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书贤的头像

孙书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01
分享

红薯•粉条•红薯面

 饥饿的年代,红薯便是救命的稻草。当衣食无忧,岁月静好,红薯又成为生活的新宠,给日子增添了几多色彩。———题记

             一

  周末,母亲打来电话,说家里的红薯已经收获了,等我回去带进城里和妻儿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车子在平坦宽阔的马路上奔驰,母亲温暖的话语在耳边回响,我的思绪也回到了童年时代。

   那时,红薯是我们家乡的主粮,红薯耐干旱又高产,所以家家户户都种植有几亩红薯。

 据史料记载,把红薯引进河南还归功于明朝福建长乐的陈振龙、陈经纶父子。 明时,多年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我国。

 1593年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陈振龙经过精心谋划,“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于农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厦门。甘薯因来自域外,闽地人因之称为“番薯”。

  番薯传入我国后,即显示出其适应力强,无地不宜的优良特性,产量之高,“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加之“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故能很快向内地传播。十七世纪初,江南水患严重,五谷不收,饥民流离。彼时,科学家徐光启因父丧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种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种到上海,随之向江苏传播,收成颇佳。

  陈振龙的五世孙陈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种到浙江,他的儿子陈世元带着几位晚辈远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广泛宣传,劝种番薯。据记述,陈世元在山东胶州古镇传授种植番薯的时候,亲自整地育秧,剪蔓扦插,到秋天收获,得薯尤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竞相种植。番薯在华北地区便很快推广开来。

   在我的家乡,到了清明节前后,人们就把红薯从2米多深的地窖里取出来,经过精心挑选后,在房前屋后开出一方土地,在开好的土池底下薄薄的铺上一层沙子,然后把红薯成排的整齐摆放在池子里,覆盖上一层松软的土,浇过水后在上面用竹片做成的弓子插进泥土里做支撑的骨架,然后用薄膜严严实实的进行覆盖保温。不即日,嫩绿的红薯芽就从土里钻了出来。再浇上一两遍水,红薯芽就越发生长的旺盛。此时,将薄膜去掉,任由红薯芽肆意生长。在麦收之后,父亲就对麦茬地进行犁耙,待把土地深松平整后起了垄,父母就开始忙着栽种红薯了。父亲的农活做得很精细,红薯垄起得笔直成一条直线,才用锄头按照株距要求在垄上刨出一个个小坑,把小坑里浇满水,父母就抓着大把的红薯苗插进这小坑内,用土土坷垃进行压实。待垄上小坑内的水基本渗干,我和姐姐就在后面扒着土把小坑逐一封上。

  此时,麦子已经颗粒归仓,就会有一场及时雨普降大地。红薯苗饮着苍天所赐予的甘露,欢快地默默生长,不几日,就给广袤的田野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毯子。

 夏日里,我和小伙伴们就会在这绿毯上玩上一场场捉迷藏的游戏。待我们疯到邻近中午时,就会每人掐一兜子红薯叶或者红薯头回家,母亲把我送回来的红薯头上锅翻炒之后,倒入滚水,下进面条,约两三分钟一锅汤面条就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全家人一碗一碗的吃得津津有味,酣畅淋漓。

  长大后,经过科普学习,才了解到红薯叶不仅含有丰富的黏液蛋白,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动脉血管的弹性,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它所含有的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肠胃蠕动,加速通便,防治便秘。食用红薯叶能为机体补充充足的维生素A,保证机体内维生素A的水平,促进眼睛内视紫红质的合成,增加眼睛的光敏性,维持正常的视觉。

红薯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够起到提亮肤色、美白嫩肤的作用,而且其中含有的叶绿素还能够加快体内毒素排出,有助于美容养颜。红薯叶中含有大量的铁元素,每天食用30克红薯叶就能够满足身体需要的铁质,对于预防缺铁性贫血有很好的效果。想来当年天天吃红薯叶,难怪那时候的人们身体倍棒!

   到了秋季,红薯叶长得疯了似的,躺下个大人也看不出藏在了哪里。每天放学后,我就会和伙伴们一起迎着夕阳,拿着镰刀和布袋,推着小木车跑着向红薯地挺进。我们在那片绿海似的田野里嬉闹着、噌噌地割着红薯叶,直到把袋子填满了,摁瓷实了,才偃旗息鼓,一路欢歌向家里跑去,割回去的红薯叶就成了猪的美味佳肴。

   过了霜降,红薯叶经过霜打之后,原本厚实的红薯田变得稀疏了,叶子也变成了黑色。此时,母亲就开始用镰刀把红薯秧像卷席子一般割去,父亲则抡起铁耙子,挥臂将红薯一棵棵的刨出来,鲜艳的红薯摆成了行。爷爷在后面用红薯梗当绳子,把10多棵红薯揪在一起扎成把儿。我和姐姐则在田间擓着小竹篮,掐着霜打的红薯叶,回家晒干后在冬日里经过开水冲泡后,做红薯叶面条,吃着十分的劲道有味。待爷爷把红薯扎好把后,母亲就会用擦子把散落的红薯擦切成片,我和姐姐擓着篮子把红薯片撒在空地上,然后把重叠的红薯片一一摆开,白色的红薯片覆盖大地,放眼望去,满地都是白茫茫一片,成为深秋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经过几天晾晒,红薯片被晒干,我们就把红薯干拾起来。

 太阳落山了,我们一家老少拉着满架子车的红薯回到家里,打着手电灯或者借助马灯照着光,父亲下到2米多深的红薯窖里,由上面的人用绳子将红薯一把一把的系下去,垛进窖里的耳洞内,然后将红薯垛上泼几桶水,让红薯保湿,这样储存的红薯就会保鲜到来年清明节前后。

 收获的红薯成了人们一日三餐的主粮。清早,母亲添了锅,就开始洗了一盆子红薯,用刀削去皮,然后把整根的红薯拿在手里,用刀破成一小快一小块的,待锅里的水烧滚了,就把红薯块倒进锅里煮。此时,我就会待在煤火炉前,眼巴巴地看着那冒着热气的锅,期待锅里的红薯快些煮熟。约10多分钟后,锅里的红薯就飘溢出甜甜的味道。此时,母亲就掀开锅盖,用笊篱捞出一碗红薯来安抚早已饥肠辘辘的我,一碗红薯很快被一扫而光。母亲再往锅里下些玉米糁,熬制好后,我要喝上一碗那散发着淡淡香味的玉米糁稀饭,还不忘再盛上几块红薯来解馋。

  后来,才得知红薯含有的纤维素能阻止肠内过多的吸收食物中的脂肪和胆固醇,还能促进体内的胆固醇分解,有助于脂质的新陈代谢,预防高脂血症。红薯中碳水化合物、钙、磷、锌等物质能促进人的脑细胞和分泌激素的活性,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此外,红薯中的粘蛋白可以增加动脉血管壁的弹性,还能防治便秘,强身益寿。 无怪乎,城里人不惜高价也要买来经常食用。想来当年的农村,哪里有现在那么多的疾患,这恐怕与人们经常食用红薯有着密切的关系吧。

 中午,由于家里细粮缺乏,母亲用豆子、小麦磨成的面粉擀了面条,然后洗了一盆子细小的红薯倒进锅里,待小红薯煮熟了,把面条下进锅里,再用开水烫一把备好的霜打红薯叶下锅,一家人吃得不亦乐乎。那时候家里馍不多,母亲就再中午多做了一些红薯汤面条,盛进碗里放在煤火炉边缘的温罐上,用碗扣住。下午我放了学,就背着书包撒腿向家里跑去,抢先把温罐上的那碗剩面条给喝个净光。晚上,一向节俭的母亲就不再下玉米糁,只是煮了一锅红薯,我们每人盛上一碗,饱餐一顿。

  进入冬闲天,父亲就把红薯从地窖里取出来一二百斤,经过淘洗、粉碎、过单、沉淀,把红薯变成了红薯粉,过滤出来的红薯渣也被打成团晒干,然后储存起来当做养猪的饲料。

          二

  春节舞动着妙曼的身姿,款步而来,粉条也进入了销售旺季。看着大捆、小箱购买粉条的人们,不禁让我回味起那些年粉条做的美味佳肴。

  进入冬闲天,父亲就把红薯从地窖里取出来一两百斤,经过淘洗、粉碎、过单、沉淀,红薯变成了红薯粉。待天寒地冻时,父亲就喊着邻居一起下粉条。一口大锅添满水,炉火烧得很旺。红薯粉在大盆里和成粉团,待大锅里的水沸腾起来时,师傅就把粉团放进一个叫漏子的模具里,然后用木槌啪啪地打砸,粉团顺着漏子变成一根根细粉条直接下进锅里。一旁的帮手拿着两根细长的竹竿,快速将锅里的粉条捞出来,过冷水后挂在一尺多长的木杆上,帮忙的人们把粉条挂在长长的杆子上或者绳子上控水。

 我们几个娃娃站在大人跟前,眼巴巴地看着那热气腾腾的大锅,恨不得下手去抓一把热粉条来解馋。父辈们看透了孩子们的心事,将散落在锅里的碎粉条捞进小盆子里,让我们端走浇上蒜汁拌匀了吃。虽然没有一滴香油,可那滋味真叫一个爽!大伯还偶尔悄悄抠出一块粉团,拍成薄饼,放在灶台下烧烤熟了,让我和几个堂兄弟打牙祭。

  待到深夜,父亲就会起床把粉条拉出去放在刺骨的风口上进行冰冻。次日太阳升起来时,父亲把经过冰冻的粉条挂在绳子上晾晒,直到晒干了才收起来,经过冰冻的粉条吃起来越发筋道。

 说起粉条,它的营养价值也令人叫绝。粉条具有很好的吸附性,可以将美味的汤料吸附于自身,且粉条本身柔润顺滑,更加爽口宜人,从而能够有效增进食欲,很适合于食欲不振者食用。粉条富含膳食纤维等成分,可刺激肠道蠕动,加速大便的排出,故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对便秘者不失为一剂食疗妙方。

 到了腊月二十八九,粉条就派上了大用场。娘取出一些粉条,浸在热水里泡软后用笊篱捞出控水,然后倒在案板上用刀将粉条剁成颗粒状,掺入肉末、葱花、芫荽、姜末以及食盐、酱油、五香粉、味精等调味品,然后加入适量面粉、水搅拌均匀,调制成粉条丸子馅儿。此时灶上的油锅已经热了起来,娘就用筷子夹起一团团事先准备好的馅料小心翼翼地放入油锅里炸。待炸成了金黄色,香喷喷的粉条丸子就好了。刚出锅的粉条丸子吃起来外焦里嫩,香酥可口。那时,粉条丸子是春节做烩菜的必备品,娘总是炸一大盆粉条丸子,吃上一个春节。

  那时的烩菜,萝卜是主要食材。娘在除夕前就把萝卜切片,经滚水焯熟,用冷水浸泡后捞进一口小缸里,倒进入味的肉汤把萝卜煨起来,烩菜时按需用勺子连汤带萝卜取出来就行。烩菜时,先在热油锅里放入葱、姜、蒜末,待炒出香味,把切好的肉、海带丝放进锅里翻炒一会儿,再放入煨好的萝卜菜,加入滚水,放入一把备好的粉条。待粉条在锅里煮熟了,再放入少许炸豆腐、粉条丸子、葱花、芫荽,配以酱油、味精、香料后,一锅烩菜就做成了。那碗烩菜,只有春节才能吃得到。

 除夕吃饺子,娘总在饺子馅儿里掺入一些剁碎的粉条,包出来的饺子吃着软香。娘还用粉条肉馅儿蒸包子,让一家人吃得不亦乐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春节才吃的粉条成了一年四季都能吃得到的美食。每年冬季,娘总是下不少粉条。除了春节食用,平时隔一段时间就会炸粉条丸子,用粉条馅儿蒸包子,还用粉条掺胡萝卜丝做蒜菜。

 如今,春节的美食丰富多彩,粉条烩菜已经不再是餐桌上的唯一风景。而我却对粉条烩菜情有独钟,念念不忘。

        三

  清早出门,一阵清脆的“红薯面条,纯正的乡村红薯面条”叫卖声让我喜出望外,怀旧的我跑上前去,不惜高价买回一兜。

  娘见我带回了红薯面条,笑着说:“好些年没有吃红薯面条了!” 我兴致勃勃地剥了葱,切成葱花,撒上少许盐、生抽、五香粉等调料入味,再配以炒芝麻、花生仁、蒜瓣、十香在蒜臼里捣碎,倒入少许水、香醋、香油调和成汁。锅里倒油,煎了微焦嫩黄的鸡蛋皮,配上碧绿的黄瓜丝。娘笑着说,这顿红薯面条肯定好吃!

  黝黑光滑的面条在沸腾的锅里滚三滚,用笊篱捞出来过凉水,倒入备好的调料,舀上一勺芝麻酱和辣椒油,搅拌均匀,色香味俱全的红薯面条上桌了。爹和娘吃得津津有味,直夸我手艺好。炎炎夏日难挡这香辣爽口的红薯面条的诱惑!看着娘脸上的笑容,我的思绪回到了难忘的童年。

  那时候,家里细粮少,红薯面是全家人的主粮。秋后,爹和娘把收获的红薯用擦子擦成红薯干,均匀地晒在麦田里,白茫茫的一大片。红薯干不能淋雨,只要天一阴,就全家出动“雨口夺粮”。记忆中,不知道有多少次三更半夜去地里,打着手电筒迎着细密雨点抢拾红薯干。

 红薯干磨面前得淘洗干净,拉到磨坊用电磨磨。简单的红薯面,娘可以做出不同的“盛宴”。最常做的是红薯面馒头,热腾腾的馒头黑得发亮,吃着甜津津的。为了给我们打牙祭,娘还会隔三岔五用红薯面炕油馍。还有用红薯面做“蛤蟆蝌蚪”,热水揉面,用刀削成短短的面条,出锅后浇上蒜汁,真像一碗“蝌蚪”,我们吃得不亦乐乎。最让人眼馋的是有客人时,娘会用白面和红薯面揉成外白里黑的面中面,蒸成花卷馍。

  日子在岁月静好中流淌,转眼进入了上世纪80年代末,小麦面悄然成了家里的主粮,红薯干也退出了历史舞台。那年春,娘蒸了最后一次红薯面馒头,向艰苦的日子告别,告诫我们不要浪费粮食,要惜福。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家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面馒头也不是当年的稀罕物了。相反,玉米糁、红薯面又成了餐桌上的高档美食。有几次去乡下吃饭,发现客人们置鸡鸭鱼肉于不顾,桌上的一盘红薯面条却很快被一扫而光。

  前几天,与友人相约去空山洞游玩,遇到一个专门出售红薯面的农家,朋友欣喜不已,把老人家里的一袋子红薯面全买走了,分给相伴的朋友尝鲜,还说要当礼品送给亲戚一些。

 回到家,我用朋友送的红薯面炕了三个油馍,看儿子吃得津津有味,我就给他讲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借机给他上了一堂“忆苦思甜”课。

  儿子满怀好奇地听完,问我:“爸爸,咱以后能经常吃上这红薯面油馍吗?”

  儿子的话,让我陷入沉思, 生活需要调剂,再好的风景看惯了就淡了。美味佳肴也不过如此,吃多了也抵不上一碗红薯面条!岁月静好,这碗红薯面面条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和幸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