折不扣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常常损人利己和损人不利己,害人者猖獗,受害者无助。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时刻承受着各种各样有形和无形的挤压,格里高尔式"非人"或者更有甚者"反人类"的悲剧就会不断重现。
《变形记》给我们教育意义是广泛而深远的。人类历史前进的车轮永远是滚滚向前的,谁也阻挡不了的。我们要做社会历史前进的推动者,绝不做社会历史前进的阻碍者,更不能做社会历史前进的倒退者。这就要求我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时光。
试问:谁不向往人类美好的生活?谁又会愿意变为格里高尔式的甲虫呢?
我们要时刻记住:善良和尊重,是社会的高级文明,也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在如今的新时代里,我们不懈的奋斗目标,就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