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杨腾文的头像

杨腾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0/20
分享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以文化振兴引领安化县小淹镇乡村振兴苞芷圆村采风

作者:杨腾文

(1)文青路线,让古村‘包旨芫’再现芳华

时间2023年5月9日,星期二,小编受邀采风的地方:小淹镇苞芷圆村。

位于安化资水北岸流域,背靠太阳山麓,贯行山区,河谷开阔,水流缓慢,距县城大约40多公里,镇政府15公里,是安化黑茶的发祥之地,由苞芷、泥湾两个老村合并,全村总人口1480人,总面积4.7平方公里。

此地历史悠久,据发现有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铜盆、生活用具等高级文物,现被省、市、县文物部门联合勘探认定,列为“商周遗址”,是一个有着百年风雨的古老村庄。

接到通知一早起床,就迫不及待地开车进村,乡野的天边总是雾茫茫的,烟雾笼罩在河面上,蒸散在天空中。

入村,大地、村舍、群山是静谧的。

一家家房顶升起的袅袅炊烟,年长者在百年古树下围坐一起,扯着几句家常话,说个没完,烟火气,归属感,最抚凡人心。

第一次慕名来到苞芷园村,这地方有什么不同?

当地人介绍,苞芷园最早的叫‘包旨园’,是各种文化的活跃之地,比如一年一度的花灯、巫傩戏、端午赛龙舟,还有丧事跳傩舞蹈“走道”,杀年猪请师公“贺菩萨”,年尾“搬傩神”祈求富贵,请剧团“打加官”等,还在沿袭着古老的习俗,透射着纯朴的民风。

带着疑问,似乎沉浸在这一片祥和的乡土气息之中。

轻轻叩开车窗,一股新鲜而又芳香的空气扑面而来,伴随着东边山头泛起的一丝丝亮光,小心翼翼地浸润浅蓝色的天幕。

瞧着我的到来今儿太阳都羞了,几只燕子在空中掠过,就连田地的小径旁,棵棵小草从土地中探出头来,迎风东张张,西望望,不由的对这美丽的景色停住了脚步,于是一下车就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

草丛中开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花,引来许多小蜜蜂,仿佛是绿地毯上画的小点缀;小径旁的溪水缓缓地流经乡村,浅浅的,清清的;塘里的小鱼游动,砂石颤动,清晰可见;田野犁好的方格子,几只雪白的白鹭,游戏水中,叼住食物,猛吞了下去,多么引人注目。

乡村里,沿途招呼着早起的叔伯婶子唠一唠,他们不是在菜园子一行行排列的非常整齐种着些青菜、辣椒、茄子、玉米等锄草、松土,就是那站在一亩亩秧苗田里忙活,还有热心村民扫着微风吹拂着道路旁的树叶,偶尔远处传来几声狗叫,牛脖子下的铃铛“叮铃叮铃”作响,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来回地蹦跳着,似乎是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呢。

我要去那里,手指着一个方向穿梭在田埂上,视觉被这片农耕生活的归朴园强烈的充斥着,往远望去,一弯终年清冽的资水河将整个村庄依山势蜿蜒展开,在清风的抚摸下,游船穿梭其中,心里荡起了无数的涟漪。

乡村生活,其实并不是这些,现在振兴战略,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村容村貌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完善,强化资源保护,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的突出问题,保障农业的绿色发展,这苞芷园村的四季都有独特的风光。

游玩了一会到达苞芷圆村村委,看到不少村民聚在一起排练、拉横幅、打扫卫生、搬桌椅板凳等,处处都彰显这朝气和蓬勃。

乡村,总是美丽的,置身其中便与这村中老人,大叔大婶,狗狗儿,群贤毕集谈起苞芷圆村的故事,一笑起来,眼睛里便闪烁着和蔼、亲切的光,满载着轻松和愉悦。

——苞芷园村委,村中人流聚集的地方,以党建宣传栏为中心,自2015年省出版集团工作队入驻本村,以及2022年10月份安化梅山城投集团公司帮扶以来,设计了村民可供聊天、休息、看书、健身的场地。积极宣传党的政策,着力服务群众,盘活农村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工作。

新农村有了新变化,这次“文化振兴看安化”县文联、县作协、县摄影家协会、小淹镇文化站、苞芷园村委,特邀组织了本土50多名文艺工作者们下基层聚集一起,实地走访体验苞芷园村,参观一家大型黑茶加工企业,一起探《茶叶禁碑》品擂茶,见证古树唱着山歌,赏村民文艺联欢会,一览书法等,每到一处都让采风团纷纷驻足围观,用摄像机、手机等不停地记录着。

到访这里无不沉浸在这淳朴民风的气氛中,将一段凝固的历史、尘封的岁月融进苞芷园美丽乡村的建设,紧跟安化县乡村文旅开发热潮,让百年古村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2)黑茶,尽享乡土韵味!

从清康熙,雍正年,一直到清末,包旨芫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已经成为一个以贩卖茶叶、生铁加工、铜器加工以及贸易、运输、钱庄等商品云集。还从现存清宣统《公立禁碑》、清雍正八年《苞芷园茶叶禁碑》、清嘉庆《普利桥碑》三块光滑平整的古碑上,虽精雕细刻,却依稀可见斑驳残破痕迹,这样的碑文还有很多。

在苞芷圆村召开“留住村庄的记忆”专题创作交流会上,乡贤拿着族谱介绍,据记载,苞芷村是世界黑茶发源地,至今遗留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的“茶叶禁碑”,距今近280年了。

当时茶业兴旺,茶市弊生,苞芷园茶叶禁碑上书8条,共计500余字,这些文字主要是关于禁止掺假、短秤、革潮,禁止“贩运异属草茶,拥塞本地”及越境私贩等不法行为的记载,是安化黑茶兴盛于明清的历史实物的见证。

宋理宗宝庆元年,皇帝派使者到“包旨芫”送牌匾之时,下旨地方官每年进贡十担上好黑茶,供王公贵族和大臣、家眷享用,其繁盛传畅销山西、江苏、江西、浙江、湖北等地。

出身在湖南安化小淹镇的清朝一代名臣陶澍,从小就和茶叶打交道,他有一首写家乡的茶诗,这样写道:

“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古光郁深黑,入口殊生梗;

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宋时有此语,至今犹能道。”

泡上一壶黑茶,其味惊叹留在心间,难怪在诗中,陶澍除了表达对家乡茶的特殊感情外,对安化茶的独特品质也有独到的见解。

自宋时就有“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说明安化茶的质量比外地茶犹胜许多,“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说明安化茶的口感和气韵更为深沉和刺激,把饮茶提升到品茶的境界。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苞芷园村将沉睡的历史和黑茶起源文化重新唤起。

怪不得苞芷园的人文理念之先进、生态环境之优美,乡村振兴之实践令人大开眼界,深受震撼。

惊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色区和践行“茶旅文体康“融合发展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想在了前,走在了前。

由县梅山城投集团、县文联文艺志愿者服务和当地村民村委联合举办了“黑茶之源”安化原创诗歌朗诵暨村民文艺联欢会。从故事《茶里乾坤》,欣赏着《两片绿叶缔造的传奇》,讲述《黑茶里的安化》、再抛砖引玉《泡一壶好茶引郎来》、领会《千年国韵瓷茶情——安化黑茶与醴陵陶瓷的对话》,让文艺工作志愿者和这里的乡亲共享《醉黑茶》。

精彩纷呈的节目,不得不说苞芷园村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自然和人文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是在千百年历史的长期积淀形成的,饱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

(3)留古韵展新颜,见证250年樟树历史

今天的人们,只要进了苞芷圆村口,不得不提及一棵格外醒目的参天大树,乡贤讲述,这株“活文物”距今有着250年树龄,传承着历史的沧桑,也顺应了这个时代的发展,已被国家重点保护,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

这棵樟树,姿态苍劲,古朴可观,属常绿大乔木,身姿高达16-17米高,胸径5-6米,需要四五个合抱住,树底用石头砌成一圈,开花的时候,有清列的樟脑香气,能避虫蛀,遮风避雨。

因为树繁叶茂,树体硕大,树冠郁郁葱葱,又能荫翳蔽日,常有燕子喜鹊筑巢其上,每当江面烟云低垂,成群结队的燕子、白鹭飞旋于河滩,蔚为壮观。

一七十多岁的爷爷说,“记忆中,它一直挺立在村口,经历了两百多年,能盖住半亩方田。”

如今古树依然跨越在这村口,斜坡依靠着树,树罩着公路,枝叶如伞向四处延伸,一到夏天就围满了人,大家挤着乘凉,村里的孩儿们时常在这树下玩耍逗乐,也吸引了远近村民前来休闲、消遣。

在目睹朝代更替、感受岁月沧桑、见证社会变迁的进程中,如一曲凝固的乐章,不时发出浅吟低唱、抑扬顿挫的旋律。

文艺工作者纷纷在树下合影唱歌,“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歌颂古树,为文化艺术增光添彩。

古老的樟树与幽静的村庄、袅袅的炊烟、叠恋的山川、清澈的小溪、农民的劳作一起,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田园画卷。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