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树恒的头像

孙树恒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06
分享

剪出千年风韵,绽放世间的美好

我确信,“段建珺老师的一份剪纸,可以唤起千百万人的思想 ,关注的目光”

段建珺老师是剪纸大师,是国家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初步了解他是文史专家代林老师写他的文章发表在《内蒙古日报》上,代林老师感觉意犹未尽,我就把文章配上段建珺老师的作品发在一个平台上。

代林老师总说,感恩相遇,不独有偶,说起来是个很有趣的场合。这个场合,是在当天晚上,在代林老师的聚餐上,有著名导演王新民、作家、书爱家张阿泉、出版家黄妙轩还有几位资深媒体人,段建珺老师也赶了过来,真是缘分不浅。段建珺老师给我厚重的一本《段建珺剪纸》,这本书不仅记录了段老师的艺术成就和剪纸技艺的精髓,更是他多年心血的结晶。还给在座的每个人一幅装帧精美的剪纸作品,有的是猴,有的是兔子,有的是石榴…无疑是一份份珍贵的礼物。有机会结识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欣赏剪纸作品,王新民导演由小写意说到大写意,让段建珺老师可以剪辑拍摄的电视剧《大盛魁》人物群像和情境图,那将是盛大的画面。阿泉老师称为“雅集”,无不显示大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无疑是一种难得的文化享受,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友爱的味道。

段建珺老师的作品和故事都让人深感敬佩。我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了剪纸艺术的魅力和段建珺老师的艺术追求。

他说,中国剪纸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她在民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如何认识剪纸的本源、传承的命脉,如何在新时代弘扬发展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剪纸传承人义不容辞的时代任务和历史使命。

正如著名诗人、原文化部部长贺敬之赞誉段建珺老师的剪纸为“草原之花”。而我们正坐在亚朵酒店,我觉得冥冥之中有一种寓意,段建珺老师的剪纸就是亚洲的一朵花。代林老师说,在内蒙古文代会及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换届会议上,我两次与建珺被安排在一个房间休息,我目睹了他天天在会议休息时和晚上睡觉前,总拿出剪子和专用红纸,在不停地剪着什么。那种专注,那种忘我,令人敬佩。段建珺老师说“我觉得我还很年轻,每天都只想着怎么样剪纸”。

越是古老的地理,越容易滋长坚定的花朵。剪纸不同于美术的空间的辽阔,脱离生活的飞扬想象,段建珺老师在深扎在民间,接地气的地方找到了安宁之所,在那里有梦的人不会老去。段建珺老师说,在1997年找到了百岁剪纸大师张花女。在他的鼓励下,老人又重新拿起了剪刀,在浩繁的剪纸海洋中,创造了百岁老人剪纸的神话。

段建珺老师所生活的地方,和林格尔县,是一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多元文化的土地。

段老师的出生地,舍必崖乡油坊什八台村,更是一个蒙汉文化交融的典范。北依阴山,西傍黄河,这里的人们既保留着游牧民族的豪放与坚韧,又吸收了农耕文化的细腻与智慧。

而段建珺老师,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的童年,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探索。岁时节令的庆祝、婚丧嫁娶的仪式、信仰禁忌的遵循……这些古老而神秘的文化元素,如同春雨般滋润着他的心田,塑造了他独特的精神世界。

段建珺老师的艺术之路,是一条由朴素与坚韧铺就的轨迹。1973年,在那个物资并不充裕的年代,他诞生于和林格尔县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的本土情怀与母亲川妹子的坚韧,共同铸就了他性格中的那份不屈与执着。

儿时的段建珺,常常跟随父亲穿梭于工厂的每一个角落,那里的每一寸空间都充满了新奇与想象。一块光滑的墙面,在他的笔下渐渐变得五彩斑斓,一堵昏暗的墙,转瞬间化作了梦幻的画廊,吸引着工友们驻足欣赏。

一个喜欢画画的孩子,被剪纸艺术所吸引,如同一股清泉,滋养着段建珺老师的童年。那些五彩斑斓的剪纸窗花、古朴的彩纸大字,以及节日里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都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中,成为他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灵感源泉。

从5岁时,段建珺老师常常跟着农村老大娘学剪纸,奶奶的剪纸与刺绣老画谱、姑母的精湛技艺,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让他在不知不觉中与剪纸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学毕业后,段建珺老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美术专业,踏入了呼伦贝尔师范专科学院的大门。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不断磨砺自己的技艺。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成为了一名美术教师。这一职业不仅让他得以传授技艺,更让他有机会将剪纸艺术系统地引入课堂,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这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一天,段建珺老师的一位乡村学生从家里带来了一大沓窗花,虽然都已是破旧不堪,但经过段建珺老师的一番整理,这些窗花又重新焕发了光彩,成为他兼职教学的教材。

段建珺老师的剪纸作品,不仅承载着他个人的艺术追求与情感寄托,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他通过手中的剪刀,将那些古老的纹样与现代的审美相融合,创作出了一幅幅既传统又创新的剪纸作品。他的作品中有大量以石榴、佛手、葡萄、西瓜、娃娃骑鱼、莲花、仙桃、鹿含仙草、生命树、柳树等为主题的纹样。这些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儒释道(巫)文化世俗化在民俗剪纸中极为珍贵的活态遗存。 

在段建珺老师作品中反复出现北方祥瑞动物纹样,如马、羊、牛、犬、狼、鹿、虎、狮、龙、蛇、鹰、猴、凤凰;还有动物与植物、人、祥瑞符号等纹样结合的复合式纹样组合,如对马捧(祝)寿、对羊捧寿、对犬生命树、鹿踩金莲、葫芦生子、狮子护塔、蛇盘兔儿、鹰踩兔儿等,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动物崇拜和祖先崇拜。这些基础纹样及其发展,展现出的是古代信仰遗存及其世俗化形态的演变,堪称“民俗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段建珺老师至今难以释怀:“在她们手中,那剪刀就像一只春燕上下翻转飞动,火一样的红纸顷刻间变得活灵活现,美极了。我什么时候能像她们一样呢?”

段建珺老师感慨地说:“农村老大娘是引领我走上剪纸艺术之路的导师,她们是我永远的的老师。在大娘们那里,我学到了一切书本和学校里学不到的最为深厚的、鲜活的民族本源文化和艺术精髓。”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也是他走向成功的真谛。正是那些隐藏在剪纸深层的闪耀着光芒的远古文化气息,才是段建珺老师剪纸传承的血脉和灵魂所在。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称赞段建珺的剪纸:“剪似银马,纸作草原。剪飞纸转,花开万千。”天蓝草绿的和林格尔是段建珺老师的家乡,而剪纸就是他讲述家乡、抒发情感、感悟人生的艺术语言。在这方寸尺幅纸张中,可以窥见生命的博大。

生活在农村的小山镇,段建珺老师却向往广袤的大草原。耗时10余年走遍内蒙古自治区全境,树立起“草原剪纸”艺术表现形态,并成为“草原剪纸”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草原剪纸,段建珺老师匠心独运,源自和林格尔地域剪纸,却超脱其外。他以现代视角与独特审美,融合地域元素与文化精髓,创造出叙事性强的艺术新篇。草原剪纸不仅拓宽了传统剪纸的边界,更深刻揭示了草原生活的本质,每一剪都蕴含着对生命与生命力的崇高赞颂。让每一刀剪下都蕴含着艺术家深邃的情感与哲思。以蒙古族风俗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如《鄂尔多斯婚礼》、《科尔沁民歌》及《春光草原》…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蒙古族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民俗风情,更通过艺术的手法,将人们对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共鸣。

段建珺老师的“草原剪纸”艺术,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剪纸作为手工艺或装饰品的范畴。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奔腾的骏马、辽阔的草原,还是牧民的生活场景,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这些形象不仅仅是纸上的图案,更是段建珺老师对草原文化、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与感悟,也是他对人性之美、生命之美赞美与颂扬的深情表达。

靳之林撰文称赞其“已远远不是拘泥于以追求剪纸工艺属性为能事的单一实践和浅尝辄止,而是熔其深厚的地域性文化积淀、鲜明的民族文化个性特质,及其充满灵性的天才艺术创造为一炉,最终造就了中国当代剪纸界独树一帜的段建珺剪纸”。在剪纸艺术的广阔天地里,段建珺老师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段建珺老师还在艺术鉴赏、美学、民俗研究、艺术评论、古典诗词、历史、考古、音乐、绘画、摄影,甚至是平面设计等方面都表现出深厚功力。这些综合素养最终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剪纸传承和创新实践的神奇驱动力。让他在剪纸的创作中能够开启新思路、新视角,将观察与思考提升至新的高度。

回首往昔,他的传承与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年轻时,也曾受流行思潮的影响,对传统的和林格尔剪纸产生过怀疑,认为其有些过时。那时在剪纸创作中从写意走向了写实,却渐渐迷失了方向。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靳之林先生的点拨如同灯塔,照亮了段建珺老师前行的道路。他告诉我,剪纸创作必须深入民间,守住文化根基,才能避免走入创作的误区。

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创作,发现了蕴藏在神似与形似之间的文化逻辑——“劲气”。这“劲气”便是和林格尔剪纸名家张花女口中的神韵,是剪纸作品的精气神所在。深刻理解到,神似是对形象的主观理解,是更高层次的形似。而“劲气”用农村老大娘的话来说就是“活脱脱儿”,那“活”字,正是民间审美中对所剪物象神韵的不懈追求,也是中国民间剪纸在艺术表述上的最高审美追求。

在段建珺老师看来,中国传统美术与西方美术在审美追求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美术更关注视觉表象,而中国传统美术则注重表现哲学层次的思考。在和林格尔剪纸中,“水盆生命树”的直线表现而非透视法中的弧线,以及人们对生命树树根粗壮的精心剪制,都体现了这种哲学思考。这些元素不仅代表了家族繁衍的根基,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寓意。

在充分保持地域性民间剪纸共性的文化形态的基础上,他尝试着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将自己的独特个性融入其中。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只有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才能在剪纸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段建珺老师在剪纸艺术的探索与传承之路上,始终秉持着独特的创作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总结出的“三气”——胆气、才气、灵气,不仅是他个人艺术实践的写照,更是对剪纸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洞察。胆气,让他在艺术探索中敢于破旧立新,不断挑战自我,发现不足并寻求改良;才气,则体现在他广泛涉猎美学、民俗、考古等领域,将所学融入剪纸创作,使作品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备广阔的理论思辨和视野高度;而灵气,则是他对艺术敏锐的感知力和前瞻性,让他能够避免在创作中陷入呆板和固化,始终保持创作的鲜活与灵动。

“二剪论”是段建珺老师对剪纸艺术传承与创新的又一重要贡献。他强调一剪传统,保留住剪纸艺术的原汁原味,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二剪融合创新,将剪纸艺术融入当代生活,为生活服务,这是对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他的努力下,剪纸艺术不仅被引入邮票、公园景观等场景,丰富了文化表现,更在继承技艺精华和文化精要的同时,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段建珺老师在技法上的创新同样令人瞩目。他创造的“密剪法”和“乱剪法”,极大地拓展和提升了剪纸艺术的审美空间和美学价值。特别是在表现动植物纹样时,“乱剪法”的运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使得作品在细节上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充分彰显了剪纸艺术的神韵和气度。

在艺术创作中,段建珺老师始终注重个性的张扬。他通过大量的民族剪纸主题纹样作品,如《金莲鹿》《鹿头花》《对犬生命树》等,不仅传承了和林格尔剪纸的本原文化形态和艺术内涵,更形成了鲜明的艺术个性。这些作品蕴含了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生命崇拜和图腾崇拜观念,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同时,他赋予动物纹样剪纸以无限生命,使其具有“影绘”效果的独特表现特质,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艺术创作外,段建珺老师还深入进行理论研究。他认为剪纸之“神”即“活气”,强调气息在剪纸表现中的重要性。这些论述不仅深刻揭示了剪纸艺术的本质特征,更为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段建珺老师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厚的理论功底,被誉为国内剪纸理论界的第一人。

中央美院乔晓光教授称赞段建珺老师“草原文化守护者”。

段建珺老师说,“最让我高兴的是,剪纸和音乐一样,都是无国界的。剪纸已经成为各国交流民族文化、增加各国人民之间情感的一种载体!”

段建珺老师还是一位极具责任感的艺术家。是一位地域性剪纸传承的集大成者。

四十余年来,他抢救发现了数以十万计的珍贵剪纸和诸如张花女、康枝儿、谢文女、王枝女、高粉梅、白音仓等大批国宝级传承人。其中,有不少堪称珍品、孤品,成为后人研究内蒙古民俗文化的珍贵原始资料,被学界誉为“打开民俗剪纸文化宝库的金钥匙”。

据段建珺老师介绍,在几十年来深入进行大量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他还对剪纸等民俗文化进行科学深入研究,由他编撰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系列重要成果之——《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和林格尔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第一部剪纸专项集成,它的完成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一项空白;他还首次科学、系统地对古老的蒙古族剪纸文化遗存进行了抢救性梳理和论证,耗时10余年走遍内蒙古自治区全境,圆满完成编撰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承担内蒙古党委、政府文化长廊重点项目《蒙古族传统美术大系·剪纸》(卷),成为历史上首部蒙古族剪纸专项著作成果,填补了蒙古族民俗史研究的空白。

经过他的努力,和林格尔剪纸学会共收藏剪纸2.6万余幅,拍摄和剪纸文化相关民俗照片4.6万余张(套),录制光盘27碟,撰写文字40余万字,并首次为210名剪纸传承人完整地谱写了个人专辑的剪纸故事。

段建珺老师满腔热情地倾其所有回报着家乡。“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正是他做人的写照。段建珺老师就是这样扎根乡土、受惠于乡土,又真诚回馈乡土的忠实实践者。坚定不移走好“三步曲”就是以自己手中的剪刀做到用剪化情、用剪传爱、用剪布道。“用剪化情”是把剪纸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出去,凝聚民众的爱国情;“用剪传爱”是要用有温度的剪纸文化增加民众对生活的热爱;“用剪布道”是用剪纸艺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代林老师撰文褒奖段建珺老师“执剪而舞,弄纸而歌”。

2001年,我区首家个人剪纸传习所——段建珺剪纸传习所在和林格尔县成立。

13年来,这个剪纸传习所进入企业、乡村、社区、学校、军营(警营),已免费为1000余人培训民俗剪纸艺术,他们中间有学生、农民、工人、教师等既有深厚传统基础、又有鲜明个性的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生代剪纸艺术家,他们的剪纸作品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多次在全国和国际剪纸大赛上获奖。 

自1996年段建珺的剪纸作品《套马》被中国剪纸学会收藏起,到2013年,他的作品被业界和国家级博物馆、国内外知名人士收藏多达300余件。其中,包括有5届国际民间艺术及剪纸艺术组委会,9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剪纸展会。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各省市举办的同类展览组委会和国内外知名人士都收藏着他的作品。仅国家级金奖就多达10项,自治区的奖项更是数不胜数。除了艺术成就的奖项外,他还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奖、呼和浩特市及和林格尔县的各类先进、优秀奖。

在民间、业内,他的许多作品已经为人们所熟悉。其中,《马背祝福》《草原三骏》等马系列剪纸,《草原雄鹰》《搏克手》等草原系列,经媒体传播后,在剪纸爱好者和广大农牧民中间广为流传。他的巨幅剪纸《万里春光》获得各类奖项后,获首届中国“十大神剪”荣誉称号,在民间艺术大师们交流活动中,得到这样评价:“老百姓中的巨人,中华文化的火炬手”“艺术巨匠”。名至实归,段建珺的艺术成就受到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应有的社会名誉。

2006年,中国民间剪纸入选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2009年,中国民间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我区剪纸产业现在处于一种分散的、自发的个体单一经营方式,后备金严重不足,制约了剪纸产业的发展。剪纸产业发展要把眼光放远,坚持原生态剪纸的保护与传承,在保持原生态剪纸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产业化之路可能才会走得更稳健。”言为心声,他在这一理念的支配下,为内蒙古的剪纸艺术走上了一条文化创意、品牌立业的路子。

段建珺老师表示,作为一名剪纸传承人,我常常在想,传承人在当下确实是一个神圣的称谓。除去殊荣,压在传承人肩头的,其实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担当,因为我们承担着民族文化最根本的血脉的赓续和传承。传承人的根本要务就是要多出好作品,而且是尽可能努力传承和创作一流的作品,唯有如此,我们才无愧于“传承人”身份这一殊荣。才能光耀中华优秀文化根脉,无愧于时代和后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