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宿豫文艺》的头像

《宿豫文艺》

内刊会员

报告文学
202006/03
分享

温暖的寒冬

温暖的寒冬

——民营沭阳协和医院抗“疫”纪实

丁厚银

这个冬天是寒冷的,这个冬天又是温暖的。

2020年春节前夕,位于苏北地区,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以水命名的县城沭阳,虽然还没有下雪,但天气还是寒冷的,城边的小河里已经结了一层薄薄的冰。然而,一场比寒流更为冷酷的疫情正在悄然逼近。

沭阳协和医院董事长张汉乐先生就住在这个县城内。这是一家由他直接投资创办的民营医院。

最近一段时间,他不断地看到网上传来消息,从2019年12月29日,武汉金银潭医院收治4例华南海鮮市场集中发生的肺炎病例入院开始,这种不明发热病例就越来越多。12月30日,武汉卫健委开始统计病例。

凭着他2003年在县人民医院担任董事长、党委书记期间亲自参加抗击非典的经验,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次疫情似乎更加不同寻常。从1月12日开始,他就不断地在朋友圈发信息,提醒他所熟悉的人,要关注这次疫情。1月15日,张汉乐亲自主持召开医院各相关部门会议,要求赶在春节物流关闭前完成相关医疗防护物资储备。

1月20日,中国工程院士钟南山在武汉,通过对病毒疫情进行详细研究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疫情“人传人”。与此同时,武汉已有十五名医务人员在治疗肺炎患者时被感染的消息也被爆出。于是,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像一颗威力巨大的导弹爆开了。

同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对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此后,短短几天时间,武汉的肺炎病毒疫情迅速猛增,患者就达到一千多例,并开始向全国蔓延。一时间,人们的心都降到了冰点。1月23日凌晨2点,武汉宣布封城。

远在千里之外的江苏沭阳,天气也阴森森的,看不到阳光。接下来要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

从1月24日,大年三十,张汉乐并没有像往年那样放假回家欢度春节,从早上开始,他就坐在办公室的窗户前,眼睛紧紧盯着太阳的方向。他本想通知大家开会,可是考虑到过节的气氛和大家情绪,不想让大家过分紧张。

1月26日上午10点,他通知办公室,迅速召集医院中层以上管理人员会议。会议主要内容:迅速启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别成立了以院长和分管副院长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急诊抢救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配备好应急抢救设备二套,一套为急诊抢救器械、药物,如氧气袋、呼吸机、气管插管、额温枪,急救药品等,一套为抢救床、应急灯、帐篷、胶靴等。要求参与急救的值班医生、护士、驾驶员必须熟记应急处理程序,所有人员在春节和疫情期间必须保持通讯畅通,24小时待命,接到通知后5-10分钟必须赶到现场。

为了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1月28日,张汉乐再次召开中层以上人员会议,传达上级相关疫情防控的指示和要求。根据他的提议,由医务科和护理部牵头,各后勤科室密切配合,把全体医护人员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作为应急队,由全体医护人员自愿报名,随时准备等候上级卫生健康部门的召唤,作为抗疫医疗队,随时奔赴一线参加抗疫。对这部分人,一方面组织进行专门的感控学习,一方面在院内参加发热门诊应急值班。为了体现人文关怀,张汉乐董事长特别规定:所有报名者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员不能报名,是独生子女的不能报名,怀孕和哺乳期的人员不能报名。第二梯队作为常规队,负责医院正常上班、值班,为在医院正常就诊的患者提供医疗、康复和养老服务,维持医院正常运转。第三梯队为医疗服务队,深入社区、学校、工厂,为疫情期间坚守岗位的社区工作者、警察、保安人员、环卫工人等保驾护航,无偿为他们测量体温,同时送去口罩、消毒液等物品。

1月31日,沭阳协和医院的汤宜坚、魏宗起、杨伟、王桂梅被紧急抽调到县二院医学观察点,参加一线抗疫工作。

最美的逆行者

2020年2月2日深夜1:30,睡梦中的夏晓芳,突然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

“喂,是夏晓芳吗?我是医院的庄娜,我们刚刚接到市卫建委电话,告知你准备参加江苏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请问你有没有特殊情况,可以参加吗?”

“我没有问题,可以参加。”

“那好,如果没有问题,请于明天早上7点准时出发,到市里面集中。”

“好的。”

这简短的对话,夏晓芳是那么的坚定,没有一点迟疑。这位90后出生的沭阳协和医院护士长,本科学历,主管护师。在一线磨砺多年,有着丰富的重症抢救经验。这次主动报名到“疫”线参战,这个电话,也是她自递交请战书后一直等待的时刻。

然而,当她放下电话,心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到湖北那么远的地方去执行抗疫任务,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况且这次任务还与普通的医疗出诊不同。自从报名后,她就一直在关注武汉方面的消息,网传武汉已经有多位医护人员被感染,危险时刻存在。怎么和父母说,夏晓芳一时没了主意,在屋内来回踱步,犹豫再三,最终还是敲开了父母的房门。她的父母用茫然的睡眼迷糊地看着她。“晓芳,这个时候不睡觉,你有事吗?”夏晓芳走到妈妈的床边,故作轻松地说:“爸妈,是这样的,我刚才接到单位打来电话,市卫健委安排我去武汉支援了,明天早上7点出发。”妈妈喃喃自语地说:“你要去武汉,为什么选择你去武汉?”夏晓芳抱着妈妈开玩笑说:“因为我优秀啊,你们放心,那边的条件很好,医疗防护用品很齐全,那边的医护人员也会保护我们的。”夏晓芳心里清楚,这些话都是安慰妈妈的,其实她现在对千里之外的武汉也是一无所知,所有的一切都是从网上看到的。一直沉默的爸爸,这时也在安慰妈妈:“国家让女儿去,说明国家需要,你放心,会平安回来的。”

看着女儿坚定的眼神,妈妈赶紧起身帮忙收拾行李,爸爸在一旁一个劲地抽烟。夏晓芳躺在床上,此时的她已经没有了丝毫的困意。眼睛望着天花板,在静静地等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医院这边,自从接了市卫健委的电话后,就开始忙碌起来,一边通知夏晓芳,一边开始做着出发前的准备。徐晓燕院长亲自将家里最好的密码箱拿来,所有的衣服和生活用品都是全新的。因为上级通知,湖北那边医疗防护用品特别紧张,所有前去支援湖北的医务人员的防护用品必须自带。李红卫副院长亲自带领人员,打开库房,将医院库房仅有的7套防护服全部带上,仅有的几个KN95口罩也带上,不够的,医院再想办法寄到湖北。

收拾完行李后,妈妈又在准备送行的早饭。吃早饭的时候,夏晓芳隐约看到妈妈红红的眼眶,自己眼泪也不争气地夺眶而出。草草地吃了几口,早上五点半,冬天的天还没有完全亮,夏晓芳就急着赶往医院,她知道,那里还有很多人在等候。

为了不让父母看到那离别的场景,她婉拒父母到医院送行,骑着她平时上班骑的电动自行车,义无反顾地迈出家门,她隐约地察觉到父母正站在楼上的窗前,向她挥手,可她不敢回头看,生怕看了就走不了了。

当夏晓芳赶到医院时,医院领导和同事们都已经早早地等候在大厅,庄娜主任帮她收拾行李,李红卫副院长在帮她打包防护用品,徐晓燕院长亲自给她讲解注意事项,张汉乐董事长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她,然后嘱咐道:疫情就是命令,你奔赴一线是英勇的战士,到了那里,首先要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人。你放心,我们全院就是你最坚强的后盾,等你平安归来,我再给你献花。夏晓芳表示“一定不辱使命,平安归来,请大家放心”。

2月2日上午10点,夏晓芳和宿迁市首批援鄂医疗队的其他14名成员一起准时到达市卫健委集中,宿迁市卫健委领导做了简短而有力的动员讲话,其后,全体出征人员一起举起拳头,庄严宣示:“我宣誓:发扬人道精神,敬畏生命,救死扶伤;传承医术精髓,至精至微,诊病祛疾……”随后便启程前往南京,与江苏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的其他医护人员集结,从南京禄口机场登机飞往湖北武汉。

一路上大家表情凝重,几乎没有人说话。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将会遇到什么,谁的心里都没底。

下了飞机,已是晚上8点多,在机场接待的工作人员告诉医疗队员,你们现在已经进入疫区,这里所有的物品都可能有病毒,大家不要轻易接触任何东西,自己保重。环顾整个机场空空荡荡,旅客很少,完全没有了平时热闹场面,大部分进入武汉的都是医护人员。孤独、恐惧笼罩着每一个医疗队员的心。

从机场出来,一路上没有车辆、没有行人,昏黄路灯下的暗夜显得更加凄惶。也看不到高大的建筑,此时的武汉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静和黑。在细细的雨丝中,只有队员们乘坐的大巴车在缓缓行驶。

在进入疫区以后,夏晓芳她们并没有立即投入到工作中,而是先进行为期两天的强化学习。一是要迅速了解感控相关知识,掌握诊疗方案。由于对新型冠状肺炎的认知和治疗在不断地更新,对于第4版本新型肺炎治疗方案,刚刚有所了解,紧接着又开始学习第5版本新型冠状病毒诊疗方案。为了不在工作中出现差错,对相关的知识和程序需要强行记忆。时间就是生命,疫情就是军情,来不得半点马虎。二是要做好自我防护。众所周知,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很强,传播方式很多,工作初期感控确定的传播方式主要是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但不排除粪口传播和气溶胶传播,这对于疫情防控以及一线救治工作来说是一大挑战,如何做好医务人员在救治过程中不被感染,显得极为重要。她们在专业的院感专家指导下,学习穿脱防护服,学习口罩、护目镜的使用以及生活起居、病人护理过程中的防感染和心理调节。因为这是她们生命安全的唯一保障,迫在眉睫的环境和条件不允许她们有更多的选择。为了更好地投入一线防疫工作,夏晓芳和她的姐们们忍痛剪下陪伴她们十几年的黑亮长发。

经过两天的紧张集训,夏晓芳和她的战友们立刻投入到临床工作。刚开始是在北京协和医院负责的病区协助工作,第一天值班她就遇到一个刚转来的危重患者,转来时就已经没有了意识,并且已经使用上呼吸机,夏晓芳努力克制内心的紧张,认真有序地给他检查治疗。经过一个下午的紧张抢救,虽然大家全力以赴,遗憾的是,终因病情危重,没能救治成功。看着眼前的一切,夏晓芳有点茫然。来到武汉,第一次接触新冠病人,就遇到这种情况,虽然作为一名医护人员,以前在工作中也曾无数次直面生死。但是在这特殊的时刻,仍然感到恐惧和忐忑不安。夏晓芳并没被吓到,也没有后退,为了让这些濒临死亡的生命,能够看到明天的太阳,她义无反顾地冲上去。

两天后,江苏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被分配到武汉同济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监护室。在这里,开始她们团队独立负责一个区域的救治工作,接触的都是重症患者。接手的第一个班次就是夜班,进了重症监护室,就像消防战士进入了火场,马不停蹄地紧张工作。在这个和死神殊死争夺的时刻,她们眼里只有病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把病人救活。

“第一次进入病区时,防护服、隔离衣、手套、鞋套、口罩、护目镜、面罩,裹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让我们感觉很有安全感。”夏晓芳说。可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和工作强度的加大,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强烈的缺氧感觉使她不得不利用工作空隙攥起拳头,靠在护士站工作台边,自我调节呼吸,默默地在心里给自己加油打气,努力使自己尽快适应这样紧张的工作节奏。由于防护服包裹严实,再加上来回走动,里面的衣服都湿了,护目镜上面也是一团雾气。疫情期的武汉,防护服异常紧张,换下来的防护服,又不能重复使用。为了降低感染几率和节约防护服,她们想出了很多办法,因为鞋套是简易薄款,为了减少感染几率,她们都用黄色垃圾袋再次包裹脚。为了减少如厕几率,她们只能选择少进食,每天上班前2小时,她们就开始禁饮禁食,也就是说她们每天有近10个小时禁食禁水。每次下班以后,整个人都处于一种脱水状态。不仅如此,为了减少工作中的如厕,为了减少消耗防护服,她们还在工作中第一次使用了尿不湿。

从驻地到医院,每天都是两点一线,上班、吃饭、睡觉,成了她们的全部。忙碌的时候有时连手机都没时间打开,这对于一个普通的90后来说,很难想象。但这就是事实。

随着工作的进展和对流程的熟悉,夏晓芳很快适应了这种环境下的工作,每天和上一班进行床边交接班,了解病人病情,针对病人病情以及医嘱,按时准确地给病人做相关治疗和护理,从冲厕、倒尿,到各种仪器的操作、检测,同时还要不间断地巡视病房,了解病人所需,同时满足病人合理要求,在狭小的病房空间,每个人每天的走动距离都要超过两万步甚至更多。

对于那些处在重症监护室的新冠肺炎患者,他们当中多数都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这就需要在场的医护人员的细心照料与沟通。在闲暇之余,夏晓芳会经常与他们聊天,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时开导,给予鼓励。有时还会给病人送花,送水果,送祝福语等。以尽最大努力缓解他们焦虑和恐惧。

对病情较重的患者,她会一直在他的床前守护他,鼓励他,为他加油。记得有一次,从外病区转来的一位56岁的男性患者,入院初期患者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伴高热,血氧饱和度一直在90以上。可几个小时后病人的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了80%,并出现了呼吸困难。夏晓芳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迅速为他调高吸氧流量,再给他清理完小便后,就寸步不离地守护在他的床边。说实话,当时夏晓芳也不知道病人接下来的情况会怎么样,自己内心也有一点紧张起来。但是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所负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马上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她用坚定和鼓励的眼神与患者交流,并语调缓和地说:叔叔,您别紧张,不要害怕,您现在的情况属于正常反应,别担心,我会一直陪着您的,有什么不舒服就跟我说,我帮您解决。根据您这种情况,我觉得暂时无需上无创呼吸机,您可以跟我学做深呼吸。当患者随着她的语音的指导慢慢调节呼吸,情绪也慢慢稳定下来后,表情也不再那么紧张凝重,5分钟后血氧饱和度升值92%。通过这件事,她突然觉得自己完全能够坦然面对新冠病毒。在患者的眼里,她是神圣的医护人员,是他们生的希望,只要能够勇敢地面对病毒,妥善处理,控制随时发生的病情,就一定能让患者尽量消除恐惧心理,增强配合治疗的信心。眼神、手势和声音,都是她和患者交流的重要形式。

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看到的始终是包裹着全身的防护服医护人员,大大的口罩和遮住1/3脸部的护目镜,患者通过护目镜和厚厚的口罩看到她们的眼神和听到她们的声音来分辨她们是谁,这让大家很感动。在这病毒肆虐的生死关头,患者还能如此细致入微地关注她们,这也让医患彼此拉近了距离,感觉到患者就像自己的亲人朋友,真正体会到那句“病毒无情人有情”的温暖含义。病毒是无情的,谁都不知道死亡和明天哪个先到。人是有情的,经过她们的精心救治以及病患共同努力,许多因病情恶化走向濒临死亡的患者,由危重转为轻症,最让人高兴的是能够治愈出院。在她们重症监护室第一个出院的病人是位40多岁的妇女,送她出院的时候,她情绪非常激动,眼含着热泪不断给医护人员鞠躬,感恩医护人员给了她第二次生命。患者紧拉着夏晓芳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还用手机为她们拍照和录制视频。当听说夏晓芳来自江苏的民营医院,更是赞不绝口。看到眼前的情景,夏晓芳觉得自己再苦再累再危险都值了。

因为长期接触那些一次性用品,长时间使用消毒液刺激,夏晓芳的呼吸道的反应很大,主要症状是胸闷、气促、咳嗽。有一段时间,夏晓芳因为咳嗽厉害,连吃饭喝水嗓子都疼。为了缓解她的痛苦,领导安排她做一些后勤工作,暂时不去接触患者。夏晓芳心里很难过,认为是自己工作没做好,自己的身体不争气,辜负了医院领导和大家的期望,一度产生悲观的念想。好在领导及时与她交流,打消其顾虑。稍微好转后,就又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去。

前方的夏晓芳在武汉同疫情做抗争着,后方的沭阳协和医院领导也在时刻牵挂着。自从夏晓芳驰援武汉第一天起,张汉乐董事长就将她整装出发时的照片换成了自己的微信头像,期盼着她能够早日平安归来。徐晓燕院长的微信中每天都有鼓励和牵挂她的内容。2月27日,张汉乐董事长还在院远程会诊中心,与远在武汉的夏晓芳,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她在武汉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江苏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的领队王宁队长,对夏晓芳护士长尽职尽责的优秀表现予以高度评价。

夏晓芳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诺言,她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也没有给江苏的民营医院丢脸。从2020年2月2日援鄂医疗队踏上征程,到4月12日告别武汉,她坚守奋战了71天。在这71天里,她经历了疫情从上升期、爆发期到拐点出现规律下降直到扫尾。这71天,是她挥洒汗水的71天,是她经历生死考验的71天,也是她终身难忘的71天。在江苏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领队的正确领导下,先后转战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和武汉肺科医院,累计护理150余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取得了所救治的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骄人战绩,也是中法新城院区23个医疗救援队中唯一一个没有死亡病例的救援队,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她们的光荣任务。

4月12日晚上7点30分,夏晓芳所在的宿迁援鄂医疗队15名队员平安返回家乡,在交警的护送下,缓缓驶出高速路口。在欢迎仪式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爱军,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昊到场迎接,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向平安归来的抗“疫”英雄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问候。医院董事长张汉乐、执行院长徐晓燕等参加了欢迎仪式。在医院的欢迎仪式上,张汉乐董事长也兑现了出发前的承诺,用鲜花和掌声向夏晓芳表示祝贺和感谢。

尽职的坚守者

送走了夏晓芳,医院又进入了紧张的迎战新冠疫情的备战中。一方面克服困难,服从大局,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仍然从第一梯队中抽调汤宜坚、魏宗起、周芹、杨伟、王桂梅、王晓丽等8名骨干医护专家,参与县内集中医学观察点定点收治工作。第一梯队的其他人员,一边学习,一边到发热门诊值班。

2月4日晚上7点左右,正在急诊科值班的年轻医生仲亚,接待了一位患者。该患者自称姓陈,是个大巴车驾驶员,主诉胸闷,不发热,自称无湖北旅居史。仲亚为他做了听诊和心电图,未发现心脏异常。这立即引起训练有素的仲医生警觉,亲自带他到CT检查室,并帮助值班的侯春医生为其做相关检查。半个小时后,CT检查提示为“两肺炎症”,医生初步诊断为新冠肺炎的疑似患者。

值班医生赶紧向院领导和县卫生疾控主管部门汇报。县卫生疾控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迅速采取一级响应,将患者转至沭阳县救治点就诊。

2月5日,宿迁市疾控中心采样检测患者咽拭子呈阳性。2月6日,经市级医疗救治专家组确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根据后来的统计,在整个疫情期间,沭阳协和医院发现的这位患者,是沭阳发现的首例新冠肺炎患者,也是沭阳唯一的一例新冠患者。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发现及时,加之当地政府和疾控部门的高度重视,在随后的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中,所有人员都没有被感染。为此,当地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对沭阳协和医院的高度负责给予充分肯定。

疫情期间,为了防止交叉感染,保护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许多公立医院都暂停了血透服务,让患者自己回家进行腹膜透析,然而,这对于重症患者来说根本不够。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保证这些血透患者在疫情期间不出问题,沭阳协和医院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加强医护人员自我防护,一方面调整医疗诊疗方案,对于那些在疫情期间不能中断的患者治疗项目,进行必要的调整,比如血液透析、肿瘤患者。在血液透析中心,他们将在疫情期间因交通停运,无法及时到医院透析的患者,集中收治到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同时取消家属陪护,由医护人员全程陪护;对于住院的血透患者,由医院免费提供适合透析病人进食的三餐饮食。

整个抗疫期间,沭阳协和医院血透室每天人满为患,这里共有14位医护人员, 25台机器,每周有100多位病人接受透析治疗,雷打不动的一周2-3次透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血透患者们身体里水钠一旦潴留,会严重影响心脏功能,电解质紊乱血钾过高甚至会要了血透者的性命。只要透析病人不放假,血透室护士就不放假!在疫情中坚持,在坚持中尽责。这不仅是他们的口号,更是他们的行动。

因为工作环境较为封闭,血液透析护士一直不为许多人所了解。她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特殊病人。血透护士不仅需要照顾病人,还要和机器打交道,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防止交叉感染更是重中之重,这不仅要求更加扎实的专业基础,专科培训,还要具备机器操作的能力,工作强度之大,有时都难以想象。有人将血透护士戏称为血透卫士,真是名副其实。一位患者,偷偷地在血透室的墙上,用彩色的纸写下了这样的一首小诗:

假如没有你,

这美好的明天该如何继续,

每一次4小时的透析是我和你的红色约会,

是你给我生命的洗礼,插上重生的翅膀,

感恩让我在人世间遇见了你。

最强的志愿者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天气寒冷,人心温暖。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沭阳社会各界和各种民间组织纷纷行动起来,加入到抗疫大军之中。

在沭阳县青伊湖镇蔷薇村承包种植“上海青”蔬菜的本村村民李华平、李华忠两兄弟从网上得知,疫区湖北武汉市场蔬菜短缺,急需支援。哥俩经过商议,决定以他们承包的“上海青”蔬菜基地为依托,从2月7日起,暂停与刚刚开拓的常州市场合作,把每天运往常州销售的20000斤“上海青”全部捐赠给湖北,直到疫情结束。

当计划付诸实施时,他们遇到了困难,疫情期间村民都实行了居家隔离,收菜、搬运等都需要人手,一时间找不到那么多人来帮忙,他们有点着急。在得知“蔬菜兄弟”的善举后,当地的镇村干部来纷纷到基地帮忙。蔷薇村支部书记章勇更是24小时驻扎在蔬菜基地,他说别的村都是保障人安全,蔷薇村不但保障人安全,还要保障菜安全。

村民也成了志愿者。每天清晨的蔬菜大棚里,10多位村民将一棵棵成熟的“上海青”收割,细致挑拣后,打包成30斤左右的标准包,再用电瓶车运送到广场上等待装车。

收菜的问题解决了,可运输又遇到了难题,因为他们没有专门的车辆,也没有专门的司机。李华平找到了位于江苏百盟物流园的百盟物流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仲兆权当即表示,全力支持。可当他听完李华平的完整诉求后,一下子又犯了难。“我以为就是送个一趟两趟,没想到要天天送。而且,现在是疫情期间,我每派过去一个驾驶员,回来就得隔离14天,我们这一共就30多位驾驶员,如果有一个人感染,我这整个公司和车辆都要受到影响。”

情急之下,李华平又向沭阳协和医院的董事长张汉乐求助,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在沭阳,协和作为一家民营医院,虽然医院的规模和业务量并不是最大的,但是董事长张汉乐先生热心公益事业却是有口皆碑。在接到李华平的求助后,张汉乐当即拍板,派遣由12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抗“疫”医疗服务队,全力为蔷薇村和百盟物流园执行收菜和运输任务的村民和驾驶员提供无偿的医疗服务。对所有参与运输任务的驾驶员进行出发前的体检,并为他们准备了两份大礼包:一份是生活用品。因为疫情期间,道路上包括服务区的餐饮店都关门,所以,医院特别为他们准备了方便面、红牛饮料、火腿肠、洗漱用品等。另一份是医疗防护用品,包括医用口罩、鞋套、帽子、手套、体温计、免洗消毒液、棉签、感冒发热的药品等。回来以后及时送到集中隔离点进行医学观察。

从2月8日开始,“蔬菜兄弟”坚持每天送菜20000斤。后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湖北蔬菜供应紧张局面有所缓解,兄弟俩调整捐赠方案,由原来的早晨割菜晚上发车,改为间隔两天发车。大棚的蔬菜割完了,“蔬菜兄弟”就自己花钱向周边的村民购买。整个疫情期间,37趟来回,累计数万公里行程,最辛苦是负责送菜的货车司机,但是他们没有一个叫苦叫累。

“蔷薇村”,一个飘着芳香的名字。在疫情期间,频上热搜。短短的一个多月,74万斤蔬菜,让人真正见识了什么叫做“小村大爱”;一条视频,数百万人点赞,让人见识了什么叫做真正的网红。疫情中的蔷薇村,被中国网民亲切地称之为中国抗疫“第一村”。李华忠、李华平兄弟被评为“江苏最美抗疫先锋”也是实至名归。

而在抗疫“第一村”的背后,有着“大爱协和”的支撑!

在沭阳协和医院,这支由12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抗“疫”医疗队,除了积极支援蔷薇村和百盟物流公司帮助向疫区运送蔬菜外,还积极活跃在沭阳的大街小巷。据统计,疫情期间,这支医疗队累计为62个基层抗疫一线岗位工作人员提供无偿的医疗服务。

从2月10日开始,沭阳的各个企业相继进入复工复产阶段,医疗服务队也进入了更加繁忙的时期。助力复工复产人员体检,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也成了医疗服务队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做好复工复产体检工作,他们主动与企业对接,帮助制定体检方案,除了进行核酸检测外,重点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肺部听诊、血常规、胸部CT检查、体温、呼吸道症状体征查询等多项检查。

从3月30日开始,根据当地教育部门的安排,部分学校的高三、初三年级学生进入开学时期。医疗服务队及时跟进,主动作为,委派部分医务人员到相关学校担任健康副校长,为3000余名师生测量体温,提供健康咨询服务,指导学校开展健康防疫工作。

在全民抗击疫情初期,有部分自媒体,在网上发出“举国抗击疫情的都是公立医院,那些民营私人医院去哪儿了”的诘问。然而事实证明,这种诘问毫无根据,甚至荒诞。本次抗击疫情战斗中,民营医疗机构虽然处于医疗资源相对较弱、社会信任度相对较低的不利处境,但它们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据中国非公医疗机构协会统计,截至2020年02月27日,全国已有共593家民营医疗机构投入抗疫一线(数据来源于国家发改委网站),累计收治确诊病例2111人,疑似病例1627人,治愈出院1112人,累计派遣244个医疗队,共3860名医务人员,累计捐款837845只口罩,护目镜41500副、防护衣21131件、现金及其他用品若干;特别是白求恩基金会组织的“血液透析医疗队”的集结号吹响时,在召集令发出后24小时内就收到全国3000多条报名信息,热血沸腾的血透人凝聚在一起,与全国千千万万个医务人员一起,为了捍卫人民健康,冒着生命危险向前线冲锋!一份份网络请战书,虽然没有血红手印,但依然感受到满屏深情,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是民营机构的英勇战士,通过自己的方式时刻准备着等待号召!

在江苏宿迁,民营医疗机构更是占据95%以上的份额,在抗疫情的过程中,民营医院更是成了主力军,其中沭阳协和医院就是典型代表。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疫情之下,没有公立民营之分,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白衣天使。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我们医院责无旁贷,义无反顾。”张汉乐董事长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抗议期间,沭阳协和医院共投入资金600余万元,有260多名医护人员主动请战到“疫”线工作。

在冰冷的寒冬,有一片温暖的阳光,是令人欣慰的,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有一群来自民营医院的白衣天使,是令人鼓舞的。我们坚信,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民营医疗机构在疫情面前不仅想担当、敢担当,并已经在尽全力接受全国人民的大考验,全国民营医疗机构与全国人民一样有信心和勇气,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期待疫情过后祖国大地春暖花开,更希望民营医疗机构也能够迎来自身发展的春天,一定会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引领下,实现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的绚丽梦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