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宿豫文艺》的头像

《宿豫文艺》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2407/29
分享

浅吟低唱皆绕梁

浅吟低唱皆绕梁

陈法玉

张允乐先生是个文章大家!

说这话,不是因为我对先生的私爱。讲起来,私爱真是有的。他是我的小学老师,又是我职场的引路人,他还和我母亲同辈分,私下里我一直称呼“大舅”。然而,认为他是个文章大家,最主要的还是从他的学识、他的才情、他的文章平心而论得来的。他三十岁前,就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散文《题宿迁》,写下洛阳纸贵的《春在神州心里头》,并被收录《江苏建国三十年优秀散文选》一书。同时,还在《新华日报》《江苏文艺》(今《雨花》杂志一度名)等报刊发表多篇报告文学和散文作品。后来,张允乐先生担任地方各级领导职务忙于政务,不得不暂时搁置文学。但是,他对文学一直系怀于心。这不,十多年前甫一退休,便即刻重拾文学之笔,只争朝夕地写出了大量辞赋、散文作品。张老师将积累的近百篇作品汇辑成卷《浅吟低唱》,实是可喜可贺之事!

特殊年代,“读书无用论”充斥社会、充斥校园,学生上学不是割草、拾粪,就是学工、学        农,在教室上课,多是学生吵吵闹闹,老师不闻不问。然而,张老师的语文课,却能让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得津津有味,下课铃声响了还觉得意犹未尽。记得在上课时候,他总是给我们分享他最近读的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岛女民兵》《艳阳天》《金光大道》《西沙之战》……记得他上课时总是站在讲桌后面,两肘伸直手掌反向朝里,滔滔不绝地给同学们背诵大段大段的风景描写、人物对话抑或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没见过多少世面的农村孩童,都把张老师视为天人,赞叹他超常的记忆力和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地吟诵。我从年少时就喜爱文学,与师从张老师受其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张老师做了几年民办教师后,又到公社文化站工作,专门从事文艺创作。大概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们家乡由于“旱改水”和农业学大寨大干水利,农业得到丰产丰收。这期间张老师编了一出小戏,剧名叫《难坏老保管》。50多年过去了,这个戏的剧情我依然记得:生产队水稻获得大丰收,原来准备的仓库以及芦苇编成用于囤积粮食的褶子严重不足,收获的稻谷无法存放。老保管想尽办法,最后用稻草和泥巴做成了一个个类似于大泥瓮才解决了问题。小戏热闹又充满喜庆,还体现了农村大发展、大变化的时代主题,因而获得广泛好评,到处巡演。不久张老师就调到宿迁县文化馆工作,不知与这个小戏是否有关。再后来,张老师的才能学识不断被上级发现,从文化馆到宣传部,从宣传部到县委办,再到乡镇党委书记、县委副书记、挂职苏州市长助理,等等。一路走来,顺风顺水。

我非常庆幸自己早年的文学创作能够得到张老师的指点。那时我住在离县城20公里以外的农村,一有新作,就骑着自行车到城里向张老师求教,顺便再带回一些想看的书刊。在电影《刘三姐》未恢复上映之前,我就知道了歌仙刘三姐的故事,就是缘于从张老师那里借到过《广西文学》某年的合订本,从中读到了《刘三姐》彩调剧本。每次去县城,张老师多是留我吃午饭,有时还带我去看一场日场电影。印象中,张老师带我在红旗电影院看过了戏曲艺术片《十五贯》《红楼梦》等影片。经张老师的帮助和提携,1997年我在他主持编辑的《宿迁文艺》上发表了诗歌《献给科学家的花束》。处女作的发表,极大地坚定了我业余写作的信心和决心。

张老师也是个杂家,各种文体的写作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政府公文、新闻报道、报告文学、散文辞赋、戏剧小说、诗歌随笔,无不动笔涉足,且多是优秀之作。他还是盆景制作高手,所制盆景在各种展会、比赛中屡获大奖。当然,他现在最负盛名的主要是辞赋创作。他的《韶山赋》,荣获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和《散文世界》等单位举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全国征文大赛特等奖,多次在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中华辞赋》月刊发表辞赋作品,成为中华辞赋家联合会理事、《中华辞赋报(网)》特邀副主编。宿迁英雄园广场上的碑刻《英雄赋》,也出自张老师之手!“夫英雄,昭人间之大义,振天道以正途。替生民立命,虽万难而不辞;为家国许身,纵九死亦不负。英雄矣,乃民族之脊梁,时代之风骨……”至今,其浩然大气、铿锵有力同样洋溢着英雄气概的赋文,我还能记得开头的部分。

张老师的辞赋创作,总体来说是文采飞扬,美不胜收。纵横捭阖,汪洋恣肆。引经据典,知识广博。善于发现,视角独到。张老师的辞赋作品我大都拜读过,这里只说一下《宿迁古黄河公园赋》。

我现在的住所,就在古黄河公园旁边,每天必去散步遛弯、休闲健身。然而,正所谓“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天天去古黄河公园,却对那里的景色熟视无睹,很少拿出时间去认识、去欣赏,更别说拿起笔来去记述、去赞美了。张老师则不同。他也天天去公园,却每天都能发现公园里不同的变化、不同的景致,以致还写出了一大篇美美的辞赋来!《宿迁古黄河公园赋》写出了这里的水之美、景之美、物之美、人之美,洋洋洒洒,不由你不从内心里喜欢。

“壮哉其势,美哉其物。集黄淮海之钟灵,承母亲河之禀赋,接马陵山之舆脉,连骆马湖之清流。握瑾怀玉,浩浩乎五十里水泊;堆秀叠翠,巍巍哉三千顷花木。尔乃紫气冲融,瑞风普度,松风水月,画桥烟柳。一园既成而万客纷至,景臻宿迁则名动西楚。”寥寥数言,开宗明义,简述公园来历、现状、概貌、影响,为下边分说构起承梁。紧接着,赋作从水、从花木、从木石逐一说开去。说水,说它的源流,说它的去处,说水中之鱼,说水上之舟,说水边小酌之妙趣,说水中击流之豪迈,说雨中观水喜锦丝织雾,说月下观水可附身摘星……二说花木,说园中常青与落叶搭配,花果与杂木互补。搭乔灌以张参差,缀花草而凝珠露。说四时更迭,景色各异,春赏夭夭之桃、艳艳之柳,夏赏荷花田田,蛙唱莲底,秋赏丹桂吐蕊,槭树妆红,冬赏冰河玉湖,暗香疏影。三说木石,说楼、台、亭、阁,各抱地势,尽呈佳构。说奇石临水,似马如龙,皆得自然之趣。说木楼依岸,曲桥繁复,长廊迂回,一言蔽之“流翠亭畔赏流翠,水亦流翠,木亦流翠”。文章最后,作者概括公园建成的价值和意义,是“一幅天人合一之画卷,一部沧桑厚重之史书。近之于复性正心,广之于穷理格物”。至此,唯美、壮美的宿迁古黄河公园,就这样被作者饱蘸真情地描绘出来了。

张老师已过古稀之年。当此时,笔锋仍如此健,文字仍如此美,感情仍如此充沛,实为宿迁文坛之一件幸事。我们希望张老师老当益壮,志在千里,再为家乡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宿豫区历史悠久,底蕴厚重,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地级宿迁市的母体。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这里文脉繁盛不息,优秀作家及其作品层出不穷。江山代有才人出,宿豫文学的明天会更好!

(陈法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二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