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驻村扶贫故事
孙志潮
“孙书记,您好!我有件事情要麻烦您呀!”这是荆家河村8组贫困户刘书新的妻子——雷翠云带着紧张和期待的语气向我突然打来的电话。
记得那是在去年国庆假期,当所有人都还沉浸在同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度假享受快乐的时刻,由于包扶村要如期召开贫困户退出民主评议会,及时研判评议和上报当年脱贫户名单,作为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的我不得不牺牲假期。10月5日零晨四点多钟工作队就起床了,我驱车拉着两名工作队员开着车灯匆匆上路,经过3个多小时的路程,终于在8点准时赶到了百里之外的包扶村村部,尽管刚开完评议会感觉身心非常疲乏,眼睛酸困难奈,但我还是耐心地听完了她的求助电话。
原来她的丈夫——刘书新今年才56岁,2017年8月因骑摩托车肇事而伤成了半个“植物人”,不能说、不能吃、不能动,大小便都控制不了,生活完全失去了自理能力,整天坐在轮椅上,紧闭着眼睛像木偶一样,由于需要专人照料,这几乎已经把她死死地“绑”在了家里。
“我自己想出门务工,可咋能走得开啊!我每天要给丈夫喂吃喂喝,穿衣接尿,还要喂药治疗,他一米八几的大个子,扶上床、推到厕所都让我很费劲……虽然这次被你们照顾评为了贫困户,可我家里太困难了……”
听着雷翠云哽咽到近乎语无伦次的动情哭诉,我感受到了这个家庭的巨大生活压力和极度地困难,说了些宽慰的话后,我就带着工作队员去她家核实了情况,了解到她们家的女儿——刘 芳在外地打工,儿子——刘 建已经失联十多年被公安销户了。
“像你家这种情况,首先应该给老刘做伤残鉴定,办理残疾证申请残疾补助,然后再进一步申请低保救助,享受到这两项扶贫政策,就可以解决燃眉之急的”我向她建议到。
由于她对相关政策和残疾申办流程都不了解,我告诉她这件事不用发愁,既然你信任我这个第一书记,打电话求助于我,我们驻村工作队就一定会帮你解决这个困难的。随后我们联系了县残联,工作人员告诉我针对行动不便,特别是不宜移动的重度伤残人员,县上可以提供上门鉴定服务,但要通过村镇逐级申报,想到刘书新的脑挫伤致残病情,从安全考虑,我便安排村文书向试马镇申报了给刘书新做上门残疾鉴定的事宜,并找镇上分管领导,求其协调镇民政干部尽快向县残联申报,争取早日上门给老刘做残疾鉴定。为此我又专程去了趟老刘家,向雷翠云详细地解释了残疾鉴定流程和目前村镇已经申报上去的情况,让她耐心等待。
然而,令我没想到的是一个多月过去了,由于镇上申报衔接工作没有到位,上门鉴定还没有动静。11月初,我到县残联一问才知道,到试马镇上门鉴定服务的工作人员早来过都回去了,目前正在别的镇上做鉴定,说刘书新镇上根本就没有报上来……考虑到预约下次上门服务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于是,我就通知雷翠云准备好残疾鉴定需要的相关证件、照片和住院资料,11月8日早上一上班,我用自己的私家车和工作队员及一名村干部,一起把刘书新连人带轮椅抬到车上,将他们夫妇二人拉倒了县残联18楼鉴定办公室。在我们为刘书新填完了一些表格,请工作人员当面核实登记和拍照后,很快帮助刘书新拿到了鉴定申报审批手续。然后,我们拿着审批表又来到县医院骨科找医务人员做现场专业鉴定。当我们把刘书新拉到县医院,在7楼骨科用轮椅推着老刘四处找人,又是复印病历,又是填写表册,忙前忙后三个多小时时,我们工作队几个人都被医务人员当作刘书新的家属和亲戚了。后来经过随去村干部的介绍,骨科主任和鉴定医生才知道我们是驻村扶贫干部,不仅当面赞扬了我们,而且很受感动,非常热情周到地请来专家现场给刘书新做了鉴定,并及时出了肢体一级残疾鉴定报告。
走完所有残疾鉴定流程,我们拿着鉴定报告送到县残联时已是十二点了,当把老刘抬上车,离开县城送他们夫妇回到家里时,我发现刘书新一路上都闭着的眼睛终于睁开了,就在我们向他告别时,他竟突然转过头来,直直地睁眼看着我,而且铁青色的脸上突然泛出了一丝的微笑,虽然不明白他的眼神含义,但我心里多少有了些慰藉。
在这次接送刘书新做鉴定的过程中,我观察到刘书新的轮椅不仅破旧而且窄小,使身材高大的他肢体并不能舒展开来,明显坐上去很不舒服。于是在11月30日,我驱车到县上为刘书新领取残疾证时,我又带领工作队到县残联下边一个叫——功能障碍者综合服务部,给老刘争取到了一辆大号的新式轮椅送到家里。当我们把老刘抬上新轮椅,把残疾证交到他的手上,告诉他:这个轮椅是县政府赠给你的,这个一级残疾证你要保存好,随后你就能享受到每月200月的残疾补助时,他再次睁开眼睛,直直地盯着我们,脸上再次泛出了甜甜的微笑,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一丝的安慰。
“真是多亏你们了,你们真是党的好干部啊!”听到雷翠云热泪盈眶的感激话语,我的心里也不由地升腾起丝丝暖意。特别是看到“植物人”刘书新那专注而感激的眼神和脸上两次泛出的微笑,我的心里不由地泛起缕缕感动。
今年春节过后,我了解到刘书新的女儿由于工厂不景气已赋闲在家,刘书新的身体又不断恶化,三天两头不吃不喝,大小便严重失禁,需要进医院治疗,女儿刘芳已不能出远门打工了。但是,没有人搞劳务争钱,这个三口之家就没有收入来源,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怎么能落实呢?在村上一次又一次评议会上,我和四支队伍成员一提到刘书新家的脱贫问题大家都感到头疼。记不清刘书新的脱贫问题愁坏了我多少个夜晚,经过反复考虑和䤁酌,我带着工作队多次到老刘家里同母女二人谈心,征求意见,最后我跟支书、村长多次酝酿和提议,经过四支队伍研究决定把刘书新的女儿——刘 芳聘请到村上担任信息员,争取通过公益岗每月给解决1200元基本工资,然后再根据其承担有偿信息报送任务多少,通过多劳多得增加收入破解难题。经过多方联系协调,在县编办的协助下终于在今年6月给刘芳解决了公益岗指标,让刘芳同村上签了聘用合同到村部上了班。当我看到刘书新的A类单人低保在二季度已经获得了审批,女儿——刘 芳也坐到了村部实现了就业,这个三口之家的贫困户脱贫没有问题时,压在我心头好长时间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虽然这件事情只是我驻村扶贫一年多来,众多帮扶工作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但却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也正是这些帮扶小事的积累,使群众对我和工作队产生了信任,一年半驻村,上百个贫困户给我打来的电话,几十位群众来找我谈心就是有力的佐证。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驻村第一书记,能为群众办点实事,并从他们的利益出发,竭尽全力帮扶,实实在在地济困,我心里才会感到踏实,才能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光荣称号,第一书记这个新时代的村官名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