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文坛的“保安三剑客”
王其成
1993年3月,风华正茂的范金华、陈法玉、孟献国在保安的一片鲜花盛开的桃园里留下了青春的身影。当时他们不会想到,30年后三人会共同成长为宿迁文坛的“保安三剑客”。
范金华是中国作协会员、宿迁市散文学会会长,曾任宿迁市作协副主席、宿豫区作协主席;陈法玉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二级,曾任宿迁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宿迁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孟献国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江苏、河南、陕西三省作协会员,现任宿迁市作协主席。这三人的身份和成就,被文朋师友们称之为“三剑客”可谓实至名归。“保安”何意?保安是宿迁市宿豫区的一个偏远乡镇,位于宿豫东北岗,东与沭阳县悦来、刘集两乡镇接壤。他们三位30年前同时在保安乡政府工作,从那里起步走上文学道路,大家感叹一个小乡镇出了三位作家,遂不约而同地呼之为“保安三剑客”。
乡村土地播下文学的种子
从宿迁市区沿324省道向东行驶30公里,左拐进入晓仰线继续向北行驶7公里就到保安了。现在的保安已不复是乡的建制,2021年3月宿迁市区划调整,将保安乡并入来龙镇。虽然失去了乡镇的地位,但道路宽阔,交通便利,屋舍俨然,与30年前相比条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仅有一条与二干渠平行的窄窄的沙石公路将保安乡与县城相连。那时,范金华、陈法玉、孟献国同时任职于保安乡政府,范金华任宣传科长,陈法玉任组织科长,孟献国是财政所长。范金华、陈法玉年龄相仿,孟献国略小几岁,工作之余他们读书、吟诗,晚饭后到田埂、麦畦散步聊天,交换读书心得,畅谈文学梦想,不知不觉在那片乡村土地上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文艺青年的文学梦常常是从诗歌开始的,范金华也不例外。年轻时帅气潇洒的范金华一度痴迷于诗歌,用诗歌把自己熏染得意境悠远。在农村工作,接触乡下女人多,这些女人便走进了范金华的诗句里:乡下的女人/是男人树上的喜鹊/高兴时叽叽喳喳的乐……粗茶淡饭里长大的乡下女人/有时也在细针密叶里想心事/当黄昏的地平线/被如镰的月牙割断/女人就倚着炊烟/等着她的驮着太阳出门的男人。而同样被选入1998年出版的《宿迁市文学作品选》里的另一首诗《谒项羽故里》,则展示范金华成熟哲思的一面:我不因旅游而来/我是你江东父老的后裔/借你刚毅的目光/剔去今天骨中的软弱/语中的媚气。
循着诗歌的道路走下去,范金华应该可以成长为知名的诗人,但他后来接受一位编辑的建议改工散文,走出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陈法玉的诗歌也是在保安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的。1993年,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文联联合《诗刊》杂志社面向全国举行诗歌征文比赛,陈法玉创作了一首《毛泽东——一个人神兼具的英雄》参赛,一举夺得大奖。这首诗角度独特,大气磅礴,将毛泽东身上“人”和“神”的两种特质描画得形神兼备。诗人唱到:“从神坛上走下的毛泽东是人/从人群中走岀的毛泽东是神/人神结合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化境/这是造物主对人类一个最特殊的馈赠。”接着,诗人在“人”与“神”之间自如切换:“一碗红烧肉/一碟红辣椒/食尽人间烟火/毛泽东是人。一个师范生/持一把雨伞如持一道闪电/划破黑暗的夜空/唤醒新中国的黎明/毛泽东是神。”短短三十余行诗歌精辟概述了毛泽东波澜壮阔而又平易近人的精彩人生。
获奖是一件高兴的事,但去西安领奖陈法玉却犯难了,拿不出路费呀。孟献国了解情况后主动向领导汇报,经批准先从财政所支取;载誉归来后,孟所长又说服领导可以按规定作出差处理。
陈法玉的诗在市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孟献国曾在多个场合朗诵这首诗,雄浑大气的朗诵获得如潮好评。尽管每次他都要交代诗作者陈法玉,但很多人只记住了朗诵者,而把创作者忘了,一位老先生曾等候在台下,等孟献国朗诵结束激动地上前握着他的手,含泪说道,你这诗写的太好了。对此情景,陈法玉当然毫不在意。
保安三剑客在保安乡还因为文学闹了一次乌龙。那是1993年的事,一次范金华、陈法玉、孟献国三人饭后在乡政府大院散步,在一个角落看到一株盛开着满枝白花的植物,那花朵其状如盘,洁白无暇,甚是好看。孟献国脱口而出:“好美的琼花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第二天,陈法玉就将一篇题为《琼花何止扬州有》的文稿递到孟献国手里。不久这篇散文在《宿迁市报》副刊发表。一篇短文竟引来十里八乡的花卉爱好者纷至沓来,争相观赏保安乡政府的“琼花奇观”,连市委副书记也在一个周末专程驱车来到保安乡看“琼花”,亲眼目睹后哈哈大笑,这哪是什么珍贵的琼花呀,就是一棵普通的野胡萝卜花。
精耕细作各自收获丰硕的文学果实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三人相继调出保安乡政府。范金华先后任县水利局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最后在区委农工办主任科员退休;陈法玉从县级市市委办综合科长调新成立的地级市政府办,任市政府机关党委书记、经信委副主任等职,后从市社科联副主席任上退休;孟献国经过十年财政、二十年招商,从市商务局副局长调任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
无论职位怎么变化,他们对文学的初衷不变。通过三十多年的努力,他们的人生仓廪中收藏了许多值得骄傲的文学硕果。
范金华的文学成就突出表现在散文创作上。2002年,第一部散文集《笑看春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其后又相继出版了散文集《城市的夜色》《郎行千里》《范金华散文选》《梨园小憩》,长篇纪实抗日题材小说《日落峰山》(合著);近年来,还在《北京文学》《文艺报》《散文百家》《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了《母亲的油纸伞》《养兰者说》等作品。随笔《相遇杉荷园》被中华书局主办的《中华活页文选·初三年级》版2018年4期转载,并选入“现代文备考专号”。2021年、2022年入选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检测试题。部分散文作品入选安徽教育出版社选编的《中考热点作家美文精粹·山就这么高》出版发行。先后获中国散文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第五届“漂母杯”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优秀奖、第九届江苏文学评论奖、江苏省第三届‘中国人寿杯’十佳优秀文化老人奖、宿迁市第二届金鼎文学艺术奖等。
除了个人创作硕果累累,范金华还积极为培养文学新人作出无私的奉献。2014年任宿迁市作协副主席和宿豫区作协主席期间,范金华创办了内刊《宿豫文艺》,为本地作者提供文学作品发表阵地;2017年发起成立宿迁市散文学会,并创办会刊《骆马湖文学》(后改为《骆马湖》),同时倡导设立由宿迁市文联牵头、市散文学会主办的“宿迁市‘铭和杯’骆马湖文学奖”,在市域范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陈法玉是个多面手,他诗歌、散文、小说、影视、歌词、戏剧、晚会主持词、报告文学、文艺评论、方志地情、社科论文都写,只要是码字的活儿他都喜爱,且都取得不菲的成绩。最初的文学之路也是从诗歌起步,《毛泽东——一个人神兼具的英雄》获奖给了他很大的鼓舞,随后在《诗刊》《星星》《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安徽文学》等报刊发表了数十首诗作,2013年结集《生命现象》出版。戏剧创作方面,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作品赴淮阴参加地区文艺调演,2022年大型话剧《运河儿女》被搬上舞台,剧本获华东六省一市剧作奖励。小说、散文都有大量作品在各级报刊发表。
2012年担任宿迁市首届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后,陈法玉一度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学评论创作上,先后在《扬子江文学评论》《江苏文艺评论与研究》《浙江文艺评论》《语言文学前沿》《中国艺术报》等报刊发表文艺评论数十篇,2015年结集出版评论集《三年间——陈法玉文艺评论作品选》;其后,还出版了《宿迁文艺评述》《宿迁语言艺术》两部专著,并先后三次获得江苏文学评论奖、江苏紫金文艺评论奖、《人民文学》杂志新作短评奖,两次获得宿迁市金鼎文学艺术奖。2019年,陈法玉观看了江苏省京剧院根据毕飞宇同名小说改编的京剧《青衣》后,很快就写成评论《删繁就简三秋树——评现代京剧<青衣>从文学到戏剧的改编》,不久该文就在核心期刊《戏剧文学》发表,并因此获邀参加中国戏曲艺术研究所在江西赣州举行的张曼君导演艺术研讨会。
孟献国走上文学创道路有点类似于好汉上梁山,有人称其为宿迁文坛一匹黑马,他虽然深受范金华、陈法玉的影响,对文学早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但他一直在“厚积”,迟迟不肯动手,只是在通讯报道或社科类文章方面徘徊。调任宿迁经开区招商局长、管委会副主任后,特别是历时五年、历经波折,成功引进中国食品饮料企业的翘楚娃哈哈落户宿迁,因此被宿迁市委、市政府授予“建市十周年十大功臣”称号,这才让他感觉到这些丰富多彩的招商题材不进入当代文学书写是一个缺憾。在范金华、陈法玉的一再鼓励下,孟献国终于厚积而勃发,于是纪实文学作品《传琦娃哈哈》横空出世,由中国商务出版社出版,孟献国也凭此加入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
2018至2021年,孟献国被派往西安驻点招商,这三年孟献国完成了文学的自觉和转型,其内心身份彻底由“商”人转变为文人。三秦大地是文学的沃土,孟献国将心灵的触须深扎于此,招商之余谒柳青墓园,访路遥故居,读陈忠实,听贾平凹,巧遇路遥师友曹谷溪。从此,孟献国进入“左手招商右手创作”模式,三年之后,招商成绩斐然,文学成果亦丰,连续推出《偶遇曹谷溪》《玉祥门随想》《朱瑞的文学情怀》《假如项羽过江东》等优秀散文,一部散发着西部气息的散文集《阅读秦岭》脱胎而出。随后短篇小说《招商客》、中篇小说《洋河湾》先后在省级文学期刊《奔流》发表,2022年底中短篇小说集《洋河湾》出版。著名文学评论家汪政对孟献国挖掘自己人生阅历的创作方向表示赞同,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春雷也对孟献国的成功文学转型表示认可。2022年8月29日,在宿迁市作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孟献国当选为宿迁市作协第六届理事会主席,从招商局长到作协主席,就此华丽转身,本身就具有传奇与文学性,一时成为宿迁文坛佳话。
人的结构相互支撑
自古文人相轻,“保安三剑客”却文人相亲。三十多年来他们一直相互鼓励、相互支撑、过从甚密,公园里他们并肩散步,酒桌上他们推杯换盏,生活中他们相互照顾,更主要的是在文学上他们携手并进。
陈法玉擅长文学评论,他通过评论总结和挖掘两位好友的创作精华。在媒体上发表的《刍谈范金华文学创作实践及其文学组织活动》一文,系统总结了范金华的文学成就和对宿迁文学组织的贡献;发表于《江苏作家》《奔流》等刊物的《用文学凝固时代大潮中的一朵浪花——评孟献国短篇小说<招商客>》和《把最好的人生体验变成最好的文学体验》,对孟献国由招商实践到招商文学的升华给予了高度评价。
范金华发表在中国作家网《宿豫文艺》版的《走不出的故乡》和发表在《连云港文学》的《读孟献国中短篇小说集<洋河湾>印象》,从形象塑造、细节描写、精神境界等方面解读孟献国的小说创作。这些见解独到、鞭辟入里的评论,无疑会对孟献国的文学创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孟献国在发表于《宿迁晚报》的《亦师亦友陈法玉》一文中,深情回顾了他与陈法玉、范金华的三十年来的深情厚谊,描述了一路走来始终相伴的文学情愫,读来让人感动。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帮助是事业上的帮助,最珍贵的情感是历久弥坚的友情。孟献国当选宿迁市第六届作协主席时,范金华、陈法玉同时被聘为作协顾问。2023年3月1日,省作协举办的孟献国小说集《洋河湾》研讨会,“三剑客”又在洋河同框。对比“保安三剑客”30年前后的同框照片,所有了解内情的人都禁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正所谓:当年桃园三兄弟,同为文学道中人;三十年后再同框,已是文坛“三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