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万娥的头像

苏万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5/09
分享

龙王沱

(一)

冬采一缕阳。

听说中保龙王沱风光秀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于是,借着冬日的暖阳,郑重去拜访它。

中保龙王沱,据清嘉庆《洪雅县志》记载:它出总岗山,经天功山阴,过百子沱西去山,龙潭水来合,同入雅河。

(二)

汽车在公路上奔驰。阳光透过车窗玻璃照进来,晒得人暖洋洋的。我眯着眼,靠在车椅上,瞑想着龙王沱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中保坝的上空出现青白两条撕打的巨龙。他们打得天昏地暗。三天三夜,电闪雷鸣。最终青龙战败,命丧黄泉,滚落在石香山与唐山之间的溪沟,化作一座横卧的巨大石桥。人们把这座石桥叫作“卧龙桥”。

白龙杀死青龙后,天庭派托塔天王和哪吒三太子率天兵天将押其回去治罪,后免其死罪,打入石香山峡谷深沱,让他在里面赎罪。天庭同时指派雨施菩萨守在沱边监督。从此,在雨施菩萨监督下,白龙按时为人们布云行雨,当地年年五谷丰登。人们感恩龙王和雨施菩萨,把这峡谷深沱叫做“龙王沱”,又于南齐永明癸亥(483年),在龙王沱旁边一巨石上建一龙君庙,祭祀他们。

遇到大旱年生,十里八乡的百姓自发到龙王沱龙君庙求雨,往往有求必应。龙王沱龙君庙更加声名远播。有时连州衙、县衙也会组织人到此举行盛大的祈雨仪式……

龙王沱,一听名字就显得来历不俗,它落脚中保。中保?你会不会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三)

龙王沱,我来了!

汽车驶进中保,拐进一条小公路不久,前面是一座桥,潺潺的水声传来。

桥下是一条河。

这儿应该是龙王沱的下游。

那,桥下之水就是清嘉庆《洪雅县志》记载的龙潭水了吧!

听说以前这里的河边有一条一米多宽的石头路,沿着弯弯曲曲的山溪,通达汉王。每逢中保赶集的日子,人们肩挑背背,这条路总是很热闹。

时过境迁。往日的石头路早已不见了踪影。经过几番询问和打听,我们才弄清路线。

停车步行,沿着一条清澈的沟堰循声而上,向龙王沱走去。

这沟堰的水引自龙潭水。

一路,流水淙淙,景色宜人。芦苇支起高高的白头,在山风中摇曳。山上,桉树笔直的树干,随着山势层层叠叠,那满山的苍翠涌入眼来。沟坡,阳光透过光秃秃的树枝在地下投下斑驳的影子。茂盛的棘草丛中,不时传来鸟儿的啁啾鸣叫。

曲径通幽。高山溪涧。我们,融入了大自然,化成了这水,这风,这山,这树……

(四)

转过一道弯,忽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开阔的河滩。

沟堰与河滩相连。

这就是沟堰的取水口了。

河对面还有一户人家!旁边,一排整齐的石头上搭着一排竹架子,竹架子上摆放着几个蜂箱。河中,怪石密布,河水漾漾,两只鸭子在悠然地嬉水。

景乎?画乎?天上乎?

好个世外桃源!

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努力再看,这分明是人间哪!是哪个当代的陶渊明把家安到了这个地方?

走过对面一瞧,不禁哑然失笑。这哪里是什么人家?分明是一个小电站——立石子电站。

立石子?虽然我早就知道龙王沱修了电站,但还是被它的怪名字惊到了。咋取这个名呢?

惊诧之余又会心一笑,“陶渊明”不就是电站工人吗?这个“陶渊明”不简单!工作享受两不误,还可以搞副业。好山好水好地方,那蜂蜜和鸭肉的滋味肯定非凡品可比!

(五)

走过电站,沿着河边石头路向上走。路上,怪石嶙峋,危岩耸立。荆棘从山崖上垂下来,成了天然的绿色门帘。危岩上,水滴不停往下滴落。一块危岩边,有一个圆形的石窝,酷似一个碗。

到了当地人说的“一碗水”了。

听说以前这个碗里面盛满了水。路过的人口渴了,常饮水解渴。可奇怪的是,无论怎么喝,那碗水却总是满满的。

可今天,这个大石碗里却一滴水也没有。

一碗水呀一碗水,你什么时候干涸了呢?我多想尝尝你甘甜的滋味呀!

(六)

小心穿过危岩,再爬上坡走不远,一个水泥大坝耸立在眼前。

这儿,应该就是立石子电站的取水口了。

大坝有几十米高,坝面有高低两层,各有尺把宽。

山涧被这个坝围成了一个湖。蓝莹莹的湖水深不见底,两只野鸭子在湖面浮游。阳光温温柔柔地照耀着湖面。风拂过,吹皱一池碧水。细细微微的涟漪上面,有无数个闪闪发光的精灵在跳跃,在风的推动下,一波接一波不断向我面前漾来,漾来……

我凝神遥望,仿佛自己就是那湖中跳跃的波光。

想象着,遥望着,恐高的我踩着下层,扶着上层,颤颤巍巍地走过了大坝。

还是不见龙王沱的踪影。

(七)

沿着湖边小道继续往上走。

路比原来亮堂了许多。湖边,多了一些平地和杂物。那应该是钓鱼人留下的。中途,还看见一条陡直的小路通向山顶。那肯定也是钓鱼人走出来的。山上不远,肯定是公路。

走呀走呀,一条沉在湖中的石桥映入眼眸。那就是传说中战败青龙化身的“卧龙桥”了吧。

一弯又一弯,可龙王沱始终不见踪影。

湖,却到了尽头。

(八)

河边,又出现了一座小房子。

走近一看,又是立石子电站。但告示牌下却比下面电站看到的多了三个字:龙王沱。

龙王沱,你应该离此不远了。

但电站下没有路。刚才走的路,却往山上延伸。

我伫立四望。

两岸高山。一涧幽谷。电站下方,清澈的溪泉在裸露的岩石上淙淙流着。

龙王沱,你在哪里?

(九)

决定继续沿河边走。没有路就自己走一条出来。龙王沱肯定在前方,既然来了,总要见一见它的庐山面目。

抓荆棘,攀危岩,踏蕨草,过溪桥。

我们在河边穿行。杂草丛中,不时惊飞起一只只肥硕的野鸭。

山涧很深,冬日的阳光照不到底。河床上,遍布的石头长满了苔藓和杂草,像一只只绿茸茸的怪兽。

走,继续向前走,勇敢向前走!

龙王沱就在前方!

佳景总在最深处!

(十)

也不知转过了几个弯,眼前又迎来一片开阔地。三座大山围住了一个大水潭。潭水很清,但深不见底,潭中有几个长满草的巨石。前面两座山间有一面高大的岩崖,两条水流在岩崖上奔跑,飞流叠撞,最后跃入深深的碧潭中。

这,就是传说中的龙王沱了吧!

原来,你是这副模样!

沱边立着几块巨石,挡住了前方的视线。

老公攀岩登壁,三下两下跳过去了。他让我也像他一样攀爬过去。可我没有他那样的身手和胆量。看着下面的窄缝,我吓得趴在一个石块上,动也不敢动。

掉下去可不是玩的!

白龙呀,还是让我远远地瞅你一眼吧!

我从石块上退下来,爬上一个潭中的“绿石怪兽”。沱里的水这么清,哪里有白龙嘛?

白龙,难道你去了下面的湖了?那儿倒是更适合你,可那湖中不是已有青龙了吗?你们再见面,会不会再战一次?就不知这次,你们又会谁胜谁负呢?

山风从四面八方向我涌来,好不惬意。

轻轻撩起沱中的水,洗去手上的污泥,洗去沿途的疲惫。龙王沱,龙潭水,我终于和你相拥!

(十一)

前方山坡上有一块凸出的巨岩,上面经幡飘飘,那应该就是龙君庙了。

我恭敬地走近这位一千多岁的“老人”,向里面的菩萨,也向沱里的龙君恭恭敬敬地作了几个揖。

天地洪荒。龙君,菩萨,千百年来,你们护佑了一方百姓;千百年来,你们活在了人们的心中。哪怕只是一种信念,也值得世人的敬仰!

庙里有一块石碑,立于明朝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经过几百年风霜雨雪的侵蚀,石碑、石庙都已开始剥漶不堪了。连这块巨岩,也因年久风化,底部碎成了几块巨石掉落在潭中,变成了危岩。也不知,它还能在自然的风雨中挺立多久……

庙对面树丛间,隐约可见曾经的石头小路。也不知那路的尽头在哪里。水从总岗山来,山从总岗山弯,那绵延的路也该通向总岗山吧,通向大山深处的炊烟人家……

(十二)

下得庙来,原路返回。路边,野沙棘红了。摘几个放入口中,酸甜酸甜的,有小时候的味道。

爬上电站,经过湖桥,我们从钓鱼人走出来的山路往山顶爬。边爬心中边暗暗佩服起那些钓鱼人来。路这么陡,简直和地面垂直,我手脚并用,累得气喘如牛才爬上来。而钓鱼人身背渔具,还要手提鱼获,他们是怎样爬上来的?这还是上坡,如果下坡呢?怎么下得去?如果还湿滑呢?

……

(十三)

终于到了顶,看到了公路。

一切变得美好。

我们沿着盘山公路往下走。阳光依然灿烂,暖暖的。

走着走着,路边一块怪石吸引了我的眼球。我连忙拿出手机拍下来,心里悄悄琢磨它的名字。

葫芦岩?螺蛳岩?蘑菇岩?

山上,有两个五六十岁的妇人在劳作。阳光,给山坡,给她们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色。

“孃孃,新年好!你们在做啥子哟?”

“我们在栽茶。”

“好勤快哦!麻烦问一下,你们知道这块石头叫什么名字吗?”我指了指那块怪石。

“它叫坛子岩。”一位穿红色花外衣的孃孃热情地告诉我。

坛子岩?仔细一看,有点像,不过,我觉得更像葫芦和螺蛳。

孃孃见我好奇,又说:“这儿的怪石多着呢!下面不远还有一块大圆石。那个石头不简单哦,是天上二郎神留下的。传说,二郎神用扁担挑着在凡间收集的两大宝贝:一口大钟和一块宝石,奔向南天,准备去献给玉皇大帝。可路过这儿时,扁担断了,宝物从半空中落下来,大钟落在那边,在沟底化成了一块立着的巨石斜靠着山,宝石落在这个山冈化成了一块巨大的圆石。于是人们把那块立着石头的地方取名‘立石子’,把山下那个平坝取名为‘中保’(钟宝)……”

立石子?中保?

原来它们的怪名是这么来的!

“可我们沿河而上,怎么没看见您说的那块神奇的‘立石子’呢?”我心存疑惑。

“原来的路在下面,修了电站后,路改在了上面。”孃孃笑着说。

哦,原来是这样!来时过“一碗水”后,是爬了一道坡……

找到那块“大圆宝石”,我咔嚓咔嚓拍了照。可那“立石子”呢,已隐入深不见底的沟涧,难觅它的踪影;心中遗憾的,还有那闻名的“九倒拐摩崖造像”,今天也无缘见识……

(十四)

沐着暖阳,迎着山风,在公路上漫游。龙王沱,被抛在了身后,离我越来越远;留在心底的,是那一路的故事和传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