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明
整个冬天,无雪。大年初二,初见微雪。冰雪的一页,尚未翻过,春天的气息初透未透。
风,多了起来,时急时缓。城市、村庄、桥、公园、还有水,都是静的。东湖西湖,卧在水上的桥,晨曦中,夕阳下,远远看去,极像一弦静静的琴。听不到水声潺潺,只偶尔有冰清玉洁、悠然自在的游鱼、气定神闲、高贵儒雅的大鸟,隐在寒冷而碧绿的倒影里,宛如一祯被遗忘的光阴的剪影。
过年佳节,普天同庆。在我看来,正是坚守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遗风的最好节日。
虽身居闹市,节日的气氛弥漫得不是太浓郁,鞭炮声比乡村多些,张灯结彩也多是机关大楼。我的心常游荡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农村的院子也是静的,与城市不同的是,静的院子里时常有高声喧哗的热闹,门里、窗户里飘散着酒肉的香气,民间小调在风中悠扬。乡村的园子、农人的土地,那是更加静的,静得只剩下风和土地的交头接耳,喃喃絮语。有些土和尘,不甘辽阔寂寥,随风去了城市,去了远方。
城里也是不缺鸟的声音的,只是往往过于急促和慌张,很轻易地就被车声与人声盖蔽住且稀释了。
我常站在阳台的窗前,看日照和月光以缓慢的速度,拉伸起岁月的白,光阴的黑。
进入腊月,年的气息慢慢变浓。说慢慢似不确切,对忙人来说,却是匆匆就到年根。
到了腊月二十三,忙人们心里慌中加忙。离除夕一周时间,有些风俗的忌讳无法不让忙人心慌意乱,脚步匆匆。小年一过,再不能扫房擦窗。该上班还得上班,该挣钱还得挣钱,该收账还得收账,该讨薪还得讨薪。年货抽空购买,新衣服尚未选好,啥也不敢怠慢。自古过年是个坎,又费钱来又出力,越穷越忙,越忙越穷。
太阳照常升起,月亮依旧清冷,再穷再忙,年还得过。
腊八日是个民俗,熬一锅小米粥,屋顶扔一碗,院里倒一碗,寓意补天补地,或不忘天地,谢天谢地。人在自然面前十分渺小,灾祸到来无能为力。小年夜,祭拜灶王,献鸡献水果献五谷献糖水,上香磕头,借此贿赂这日要升天到玉皇大帝前述职的灶神,希冀灶王爷爷、灶王奶奶在天帝面前多美言几句,坏话尽量不说,以期不要惊动天庭,来年继续平安无事,身心无恙,灶火常旺,锅里有食,不了断顿。总是包含些心虚的意思,怕在三百六十五天中,不知哪月哪天哪一时哪一刻,干过亏心事,说过亏心话,动过歪心思,被灶王爷爷奶奶记在心头,告诉玉帝,降下罪来。灶神一年四季每天都在自家,自家的一言一行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尤其怕灶王奶奶多嘴。人无完人,谁人无错。人在做,天在看,天也有看不过来的时候,灶神就是天庭派往人间各家各户的常驻代表,洞察着人们的开门七件事,光阴中的喜怒哀乐愁。过去买门神时还能看到灶神像,买回来贴在灶前墙上,现在不见踪影了,但祭灶的风俗在,说明灶神还在人们的心间。
除夕,贴对联,联门神,贴福字,贴窗花,年的气息随处扑面。包饺子,备菜,祭祖。乡村还要给猪羊牛马猫狗鸡鸭些好吃的食料,喂得饱饱的,叫“装仓”,六畜家禽们也随主人过年。南北各地细节不同,祭拜先人时有在楼道里的,有在马路边的,有到祖坟前的,现在还有在网上的,但少不了纸钱冥币、上香磕头,口中絮絮叼叨,念念有词,期望先人们的庇护。也算是对祖先的敬畏和孝心,让先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过个好年。
祭祖后,在家里上位摆上各种水果点心,蒸的、炸的、烙的、煮的各种面食,再一次上香磕头,祈祷天庭财神、福神、喜神及各路诸神降福人间,幸临自家,保佑平安,四季进财,身心安康。再穷再忙的人家,在天黑之前差不多能聚齐,图个团圆。虽说天空无月,但团圆的家庭有光辉。
民俗中有家国情怀,只是民间把天庭当做国。腊八、小年先拜天,三十才祭拜自家祖先,紧接着又拜天神。先有天,后有家,正如先有国,后有家。有时天与家一同祭拜,纠缠在一起。
祭拜完国与先祖,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年夜饭边看电视,热闹喜庆的电视画面似乎跟自己很遥远,只当是消遣。十二时新旧交替,鞭炮齐鸣,惊天动地。门敞开着,迎神接驾。半小时后,渐次消停。从这一刻起,天庭的财神、福神、喜神及各路善神被人们恭迎到自家,与天同乐,与神同乐,天神也与民同乐,天地人一体,和谐快乐。过年开始了。
守岁熬夜,孩子们还在兴奋之中与瞌睡较劲,忙碌了一年的大人们早已入睡。城市复归安静,比天空还静。天黑如墨,星星躲的远远地。静黑中,时光在慢慢地拽着新春的那沫晨曦。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城市的,乡村的,家家又是灯火通明,净口净手后,又一次上香磕头,燃放鞭炮,敞开屋门,再次迎接天神。日头升高,小辈给长辈登门拜年。过去跪着拜年,现在伸手要红包压岁钱,但习俗在延续。老人们无论多少的压岁钱给儿孙们是早就准备好的。爷爷奶奶过年好,爸爸妈妈过年好,一声问候,几句祝福,透着浓浓的喜悦和幸福。怨气在笑声中消弥,恩爱在喜气中凝聚。过年真好。
初二,媳妇们陶醉在回娘家的喜悦中,娘家又是一番相同的温馨。
初三初四,会亲访友,互拜互祝,问候中虚也罢,实也罢,总是一团和气。
初五,又献上水果点心,敬香磕头,早早燃起鞭炮,恭送天神回到天庭。
十五日,再次张灯结彩。这一天是过年中的又一个高潮。人们扶老携幼,来到广场、公园,衣着鲜新,面带笑意,观灯赏花,喜闹元宵节。这一天,城市喧嚣,乡村寂静如旧。
十六日,合家出动,转庙逛寺,烧香拜佛,游走于神灵庙堂之间,心中的愿望是借此游去身上的百病,祈求佛道神灵庇佑。这天的庙堂寺院人头攒动,香烟弥漫,是过年中的最后一次万人齐聚,空前盛况。
二十日,摊上煎饼,拌上凉菜,寓意在十六日游百病时尚未游掉的痼疾沉病,在这一天减去,或彻底剪去。至此,年才算过完。而官方的年则在初七就过完了。
又是农人们备耕的时候了,乡村不再寂静,穷忙复又开始。
从正月初一到正月二十,其间在行为语言细节处的各种忌讳和各种民俗,南方北方虽有差异,但追根溯源,大多于天地之间的神话与传说中演绎而来。上下五千年,中华大地各种神话传说多如海瀚,但能延续下来至今传承的越来越少。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风习俗,必有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和现实的意义,存在的理由。若究其原因,似乎都与自然灾害、生老病死、祈求安康、期翼美好生活有关。这也从另一面反映神州大地,劳苦大众,总是多灾多难。大多民俗中体现的是一种祈求,一种无奈,一种担忧,一种期盼,一种愿望,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安慰。
写这篇文章,无意对过年的民俗追根寻底,引证举典,我只是想,坚守这种过年的年俗。
但愿,这种或简或繁,或大众或个体的,或消失或延续的各种民俗,被另一种风气所代替。只是,这种风气是美好的,喜悦的,健康向上鼓舞人心的,而不是包含祈求的,无奈的,担忧的,期盼的,自我安慰的,就如,富人在天天过年,老百姓一年过一个年。让我们也天天过年吧,且不要为过年而穷忙,就像富人那样。
2017.1.29.丁酉鸡年正月初二于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