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庆龙的头像

苏庆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04
分享

浅谈三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伴随明·杨慎的一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将我再次带入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那段豪杰并起,群雄逐鹿,英雄扼腕的时代。

初次接触三国还得从1994版那部《三国演义》电视剧说起。那时候上小学,趁午饭或者晚上总是留恋在电视机旁,看的是热闹,崇拜的是诸葛亮,不时的会有家人“该去上学了,该睡觉了。”一次次的呵斥,但始终没有改变我对三国的热衷。

记忆深刻的是老父亲的那句话“死诸葛亮算死活司马懿,”可能源于民间流传,诸葛亮算到死后,司马懿会翻阅自己的兵书,在兵书上涂了毒,结果司马懿中招而死,后来才知道并非如此。

可以说上高中之前,对三国的了解都只限于电视剧,那时候还分着人物好坏,以为曹操就是坏的,孙权次之,刘备那就是好的,看到刘备有难,就莫名的感伤,但并不是因为他做的事业是沿袭汉朝与他的所谓正统,而是单纯的人物好坏。

到高中时,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历史,杂谈,比如流传的《神算不过五》,权延赤的《走下神坛的毛泽东》,当然还有我最爱的文言版《三国演义》,记得看完赵云的七进七出长坂坡,在一次高中期末考试的作文上写了个小小说,借用三国演义描述赵云的龙胆亮银枪的句子,“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感叹演义文辞的华丽,不言而喻,得了全班最高分,现在回忆还有点沾沾自喜,当时这本书也没有读完,还是停止在看故事的层面,并没有深刻理解历史背景与人物性格。

直到2010年在无锡堰桥实习期间及以后工作之余开始读《三国演义》,也算有想法的去读了。

说是谈三国其实就是自己的个人想法,也没有看过别人写的关于三国的书籍及文章,许多人认为《三国演义》没有《三国志》正统,不符合历史事实,毕竟是小说吧,但是任何名著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或许是角度不一样吧,毛主席也在革命与建设时期多次引用并剖析她,足见其不单纯是一本演义!

三国离不开刘关张,离不开曹孟德,卧龙凤雏、周瑜、陆逊,孙权、司马懿与姜维等,哪一个放在历史任何时期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

读到曹操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挟天子以令诸侯”被冠以奸雄许多年,孰不知官渡之后其对北方统一,结束割据战乱,与民休养恢复发展的功绩;孰不知以《观沧海》与《龟虽寿》为代表的“建安风骨”

的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孰不知五关六将的赦免惜才;孰不知曹操自诩“何不作周文王呼?”;孰不知曹操死前嘱咐妻子织履为生,等等。

从这些历史典故中,读出了诗人的洒脱,豪迈,悲凉,政治家的敏锐,军事家的高瞻,跳出那个时代再看那个时代的历史人物或许会打开另一扇窗,会有另一种感悟!

卧龙凤雏、孙权、刘备、关、张,这些响当当的大佬为三国增添的色彩,可谓斑斓。

拙诗一首有恨,有伤怀:

七绝•蜀吴

抬头四角望苍穹,往事随风映眼濛。

北固山前曾试剑,连营七百恨从戎。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仙风道骨神预言,最后玄德公二者兼得,却遗憾白帝城,任玄德仰天长叹,天亡汉亦,却应了隆中对的一句话“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已成三国鼎足之势,本可挥师北伐,却名为报兄弟之仇,实为报潜回孙夫人,收回荆州之恨。想当年北固山下刘备与孙权挥剑问天,一个取回荆州,一个以兴帝业,虽两者都实现,然偏居西蜀以连营七百里攻打东吴,何况曹孟德曾评“生子当如孙仲谋”,孙策临终也言“争霸天下仲谋不如我,守江山我不如你,”的一方霸主,虽逝去了雄姿英发的周公瑾,但还有书生大将陆伯言,还有已历三世的江东豪杰,如此,安能不败?纵诸葛卧龙是姜子牙在世,张子房重生,深谙奇门遁甲也无力回天!

唯留下“三气周瑜,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典故佳句,谁又明白柴桑口卧龙吊丧的那句:“从此天下,再无知音?”

待后来姜维独支弱蜀,以伐待守,也是无济于事,后半期的三国也可谓缤纷,用几句话总结:

卧龙六出,挽狂澜,渡秋风萧瑟,难禳星落五丈原。

伯约九伐,稳江山,避宦官谗言,怎料一计害三贤。

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报了先帝三顾之义,也全了凤鸣山姜维知遇之恩,却最终败给了司马氏,三国终归晋。

后来伟人曾评价三国这段历史:“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再唱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历史终归历史,愿我们再回观这波澜壮阔的同时,能够获得一些启发,敬重先贤,汲取知识,然后更好的工作与生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