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红柳老松的头像

红柳老松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3/28
分享

民俗就是乡愁

民俗就是乡愁

 

    民俗馆的院子是个农家四合大院,尽管现代气息无处不在,但进入院门,首先扑入眼帘的还是具有浓厚年代标志的民俗风物和怀旧氛围。

先不急着进屋,坐在院中石磨上,微闭双眼,耳畔是轰隆隆的水磨声,两扇石磨中间缝隙里往下流出的麦粉,是那么纷纷扬扬,洒落成一圈,好似圆圆的光晕;磨房木地板下的潺潺流水声,宛如在润老家的牛毛细雨。就那种密密的,绵绵的,无声似有声,有声似无声的,像牛毛一样的细雨。让那湿漉漉的气息先浸透在我的身上,然后,再润湿心底。

站在屋檐下,想象中眼前薄雾轻漫,好似在淋老家屋檐上的滴水。就是那种雨后初停,屋檐上一串一串地滴下来,先还是密的,连着珠儿,后就缓了,晶莹的,亮的,苑如白色的葡萄汁一样的,砸在地上声音有琴意的水珠儿,让它砸在我的头上、脸上、心上、脚上。还有满院的花上。

伫立在院中,仿佛听到了老家的狗叫声。就是那种流动着夜气,没有星星月亮,黑气浓密得化不开,无边无际的黑夜里,在黑暗中走夜路的恐惧中,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突然听到的狗叫声,让那好像是黑暗中的灯、更像是亲人般的温馨似的狗叫声,让我的心顿时松下来。也如我那老家白天寂静的村庄,忽然被我的车轮惊醒的不知是哪个院落里传出的、有气无力的、用叫声证明它还活着的狗叫声,让我知道村子里起码还有人在生活。

推开像小时我家邻居地主家堂屋的格子门,隔着帖着精美窗花的木格子窗,耳中分明钻进了老家的蛐蛐声。就是那种每当夜静人睡的时候,蛐蛐那一声长一声短来跟我说话时,那种不离不弃的态度,那种不高不低的耳语,在我觉得孤单时,当我心里有了什么郁闷时,我叹它也叹,我喃它也喃的蛐蛐声,让它伴着我,安慰我,直到天亮。掏一掏耳杂,那声音似有似无,稍不留神,耳中蛐蛐声不断,让我无法充耳不闻。

来到后院,塑料棚里一垄一垄的各种青菜,绿油油地。院中乱跑的走地鸡,墙根蹭痒的溜达猪,还有山鸡、孔雀等几样野味。出后院门,凉棚下几头倒沫的老牛,就像小时老家那在槽前卧着,半轮残月,两只牛眼,一嘴白沫,透着安然、宁人的老牛。多少年不曾体味在老牛的牛粪气味氤氲黄昏,在那种混杂着各种青草杂料的气味散发出来的气场里,让我自如、自贱、心态低低的,更加安祥,更多淡然的感觉,更不曾聆听过老牛那像是要把日子定住的“哞”声。抚摸着牛背上不太光滑的牛毛,多想它“哞”一声,让我定在它的身旁,不想动弹。

后院里有几垛隔年麦草,就像我小时钻过的老家静静的场院后的麦草垛。就是那种在天空宛着圆圆的月亮的秋日的夜晚,我钻进去扒一个窝儿,头朝外爬在里面,或是头朝里躺在里面,静静地胡思乱想的麦草垛。天上一个月亮,白白的、亮亮的,就像一个裸着身子的美丽少女,就照着地上一个我。其实,也没想什么,就是老想……该多好。想着想着睡着了,露水从麦草缝隙里渗进来,冰凉到脸上,醒来,再想。

土墙土屋的展厅里墙上挂的各种小时见过、用过的各种农具、器皿、家什、物件,地上的木桌木凳,上墙位摆放的条桌,条桌两边的太师椅,炕上的火盆、炕桌,墙根叠成方块的大红花朵被子,盘腿坐在炕上,或是太师椅上,那里是来怀旧,分明是到小时候我家地主邻居家串门。

掀起粉红色布上刺绣着松鹤仙鹿的门帘,进入装饰成过去农家库房样的一间屋子,目光被墙上的一些木橛儿吸引住无法挪开,就是那种经汗手无数次摩挲出来,在岁月里已发腥发黑发亮的楔在墙上的那种木橛儿,或叫木楔儿。在上边挂些套牲口的皮绳、皮拥子、皮笼头;挂些镰刀、木杈、木锨、木斗;草帽、扫帚、筐子,筛子;挂些红红的辣椒,金灿灿的麦穗,白中带绿的萝卜干和落满灰尘的艾叶,还有一团一团的女人的头发,或许还要挂一包遗忘很久了的、纸已发黄了的菜籽或老鼠药什么的,让我体会到那种敢于遗忘但又不能遗忘的陈旧和挂出来、晒出来的日子。

当然,因为是来参观,来体验民俗风情,当时我最想吃一顿老家的北山羊肉。就是妈妈煮的自家养的那种吃北山草长大的羊肉,那种缺乏调味品,只放些粗盐粒,连花椒、姜片也没有,开锅后撇掉沫子,汤白白的,肉烂嫩嫩的羊肉。还有吃完肉,锅里再放些土豆块,泡些馍馍,撒些香菜,能吃好几顿的羊肉汤,让我重温一下妈妈的味道。

除了想吃妈妈煮的羊肉,来民俗馆里,旁边的农家乐里还可体味年代标志菜也是主要目的。不同年代的物质生活,通过一些菜品充分体现出来,也是有些农家乐里追求的目标。吃一口土豆搅团,让人想起那段虽苦但斗志昂扬的年代;来一盘苦野菜,耳畔想起那饥荒时痛苦的呻吟声;上一道大丰收,立刻让人联想到农家乐的喜悦;各种风味小吃,或汤,或面,或煮,或炸,或蒸,或炖,或烧,或炒,或焖……实际品味的是民俗的传统,老家的味道。

一些儿时的东西好像越来越少了,好像也吃不到原来的那个味道了。

留下来的都是些记忆,但记忆就是底蕴,就是乡愁。

真正的乡村文化底蕴,是传承,是岁月,同样也是一代人的成长经历。

城市虽然繁华,但却不是我的故乡。人在故土,才会真正的感觉到轻松自在。能在故乡生活的很好,谁愿意背井离乡?

可惜,世事往往都是故乡容不下肉身,他乡容不下灵魂。

吃过正月十五的元宵,年也就过完了,接下来该过日子了,过好日子才是最重要的。过年的几天,只是日子的一部分。

而恰恰是天数不多的年,却是最能体现民俗的日子。

故此,年才显得更加重要。

今年是虎年。老虎是百兽之王,人们认为它们可以辟邪。在过去,如果有小宝宝诞生,爸爸妈妈会为其准备虎头帽、虎头鞋、老虎肚兜等,祝福小宝宝平安健康地成长。当然,不只是老虎,其实每一种生肖动物都有它的可爱之处,都有吉祥的含义。它们与人类生活有着重要联系。

除了生肖之外,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吉祥动物和吉祥植物,如大“鸡”大利、马上封“猴”、三“羊”开泰、年年有“鱼”;竹子寓意节节高,牡丹、芙蓉代表富贵和荣华,松柏是长寿之树;池塘里养满了金鱼,蕴含“金玉满堂”;芙蓉花常和白鹭组成吉祥图案,代表“一路荣华”等,这些吉祥寓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吉祥文化,也就是民俗。

以前的春节很热闹,从腊八就开始,几乎每天都有好玩的。尤其是正月十五的花灯游行,大街上挤满了人,一队队舞龙的、舞狮的、踩高跷的、跑旱船的……非常热闹。因为城市化,因为现代社会的变迁等原因造成我们“淡忘”、“遗失”了一些传统,这令我们常常感到遗憾,也因此,国家越来越重视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希望通过民俗馆、博物馆、非遗展示馆等场馆展示展演,供我们重新找回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好”东西。

民俗不只是古老的东西(“原始遗留物”),民俗是不断传承、发展、演化的生活方式。民俗是活着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民俗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民俗不只有节庆和祭典,民俗还是我们的日常生活,讲述我们生活的常识。当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理解民俗、拥抱民俗,就是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比如一些比较常见的动物也被人们赋予了“福”、“禄”、“寿”、“喜”的吉祥寓意。蝙蝠虽然长得不可爱,但它凭借名字的谐音——福,常出现在锦缎花纹、器物装饰和妇女的头饰之中。

鹿与“禄”同音,代表的吉祥祝愿是拿俸禄、当大官。猴与“侯”同音,一只猴子骑在马背上,象征着“马上封侯”。

鹤的体态优雅,白色的羽毛容易让人联想到长寿者的白发,是“寿”的象征。

蝴蝶的“蝶”与“耄耋之年”的“耋”同音,耄耋之年是八九十岁的高寿,所以蝴蝶也常常寓意着“寿”。

蜘蛛别名“喜子”,倒挂下来有“喜从天降”的寓意。

鸡很讨喜,它的谐音是“吉”。鸡吃梨的图案寓意“大吉大利”;雄鸡站在石头上,代表着“室上大吉”;雄鸡长鸣,就是“声声报吉”了。

在古代,“吉祥”写作“吉羊”,“羊”又与“阳”同音,所以在羊年,“三阳开泰”绝对是一句应景的吉利话。

鸳鸯成双成对、形影不离,它们是爱情忠贞、婚姻和谐的象征。

冬天的腊八粥,过年的新衣,春天的煎饼,清明的祭奠,夏天的端午,秋天的月亮,一年四季,月头月尾,白昼黑夜,婚娶生子,生老病死,升学提职,甚至于一些儿童玩具,说话的方式——虽然可能只是些生活中

平淡无奇的事物,但都带着一股关于家乡、关于母亲、关于民俗的美妙气息。

因为民俗,真的就是乡愁!

2022年2月14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