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周末闲暇,骑着单车留恋在小城的繁华里。忽然,鼻翼间飘来一股怡人的清香,循着香味溢出的方向,只见街头一家店内橱窗里摆满了月饼。
哦,这不是我朝思夜想的老式月饼吗?这些大如圆月的月饼,在这初秋的微风里,灵动得如鲜活的水流,带来一丝丝惬意的凉爽怡人。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便停车上前买来几斤,迫不及待地掰开一块细细品味,香甜的味道陶醉了我的味蕾。品尝着刚出炉的新鲜月饼,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童年时光。
在那生活艰辛的年代里,进入秋月,制作月饼是生产队里的一件盛事。身为生产队长,大伯早早托人从供销社买来了冰糖、青红丝、食用油,备上磨好的白面,挑选出几个手巧的女子来做制作月饼的师傅。师傅们把那难得的白面和成了团,掺进青红丝、芝麻、冰糖等原料,在案板上抹了油,把加了食材的面团掰成小剂,放在一个圆形的木制模具里打平,端起模具轻轻往案板上一扣,大如圆月的月饼就制作出来,皮子上还有精美的小印花。月饼制作出来,烘烤是关键。炉火大小适中,月饼摆在托盘上进入炉灶,反复地翻个。不大一会儿,表面金黄,内心香甜的月饼就出炉了。围在炉旁的小孩馋得直流口水,大伯捏了几块冰糖,笑吟吟地每人分给一块,便欢呼雀跃地跑开。最向往的要数分月饼了,每家无论人口多少,都只分一斤月饼。那金黄色、飘着香气的月饼,只是让人闻了就足以过瘾。
中秋节晚上,当月亮爬上了树梢,爷爷虔诚地把月饼当做供品,祭拜了先祖和月神之后,才把月饼切成小牙,分给全家人品尝。我常常不舍得吃,揣着月饼,趴在爷爷的肩膀上,出神地遥望着天上那轮明月,听爷爷讲着嫦娥和吴刚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月亮里的桂树下,月奶奶在那里確米。看着看着,就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香甜的梦乡。
生产队解散后,我家的日子逐渐地好了起来。进入八月,娘就买来三四斤月饼走亲戚。那五仁月饼不仅造型精致美观,而且配料考究,皮薄馅多,绵软带酥,味美可口。
那两个一斤的月饼,用精细的草纸包装之后,上面覆盖着一张喜庆的红签,用细细的荆子绳精心地系成十字,再用手巾兜着去串门。当那几斤月饼在亲戚间周游了多日,才终于圆满礼成。
随着日子的逐渐红火,月饼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不再是单一的冰糖、青红丝、芝麻馅儿月饼,小而精致的广式月饼、酥皮月饼走俏市场,月饼的馅料丰富起来,花生仁、豆沙、瓜子仁、金桔、冰糖、葡萄干等应有尽有。
这些年来,在家乡小城里,一个马顺兴品牌的老式月饼成为新宠,那月饼用料考究,制作精细,风味独特,咬上一口,口齿留香,满满的童年涌上心头。去年回老家长桥镇采访,一个东坡饼业的品牌月饼更让我兴致勃发。
据史料记载,在宋代,郏县长桥镇有水陆两用的码头,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苏轼自陈留(今河南开封)沿汝水、至汝州别其弟苏辙,途径城长桥驿亭(今郏县长桥镇)品尝赵氏饼鋪制作的饼后赞不绝口,写下“他年吊古知有人,姓名聊记东坡弟”的千古名句。赵氏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执爱美食的大文豪,便取名东坡饼井代代相传。郏县长桥东坡饼制作技艺,初期是运用传统手工制作,经过加工演变成之技艺,之后渐以当地种植的强筋小麦坯,选配以汝河岸边散养土猪、鸭蛋黄、核桃、花生、小香葱为原料,根据器型、色调、顾客要求,巧妙构思,制成十余余种图案饰品,经选料、拌馅、制饼、烘烤等几十道工序制作而成。其中,纯手工制作为其核心技艺。饰品图案多以汉民俗、民生中的福禄寿禧、龙凤呈祥等内容居多,内涵以弘扬传统、赞美当今、祈福未来为主。听着东坡饼业传人赵听杰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东坡先生从遥远的宋代走来,坐在长桥驿站的赵家饼铺里,津津有味地品尝着东坡饼,写下豪迈的千古名句。
家乡的 东坡饼让我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与东坡先生在秋天里对话,把酒寻诗;那老式月饼,承载着岁月,寄托着我的童年记忆,在秋天里流淌成满纸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