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曹建成老师的新书《老街旧业-北疆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印记》出版了,真是令人欣喜的消息!
我认识曹建成老师好多年了,是在参与各类文化活动中相识的,是一个热情、坦荡和执着的一个人。
昨天他发微信说,他说要送我一本介绍北疆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的《老街旧业》新书。曹建成老师是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人,退休前就职于呼和浩特市运管局,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协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会员、呼和浩特市史地研究者。现为呼和浩特市老街文化的热心传播者。
曹老师凭借对呼和浩特旧城的深厚情感与记忆,曾手绘了归化城(呼和浩特市旧城区)老街巷地图,编著了《归化城老街巷》等有关旧城的著作。这次又出版了《老街旧业》这部专著,不仅是曹建成老师和他的女儿曹晓宏多年心血的结晶,更是对呼和浩特这座古城历史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望与致敬。通过这本书,让我们可以穿越时空,回到那个驼铃声声、市井喧嚣的年代。这是一部专门记述呼和浩特市主城区建成以来的老街巷、旧行业及承载其中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的历史文化专著。该书图文并茂,内容详实,既有悠久历史沿革的总貌,兼有鲜活历史舜间的定格。全面呈现了旧时呼和浩特的城市风貌、民俗风情以及市井众生像。
二
锁住时空,留住记忆。在苍凉悲悯里寻找开阔的温暖。
曹建成老师说,从1978年至2010年的三十多年间,一些老街老店随着城市改造消失了。
曹建成老师充满了对这个城市的深情与厚爱。作为一位走西口移民而来的三晋后裔,呼和浩特不仅是他出生长大的地方,更是家族几代人安身立命、繁衍生息的故园。这份深厚的情感,让他对这座城市的老街旧景和市井烟火有着无比的迷恋。
记得是2012年春节大召庙会,已经退休的曹老师在人群中偶然发现了一张日伪时期的旧地图。那一刻,仿佛历史的尘埃被轻轻拂去,归化城的记忆瞬间涌上心头。这张地图不仅勾起了他对过往的怀念,更激发了他复原呼和浩特市旧城街道地图的强烈愿望。
归化城,这座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见证了无数风雨沧桑。曹建成老师深知,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召庙文化、清代民国建筑以及曾经的繁华经济,都是值得被铭记和传承的宝贵财富。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张地图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老一辈人回忆起往昔的点滴,让年轻人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也让外来的游客能够深刻感受到呼和浩特独特的文化历史底蕴。
在曹老师的眼中,大北街和大南街不仅是归化城的商业主街,更是这座城市繁华与热闹的象征。他常常提起那句流传已久的民谣:“要穿绸缎恒聚兴,要戴鞋帽德兴华,要打首饰宝华楼,要吃海味麦香村。”这些老字号店铺不仅承载了归化城人的日常生活,更见证了这座城市曾经的商业繁荣与发展。
曹建成老师对呼和浩特旧城的坚持与执着,确实令人动容。他不仅是这座古城的见证者,更是其历史文化的忠实守护者。在他的心中,那些街巷、建筑、炊烟、驼马的嘶鸣声,以及家长里短的往事,共同编织成一幅无法泯灭的青城版画。而他,正致力于将这幅版画以更加生动、详实的方式呈现给世人,让更多人能够感受到呼和浩特旧城的独特魅力。
曹老师的记忆力超群,对旧城每条街道的走向和四周建筑物的样貌都了如指掌。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更是因为他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探寻。每天穿行于旧城的大街小巷,他不仅是在用脚步丈量街道的长度,更是在用心去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脉搏。
在探寻的过程中,曹老师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无论是老街、砖石、人家,还是商铺、手艺人的过往,他都一一查实。他深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都是构成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和敬畏之心,对待每一项都极其认真和细致。
除了记录和还原旧城的历史遗迹外,曹老师还非常注重挖掘和整理那些与旧城相关的故事和传说。他相信,这些故事和传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能够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因此,他总是不懈地探寻着儿时目睹的、先祖亦或更远曾经发生的每一个故事,并将它们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
他用了多半年时间,不辞辛劳地搜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旧城的街道、召庙、商业门脸等资料,这份对历史的尊重与珍视,让人深感敬佩。在搜集好资料后,他更是倾注心血,凭借自己超凡的记忆力和对旧城的深厚情感,亲手绘制出了归化城的轮廓,将那些重要的街道和地标建筑一一标定。
在绘图的过程中,曹老师更是精益求精,无数次地到新华书店查找资料进行考证,与《内蒙古自治区志》、《呼和浩特市志》、《玉泉区志》等权威资料进行比对,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这种严谨的态度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让人由衷地感到敬佩。
耗时三年之久,曹老师终于将这张承载着他对呼和浩特旧城无限深情的地图绘制完成。这张地图不仅展现了195条大小街道的脉络,更凝聚了他对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在绘制过程中,他精心选购画笔、尺子、纸、颜料盘等工具,对地图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每一次的改动都凝聚了他的心血与汗水。
最终,在内蒙古自治区地图院的帮助下,这张反映20世纪70年代以前呼和浩特旧城区方圆3平方公里范围的地图,于2015年5月第一次印刷出版。这张地图的出版,不仅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感受到呼和浩特旧城的独特魅力,更让曹建成老师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和认可。
三
历史回忆是城市的灵魂。
在绘制地图的时候,曹建成老师了解到街巷里发生的很多故事。这让他萌生了另一个想法,写一本书讲述旧城故事。他从2013年开始,利用两年多时间去图书馆查询资料,翻阅抄录了《绥远通志稿》、《土默特旗志》、《清史稿》等许多著作,笔记就有厚厚的一叠。不负辛苦,曹建成老师与邢野合著了《归化城老街巷》,这本书将呼市旧城的街巷、买卖字号、召庙寺阁作了详细的介绍,对老呼市的民间文化也介绍得面面俱到。这本书稿2016年完成,2017年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在出版校对过程中,曹建成老师为了方便工作人员咨询书籍中的细节问题,干脆在出版社待了一个月,配合编辑校对错误。《归化城老街巷》出版后,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
现在,《归化城老街巷》里有许多景物不存在了,比如三贤庙巷位于玉泉区东北部,席力图召的后墙。巷内原有一座供奉刘备、关公、张飞的“三贤庙”,巷名依庙名而得。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这条街命名,1975年更名小东街西巷,1982年复称三贤庙巷。三贤庙巷在清代、民国时期是归化城有名的钱庄票号集中地。义泰祥是首家入驻三贤庙巷的一家钱庄,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开设。民国九年(1920年),设立绥远平市官钱局,是绥远省地方银行。还有钱业组织“宝丰社”,也驻于三贤庙巷。呼市大西街的服务行业曾盛极一时 。进入民国,因平绥铁路通车,人口增加,大西街就和大北街、大南街共同形成一个金三角商业圈。众多的服务行业,在大西街出现,首先入驻的便是后来在呼和浩特著名的茶馆烧麦店“德兴源”。紧挨它的是大戏馆子“同和园”,还有归化城著名的洗浴业“三泉”之一的海泉浴池,东路天津人开办的酱园广合益、小凤林阁(三八食堂)茶馆等。大西街成了归化城别具一格的服务行业半道街。
呼和浩特市民大都知道南茶坊,其实原来有四个茶坊,分别为东茶坊、西茶坊、南茶坊、北茶坊。曹建成老师这样介绍东茶坊,“东茶坊,笔者经过认真考查,结合有关资料判断,认为准确位置应该在呼市原人民公园西南一带。现公园西路和公园南路十字路口在笔者少年时代曾有过一座小石桥,此桥叫‘茶坊桥’。当年从人民公园流出的小溪水从桥下流过,经五塔寺向南流去。这一带地形好,树木多,春夏秋季一片鸟语花香,是少有的风水宝地。
呼和浩特市餐饮文化,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后在漫长的岁月中,随着鹿茸市场从太原北移,归化城就成了鹿葺和皮毛牲畜集散地。随之出现了有歌女弹唱的饭馆。到了咸丰年间,由于各行业生意人的身份、档次不同,在服务上相继产生了“小班馆子”“大戏馆子” “葫芦馆子”并举的行业饭馆。到光绪年间,“小班馆子”有3家:大召东夹道的“锦福居”,棋盘街的“荣生园”,三官庙街的“旺春园”。“大戏馆子”有从“嘉乐会馆”过来的“宴美园”,从“公庆园”更名的“同和园”。“葫芦馆子”除了原有的百年老字号“惠丰轩”外,还有称霸呼和浩特西半部的餐馆“双和园”。说起羊肉烧卖由来已久。说起它产生于什么年代,正史包括元史、明史、清实录诸史料均无记载。只是在民间小说《金瓶梅》中有“桃花烧卖”记述,在《儒林外史》中亦有“一盘猪肉心的烧卖”的说法,还有就是元代高丽国《朴世通》中写到元大都售“素酸馅烧卖”。因此,近年有学者考证著文说“烧卖是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族创造”。上朔数百年,蒙古族是游牧食肉民族,有面粉蒸烧卖吗?而在《国家烧麦地理》文中学者写到:“烧麦两字,并不是汉语词素,它来自外语音译。追朔烧麦的起源,大致在中北亚辽阔的草原,选举肥瘦均匀的五花肉,拌入一点点胡椒和盐巴,做为烧麦馅,牛羊肉自然喷香可口”。把烧卖说成中亚草原游牧民族的输入食品。
四
“说啥也不能让文化历史失传。”曹建成老师说。
《老街旧业》这部专著,是曹建成老师和他的女儿曹晓宏多年心血的结晶,这就是一种文化传承。
父亲是“扫街”的文史作家,女儿是“落户”的警察,在编写《老街旧业》这部专著时 ,看到花甲之年的父亲如此辛劳,曹晓宏主动分担了大量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谈起父女俩的创作经历,曹晓宏的母亲介绍到:“这父女俩一个脾性,干什么事情一定要力求做到最好。2013年怀着身孕的晓宏心疼父亲徒步勘测辛劳,非要挺着肚子开车去几十公里外的村落实地采风。”
曹建成老师这些年,不仅用双脚,去搜寻着并记录着这座古城被历史尘埃堙灭或正走向绝迹的街道、民居、官衙、学堂、商埠甚至护城河的位置变迁,用心里去留住这里曾经的市井、商号、美食、吆喝、俚语和轶闻……他还经常用悠扬长调般的娓娓道来叙述着他想记录的一切。
他通过参加文化讲坛、到学校做报告、接受媒体采访、报刊投稿以及自媒体推广等多种方式,不断扩大宣传效应,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他的叙述方式悠扬长调,娓娓道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市井气息、商号林立、美食飘香的年代。
曹建成老师的热情和执着感染了许多人,成为了呼和浩特老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从听他的报告到看他的书,可以看出曹老师对呼和浩特旧城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的创作和记录都是出于对这个城市的热爱和怀念。在创作过程中,曹建成老师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力求每个故事都有根有据。尽管年事已高且身体偶有不适,但曹建成老师依然坚持自己的创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在人性与怀念的辉映中守望,坚守这个城市的文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