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树恒的头像

孙树恒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14
分享

解读城市,呼和浩特是一个文化自信的城市

古城归绥岁月长,

邓老笔下忆家乡。

百年风雨沧桑变,

故土情深永不忘。

我来呼和浩特市生活已经三十年,由于工作压力和生活着落,对于她的历史,混沌不清,有时出差到外地,朋友问我,你们上班骑马吗?住的是蒙古包吗,是不是很冷很荒凉呀,我只是简单的解释,对于呼和浩特市的历史几乎不明,好像于己无关一样。这两年才开始研究和探索,尤其在著名作家邓九刚老师直播《我的故乡我的城》给我启发很大,这位解放前出生的老人考证了呼和浩特市的前世今生,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却有点“横空出世”,如草原的雄鹰展翅一样,令世界瞩目了。作为呼和浩特市民也感到愈加自豪,在最近召开的博博会,让我看到一个“文博之城”的文化底蕴,是一个文化自信的城市。

阴山巍峨黄河长,

阿拉坦汗筑城忙。

归化城中繁华景,

千秋万代永流芳。

是一座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于一体的历史古城。

在大青山之阳、黄河之滨、大黑河冲积而成的平原上,这里土地肥沃、地形平坦、灌溉便利,地理上称为前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史称敕勒川丰州滩。丰州故城遗址始建于辽神册年间,丰州故城仅余西北角的万部华严经塔,是现存辽代佛塔中保护较好的一处。

据《明史》记载,明朝隆庆六年(1572年),当时驻牧于土默川的蒙古族首领阿拉坦汗(也称俺答汗)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的样式,破土建设了一座具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伟城池。该城于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年)基本建成。这座城池竣工后,明朝政府赐名为“归化城”,意为“归顺朝廷”、“接受教化”,同时也被当地蒙古族人民亲切地称为“库库和屯”,意为“青色的城”,后来这一名称又译为“呼和浩特”。

万历九年(1581年),阿拉坦汗和他的妃子三娘子决定对归化城进行扩建,计划扩建方圆20里的外城,但由于财力、物力、人力不足,最终只进行了部分扩建和维修。并经历了多次扩建和维修。由于三娘子在归化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还有人把呼和浩特亲切地称为三娘子城。

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初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上半年,康熙曾连续三次率军亲征,指挥平定噶尔丹叛乱势力的战争,并巡视塞外。其中第二次亲征,率领八旗将士2390人及随驾的皇长子允褆、皇三子允祉、皇八子允禩和文武大臣,于1696年九月十九日离京,到十二月二十日返京,历时91天。此期间十月十二日至十一月六日,在归化城地区驻跸25日。康熙皇帝作诗《驻跸归化城》:

一片孤城古塞西,霜寒木落驻旌霓。恩施域外心无倦,威慑荒遐化欲齐。归戍健儿欣日暇,放闲战马就风嘶。五原旧是烽烟地,亭障安恬静鼓鼙。此诗为康熙皇帝在巡幸归化城时所作,诗中描绘了归化城作为边疆要塞的孤城景象,以及康熙皇帝对边疆治理的决心和成就。诗中“恩施域外心无倦,威慑荒遐化欲齐”体现了康熙皇帝的治边思想,而“五原旧是烽烟地,亭障安恬静鼓鼙”则表达了边疆安定的喜悦之情。

康熙观归化城,实为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之前哨。故在离开此城之际,特命抚远大将军费扬古,彼在平定噶尔丹之战中功勋卓著,已晋封一等公,留驻归化城,以固疆圉。并颁谕旨:“并谕旨:“归化城当留一大臣,受厄鲁特人,完其夫妇,给以衣食。”自此以后,归化城常有朝廷重臣驻守,以维边疆之安宁。

康熙帝给皇太后的奏书云,归化城作为“京畿之锁钥,晋垣之襟带,乌(兰察布)伊(克昭)诸盟之屏蔽,库(伦)科(布多)、乌(里雅苏台)诸城之门户”。归化城是东西南北之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非同小可。康熙皇帝在归化城赏赐、立碑、嫁女,修公主府。

正如清朝诗人李必恒的《归化城》所印证:归化城,徕群生。日入之部,就我日出主。闻风者,施施来。来施施,帝念之。作室家,相地宜。

俾尔父母兄弟妻子无寒饥。出作入息,以遨以嬉。驻者歌,行者思。归化城,乐不可支。李必恒的这首诗描绘了归化城吸引人们前来定居的情景,以及城中的繁荣景象和居民的安乐生活。诗中体现了归化城作为边疆城市的重要性,以及统治者对边疆治理的重视。

绥远矗立镇边关,

八旗子弟守北疆。

金戈铁马防虏寇,

铁血丹心卫家邦。

在归化城建成后,164年后,清朝为了巩固西北边疆而建造的重要驻防城,即绥远城。

绥远城,引用 汉 桓宽 《盐铁论·备胡》:“务以德安近而绥远。”,“安定的远方。”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并于乾隆四年(1739年)竣工。这座城池的建造,旨在加强清朝在蒙古地区的政治、军事统治,同时也是对当时边疆局势的一种战略考量。

绥远城仿照北京城的形制建造,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积约126万平方米。城内街道整齐划一,呈棋盘状布局,以钟鼓楼为中心,分出通向东、南、西、北四城门的四条主干大街。由于军事需要,绥远城的城区设计呈现出“四门不对,鼓楼不中”的特点。

城墙是绥远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墙高 2.95 丈, 外表均为巨型大青砖砌成,城之东、南、西、北各面墙中央各开一门,门之上方各建有五楹城楼,城楼之外又建有瓮城和箭楼,以增强防御能力,绥远城还是八旗驻防城,驻防将士及其家属在城内生活。

绥远城的中心建筑是钟鼓楼,高达32米,为全城最高点。钟鼓楼分为三层,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和装饰。二楼上面左右各建一小亭,左亭悬铁钟,右亭架巨鼓,平时用于报时和警示,战时则作为指挥信号。三楼南檜下中间有一木质巨匾,上刻“帝城云裹”四字,北面则有兵部所颁“玉宇澄清”四字,彰显了绥远城的威严与庄重。

归化城和绥远城的相继建立,对维护北疆地区的稳定、促进蒙汉文化交流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改为归绥市。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改归绥市名为呼和浩特市。

归化城中古韵长,

召寺庙宇映霞光。

百年香火传不绝,

佛道儒风共一堂。

素有“召城”之称,这一美誉源于其城内丰富的寺庙文化。在归化城,佛、道、儒三教及伊斯兰、天主、耶稣教的庙宇寺院四处林立,其中尤以喇嘛召庙最为著名。这些寺庙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建筑风格独特,充分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具体来说,归化城内的寺庙数量众多,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之说,形象地描绘了寺庙遍布城内的盛况。据学者考证,从明朝万历年间至清朝乾隆年间的200余年中,归化城共建了87座寺庙。这些寺庙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圣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们见证了归化城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在归化城的寺庙中,大召(伊克召)是最为著名的寺庙之一。这座寺庙建于明隆庆年间,原名弘慈寺、无量寺,又称银佛寺,是藏汉式喇嘛庙形制大殿,汉式庙宇布局,内藏文物较多。大召的建筑风格独特,气势恢宏,是归化城寺庙文化的杰出代表。归化城还有席力图召(小召)、乌素图召、喇嘛洞召等众多寺庙,它们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归化城独特的寺庙文化景观。归化城在历史上有多座清真寺,其中清真大寺是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一个,除了清真大寺外,归化城还曾有其他清真寺,如清真东寺、东北寺、南寺、北寺等,这些清真寺大多由清真学堂扩建而来,并先后为清真大寺所统辖。

同时绥远城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内建有众多庙宇,如旗纛庙、财神庙、家庙、山神庙、马神庙等,反映了当时多元文化的融合。同时这些寺庙不仅是当地居民的信仰中心,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感受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

归化城中商贾喧,

繁华盛景映长天。

三大商号声名远,

财富如云聚此间。

素有蒙古高原的商业中心,是商品交易的集散地,作为万里茶道的重要中转站。

‌归化城还是中外闻名的商业中心。明末清初,归化城的商业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康熙年间,随着清准战争的进程和随军商人的苦心经营,归化城的商业突飞猛进。归化城从事商业活动的主要以旅蒙商为主,他们的商业活动区主要在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新疆地区。归化城,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是商贸繁荣之地。它连接了东西方的商贸往来,见证了无数商贾的足迹与货物的流通。在归化城,商业活动丰富多彩,商号林立,货物琳琅满目,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和旅客。这里的商业繁荣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归化城在蒙古高原乃至更广阔的地域中都享有盛誉。

大盛魁、元盛德、天义德作为归化城历史上的三大商号,各自拥有鲜明的特点和深厚的商业底蕴。大盛魁商号由王相卿、史大学和张杰三位创始人“人力合伙”经营,而非传统的财东垫资入股模式。这种独特的创立方式使得大盛魁在资金筹措上更为灵活,也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盛魁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身股制度,将掌柜和伙计的利益与商号的利益紧密绑定。这种制度不仅激励了员工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商号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大盛魁领有“龙票”,享受一般旅蒙商所难有的营业特权,采取灵活多变的经营策略,大盛魁购销的商品种类繁多,号称是“集二十二省之奇货”,南来烟酒糖布茶,北来骆驼牛羊马,满足各地域居民的不同需求。广撒网精准营销、走品牌战略、注重货物品质与诚信等。这些策略使得大盛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和客户信赖。大盛魁注重“厚存”(公积金)的积累和运用,将其作为评估掌柜和全号业绩的重要指标。这种稳健的财务管理方式为大盛魁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个大盛魁,半个归化城”,是亚洲第一商号,万里茶道旗舰店,是清朝第一个股份制企业,是创造第一个金融借贷的雏形。现在大盛魁经营贸易,酒业、房地产和中医馆,建起了大盛魁文化博物馆。

元盛德商号以经营贸易起家。由山西祁县人段泰创办。初段氏经营驼运,往返货运于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与科布多(今蒙古国吉尔格朗图)之间,因元盛宏欠下运费和货款,遂接管元盛宏,并改名为元盛德。初在归化城设总号,继在科布多设支号。以在札哈庆、乌兰海、讨号子等地孳养牲畜为主。光绪年间开设有元盛隆、元盛泰和元盛长三家京羊庄。光绪三十四年(1908)约有羊70余万只。元盛德是一个家族性商号,传承八代,历时238年。这种家族传承的方式使得元盛德在经营中更加注重长期利益和品牌信誉。现在元盛德以生产高品质的老陈醋而闻名,其老陈醋色泽酱红、食之绵酸香甜,深受消费者喜爱。同时,元盛德还生产医疗保健醋等特色产品,进一步丰富了其产品线。

天义德商号,业务范围广泛,涉及高利贷、畜牧业等多个领域。天义德在嘉庆年间领有“龙票”,享受一般旅蒙商所难有的营业特权。这使得天义德在蒙古地区的商业活动中更具优势,陆续开设了多个分支机构如天元德、谦元昌等。这些分支机构不仅扩大了天义德的商业版图,也进一步提升了其市场影响力。

综上所述,大盛魁、元盛德、天义德三大商号在创立背景、经营模式、产品特色以及市场影响力等方面均展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优势。这些特点不仅为它们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和市场份额,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商业智慧和文化遗产。

驼铃声声古道长,

归化驼城名远扬。

万里茶道连欧亚,

茶香驼影共辉煌。

归化城,作为历史上的商业中心,其“驼城”之名并非空穴来风。这一美誉源于归化城在驼运业中的卓越地位与广泛影响。

归化城,位于清朝版图的中心位置,是商业重镇,驼运业更是其贸易经济的主动脉。在万里茶道上,茶叶等货物北运至归化城后,再往北便全部改用骆驼运输。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运输方式,使得归化城成为驼运业的重要枢纽。在驼运业的高峰期,归化城的骆驼数量达到了惊人的规模。

在归化城的驼运业中,大商号如大盛魁、元盛德和天义德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商号不仅自养着大量的骆驼,还自开驼运店,大盛魁商号商队骆驼数量众多,极盛时达到近二万头。为商业运输提供了有力支持。它们的繁荣与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归化城驼运业的兴盛。

据史料记载,高峰时归化城养骆驼的有近百个村庄,五百多户,参与养驼业的主要民族包括蒙古族、回族等。骆驼总数或许超过二十万峰,这一庞大的数字不仅体现了归化城驼运业的繁荣,也为其赢得了“驼城”的美誉。

而驼夫成为归化城一个庞大的职业在万里茶道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驼夫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他们通常穿着厚实而又笨重的服装,以适应恶劣的沙漠环境。在长途跋涉中,他们需要忍受孤独和疲惫,同时还需要面对各种不可预测的危险。然而,正是这些驼夫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才使得万里茶道的商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驼夫们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历史不能磨灭和忘记,以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归化城中桥影长,

牛羊驼马聚成行。

声声吆喝传千里,

交易繁忙牙纪忙。

归化城的那些桥

归化城,作为历史上的重要商业集散地,其市场交易活动极为繁荣,尤其是马桥、羊桥、驼桥、牛桥等交易场所,见证了无数牲畜交易的盛况。

归化城的马桥是骟马、马匹交易的重要场所。乾隆年间,由于社会情况转变,骟马多被补充军用,但一般骡马仍允许自由贩卖。马桥设立之初,各地马群南来后,为了便利交易,特请准官府在归化城后沙滩与太平召以东设立市场。每到旺季,因容量限制,交易还会移至满旗校场和赵马河一带。道光年间,绥远、归化两城的马桥更加繁荣,马贩子们与牙纪共同组织马王社,处理马桥事务。如今,虽然“桥”已不在,但归化城作为马匹交易市场的历史地位依然被铭记。

归化城的羊桥是羊只交易的主要场所。每年,京羊客和各路的马客云集归化城购买羊只,使得归化城成为国内有名的羊市场。羊桥上的交易不仅限于市内和近郊,大批交易还会前往召河市场进行。归化城的羊马交易市场容量巨大,每年能赶回大量羊只。其中,以大盛魁为首的三大号在羊马交易中占据领先地位。京羊客们每年五六月间来归化城买羊,通过羊马店凑够数目后运往北京等地销售。

驼桥,作为骆驼交易的市场,虽然行人稀少,但驼铃声声,充满了草原的韵味。骆驼作为重要的运输工具,其交易在归化城同样占据一席之地。驼桥见证了归化城与草原之间的紧密联系和驼运文化的繁荣。

牛桥,原为一座具有纪念意义的桥梁,后因时局变迁成为牛交易的市场。它不仅是牲畜交易的场所,更是归化城人心中的一座丰碑,铭记着勤劳与坚韧的精神。

在牛桥上,伴随着牛哞哞的叫声和牛蹄的沉沉踏响,一幕幕牛只交易的场景生动上演。这里不仅是商业交易的场所,更承载着归化城人对往昔岁月的深深眷恋。

归化城的马桥、羊桥、驼桥、牛桥等交易场所,共同构成了归化城繁荣的牲畜交易市场。那些作为特种职业的牙纪们在其中发挥着桥梁作用,促进了交易的顺利进行。这些交易场所不仅是商业活动的中心,更是归化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虽然“桥”已不在,但那份对昔日的眷恋和对城市的热爱依然在人们心中闪耀。

归化城中行会重,

管理有序相与同。

商贾云集通四海,

会员齐心共图强。

商业行会,是清代及民国归化城商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归化城的商业行会主要由同行业商家组成,这些团体主要负责行业内部的协调和管理。包括:

绸缎布匹行:负责丝绸、布匹等纺织品的交易。

当行(当铺)和钱庄叫宝丰社,旅蒙通事行叫集锦社,粮店行叫聚锦社,陆陈行叫福虎社,碾米行叫青龙社,饮食行叫仙翁社,茶馆行叫聚仙社,经营细毛狐狼皮的行业叫衡义社,经营小羔羊皮行叫荣丰社,老羊皮业叫威镇社,贩牛商叫福兴牛社,骆驼行叫福庆社,羊马行叫兴隆社,京羊庄叫福隆社,果木行叫义合社;也有不叫“社”而叫“行”的,如药行、杂营行、山货行等。根据行业的特点,各起一个吉利的行社名称。

手工业性质的行社,像木匠行叫鲁班社,造纸行业中掌柜等组成的叫纸房社、纸匠组成的叫公义社,银匠行叫银炉社,制作毛毡毯行叫旃檀社,地毯行业中由掌柜等组成的叫栽绒社由织地毯工人组成的叫合义社,裁缝行叫成衣社,靴匠行叫义和社(亦称靴匠社),染行叫义仙社,剃头匠组成的净发社,铜铁匠联合组成金炉社,画匠裱糊行叫吴真社,买卖字号中伙夫组成的协意社,店伙夫组成的诚敬社;还有教书(先生)匠组成的崇文社等。这些行社,是以行业特点或上古本行名人起名。像鲁班社,就有学习先人的高超技艺,代代相传之意。

农业方面的社,一般通称为农圃社,细分的话也有社名,像什拉门更村叫双合社。农圃社平常日子,逢农历五月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举办红火,在南龙王庙戏台唱戏。

行会的功能通过制定行规、处理纠纷等方式,维护行业秩序,保障商人利益。定期举办会议、祭祀等活动,为商人提供交流平台,促进商业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增强了商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了归化城商业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古韵归化文教兴,

墨香飘逸满青城。

多元共融传薪火,

智慧之光耀古今。

归化城是蒙古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在清朝时期,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显著发展,从雍正初年开始,官学、义学、书院等教育机构逐渐兴起,为当地的文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藏传佛教的引入和传播。自明末俺达汗引入藏传佛教后,蒙古各部争相“迎佛建寺”,藏传佛教在蒙古人心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归化城内的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许多喇嘛同时也是学者和教育家,他们传授经典、弘扬佛法,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

官学:清朝时期,归化城土默特地区设立了官学,由官府直接管理,主要面向贵族子弟和官宦子弟招生,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旨在培养官员和士人。

义学:义学是由地方士绅或商人捐资兴办的私学,面向普通民众子弟开放,旨在普及基础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义学的设立对于推动归化城文化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书院:书院是古代高级教育机构的一种形式,归化城也设有书院,如著名的“绥远书院”,这些书院不仅传授儒家经典,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归化城的文化教育具有多元交融的特点,既吸收了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又保留了蒙古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体系。地方戏剧以二人台为主要代表,这是内蒙古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传统剧目众多,如《走西口》、《打金钱》、《五哥放羊》、《珍珠倒卷帘》等,这些剧目多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揭露社会腐朽与黑暗、歌颂纯真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乳香四溢满街飘,

羊杂烧麦热气缭。

归化城中寻美味,

一餐难忘醉今朝。

烧麦起源于归化城,是一种面皮包裹馅料并蒸制而成的传统小吃。其特色在于皮薄馅大,味道鲜美,尤其在呼和浩特地区备受推崇。老绥远是呼和浩特非常有名的一个烧麦品牌,其烧麦皮薄馅嫩,深受当地人和游客的喜爱。

羊杂汤是另一道传统美食,由羊杂(如羊心、羊肝、羊肺等)和羊骨熬制而成,汤色乳白,味道鲜美。

焙子种类多样,有甜焙子、咸焙子、糖焙子等。其口感酥脆,香气扑鼻,是当地人早餐或日常小吃的优选。

奶茶与市面上的甜奶茶不同,它是咸的。正宗的蒙族奶茶具有奶香、茶香和炒米香三香合一的特点,口感独特。

手抓肉是将羊肉不加任何调料煮熟后直接食用的一种美食。其特点在于保留了羊肉的原汁原味和鲜嫩口感。

老字号与特色小吃:宽巷子是呼和浩特传统小吃的聚集地,这里有许多老字号和特色小吃。如小马酱香牛/羊头肉店、王记干货店、马林焙子等,都是当地人心目中的美食圣地。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美食值得一试,如石头山烤肉、骆驼肉馅饼、南瓜坨肉等。这些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需求,还体现了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历史底蕴。

十一

青城繁荣景万千,

古韵今风共缠绵。

楼阁高耸入云端,

车水马龙人如烟。

繁华市井声喧天,

商贾云集笑语喧。

盛世太平无限好,

青城美景胜江南。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近年来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经济增速强劲,在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

产业结构优化,呼和浩特正全力培育“六大产业集群”,已成为驱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呼和浩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获评“中国投资热点城市”称号,成为全国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的省会城市之一。

呼和浩特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重点打造了大青山前坡生态绿带、敕勒川草原、哈拉沁生态公园等多处重要生态建设工程。城市空气质量、水环境和土壤环境均得到有效改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品牌。成功举办各类节庆活动和国际雕塑艺术展等文化活动,提升了城市文化能级和旅游文化内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