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玉林的头像

孙玉林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8/31
分享

奔——《秦腔》读后感

秦安得了脑瘤,赵宏声碰到三踅,三踅幸灾乐祸地说:“那秋季的新米他吃不上了”,赵宏声恼得不理他。琢磨出:坏人没羞耻,干了坏事不受良心谴责;好人规矩多,遇事爱思虑,思虑过度就成疾了。

这是贾平凹小说《秦腔》中的一个细节。这一细节我估计大部分的读者以及批评家都不曾刻意关注一下,它与故事的整体似乎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关系。我把它拎出来作为读后感的开头,是为了说明我读完这部小说的感受:乡土中有好人、坏人,他们都是人,排除极端的,都要过日子。要过日子,就得管控好柴米油盐,经营好鸡毛蒜皮。日子过好了,就有“奔头”了,这里的过日子中的“奔”,指的是希望。

学习也好,工作也好,兴趣爱好也好,都是过日子的具体体现。贾平凹眷念乡土也罢,展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也罢,都逃不脱他把“过日子”寄托在《秦腔》中。这种过日子的寄托,有着很强的“奔”的寓意,借用多年前的流行语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出现这句话的时候,《秦腔》并没有出版。

《秦腔》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有的是普通人的日常,老辈人有老辈人的过日子方式,新一代有新一代的过日子方式。《秦腔》似乎满篇琐碎,叙述者“疯子”引生似乎也前言不搭后语,却有一个核心意象:日子中有“奔”,如白雪就是引生的“诗和远方”。小说呈现的世道人情,乡土乡愁,酸、甜、苦、辣、咸各味俱全。

日子中的“奔”,除了柴米油盐,也得有琴棋书画。日常之余,我也侍弄花草,写写文章,发发感概,以证明我正在“过的日子”俗中有雅。不知道贾平凹爱不爱思虑,我倒确实爱思虑,这么一看,我应该是“好人”,但未曾思虑成疾。以好人的眼光来阅读《秦腔》,思虑多了,除了读出一些辛酸外,自然也能发现一些美来。对人物,则有着一种同情,无论是对白雪,还是叙述者引生、清风街的夏家一众人等。我更倾向于“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他们身上的一个特征。从鲁迅的《故乡》到沈从文的《边城》,再到贾平凹的《秦腔》,中国乡土文学展示了乡人的“善”。他们即使身处困境,依然在“奔”,在希望。

臧否人物时不一棍子打死,对三踅也是如此,以过日子的人的心态来阅读《秦腔》,发现这琐琐碎碎也就是生活的样子了。阅读中,“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倒更真实地认知自我,也蕴涵着一种生活情调,增添茶余饭后的谈资。

小说以一个“疯子”引生的视角,有点《狂人日记》的味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疯子”的思维异于常人,过日子中的“奔”可以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奔”在心里。他苦恋白雪,是理想主义者;他追随夏天义到了七里沟,是实际主义者。本质上,他是不被人重视的失败者,这是最“苦”的过日子。这让我们想起史铁生《我与地坛》“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其中饱含的痛与辛酸,只有当事人懂得。

清风街的夏家,类似《家》中的觉家,有生命自然规律带来的酸苦,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纠葛,有中国农村社会变革带来的阵痛,有下一代的分崩离析,……普通人性中蕴含着美好、纯净,又内藏着庸俗、粗鄙……有无奈,有抗争,有堕落,有红起……最终,《秦腔》说,我们只能接受“日子像水一样不紧不慢地流着”。“过日子”大抵就是如此吧。小说中,夏风在过日子,白雪也在过日子,他们结婚是过日子,他们离婚也是过日子。

小说最后,引生“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在盼着夏风回来。”夏风回来怎样呢?给白碑刻什么字呢?白雪在七里沟滑坡中死了吗?引生怎么活下去?……小说结束了,这些没有结束。这大概就是“余音绕梁”吧。我以为,能引起人类感慨与思考的东西,就是好东西。《秦腔》没有给出“过日子”的一个标准答案,“奔”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但我们也确实能从小说中瞥见该怎样更好地过日子。

《秦腔》有不少虚构的地方,这得益于“疯子”的叙事视角。神秘色彩在现实中就不见得是小说中那样了,狗被赋予了人性,更是贾平凹的杜撰了。贾平凹说,“我决心以这本书(《秦腔》)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但这个碑是无字的。小说越往后,越真实,更有穿透力,更刺人心扉,清风街的“年终风波”、夏风和白雪的矛盾等,似乎毫无理由,但又是那么合理存在。

坏事也好,好事也好,不见得一定非得有一个说法,“抢鱼”就不了了之。张艺谋电影《秋菊打官司》里秋菊“讨一个说法”最终讨到了,她却又怀疑了。审视《秦腔》,更坚定了我的一个信念:矛盾、问题是生活的常态,有些东西是无解的,你非要去“解”它,结果大概只能是“自欺欺人”吧,鲁迅在《论睁了眼看》中有深刻阐述。过日子,就是喜怒哀乐悲并存。旷达如苏轼,他在《赤壁赋》亦“愀然”: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面对浩渺的宇宙,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灰飞烟灭”,苏轼感叹生命的短暂,个人的渺小。人的各种情感在过日子中展示得淋漓尽致,但无论怎样的喜怒哀乐悲,都不能阻挡过日子的“奔”。

日子里出现矛盾、问题了,鸡毛蒜皮一大堆,一定是多方原因造成的,而不是哪一方。读完《秦腔》,我养成反思自己的习惯,不思不知道,一思真的吓一跳,我有一大堆缺陷呢。之前,我倾向于把问题归于别人,现在,我知道自己问题多多,“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大概是读书的好处吧。通过读书,我更深地认识着自己,更好地过日子,更懂得如何经营鸡毛蒜皮,“过”中有“奔”。

小说《秦腔》告诉读者:生为尘世人,别自诩自己如何伟大、崇高,《秦腔》里所有的人都是俗人,无名市长(夏中星托夏风找关系的那位,他让夏中星由县宣传部长变为县长)是,夏风(著名作家)是,夏中星(县长)更是……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是俗人,遗世独立甚至偏执自负的才女张爱玲都曾自诩她是自食其力的小市民,是个俗人。承让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是“过日子”的心态,鲁迅都承认自己不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俗人、普通人,才具备处理“鸡毛蒜皮”的智慧和能力,才能在乱如麻的日子中协调好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样幸福指数就高了。

《秦腔》的价值在于把鸡毛蒜皮人性化,经营好鸡毛蒜皮,这日子也就滋润了,管控不好鸡毛蒜皮,这日子也就没法过了。日常生活,就是鸡毛蒜皮的四四五五的叠加,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没有那么多宏图伟业。别动不动就说爱财的人俗,就说贪利的人脏。我们都是尘世中的一粒土,只有把日常的鸡毛蒜皮管控好了,我们才有可能让这粒土与其他土融为一体,富有营养,滋润一小片植物。

无字碑昭示的正是过日子的答案:你想是什么字,就什么字。日子的主宰权在于你自己。过好了日子,人生就有“奔头”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