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吃不饱、穿不暖”是小时候最常见的一种生活体验。我们的父辈,“挨饿受冻”那更是家常便饭。
在饥饿、贫穷中挣扎着的我们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村人,通过高考或经商什么的,大部分在城市谋得了一份生存之地。如今,人过或奔天命之年,“饿与冻”是与我们的生活不沾边了。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有一番艰难的打拼故事。这些故事串起来,可以成为如今年青人“励志”的范本。
我们的父辈如今老了,更多的可能是父辈中只剩下了一个:父亲或母亲。这样,养老就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了。独身老人的子女在外地工作或打工,他们一个人在老家过日子,其困苦可想而知。懂得一点中国历史的人一定会知道,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的农村人,颠沛流离、逃荒要饭都是他们曾经干过的事。他们没机会上学,不识字,靠体力劳动谋生。如今老了,其谋生的能力丧失了,该怎么办呢?送到养老院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法。
寒假,我闲暇时间多,一方面是走路锻炼身体,一方面是了解一下养老院的情况。我到一些养老中心看了看,情况很不乐观,老人的普遍反映是孤独,渴望子女常来看看。事实情况是,我去的养老院门口冷冷清清,经常有一两个老人站在铁栅栏边,晒太阳或向外望着。透过栅栏隔,他们尽力地瞟向外面,似乎突然间,他们的子女就笑脸盈盈地出现在他们面前。资料显示,老人在吃饱穿暖后,最怕孤独,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人,寿命会增长十年以上。
我常被这样的情景惊呆了。幼儿园、小学甚至中学门口,站满了叽叽喳喳的家长,一大群一大群地挤在一起。他们等着孩子放学,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有些三五成群的,很显然已经很熟了,谈论着自己孩子取得的各种奖项,骄傲着,笑容洋溢在脸上,压抑不住的喜悦与兴奋。成为校园门口一道靓丽的风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中国传统思想里,“老吾老”是基本的基本。“幼吾幼”大概是本能,“虎毒不食子”嘛。那“老吾老”也应该是本能啊,不是有羊跪乳,鸦反哺吗?然而,有人做不到。工作太忙了,不工作哪有饭吃呢?
我见过这样的情况,有些人,特别是母亲,会辞掉工作专职照顾孩子。特别是二宝时代来临后,这种情况更多了。这些都是有钱人,一个人的工作足以养活四口人。这些人以80后、70后居多,如他们出身农村,该体验过小时候的苦,自己的打拼也有一份“励志”。可我似乎还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况:辞掉工作专职照顾父母。难道仅仅是因为孩子有前途,老人没前途了?辞掉工作当然不可取。好在这些不识字的七八十岁的农村老人要求低,他们有一口饭吃,有一张床睡,冬天不挨冻,夏天不受暑就行了。可以把他们接来一起住。在物质生活不愁的当代,这样的条件,我们七十年代的农村生人应该是可以的。
1937年11月25日出生(身份证上的。我确实不知道是否准确,因为我的身份证日期是错的)的我的母亲和我唠叨了好多次,“以前过苦日子,现在过好日子了。”每每此时,我便羞愧而汗颜。
自打父亲过世,母亲在老家和三姐待了几年,后来三姐要外出打工。没办法,母亲只能到我这来和我一起生活了。这一晃,已经八年了。
母亲近似讨好我的状态令我心酸,“你大(父亲)死的时候,说他死后我会受罪。没想到我现在还享福呢。”其实,我什么也没做,只是让母亲有饭吃,有地方睡,让她没有饿着、冻着,她就认为是享福了。我不知道一个老人内心确切的想法,但我知道母亲担心我哪天让她回老家住,兄弟姐妹轮流住。应该是母亲年龄大了,耳朵不好,有时我讲的话母亲毫无反应,我便恐吓她,“哪天把你送回去。”
她便吓得要命,“那不是叫我死吗?”
怎么会呢,你养我小,我养你老,本是天经地义的,是人的本能。这一生,愿母亲健康,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