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宿豫文艺》的头像

《宿豫文艺》

内刊会员

文学评论
202408/06
分享

正是人生尽意时

“正是人生尽意时”

 ——《浅吟低唱》序

王清平

认识允乐先生是到宿迁工作以后。

他主政农口部门,我在政府办当秘书。偶有谋面,多在上下班途中,或会议前后。过从不多。印象中,他当时年富力强,谈吐文雅,英姿勃发,一身正气。但我一直不知道他爱好文学。

想想都有点汗颜,作为市作家协会主席,当时我对同楼办公且经常见面的文坛宿将允乐先生的文学创作情况居然一无所知。难怪,允乐先生昂首迈上文坛时,我才只是一个异地农村中学的初中生。不能说自己孤陋寡闻。好在后来从法玉那里了解到允乐先生的文学成就,我不禁佩服得五体投地。更为可喜的是,我居然还与允乐先生同为淮阴师专校友,后来又同为宿迁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只是历史原因和年龄差距才让我们未成同届同学和同期同事。但这次全面拜读允乐先生赋和散文后发现,不是高攀,允乐先生居然和我一样,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平民子弟。

允乐先生是“老三届”。从小家贫如洗,“野菜麸糠,难果饥渴之肠;草鞋破衣,不遮羸弱之体。”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在学校是班长兼团委书记。造化弄人,因伯父帽子问题,允乐先生初中毕业就回乡劳动。“执锹荷锄,手增几层老茧;拉车拽辗,肩脱多道嫩皮。”可以想见,一个才华横溢的青春美少年,突然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力,不平则鸣,肯定愤愤不平,肯定会自觉找到文学这个武器。他“自学不辍,唯求腹有诗书。”他是怎样度过那段至暗岁月,又是怎样焚膏继晷勤奋写作的,我难以想象。

但他很快就发表的文学作品显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勤奋努力。1977年,充满激情的中篇报告文学《骆马湖畔胜天曲》发表;1978年,散文诗《题宿迁》在《人民文学》第9期上发表;1979年,纪念周总理的散文《春在神州心里头》入选庆祝建国三十周年江苏省散文集《彩贝》一书。掐指算算,允乐先生当时才二十多岁就创作出那么优秀的文学作品,即使放在今天也是我辈等诸多号称作家的人不敢望其项背的。想想就令人佩服。

允乐先生在昂首迈上当时文坛同时也迎来了人生开挂,不到而立之年就成为县委办秘书,正式步入仕途,完成了草根逆袭。如果没有梦想,那允乐先生在仕途上稳定前进,后来会有怎样的发展,一切都很难说。

但是,在年过三十岁后,允乐先生恰巧赶上一次允许干部参加的高考,他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且让家人反对的选择,毅然决然放弃优越工作和辉煌前程,忍痛告别妻儿报考了大学,时隔十七年终于圆了大学梦。此举真算得上是有血性的“纯爷们”的壮举。

在大学里,允乐先生不惜以赔偿“丢书”的代价如饥似渴阅读中外名著。一篇斩获一等奖的优美散文《巴根草寄情》记述了他那段经历和心境。他从匍匐在大地上的巴根草写起,结合自己初中毕业憧憬大学却被迫回乡务农,发现巴根草第一节都能扎根都会长出嫩芽,是一棵“自强草”。在年过而立之年赶上恢复高考终于以初中生身份考上大学,发现巴根草还是一棵“报恩草”,由此抒发自己的报国情怀。把自然现象与命运家运国运紧密结合起来,情感真挚,文笔优美。

大学毕业后,允乐先生居然哪里来回不到哪里,连重回秘书岗位已不可能,再次回到农村从头越。从教师再到从政,一步一步又一次走上政坛,先后在县级宿迁市、沭阳县、淮阴县等地任职,地级宿迁市成立返回家乡出任水产局长、政协文史委主任,历经十七个单位。“位卑偏生傲骨,折腰不为斗米。”性格决定命运。从政期间很少再有文学作品发表。文学的种子就此不再发芽了吗?

孰料,退休后,“官场少一小吏,田畴多一农夫”,允乐先生再一次擎笔创作,呈井喷之势重返文坛。文学的种子不仅没有埋没,而且还以更旺盛的生命力“报复性”地茁壮成长。不少曾经爱好文学的领导干部退休后不是选择养生以保性命,就是选择诗词散文寄情遣兴,聊以自慰,而允乐先生出手即以难度极高的皇皇雄赋惊艳于世。其力道之猛,数量之多,成色之足,艺术之高,着实令人敬佩不已。

拜读允乐先生赋作时我在思考:退休后的允乐先生为什么能知难而进地选择新赋作为主要创作方向?

赋这一古老文体如今还有几人懂得?赋讲究辞藻铺陈,讲究对比对仗,讲究音韵节律,讲究可歌可诵。一度曾在汉代形成巅峰,此后陆续也有名篇不断问世,但总体趋势式微。进入当代,作赋者寥寥。究其原因,主要是赋作没有深厚学养和文学功底根本驾驭不了。而允乐先生用了十多年时间就创作发表了58篇巨赋,连同早期和后来陆续创作发表的29篇散文,结成一书。允乐先生谦虚,给自己的赋和散文集起名《浅吟低唱》。拜读完全书,我倒觉得每一篇都是精耕细作的力作。

拜读完允乐先生的赋作,我大体梳理一下,允乐先生新赋大作题材大体集中在六大类:

一类为人生赋,如《人生赋》《爱情赋》《知己赋》《读书赋》《高考赋》《退休赋》《归去来兮赋》《古稀赋》等等。这类赋作既有普遍共性的人生,也有允乐先生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但都兼具鲜明的时代特征。我在思考:允乐先生为什么能悟透人生,为人生赋能,精准把握各个人生阶段的要义?

一类为名人赋,如《周恩来赋》《英雄项羽赋》《武则天赋》《焦裕禄赋》《钟南山赋》等。古今名人很多,允乐先生选择为其作赋的不到十人,既有他一贯崇敬的周恩来,也有褒贬不一的武则天,还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院士钟南山等,作为家乡最出名的历史名人项羽,允乐先生当仁不让地为其作赋。我在思考:允乐先生为什么能多维度塑造人物,为名人赋情,精确表达对名人的赞美?

一类为名胜赋,既有宏观的《天地赋》,也有具体的《宿迁赋》《韶山赋》《大美江苏赋》《礼敬长江赋》,还有微观的《皂河古镇赋》《新庄赋》《新庄杉荷园赋》《英雄园赋》。这类赋作在赋形同时更赋文化赋精神,深挖诸多名胜里的历史文化基因。我在思考:允乐先生为什么能参悟天地,为名胜赋神,精彩呈现各个名胜古迹的特点?

一类为季节赋,如《春赋》《夏赋》《秋赋》《冬赋》《春节赋》《重阳赋》《端午赋》《中秋赋》《春风赋》等等。允乐先生的季节赋既是独幕剧,更是连续剧,四季赋首尾相连,循环往复,俱在笔下活色生香。我在思考:允乐先生为什么能对四季如数家珍,为季节赋韵,精妙给予季节准确的诠释?

一类为咏物赋,如《雪赋》《茶赋》《荷赋》《岁寒三友赋》等等。所咏之物皆有美好寓意,且古今很多人写过诗文,但允乐先生自出机杼,别出心裁,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我在思考:允乐先生面对万物为什么只选择雪茶荷和松竹梅作赋,为物赋魂,精美呈现它们的高洁?

一类政论赋,如《江山赋》《人民万岁赋》《中国共产党赋》《中国知青赋》《声讨美帝赋》《抗击新型肺炎赋》等等。这类赋作极见功力,极具素质,极显文采。哪一篇赋都旁征博引,雄辩滔滔。赞歌,赞得热血沸腾;讨檄,讨得理直气壮。我在思考:允乐先生为什么有勇气涉足如此敏感且宏大的政论题材,为政治赋形,精到给予公正且带有自己正确观点的评价?

当然,允乐先生还写了诸如《赋赋》《宋词赋》《红楼梦赋》《盆景赋》等不便归类的赋作,但大体可以看出允乐先生关注的还是传统文化中的宏大题材。

回答以上我思考的“六个为什么”,特别是退休后的允乐先生为什么能知难而进地选择新赋作为主要创作方向问题,拜读完《浅吟低唱》后我基本找到了答案。

还是先看允乐先生对赋的理解吧。看看作赋有多难。他在《赋赋》里说:“假象尽辞,数陈其志,不歌而能诵者,赋也。”那么,赋可以写哪些东西?他在《赋赋》里告诉我们:“现古今于须臾,托四海于一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触。”如何才能做一个好赋人,他说:“作为赋人,当之富学养,熟律谱,厚积薄发;揣名著,勤习作,更上层楼。传承而不拘旧制,出新而亦能入古。讽时弊以张正气,歌盛世不事媚俗。假以时日,或能究笔精,穷旨趣,运笔汪洋恣肆,选辞妙语连珠。”当代作家如何才能写好赋,他又深有体会地说:“今人为赋,当贴时代之脉搏,凸民生之主轴,钩玄提要,存精去芜。守韵律,重铺陈,厚蕴涵,戒八股。立意为先,明道为主。”由此可见,不歌而能诵的赋文特色鲜明,囊括古今四海,天地万物。但要成就一篇雄赋,赋人非富学熟律、入古出新、究精穷旨而不能成。允乐先生经历数十年历练,胸襟博大,视野宏阔,学养深厚,博古通今,驾驭新赋创作游刃有余。允乐先生的新赋作品完全符合他自己在《赋赋》里对赋的定义和要求,无需我和别人再去探讨他赋作的艺术特点。

难道我对允乐先生赋作的理解止步于此了吗?不,我还要回答允乐先生为什么能知难而进地选择新赋作为主要创作方向问题。

我理解,允乐先生对赋如此深刻的理解完全得益于他经年累月对新赋创作的揣摩和实践,而能让他晚年选择新赋创作则要追溯到他的人生阅历,尤其是他那段中断了文学创作的壮年岁月。打开允乐先生晚年从事新赋文学创作的密钥就隐藏在他中断散文创作之后的三十年间。

从来没有询问过他为什么中断了文学创作,但以我浅薄的从政经验和文学创作体验推测,才华横溢的允乐先生压抑着自己的蓬勃激情和文学才华,正是从政的需要。自古学而优则仕,能手握权力,而又能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改变一个人一群人甚至一个地方百姓的生活状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那种成就感又是发表几篇文学作品根本无法比拟的。纵观历代文人,无不以达则兼济天下为己任。他在《古稀赋》里说:“追之无愧者,乃履其职,竭力尽心;负其责,旰食宵衣。尤以任职乡镇,展平生之所学,谋发展之佳绩。重实干,树正气。推功揽过,宽人严己。比工作之战斗力,重生活之人情味。睦同事,亲邻里。交农民之朋友,攀工人之亲戚。栉风沐雨,不辜组织之望;忍辱负重,无违百姓之期。喜单位屡获先进之称,顾个人亦收劳模之誉。”可见允乐先生放弃文学创作,既是履职必需,更是为民情怀所系。即使到了晚年,依然成就感满满,追之无愧无悔。这段辉煌岁月无疑是允乐先生新赋创作能“贴时代之脉搏、凸民生之主轴”的源头活水。

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文人的率真和无私无疑又会成为致命弱点。你可以洁身自好,却又不能同流合污;你可以两袖清风,但又不能春风不度;你可以自命不凡,但又不能傲视群雄;你可以灵魂自由,但又不能不懂规矩。而此时,如果你以文学作品呈现自己的内心世界,那无疑又会变成众矢之的、害群之马甚至替罪之羊。我以个人的惨痛教训揣摩允乐先生当时的真实心境和痛苦抉择,相信会得到允乐先生的默认。允乐先生在古稀之年回顾从政岁月时说:“几遭城门失火之殃,亦遇无中生有之疑。所赖者苛于律己,言行秉慎独之念;敬畏职守,仕途如履薄冰之旅。不媚高而慢之其下,行大道而远于私利。”文人自有文人的风骨,文人自有文人的灵魂,文人自有文人的处世态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古训会在一代一代从政的文人身上重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始终都是一代一代从政文人追求的境界。《浅吟低唱》中的每一篇雄赋中都充盈着浩然正气,都浩荡着凛然风骨,都洋溢着飒然快意,正是允乐先生文人风骨的生动体现。有为师之尊,为秘之慎,为官之砺,允乐先生退休后选择新赋创作自然能“淡泊品世味、冷眼观春秋”了。

具备了丰富阅历和文人风骨是不是就完全具备了赋体创作的全部条件了呢?答案:未必。

从古今赋作看,特别是从允乐先生新赋创作的实践看,完成一篇纵横捭阖的雄赋还要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穷天究地,管窥蠡测,见微知著。允乐先生“浅吟低唱”的不是民间小曲,而是黄钟大吕,不是曲径通幽,而是雄关漫道,不是吟风弄月,而是大江东去。为天地作赋,不观天阅地难以成文;为江山作赋,不政通人和难以成篇;为一党作赋,不一心为党难以成章;为一地作赋,不通一地风土人情难以成韵;为一人作赋,不穷其人生难以成传。每一篇雄赋都情感充沛,雄辩滔滔,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总之,拜读允乐先生雄赋,浩然正气扑面,傲然风骨毕现,飒然快意满怀,而丰富的知识、雄辩的思维和妙语连珠的表达无不直抵人心,醍醐灌顶。有了那么多的知识储备,有了那么多的文化积淀,有了那么多的智慧积累,允乐先生退休后知难而进地选择新赋创作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非常敬佩允乐先生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允乐先生退休后回到新庄老家,归耕田园,侍花弄草,含饴弄孙,心态超然。但此时的允乐先生重拾如椽之笔,一鼓作气创作出近百篇新赋和散文,一举成为中国辞赋名家大家。

正像《古稀赋》里说的那样:“七十古稀今不稀,正是人生尽意时”。允乐先生之所以能在退休后知难而进地选择赋体作为主要文学创作方向,正是因为他有超然心态,浩然正气,傲然风骨,飒然快意,而那一篇篇雄赋正是酣畅淋漓的人生尽意表达。

“轻风伴菜三碗酒/浩荡江湖一沙鸥”。夏日炎热,允乐先生保重!最后,祝您健康长寿,幸福快乐!

                                                       二〇二四年七月四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