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兆亮的头像

孙兆亮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07
分享

在书里面能看到人,在人身上能看到书

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从龟壳上的甲骨文,到“风”、“雅”“颂”的《诗经》……直到如今散发着缕缕墨香的书籍,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一直生生不息。国人常说,世界之上,“芸芸众国”,文化唯一没有过断层的,也只有中国了。骄傲与自豪自不必说,我还记得歌德说过——当我们还光着屁股在树林子里转悠的时候,中国就有了诗歌(书籍)……

我一直觉得,不单单能从书里面能看到人,而且,从人身上更能看到书——偶尔,接触一个人,高大威猛,洒脱不羁,大块吃肉,酒是海量,一时间,便会想起《水浒传》里打虎、杀嫂的武松;换一个,亭亭玉立,娇娇柔柔,弱柳扶风,眉头微锁的女子,自然而然地,又会想起《红楼梦》里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林黛玉……并非“四大名著”的“流毒”太深,而是因为那些形形色色的书籍,从“人生识字忧患始”(苏轼)的童年,就开始一直、一直伴随你的一生了——恰如鼻息,如影随形。有人会说,这话太过绝对——目不识丁的文盲呢?可曾与书籍有丁点儿关系?

记得小时候,我们山村里来了位说书艺人。在那个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他的到来,无异于现在身临其境观看一场流行歌手的演唱会。说书人口若悬河,激情飞扬,从“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张飞喝断当阳桥”,一直说到“诸葛亮命丧五丈原”……山地人听得如痴如醉。当管他吃喝、住宿的村民,让他写一张字据,日后好去村支书那里“报销”的时候,说书人面露尴尬,嗫嚅道——“我不识字”……由此可见,书籍,绝非单单以文字的形式存在。它,会“高、大、上”的存在于学府庙堂;它,也会通俗易懂地流转在街头巷尾。书籍,可以看;书籍,可以听,如风过耳,继而口口相传。

古代的书籍,是诗歌、军事、农事、医学、占卜等等的载体;而今,书籍几乎已经涵盖了人类所能想象到的所有领域。从高、精、尖的科研大部头,到愉悦身心的小品文,从西装革履的高层次,到衣着寒酸的低出身。书籍的存在,仿佛是天上的云,地上的风,无为而为,自然而生;与书籍相逢,无意者,弃之悔之晚矣;有心人,得之受用一生。

除去贪婪暴虐、荒诞不经的年代里,那些无耻、荒唐的文字与记录,真正流传于世的好的书籍,就像清晨第一缕阳光,能给予你美好的希冀,能带给你诸多的慰藉;好的书籍,更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河,能冲刷尘世间的污浊,也能增添无穷的活力。以江河为鉴,能看到你,也能看到我。

意欲收笔。偶一抬头,一轮明月,悬于窗前;那一刻,忽然间,就想起古时明月下,“举杯邀明月”的李白,还有那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苏轼——

遥远的唐宋,相近的是心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