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突然想到“老顽固”呢?原因很简单,新学期开学,第一次课程作业,对没有按照规范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全部打回重做。学生愤愤不平,深为鄙夷,很不屑,认为我小题大作。
“不就是错几个字,格式不对吗?老顽固!”当然,这话是背后说的。
我不止一次听到“老顽固”这个词了,自然迫使我对“老顽固”作一点思考。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90年代初大学毕业,便从事教师工作。当老师至今已经三十个年头了。学生的意思大概是我老了,思维固化,不适应新形势,凭老经验行事,缺乏创新,固执、自我,不会变通,让他们无缘无故变得劳累。这我倒不能接受了,这可是贬义啊!
“老顽固”可以有另一种理解。人到中年后,渐渐形成自我的成熟的对人世的独立认知,蕴含着自己的独特思维与人生智慧,坚持己见,很难轻易改变。从这个层面看,我倒可以接受。或者说,从某个角度而言,我真的是一个“老顽固”。
作为由中学变为大学老师的我,经历了中国教育的飞速发展。在移动网络时代,我落伍了。如一入KTV我就迷失方向,甚至找不到厕所,一唱歌别人就笑;美颜不会,P图不会,剪映不会;网络游戏一个不懂;成龙、“四大天王”之后的明星,是我的认知盲区,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更对他们的行踪不感兴趣;……
更有甚者,我变得很“固执”。我要求学生:期末考试纸质版、手写(很多老师都是学习通上考试,提交电子版。);上课必须如管宁般专注,心无旁骛,上课不准看手机(学生说上课不看手机,会延误很多重要信息。我说,除非不看手机延误了阅读信息会导致毁灭,否则一律不允许看手机。但这种情况就我了解,是很少很少的。);课余少看抖音等平台的娱乐类低智商短视频,多阅读一些经典,即使一个学期就精读完一本《诗经》也比沉溺短视频强(学生说,那为什么有抖音、快手、B站等那么多短视频平台呢?不就是给人看的吗?);要规律生活,自我管理,不要熬夜,最好早睡早起,养成晨跑或晚跑的习惯(学生生活完全无规律,缺乏运动,晚上熬夜,白天上课精神萎靡。);……
“老顽固”听得多了,我特意网络搜索了一下“老顽固”的意思“思想极守旧,不肯接受新事物的人”,又查阅了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意思是一样的。这当然是着眼于其本意,也是明显的贬义。这让我想到词语的感情色彩,“老固执”的本质特征是固执己见,不思改变。如果我们取其褒义呢,那不就是“执着”吗?这我倒可以接受了。我希望自己是褒义。“文革”中的“老顽固”比较多,我是学文的,对那些“老顽固”是有所认知的。与一般的对老顽固的态度不同,这些“老顽固”是我敬佩的师长,是“高山景行”的人物。老舍顽固地坚持己见,死不悔改,“静”而“投身太平湖”;傅雷顽固地坚持己见,遭“示众”凌辱,“怒”而“撒手西归”;潘天寿顽固地坚持己见,身陷牛棚,“病”而“与世长辞”。……每每想到这些“老顽固”的晚景,我便心生悲凉。
我想到了巴金老人写的《小狗包弟》,文章开头提到“文革”中老艺术家被批斗受尽凌辱,认识的人都掉头走开。唯独他的小狗奔过来,亲热他,‘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最后专政队用大棒打断了小狗的后腿……(它)哀叫了三天就死了。’”这只小狗大概称得上“老顽固”了。巴金如此写作,是在“顽固”并不会致死的年代,为自己当年没有做到“老顽固”而忏悔吧。
摒弃词语的感情色彩,“老顽固”的一个特征是“较真”,用这个中性词来形容“老顽固”,倒挺恰当的。新时代的今天,“顽固”更不会致死,那就让我们这些老家伙继续做一个“老顽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