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静雅的头像

静雅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808/27
分享

凡我在处,便是中国

凡我在处,便是中国

                          ——致敬乡愁诗人余光中

     那淅沥的冷雨已停止敲打,那缕无法排解的乡愁已悄然逝去,那位“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的“乡愁诗人”已离开我们,那便是余光中,这位被誉为“艺术的多妻主义家”的台湾诗人就这样离开,留给我们无限的感动。

     他说:“凡我在处,便是中国。”那年,年仅21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迁往香港,从此开始了他的“乡愁”生活,“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句话便是余光中内心对大陆的无限向准,更激发出他浓浓的乡愁,余光中的《乡愁》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普通现象,居住大陆和台湾的亲人们不能相见,人们只能隔着浅浅的海峡,眺望着远在大陆的亲人,那时的乡愁,是一种看到对岸,却没有迈向对岸的可能,那时的乡愁,不仅仅是诗人的乡愁,更是所有台湾同胞内心深处的思念。

     他说:“中文是中国文化的长城。”在世间干干万万种语音中,我认为中文最美,一个一个的方块字,抒写的不仅是中国人的故事,更是中国人的气节。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描绘的不仅仅是一种事物的万象,更是中国的变化万干。我们每一个人,从咿呀学语时,最开始说的都是“爸爸”“妈妈”,而现在的社会,有不少人模仿洋腔叫着“爹地”“妈咪”,在他们的眼中,这是所谓的“学西”“学洋”,甚至众多媒体还大力推广这种不良风气,殊不知,这是错误的做法,“学洋”“学西”,我们学得是西方的制度,西方的文化和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这种深层面的学习怎么能限于“妈咪”?难道只有几个简单的发音就能证明自己已经深入学习了西方的文化?不是的。正如余老先生所说:“留学生没有学到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反倒一口洋腔洋调,这些都是西方幼稚病的初期表现。”在如此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唯有中文才是最打动人心雨那一方净土,中文是真正的中国文化之长城。如果中文都无法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又怎么能去学习西方的文化?

     也许那冷雨不会再敲打屋瓦,也许耳边再也响不起《乡愁》,也许那位雪满白头韵诗人世间不会再有,但是,中文,却永远陪伴着我们,不论我们处在何时,处在何地,都轻端起醮着浓墨的毛笔,在白如雪的纸上写下一个个方块字“凡我在处,便是中国。巍巍中华,尽在吾心。”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