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汤友盛的头像

汤友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2/17
分享

孩提时代的元宵节

孩提时代的元宵节

□汤友盛

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继春节过后的又一个节日。孩提时代的我们,非常觊觎、期盼和留恋。觊觎和期盼是因为孩提时代的我们盼望着燃放鞭炮、放手花、打灯笼、放弟弟几和蒸面灯等等一些好玩的东西。留恋,是因为过了元宵节就出年了。孩子们开学,大人们正常工作和劳动,一切都按部就班了。

正月十五,正巧我们老家逢大集。大人们会把过春节吃没了的年货,再到大集上购买补充一些。然后,就是购买鞭炮、手花、弟弟几、门关疾等等一些过元宵节孩子们最喜欢玩的东西。

正月十五的上午,父亲赶集购买了很多过元宵节孩子们喜欢的东西。

有句俗语:“关上门放弟弟几——等不到天黑了。”这是形容大人给孩子们购买了过元宵节的礼物,孩子们等不及了。弟弟几只喷花不响,适宜小一点的孩子们燃放。我们那一带有句歌谣:“弟弟几,白果花,一个小钱买十八。”但是,也有一种燃放前喷花,一会儿迅速爆炸,非常响亮的那种,我们当地人叫“门关疾”。形容“门关疾”这种鞭炮,也有一句歇后语叫:“门关疾包饺子——紧馅的”,形容人办事情快、麻利。“门关疾”适应大一点的孩子们燃放,也深受大一点的孩子们的欢迎和喜爱。其理由是:既看花,又听响,并且是十分响亮的那一种。后来人们把“门关疾”改成不喷花光响亮的一种鞭炮,叫“雷子”。为了让小一点的孩子也能燃放鞭炮,有人发明了一种很小且又多,燃放起来既能听响,也能满足小一点孩子们的需要,我们叫它“小豆炸”。

元宵节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蒸面灯。蒸面灯的面必须揉好和硬。用火柴杆儿缠绕着一小块棉花当灯芯,稳稳地插在面灯中间。

蒸好的面灯出笼之后,还要凉干一会儿,等面灯硬梆了,大人再给填上豆油,然后点燃。点燃后的面灯,要用手拿着依次去照照门框、床和自己的五官,口中念念有词:“照照门框进财宝”“照照床上睡得好”“照照眼睛看得亮”“照照鼻子闻香香”“照照耳朵听千里”“照照嘴巴吃四方”“照照两腿跑得快”“照照两手写文章”“照照脸膛长得俊”“照照全身都健康”……

元宵节点花灯,是我们比较期盼的。我们家都是父亲亲自给我们扎花灯。

父亲先做好一个正六边形的板,然后把板的两边适当位置钻上两个眼,用铁丝弯成弓形从两个眼的底部穿过钉牢,一个花灯的骨架就出来了。同时,做六个比底盘略小一点的正六边形(可用高梁杆或竹子坯做原料,高梁杆和竹子坯要放在温水中浸泡十分钟),分别为灯笼的四个面和上下面。先用白纸把四个面粘好,等四个面凉干了,用毛笔在灯笼的每一个边长上画双线,或红色或黑色或绿色,根据每个人的喜爱定颜色。最后,在灯笼的四个面可画上刘孩戏金钱、麒麟送子、夏季荷花和鲤鱼跳龙门等吉祥的图案。不会绘画的可以把过门笺当中的图案剪下来贴在上面,更简单些。

等到元宵节的夜色降临,把面灯照完门框、脸膛后,就可把面灯放在灯笼里去走街串巷逛街。

面灯在灯笼里面可以随时观察当年的收成,因为用棉花棒做成的灯芯点燃后,会呈现出棉花、玉米、高粱、地瓜等各种各样的图案,面灯的几个角就象征着几月收成什么谷物杂粮。

记得十二岁那年,我们家住在露天煤矿工人们过去曾经住过的排房子里面。恰巧我们家紧紧的依靠东面,靠东面是宿舍把边,再往东走便是一望无际的麦田,麦田的尽东面便是煤矿,被当地人们称为“二号井”。

这一年的正月十五,我们玩疯了。

等到元宵节的夜晚来临之际,我们大街小巷游玩灯笼后,先是燃放“弟弟几”、手花,然后开始放鞭炮、“门关疾”和“雷子”。把鞭炮全部放完之后,大家开始在松软的麦田里打旁连、翻筋斗和摔跤。就是在这年的元宵节晚上,我大胆地学会了翻“没底筋斗”。大家玩累了,不知道是谁的主意,从家里每人都找来了一把干饭帚,用火柴点燃朝天空上扔,被点燃的饭帚被扔向天空,在漆黑的夜晚既又火头,也冒火星,这种玩法叫元宵节“放穷花”。大家一直玩到半夜,仍还意犹未尽。

儿时的元宵节有着各种各样的民俗,虽然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那种传统的习俗却牢牢地扎根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或许,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一部分,或者叫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不知道是谁在沂河岸边的沙滩上燃放了两只无污染的“穷花”,它勾起了我对童年的记忆。

元宵节,或许一碗满满的汤圆,就能够把你从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记忆中钩沉……

2021年2月15日于柳青河书楼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