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宿豫文艺》的头像

《宿豫文艺》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2407/29
分享

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解读西楚霸王项羽的战斗精神

丁厚银

在电视剧《亮剑》中,主人公李云龙在军事学院的毕业论文中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方的剑下,也虽败犹荣。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都要敢于亮剑。这是何等的气魄,凛然、决绝、快意。

忽然想到,在两千多年前的楚汉战场上,一位年轻的武士,在残血夕阳中,手执长剑,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奋勇搏杀,毫不畏惧,他就是项羽,古代剑客中最杰出的代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将其奉为英雄。

自会稽起兵,一把长剑,高高举起,睥睨天下,凭着一腔热血,南征北战,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短短八年时间,不仅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更是让自己成为顶天立地的西楚霸王。一路走来,面对强大的秦王帝国,他义无反顾,勇往直前,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汉军,他更是敢于亮剑,冲锋陷阵,纵使身陷重围,他也毫不畏惧,以一当百,虽死犹荣。清朝的知名学者李晚芳曾经给予他“羽之勇武,千古无二”的高度评价,当之无愧。

项羽用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敢打敢拼的战斗意志不仅成就了他自己的一生,更是成为我们反抗封建压迫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强大动力,成为中华民族负重拼搏,自立、自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起兵反秦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于楚国贵族家庭,祖父项燕为楚国大将。项羽九岁(公元前223年)时,秦将王翦率兵六十万伐楚,祖父楚将项燕战死沙场,楚国也被秦国所灭。从此,年幼的项羽跟随叔父项梁四处漂泊,饱尝世态炎凉,国破家亡之痛在年幼的项羽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发誓要替祖父报仇。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拉开了推翻秦王朝暴政的序幕,项羽和叔父项梁随即在会稽(今江苏吴中)起兵。公元前208年,带领8000子弟兵,从会稽出发,渡过长江、淮河后一路过关斩将,到达薛县(今山东滕州市)时,队伍已壮大到十多万人。公元前207年,项梁在攻打定陶的过程中,由于轻敌而败,被秦将章邯击杀。

项梁死后,楚怀王下令将都城迁往彭城,章邯则乘机引军北渡黄河,围攻赵国。赵王命张耳、陈馀率军抵抗,不敌秦军,败走巨鹿,章邯遂率领王离、涉间共四十万围攻巨鹿。

巨鹿城危在旦夕,赵王歇向各路诸侯求救。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率兵救援,但主将宋义在途中按兵不动,准备坐山观虎斗,滞留46天不前。项羽祖父、叔父都死于秦人之手,报仇心切,屡次劝谏无效后,一不做,二不休!在早上进见时假借怀王名义诛杀了宋义,自己做了统帅并立即向巨鹿挺进。

项羽到达巨鹿后,面对秦军章邯、王离四十万大军,先派英布,蒲将军带二万人马攻击秦军运粮甬道,切断王离军队的粮草供应。章邯得知甬道被断,立刻带军援救,不想正中项羽之计。此时,项羽亲率三万大军,渡过漳水后,下令沉掉全部船只,烧掉营帐,只带3天的干粮。

背水一战的楚军,在项羽的带领下,以一当十,奋勇冲杀,曾经不可一世的大秦军团被打得落花流水,章邯被迫撤退至棘原,致使王离围攻巨鹿的二十万大军成了孤军,深陷张耳、陈馀、英布和项羽的包围之中,加上军粮被断,军心涣散,陷入混乱。王离虽然连续组织了多次反击,但都被项羽打败,最终兵败被活捉,副将苏角被杀,涉间不肯投降引火自焚。此后,项羽又用了半年时间瓦解逼降了章邯的二十万大军。至此巨鹿之战完美收官。

这场极具战略意义的大战,不仅消灭了秦军主力,为秦王朝的灭亡扫清了障碍,更是让年仅二十六岁的项羽一战成名,创造了以区区五万军队先是击败王离二十万秦军,后又逼降章邯二十万秦军的军事神话。可谓是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这场战斗,从其对手来说,秦王朝能够横扫千军,统一六国,其军队的战斗力绝非浪得虚名,况且秦朝主将章邯也是赫赫有名的上将军,秦帝国精锐的长城军团其战斗力更是不容小觑,最终却败在声望远不及叔父项梁的项羽手下,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再从楚军来看,这次战役还是项羽当上将军后打的第一次大仗,并没有任何的实战经验,但战斗的结果却出人意外,不仅彰显了项羽强悍的战斗力,更是展示了项羽超强的军事指挥才能。纵观整个战斗过程,先是项羽凭借敏锐的战场嗅觉,采用调虎离山的计策,成功地将章邯和王离调开,为接下来的分割包围创造条件;后又坚决果断地直击最薄弱的甬道,切断王离军队的粮草供应,使王离军队不战自乱;紧接着采用破釜沉舟的方式,激发了楚军的士气和战斗力,成功地变被动为主动,将被包围变成反包围,先吃掉王离的二十万大军;最终又采用攻心之计,收降了章邯的二十万秦军。像这样的战绩,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武将能够超越,由此就可以看出他自身能力,以及在军事上的天赋。此战过后,项羽一举成为各路诸侯军的领袖,成为名副其实的上将军。

二、楚汉之争

巨鹿之战后,项羽率四十万诸侯军向关中挺进,刘邦则听取张良建议,从咸阳撤出,驻军灞上。项羽进入咸阳后,引兵屠戮咸阳,杀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封楚怀王为义帝并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城为彭城。封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等十八个诸侯王。

公元前206年(汉元年)八月,刚分封不多久,田荣、陈馀等人以项羽分封不公为由,分别在齐、赵两地反叛。项羽率兵北上伐田荣,而刘邦先入咸阳,按约应为关中王,奈何实力不济,只能暂时屈尊川蜀穷山沟。他趁项羽平叛齐、赵之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拜韩信为大将,夺回关中。随后刘邦出函谷,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在洛阳联合塞五王出兵伐楚,还定三秦,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从而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公元前205年(汉二年)冬,刘邦率领五路诸侯兵马五十六万,出川后,连续攻下魏、赵、齐三国,向东攻打楚国,并占领彭城。而此时悍将英布也背叛了项羽,可以说楚军是雪上加霜。为了避免被南北夹击,项羽铤而走险,留部将继续攻齐,自己亲率精骑三万疾驰南下,去救援彭城。由于项羽此前在齐地,且东面仍是项羽的地盘,所以刘邦把主要兵力放在了彭城以东、以北,而对西面、南面则没有太在意。项羽则在黎明时分运动到汉军大营侧翼,在胡陵至萧县采取包围闪击的战术。天亮后,楚军开始向汉军发起了全面进攻,汉军面对项羽的突然袭击,准备不足,一时间陷入混乱之中,毫无招架之力。至中午时分,汉军被项羽于彭城近郊斩杀10余万人。刘邦大败,项羽从后追击,汉兵在谷、泗二水又被歼十余万。一直追到灵璧以东的睢水,此时的汉军乱作一团,慌不择路,被踩踏、溺死又十万余众,一时间将河道堵塞。汉王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主力几乎被全歼。最后,仅带着十余名骑兵突围而逃。其父、其妻均被楚军俘获。

彭城之战,开辟了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独立运用骑兵歼灭步兵的先河,也是项羽超强的战斗力以及天才的军事指挥能力的集中体现,在战场局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调整战略,迅速找到对方弱点,采取瞒天过海的长距离闪电奔袭,机动性强,灵活性高,轻骑袭营,闪电进攻,直击指挥中枢等等,用气势扰乱敌人阵脚,造成刘邦的部队自乱阵脚,溃不成军。

此战在中国军事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也为此后的中国骑兵独立作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自此以后,刘邦也开始重视并组建骑兵参与作战,史记灌婴列传记载:“楚骑来众,”而后刘邦招揽旧秦骑兵组成独立骑兵军团,任命灌婴指挥。汉朝建立后,刘邦还把骑兵作为追击匈奴的主力。

另外,项羽在彭城之战中所运用的闪电战术,也是一个亮点,在冷兵器时代,项羽以区区三万骑兵,发动突然袭击,仅仅用了半天时间,就把刘邦的五十六万军队杀得丢盔卸甲,可谓空前绝后。这种战术在其后的二千多年里也被许多的军事专家在各类军事战斗中广泛采用,如1939年9月,希特勒利用现代化的飞机、坦克采用闪电战,用1个月时间占领波兰,其后又用1天征服丹麦,5天征服荷兰,18天征服比利时等等。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陈锡联团夜袭日军阳明堡机场,彻底打乱了日军在山西的军事部署。另外,1947年3月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三纵在韩先楚的指挥下,步行夜袭威远堡等。但所有这些,无论是从装备、歼敌人数、奔袭距离、实际效果等都无法和项羽的彭城之战相比。

三、垓下悲歌

彭城之战后,项羽和刘邦在荥阳、成皋一带展开长达两年多的拉锯战,双方在广武形成对峙状态。公元前203(汉四年)8月,项羽邀刘邦对决,但刘邦却以“吾宁斗智,不能斗力”推脱。其后,刘邦为了尽快迎回刘太公和吕雉等人,一面暗中派人袭扰楚军,并断其粮草。一面派人向项羽求和。此时,项羽也急于摆脱眼前兵力和粮草匮乏的困境,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项羽将刘邦的父亲、妻子交还刘邦,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以东归项羽,以西归刘邦。

公元前203(汉四年)年9月,鸿沟和议后,项羽按约领兵东撤,刘邦也打算率部向西返回关中。此时,刘邦的谋士张良、陈平劝说刘邦:“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刘邦采纳了二人建议,撕毁合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公元前202年(汉五年)10月,刘邦率军追至固陵(今河南淮阳西北)时,由于韩信及彭越并未如约出兵合击楚军,结果被项羽抓住机会,突然反击,斩杀汉军两万余人。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今河南淮阳),筑起堡垒,坚守不出。

其后,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再次向大将军韩信求救。在得到韩信、彭越答应出兵后,立即指挥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逼迫楚军仓皇退兵。至11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12月,韩信、彭越、英布等与刘邦会合后,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此时汉军参战兵力已超过六十万人。

身处绝境的项羽没有放弃,面对十面埋伏,在四面楚歌声中,毅然决定带领八百多名江东子弟趁夜突围。天亮时,汉军才发觉项羽逃走,灌英奉命率五千汉军追击。一路上,项羽和汉军激战,不断损兵折将,至淮河只有一百多人追随;当被农夫误导陷入沼泽时,他身边只有二十八名骑士了。面对重重包围,项羽依然镇定自若,把将士分成四队,准备向四方出击。身先士卒杀入入汉军阵中,三进三出,如入无人之境,在斩杀数十名汉军的同时,而身边的楚军,仅仅损失两人。在乌江口,项羽拒绝乌江亭长渡江逃生的建议,将跟随他五年的乌骓马托付亭长,徒步与追来的汉军短兵相接,在斩杀汉军百余人后拔剑自刎,宁死不屈。

垓下之战,项羽面对六十万汉军,奋起抵抗,没有一点惧怕之色,血战一天仍旧没有士气低落。反观汉军,靠着六十万大军人数碾压,加上韩信后期坐镇,双方才勉强打成平手。即使到最后身上多处负伤,也没有束手就擒。虽自刎而亡,但威武不屈。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曾给予高度赞扬:“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四、深远影响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中的《史记·项羽本纪》成了记述项羽传奇一生最重要的文献资料。本纪本来是只有帝王才可归入的,但司马迁将项羽列入,并把他放在刘邦之前,足可以看出他对项羽在推翻秦王朝统治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的认可。

两千多年以来,关于项羽一生的功过评价和争论一直在延续,从未有间断。从王侯将相到普通百姓,从史学家到文学家,从政治家到军事家,既有正面肯定,也有负面评价,更有警示和借鉴。无论是同时期的刘邦、韩信等还是其后的历代帝王,都没有如此的引人注目。

古往今来,人们赞美、肯定项羽,大多是出于对他敢打敢拼的战斗精神的敬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经朝代更替、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但能有几个如项羽一般的力拔山、气盖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曾记否?当年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石破天惊!“巨鹿之战怒斩宋义,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大破秦兵二十余万,各路诸侯辕门低首,叩关如秦,自号西楚霸王,封赏天下”,何其壮哉!

项羽的一生中,与对手正面交锋,七十余次鏖战,几无败绩;曾创造多项纪录,有的至今无人能破,比如 “ 力能扛鼎 ” 的霸气,更是让世人望尘莫及,他所创造的这项记录,在中国历史上飘忽了两千多年,至今都无人能打破,即便是现代社会的人也同样是望尘莫及的一种存在。

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十大以少胜多的战役中,项羽就独占了两个。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以五万胜了秦军四十万,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受降二十万秦军的睿智,很难想象是一个年仅二十六岁初次单独领兵打仗的将领而为。而在彭城之战中,则令人更加震撼的是,在战局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京能以区区三万精骑半天之内就打败了刘邦的五十六万军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骑兵重兵集团大规模歼灭步兵集团的经典战例。

作为战场对手,曾经的项羽部下,后投靠刘邦,靠着“多多益善”带兵的韩信曾评说项羽是匹夫之勇,其实这是天大的谬误。从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的过程和效果可以看出,堪称战神的项羽,不仅作战勇猛,在战略战术的运用上同样值得称道。在巨鹿之战中,面对数倍于己的秦军,采用了快攻和激将的作战方法,集中所有兵力直接攻击秦军的甬道,通过断秦军的粮道,从而能够使秦军军心涣散,然后对秦军采取各个击破,取得显著效果。不仅作战勇猛、具有超凡勇气与气魄,而且拥有超凡自信,善于出奇制胜。

梁启超在《中国武士道》中说:“项王为不世出之英物,至今百世后,妇人孺子,犹能道之……若其以新造乌合之军,抗积威之秦,以救濒亡之赵,可谓义侠耶?不忍于人民之苦战,而欲与汉王决斗,可不谓仁勇耶?垓下末路,不肯渡江,而云无面目以见父老,此乃真武士之面目也。”这是对项羽尚武精神的高度概括和赞美。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顽强斗争精神的伟大民族。在长期斗争中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传统和文化,从威武不能屈,到粉身碎骨浑不怕,再到具有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种深入骨髓的血性和斗争精神早已深深地融入到中华民族品格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面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和侵略,敢于亮剑,英勇斗争;面对政治和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敢于动真碰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敢试敢闯,善作善成。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战胜一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就一定能为伟大奋斗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