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守红的头像

孙守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6/09
分享

南有嘉木兮


南有嘉木兮

孙守红/文

 

或是天气,或是不可描述的外部因素,导致近期心情莫名的躁动难安。原想趁着假期,做些闲散文章的事,便耽搁了下来。直到靖缘兄来微信,让我写点关于楠木的文字,我才想是该写点文字了。不然,这个假期就只能在烦躁和愤懑中度过了。

关于楠木,乃是在小学的课本上,初识于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原载《文艺阵地》月刊第6卷第3期,1941年3月10日出版)。先生于文中在对白杨极尽赞美之后,最后来了这么一段:“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其时,年少无知,不知楠木品性,为表现和分数故,也同流于批判楠木高傲之群。

及长,常于父辈口中听闻楠木之名贵,心生疑窦,怀疑父辈有错,便与书中查找其相关档案,以求心安。便最先于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找到:“楠木生南方,黔、蜀诸山尤多。其树直上,童童若幢盖之状,枝叶不相碍。干直端伟,高者十余丈,巨者数十围,盖良材也。色赤者坚,白者脆。其近根年深向阳者,结成草木山水之状,俗呼为骰柏楠,宜作器”。在《博物要览》见到:“楠木有三种,一曰香楠,二曰金丝楠,三曰水楠。南方多香楠,木微紫而清香,纹美。金丝楠者出川涧中,木纹有金丝,向明视之,白烁可爱。楠木之至美者,向阳处或结成人物山水之纹。水楠色清而木质甚松,如水杨之类,惟可做桌凳之类”。方知楠木乃良材无疑。

后翻阅一些杂书,介绍一些考古发掘的古墓时,常常提及墓中棺椁乃金丝楠木所制。据考古资料佐证,上至春秋,乃至东周时期,周天子与诸侯、士丈夫的墓葬,就已经使用金丝楠木作棺材,以追求肉身永不腐烂,灵魂永不消失。据此来看,国人在对金丝楠木的研究使用时间上,至少在3000年以前就有了。这也许就是金丝楠木树群在明末就已经濒临灭绝的原因吧!

据说至明清时期,金丝楠木就因存世较少,被皇家下旨作为御用之材,严禁民间私采私用。明代宫殿及城楼、寺庙等重要建筑,其栋梁必用楠木。故明清两朝,从北京到南方诸省,奉旨采办楠木的官吏络绎不绝于途。史载,康熙初年,上品金丝楠木日益难求。康熙帝为营建陵寝,也曾派官员前往南方诸省采办楠木。但由于耗资过多,康熙帝顿觉此举太奢,劳民伤财,无裨国事,其陵寝遂改用满州黄松,大殿之木柱则以外包楠木拼接而成。举全国之力搜寻,也难满足皇家的需求,可见已经到“黄金不贵楠木贵,黄金易找金丝楠木难寻”的时期了。

当然,作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皇家来说,再难寻的至宝,只要肯拉的下脸皮,也是能得到的。这不,以金丝楠木为“天地至美”的乾隆帝,建陵寝时因难寻上品的金丝楠木,便使用手段,通过以落架维修的障眼法,改大换小,用偷梁换柱的办法,偷换了朱棣祾恩殿上的金丝楠木,以满足自己的私欲。

金丝楠木因纹理淡雅文静,质地温润柔和,古朴优雅,无收缩性,遇雨有阵阵幽香,无惧潮、燥;冬不凉,夏不热;驱蚊避虫,行无缩裂之变;不上漆、不打蜡,遇光,则清幽无邪,娴静低调;可埋地下千年不腐,名列硬木之外的百木之首;大器晚成 ( 生长旺盛的黄金阶段需要 60 年 )等特色,被世人大量采伐,而存世日少。所以要成材的金丝楠木只能躲进深山野林,蛇兽盘踞,毒雾、毒虫、毒草、毒花皆能致人命的险地得以苟活。

由于存量较少,且皇家有需求,便依皇家圣旨,组建搜寻队伍进山搜寻金丝楠木,这搜寻金丝楠木的队伍被命名为:探龙队。这金丝楠木的探龙,不同于东北采参。在东北采参,你有本事你想去,你就可以去。你若无旨探龙,或私用金丝楠木,一经皇家发现,轻则收监下狱,重则抄家灭族。嘉庆杀和珅,公布了二十大罪状,其中就有使用楠木盖房的僭侈逾制之罪。

因金丝楠木生长的环境恶劣,加上探龙者自身的条件限制,在寻找金丝楠木的探龙过程中,探龙人常因凶兽、疾病、险地等遭遇死亡,行内便有“入山千人,出山三百”的言说。因此,谁接到了探龙的圣旨,无异于接到了死亡判决书。所以在探龙队出发“探龙”时,会在队伍最前面抬着圣旨,表明是奉旨探龙。而所有家属披麻带孝和送殡的响器班子跟在其后,跟着探龙队走三天,悲三天,这些都只为图悲尽有喜,希望借此让“神龙”高抬贵手,放探龙者一条生路。那情景堪比打仗上前线还悲苦、凄凉。三天过后,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探龙队一旦发现金丝楠木,随行官员则从怀中掏出黄绸,给金丝楠木围上,把抄有圣旨的官文立在其下,众人皆伏地叩首,九个头磕完后,就是围坐在金丝楠木的周围,合掌念经。至经书诵念完毕,探龙队众人无人不哭,大哭,这哭中却有万千之悲喜!

因金丝楠木的稀有而被皇家下旨专用,不能惠及百姓民生不说,还因寻找楠木而祸及黎民生死,这也许就是茅盾先生在《白杨礼赞》中诟病楠木的原因吧!然而,就金丝楠木的使用历史和木性品格来看,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茅盾先生于《白杨礼赞》中的文字,的确有些指鹿为马的嫌疑了。

关于楠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诗文,笔者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文,乃是诗圣杜甫的诗:“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陆游则描绘到宋朝时期,楠木也是南方宅院庭园的树木景观:“檐角楠阴转日,楼前荔子吹花” (《乌夜啼》)。而最早赋予楠木高贵精神品格的,当属唐代诗人史俊的《题巴州光福寺楠木》,诗歌不但对古楠的外形进行了描绘,而且还结合它生长在寺院的特点,赋予了她“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的品格。现将其抄录如下:

题巴州光福寺楠木

唐·史俊

近郭城南山寺深,亭亭奇树出禅林。

结根幽壑不知岁,耸干摩天凡几寻。

翠色晚将岚气合,月光时有夜猿吟。

经行绿叶望成盖,宴坐黄花长满襟。

此木尝闻生豫章,今朝独秀在巴乡。

凌霜不肯让松柏,作宇由来称栋梁。

会待良工时一眄,应归法水作慈航。

 

当然,题写楠木的诗文还有很多,比如与史俊同一时期的严武也曾写有《题巴州光福寺楠木》诗,宋代宗泽写有《古楠赋并叙》等,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行文至此,念及楠木的品性,心中的烦躁和愤懑,似乎也平静了许多。只是一抬头,时已黄昏近。

 

己亥年七月十二日于定南伍氏宗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