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6月5日,细雨湿菩提,和风拂驼铃。天赐良机,在芒种的日子,正值农耕活动进入繁忙阶段,象征着成长和力量的节气。
三百年前呼和浩特(归化城)有大盛魁、元盛德和天义德三大商号,如今只有大盛魁和元盛德老字号还在。地址一个依然在呼和浩特老地方,一个注册在山西祁县老家。
大盛魁第十二任大掌柜宋志国和元盛德第十任大掌柜岳全锋在这个芒种的日子的汇合,无疑是一次具有深厚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的喜事。
不仅体现了对老字号商业精神的尊重与传承,更在深层次上寓意着收获、成长、力量、勇气、和谐与自然、希望和新开始。
元盛德第十任大掌柜岳全锋,他的姥爷曾经是元盛德的大掌柜,他又是岳飞第三十五代,是岳飞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传承精忠报国精神,是一个儒商。
他是在大盛魁博物馆开馆后半个月后从祁县赶过来的。下午,我跟大盛魁副总经理赵正伟一起陪他参观了博物馆,给他做了专题讲解,他在参观时是那么认真聆听,不时的询问,对历史文物总是不经意的在寻找“元盛德”的字样,似乎在寻找先辈的影子,寻找布施的碑文,仿佛在抚摸元盛德的历史温度。参观结束后,他非常激动,感慨万千,“很震撼,为旅蒙商做了一件好事,历史没有忘记他们的功绩。”他表示要把元盛德仅存的老账本放到博物馆展览。
创作小说《大盛魁商号》的邓九刚,《大盛魁》电视剧导演王新民见证了这一跨越历史的场景。
岳全锋说,是邓九刚老师把大盛魁、元盛德以及旅蒙商挖掘出来的,是王新民导演把他们搬上银幕,家喻户晓的。他是山西卫视播放《大盛魁》电视剧的冠名商。他说,在我们祁县饭馆里都有大盛魁、元盛德的雅间名字,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二
至于大盛魁和元盛德的大掌柜聚首的情景,这无疑是一次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商业与文化的融合。在这样的聚首中,两位大掌柜回顾过去的辉煌历史,分享彼此对先辈的经营理念和经验,汲取大商号的精神力量。
历经康雍乾三朝的清准战争中,清军经常需要进入蒙古高原作战。这样,随军的军需供应就相当棘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康熙下诏允许汉族商人参与随军贸易:“至于随军贸易之人,固不可少,……准其贸易。”
大盛魁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山西省太谷、祁县的王相卿、张杰和史大学三家肩挑小贩前往归化城经商,并合伙组成“通事行”,它的生意,无所不包,“大盛魁,上自绸缎,下至葱蒜,无所不走”从砖茶、绸缎、药材到牲畜、皮毛应有尽有,号称“集二十二省之奇货”,“贪心惹祸,十分仍不满足人生大病;舍利招财,一味就学吃亏乃处世良方。”这是一副与大盛魁相关的对联,打破了“同行是冤家”的古语,建立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将草原赊账、印票业务等生意日渐做大。后逐渐发展成拥有巨额资本的商号。大盛魁商号是股份制,但它的股本很特殊,除了银股(又称财股,是财东(股东)投入资金形成的股份,但大盛魁从来不设,故大盛魁始终没有外部股金加入)、身股”(又称“顶身股”,是对掌柜、伙计实行股权激励形成的股份。此所谓“出资者为银股,出力者为身股”)外,还专门另设财神股和狗股。是中国第一个股份制企业。著名作家邓九刚在《大盛魁商号》一书中所写,三个生意人合伙做买卖开始,就形成了股东制雏形,后又形成了股东大会制度。这也是现代企业里的“员工股份制”。大盛魁姓“大”,企业是大家的,是大盛魁的激励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约束机制。人力资本产权化后让人力资本所有者自己监督自己,是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激励有身股的员工努力增加股份,无股份的员工努力争取获得,这种动态的激励机制,让人才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起到长期激励的作用。从而提高商号效率,为商号创造更多的收益。使商号的盈亏与每个员工的利益密切相关,极大的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因此也造就了大盛魁的商业奇迹。极盛时,在蒙古牧区市场占据垄断地位。大盛魁昌盛时期,拥有白银2000多万两,全国的员工有五六千人,驮货骆驼上万峰,在蒙古地区及内地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分别设有分号、茶庄、绸缎庄、货栈、牛羊店、养驼场等。在归化城更是号称“一个大盛魁,半个归化城”。到民国初期,因时局变化无常,交通受阻,特别是受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排挤和冲击,经营受损,年年亏损,于1929年破产倒闭。一共传承了十代。
乌里雅苏台是大盛魁发迹的地方,科布多则是元盛德起家的地方。元盛德开设年代早于大盛魁、天义德,以经营贸易起家。由山西祁县人段泰创办。初段氏经营驼运,往返货运于归化城与科布多之间,因元盛宏欠下运费和货款,遂接管元盛宏,并改名为元盛德。初在归化城设总号,继在科布多设支号。大盛魁、天义德以放印票账、运销货物为主,元盛德则以饲养牲畜为主。孳养牲畜以扎哈庆、乌兰海、讨号子等地为根据地。将东家和牧民利益捆绑起来,把草原上骆驼和羊为代表的畜牧生意逐渐商业化。是中国最早实行公司加牧户模式的企业。清光绪三十四年,元盛德光羊就有70多万只。它有三家京羊庄:元盛隆、元盛泰和元盛长。一般年限,回羊的数目和大盛魁差不多。回马的数目有五六千或三四千匹不等,甚至有一两千匹的时候。值得一提的还有段树芝,是段泰嫡系后代,元盛德的第七任东家。由于元盛德在清末民初对政府的支持,他娶了大总统曹锟的妹妹为妻。1923年底,曹夫人病故,其子段鸣歧去北京报丧,曹锟因公务繁忙,亲自题词:“懿范昭垂”,并让部下制成烫金牌匾带回。在蒙古草原经商,身边都带有醋葫芦,在和蒙古人做生意过程中,经常用醋给当地牧民调理疾病。康熙大喜就委托段泰给军营采购这种醋,从此就开启了元盛德做醋的生意。1928年,元盛德在科布多失去立足之地,把所有在科布多附近的店铺完全撤回,呈报停业,但还留有少数人。延至1932年,元盛德因铺底耗尽,结束营业。一共传承了八代。
为了把元盛德这个中华老字号传承下来,在元盛德的后人段发文的倡导下,外甥岳全峰积极筹划,秉承晋商精神, 怀着对元盛德老字号的思念与传承,终于在祁县乔家大院旅游路的小贾村旁边,建成了新型的“元盛德” 老陈醋手工作坊,在继承传统工艺,不忘初心,又开发研制出了“元盛德” 老陈醋系列产品。
从两个大商号分析,旅蒙商凭借灵活的手腕和经济头脑,以买卖公道、注重信誉、服务周到著称,大盛魁以创新和多元化著称,元盛德则以稳健和品质为核心竞争力。两个商号的商业文化、经营理念和商业精神,尤其元盛德的“志修齐”、“致中和”“慎俭”“务本“的家风,一脉相承,都展现了卓越的商业智慧和商业精神,为归化城的商业繁荣和万里茶道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
呼和浩特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是向北开放的桥头堡,是促进民族共同体意识、北疆文化传承传播,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融交汇、绽放华彩的城市。两个大掌柜在这里发迹,有着血脉相连,连接历史和未来的地方,在构想着如何赓续传承,再创辉煌的宏愿。
一是产品传承的核心是老字号经久不衰的产品。产品传承不仅仅是保持传统工艺和配方,更是在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保持产品的独特性和品质,大盛魁除了做好商贸、研学和文创产品,包括大盛魁酒,结合驼道处方合作建设草原医馆。元盛德在醋的生产包括对原材料的严格筛选和对传统工艺,口感、质地、作用、包装等方面都体现出独特的韵味,更在于对消费者需求的敏锐洞察,在市场深度不断挖掘和消费者广度不断创新。
二是商道传承是老字号得以长久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大盛魁和元盛德的经营中,诚信、道义和责任是商业经营的重要原则。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商业道德和经营理念,这些商业精神不仅体现在与消费者的关系中,也体现在与国家政策、合作伙伴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互动中,不仅保证了老字号的商业信誉,也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可和支持。
三是历史传承是老字号的重要特征。大盛魁和元盛德有着二百多年的历史,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洗礼。其历史传承不仅体现在品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上,更在于老字号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市场使命。历史传承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承诺。
在精神传承是老字号的灵魂所在。大盛魁和元盛德承载着一种特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老字号得以长久发达的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这种精神传承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者不断创新,也为社会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和情感认同。
四是地域传承是老字号不可忽视的一个维度。大盛魁和元盛德是旅蒙商,又是晋商的一部分,这些老字号往往与特定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其产品、形象和文化内涵都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地域传承不仅为老字号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点,也为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差异化优势。
可以说,大盛魁和元盛德的传承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和多方面合作的机会。它涉及产品、商道、历史、精神和地域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老字号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坚守传统、不断创新,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商业精神。
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竞争,老字号大盛魁和元盛德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保持传统的同时,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实现创新发展,是每一个老字号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大掌柜聚首的意义不仅在于回顾过去,更在于展望未来,共同探索老字号品牌的发展之路。
在呼和浩特玉泉区小召后街35号就是元盛德旧址,也是当地仅存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几经易主,宅院主人都与山西渊源至深。
现在,元盛德属于私人民宅不对外参观,
我们跟岳全锋大掌柜站在元盛德旧址,凝视着门楣上,石雕着“务本”二字,岳全锋说,这也是当时先辈留下来的商业精神,脚踏实地立本立商。
院内有备受人们向往的“暴马丁香”……宋志国大掌柜说是菩提树,香气一阵阵飘来。
我看见岳全锋大掌柜深深地呼了一口气,行注目礼。宋志国大掌柜说,我真想越墙而入。
晚上,宋志国大掌柜请我们与岳全锋大掌柜到一个”爆肚香饭店“吃饭,岳全锋大掌柜说,饭店老板是我们一个村的,真是缘分呀。
到了饭店,他就像到了家一样。
在呼和浩特这个城市,有人间烟火的地方,就有山西人,听得见山西话。因为在清朝时,归化城归晋省管辖,“走西口”只是从太岳山北麓祁县到塞北的归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