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友盛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现代人有的对过节索然无味,我却不然。我对任何节日都怀有崇敬、向往和敬畏之情,我一直坚持着过节一定要有传统味、民俗风、仪式感。
春节,是一年当中的一个大节。
一进腊月,我便进入到过春节的浓浓的节日气氛当中去。
首先,我要认真地处理完手头上的各项工作和创作任务,准备过好春节的轻松感和愉快感。
腊八粥。在盼望中,腊八节很快就会到来。腊八节喝粥,这是家家必须准备的。但是,我们家一直传统着腊八节洗脚、洗澡的习惯。腊八节洗脚,脚不裂口,脚长得秀气;腊八节洗澡,不得皮肤病、不生赖。并且,还把腊月的初八、十八、二十八分为三个腊八节去过。
俗话说,过了腊八节就是年。这话一点儿不假。我们盼年的期限由此拉开了过春节的序幕。小的时候盼望着大人从腊月的哪一天开始生豆芽、做豆腐、炸年货、发面、剁水饺馅(包括腊月二十三辞灶)等等……
就这样,春节就在喜悦的腊月悄悄的进行着。
生豆芽。腊月二十,母亲开始用茶豆(当地一种比大豆小的品种,当地用来专门生豆芽)生豆芽。
生豆芽,要将豆子用温水洗净后,放在泥瓦盆里,然后放置在靠近煤炭炉子的旁边,泥瓦盆的周围要用破旧的棉被捂得严严实实。从这一刻起,每天早晚两次需要用温水淘两遍豆芽,用温水淘洗后的豆芽,防霉烂、变质。在淘水的过程中,还要将烂瓣子和豆皮清除掉。只要温度适宜,约两天两夜的时间,豆芽就会歪着头皮顶破豆皮壳儿,鮮嫩嫩的豆芽让人垂涎欲滴,十分诱人。约五天多的时间,嫩嫩的纯天然无公害的豆芽就可以下锅上桌了。在我幼小的时候,能吃上母亲生的嫩豆芽,那是一件多么愉悦的事情。
辞灶。是腊月当中的一件大事。俗话说,官辞三,民辞四,贼头王八辞二十五。我们家一直沿袭着腊月二十三辞灶的习俗。那年月是“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全无敌”的时代,父亲只好用鞭炮表示辞灶或年三十迎灶。他是用炉渣在院子里画一种圆的图腾(像民钱的样子)。
后来,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我当然是用糖果、水果和包好的水饺敬完灶王爷之后,口中一遍又一遍把默念:“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等等一些美丽的辞藻讲过之后,再用鞭炮等把灶王爷送上天的。
民俗中的灶王爷是一家之主。除夕一大早,必须贴好灶王爷像,燃放鞭炮,摆好水果,口中念念有词,再把他老人家从天宫中接回家,让他保你全家四季平安。
扫房子。腊月二十四之后,就要打扫除,打扫卫生,简称扫房子。
扫房子是一件最辛苦的活儿,那时没有口罩,房子大都是瓦房,房子内灰尘很多,既要盖好好吃好用的东西,头上又要顶着一件破衣裳或顶着一块毛巾什么的。我小的时候,这件事情都是由我母亲来完成的。她打扫完堂屋,还要打扫锅屋(厨房),然后,再洗洗涮涮的把灰尘全部打扫干净。
磨豆腐。腊月二十五、二十六磨豆腐是我们孩提时代最盼望的。
有奶奶的时代,那年月一个字“穷”。奶奶常常与邻居们早早地商量好,或腊月二十五、二十六大家一起磨豆腐。就是为了减少豆子在磨眼里的浪费,大家用一个石磨磨豆腐。那样可以节约豆子在石磨中的损耗,我们老家叫“透堂”。大人一起磨豆腐,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刚刚放了寒假,又不用写作业,那简直是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
早一点磨豆腐是为了吃豆腐渣。那时油少,吃豆腐渣拉嗓子,为了避免拉嗓子,经常在豆腐渣里面加炒上萝卜丝或淘豆芽拣出来的豆芽烂瓣子之类的。那真的像过年一样,有时大人再奖赏上一小块从卤浆水里捞出来的小豆腐块(为了使豆腐能够长期保存,做好的豆腐放在点完豆腐的卤水浆内,可以存放一个礼拜的时间而不变味),那简直是喜不自胜。
后来,生活逐渐好起来,母亲经常自己做豆腐。刚出锅的豆腐沾着蒜泥或者沾着和好的红辣椒面吃,那简直是一次饕餮盛宴。
发面。过去没有发酵母,腊月二十七、八就要准备面因子发面了。那年代,面因子常常需要到各家各户去借,借来的面因子发好面后,除自己留下来一块外,还要成倍地归还给借面因子的那家人家一大块。我的一位同学因为偷烧吃他母亲插在屋扒(瓦房下面用秫稭排列好,然后上上泥,再按放上瓦。这种秫稭被称之为屋扒)上面的因子,而被其父亲打的寒假结束后上学还包扎着脑袋。
发好面蒸的馒头非常好吃,那种面香味道,一进门就能闻得到。记得我刚毕业在生产队里劳动,一顿曾经吃过七八个馒头。这种馒头即使放得时间长一点,其面香味道不变。
煮猪头肉。煮猪头肉是一个家庭很奢侈的事情,也是一个家庭过得比较富裕的象征。早的时候,父亲只能买四个猪蹄,放些茴香等大料,再放些猪肉掺和在一起煮,等冷冻后再当下酒菜吃。吃猪头冻,必须用自己发起来的芥末沾上才好吃,那种味道是当今的芥末油所无法比拟的。
再到后来我参加了工作,过春节前,或单位分一个猪头,或找我分管肉联厂工作的同学帮我买一个。我把买好的猪头送给父亲,父亲不厌其烦的认认真真的把猪头烙好,他估计我好休班回家的时候上锅煮,我们爷儿俩或切一块口条下酒,或切一块猪耳朵下酒,那真的是有一种过年的味道。然后,父亲会告诉我,他再熬两次,猪头冻就会冻得叭叭的,那时你就放年假了,正好回家吃。
放年假。等我春节放了假,然后就会观察天气,看看那一天天气好,太阳暖和,准备打扫家中的卫生。这时的我已经主动承担了母亲打扫卫生的活儿。这是一项大工程,常常打扫卫生累得腰酸背疼。家中打扫卫生我一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因为,我从记事起就喜欢贴春联。贴春联最起码要把所有的门、门框和墙壁打扫干净,否则,有灰尘的地方春联是贴不上去的。
贴春联。记事的时候,是父亲写春联,他用一点温水放在砚台里,用墨块细细地研磨,墨汁研磨后,他写我帮他拽春联头上的红纸。春联红纸上面的白头,千万不要裁掉的,它意味着白头到老。要说我家的春联是最最漂亮的对联。那时我们住在神山。神山,是一个乡镇,也是一个山村,文化的交流也很广泛,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诸多的美好记忆。说是我家的春联纸好,是因为每家的春联是用普通的红纸,有的大户人家也有用撒上金星的那种红纸,看起来高人一等。
我们所住的山村是在除夕下午吃完水饺之后,才开始贴春联的。
当各家各户都贴上春联后,我父亲便派我到外面去看看还有谁家没贴完春联,还让我背诵一遍别人家贴春联的对子内容。当我把别人家的春联向父亲背诵一遍后,我们爷儿俩便把春联顺好放在箥箕里,箥箕里春联的顺序是最后贴的是堂屋。贴春联的顺序是先从大门逐渐往家里贴,这叫过年朝家内收财纳福。
父亲端着箥箕里摞的像一座山一样高的春联,我拿着一把条帚,因为那时的门框都是纯木实料的,我得先把去年褪了色的春联翘着脚一点一点是撕掉,然后再用扫帚来来回回的把灰尘扫去,父亲把事先用面粉打好的浆糊拿一把饭帚朝门框上一刷,让我站得远远的地方帮他看看春联贴的方位正不正,当我喊一声:“好!”时,他便一锤定音,用身边早已准备好的一把干净的干饭帚,从上至下的一扫,就像裱画一样,一门对联就贴好了。
我家大门口面前有个塘,其实,在未贴大门上的春联之前,父亲是让我绕过那个塘,到对面修增家(我孩提时代一起玩耍的一个伙伴)屋后面的石墙上,垫起脚跟把“出门见喜”先贴上,再回来与父亲一起贴大门上的春联的。
大门上的春联贴好后,我们家就围上来很多的人,他们稀吁赞叹:“咦~这春联纸好、这春联纸放光。”
的确,我们家的春联纸比任何一家的都好,是因为它是那种油光十色发亮的铜板红纸。
有一年我父亲挖空心思,独出心裁,他一改往年的写法,他在这种红纸上面用白色的广告色写的春联,看上去更加醒目,但是,却遭到爷爷的指责:“还是红纸黑字写的春联大方。”从此,我家用墨汁写春联一直延续至今。
大门上贴好春联后,必须把大门打开,大门是不允许关的,这叫迎财纳福。这时的我必须站在大门口看管好春联,防止小朋友们过来撕掉春联。
门门春联贴好后,就是在正堂贴一个大大的“福”字,这叫一口田(甜)。然后,在每一张床的墙上面,再斜贴上“身体安康”。
以上贴完之后,再到鸡舍、牛栏、猪圈的墙壁上或柱子上贴上“六畜兴旺”,最后,把所有的红纸下脚料上都草写上“酉”“福”贴在水缸上以及所有的家什用具上。
过春节,家家都要买棵竹杆,竹杆叶子越多越好,寓意“摇钱树”。“摇钱树”要插在磨眼里,磨眼里还要插上桃枝、撒上衭子等。
春联贴好了,奶奶、母亲再把准备好的桃枝插在门上面的左右方向,意为避邪。剩余的桃枝放在每个人睡觉的枕头底下和孩子的布袋里,此时,大人嘱咐孩子们要多讲好话,千万别讲不吉利的话,意为除夕开始,每个人都要做好迎接新年的准备。
吃水的水缸里面也要放上桃枝和两头大蒜,这是因为桃枝和大蒜可以辟邪,放在水缸里面是为了防止邪魔拿走水缸里边的水,水为财。
天渐黑,街上的人渐散去。大人们把大门关上,然后,用一木棒顶上或拦上,这叫“拦门杠”。
这时的母亲会把早已经晒干了的芝麻稭、棉花稭备好,以及敬天敬地的东西准备好。有一次我以无神论者的口气问了母亲一句,母亲当即回答我:“你爬过泰山吗?去过北京的天坛吗?世上连皇帝都得敬天敬地,何况我们一介草民?”
我无言以对。
等我们长大了,等我们有了知识,等我们有了分辨能力,才知道那样做的仪式感、传统味和民俗风,才使得春节过得更有味道,或许,可以把它列入国学的范畴,不知当否?
除夕,也叫守岁。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我们家为了守岁常常是这样做的:父亲先把肥猪肉切成块状,放在炉子上的大铁锅里滤油,那香喷喷的油渣十分诱人,我常常等父亲到院子里找东西的空隙,偷偷的拿一块放到嘴里香极了。
父亲一次次的把油渣从锅里捞出来,开始把磨好的绿豆面拌上切好的萝卜进行搅拌,搅拌均匀后,把和好的绿豆面粉用手攥握着,“叽溜叽溜”的一个蛋一个蛋地放进油锅里,不一会儿,父亲用罩篱再捞出来,一个个黄腾腾绿油油的香喷喷的大丸子就放进铺好煎饼的筛子里,十分喷香诱人。按照程序,先炸丸子,再依次炸松肉、炸鱼,最后炸豆腐泡。为了防止串味,炸三角、炸点心要另起油锅。
那年月没有春晚,除夕夜守岁小孩子们都是眼睁睁的看着大人炸年货度过的。当然,炸的年货是不允许任何人吃的,这是对年的敬畏,也是对天地的敬畏。
大年初一。年初一我们家一般是早上三四点钟起床放鞭炮、敬天地的。
起床后不洗脸、不刷牙、更不准说话,全家人保持着一种对天地、对年的敬畏之心。
父亲放的鞭最大最响。他常常让我去干我大年初一最不愿意干的一件事情——帮他点燃鞭炮。
放完鞭炮,开始敬天地。敬完天地,要先跑到石磨道里面去摇晃“摇钱树”,把磨眼里的竹子摇得“莎莎”作响。到屋子里后,母亲把早已准备好的棉花稭、芝麻稭点燃,放在火盆里,每个人都必须烤火,意为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步步甜。
烤完火,每个人喝一碗母亲烧开的枣茶,甜甜蜜蜜的浸透了心头。
这时候父亲把除夕夜炸好的年货:炸鱼、炸里脊肉、炸丸子,猪头冻、发好的芥末和调拌好的和菜(北方人的一种吃法:把胡萝卜、香菜、粉条用开水焯一下,然后拌上蒜)一齐上桌,这时,大家可以讲话,可以吃菜、喝酒。小一点的孩子们,可以吃炒的花生、除夕夜炸的糖三角和点心糖果之类的东西。
拜年。大约一袋烟的功夫,各家各户鞭炮齐鸣,紫气东来,烟雾缭绕,新年就到来了。再等一会的光景,就能听见大街小巷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走动和说话的声音,那是一支支拜年的队伍在走动。拜年常常从天刚蒙蒙亮开始,往往持续到早晨九点钟还不结束。
拜年的队伍是按照宗族划分的。拜年的队伍是由一位年长者在头里带队,按照每一家的位置,由近及远,人员会越聚越多。我们家的宗族大,分为老三枝和新三枝,所以,常常从早晨四点半开始拜年,到九点半还不一定结束。每到一家,年长者在院子里就会高声说道:“给二大娘拜年了!”二大娘家的孩子听到喊声,会马上从屋子里跑出来,陪同来者一起到院子里跪下磕头,然后就随着拜年大军一起去拜年,由此,拜年的队伍越聚越多。
第二个头,必须到长辈屋里磕,再年长的,可以到床前磕头。
长辈们会把年龄大的谦让到摆好菜的桌子旁边喝两杯年酒,然后,再把除夕夜炸好的糖果塞给一个个年龄小的拜年晚辈。
若在大街上两支拜年的队伍相遇,会有带头的长者互相拜年:“见面发财”“恭喜发财”“同发同发”这样祝福的话语。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变化,现代的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从大年三十到初一用手机和短信拜年了。这种方式,看谁写的词语好、看谁编排的程序好。
过春节,每年一次。我认为科技和民俗的东西相互结合一下较为适宜。它们的碰撞并不影响过春节的传统味、民俗风和仪式感。
那样,春节才更有味。
2021年2月14日、15日晨写于柳青河书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