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小鸟飞不过沧海,是沧海的那边早没了等待!
河的那边呢?你相信还会有吗?
古人的多情皆是因生活的慢节奏引发的。“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从洛阳到潇湘,今人的飞机一小时能至,高铁三个小时可达,然唐朝的才子贾至却从柳絮飘飞的早春走到了梅雪相和的寒冬。羁旅情愁,对父母牵挂,对儿女的思念,和对被远抛在家中栏杆独倚的娇妻的担忧,只能郁结于心田,化作相思泪,或托言于能捎书的鸿雁,寄情于既照见了你又照见了我的明月,有才情的就把这种多情诉诸于笔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感慨“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思五处同”。
古人是多情的,多情的心自然细腻,可怜他们没有现代人电影电视书报杂志微信扣扣等先进的传情达意方式,也只能借物寄情,是以可看那些被我们今人视作文化遗产的节日,大凡是表现亲情爱情的,无不和月亮星星有关。太阳是不行的,太阳太毒辣,太耀眼,不够温柔,用来诅咒个人还可以,“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用温柔的月亮传情达意最好!八月中秋,看天上月圆,地上的人就也想要团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正月十五元夜,便“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除了月亮,天上的繁星也是可以寄情的。毕竟“月有阴晴圆缺”,不见了月亮,尚有繁星满天,而繁星之中,无论春夏秋冬,最容易看到的,当算天上的牛女二星了!“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为了能更好地借物言情,自然需要赋予其人文内涵,于是就有浪漫的文人附会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我常想那个最早创造出牛郎织女故事的文人一定是个悲剧的角色,大约其真实生活中也一定遇到了一位王母般狠心的丈母娘吧!不然怎又会把牛女写得那般悲苦。想来也正因二人命运之悲苦,古人是不愿在七夕节谈论爱情的。李义山之《乞巧》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因女主角织女生得一双巧手,女子们多乐意在七夕这天向其祈求一双巧手艺,是以七夕又名乞巧节。至于爱情的内涵,也多半是渴望爱情的今人给强加上去的。
今人的生活是快节奏的,必然心浮气躁。反观自照,我从不否认世间仍有牛郎织女般的真情和忠贞存在,但无疑少之又少了!一周一会或一月一会的双城生活已让很多人都无法忍受,一百万买不到爱情是一百万的筹码不够,那么一个亿呢!天宫里也不乏天蓬元帅般有权有势的花心大萝卜,谁还相信在河的那边,织女仍在痴痴地过尽千帆只等一苇呢?牛女鹊桥相会的凄美故事,已成为被空虚浮华屡屡击伤的这个时代的人们内心深处最为期待的美丽神话。
呆在城市里钢筋水泥构筑的鸟巢中,七夕的情愫已变成一种虚幻的怀想,莫说葡萄架难寻了,即使天上的牛女二星,也完全淹没在城市的流光溢彩中,仰望莫能得见。儿时的七夕,也只能成为苦涩的追忆和怀想,故乡已经不是故乡了,小桥颓废,流水荒沟,葡萄们都种进了农夫们的果园里,施以化肥,喷以农药,喂以激素,熟果再浸以甲醛防腐,若果真的还会有鹊桥相会,那牛郎织女,焉能再通过此毒物传情达意,让躲在其下的凡夫俗子们倾听他们的喁喁私语?不要忘了,他们也有一双儿女的,除非他们也像我们今人一样没心没肺,面对毒疫苗、毒奶粉噤若寒蝉。
七夕,作为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文化符号,被古人附载的意义已荡然无存,牛女二星也完全被商家们捆绑,身着五彩斑斓的华衣,情态各异地相拥在电脑和手机屏幕上,矫情地为商家们精心炮制的商战做着宣传。你和她心中若真的有爱情存在,何苦非要一朝一日表现完全。玫瑰,巧克力,烛光晚餐,爱情电影,购物,红酒,亲吻,相拥而眠,抑或是一夜狼藉不堪。
心中有真爱,天天是七夕!你走得再久再远,也有人在身后望眼欲穿。
古人的七夕,已经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