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静夜思》,家喻户晓。关于这首诗是在哪里写成的,一直有很多种说法。有一种传说认为这是李白在游历丹棱竹林寺写的。自从听说这个传说后,我就对邻县的竹林寺魂牵梦萦起来。
我渴望到竹林寺一游,去寻觅李白当年的诗情。
其实,竹林寺我以前是有机会去的。那时,我还不知晓李白《静夜思》的传说。
二十多年前的那个夏天,我们一大家子去丹棱杨场大侄女家做客。杨场离竹林寺不远。闲暇下来,大家邀约去竹林寺游玩,父亲、母亲、老公都去了,连刚出生才满1岁的儿子都被他们背在凉背兜里去了。可不知为什么,那次我没有去。
后来,听说了李白的故事,我就后悔起来。一直想再找机会去,可一直没去成。神奇的竹林寺,不断在我头脑中想象,飘荡。
去一趟竹林寺,去寻觅李白的诗情,成了我多年的梦想。
二
中秋遇上国庆,放了8天长假。眼看到了第七天,我还哪儿都没去过呢!
吃过早饭,老公说:“不如今天我们去竹林寺玩吧!你不是一直在叨念吗?”
我的心弦咔嚓一响。竹林寺,那个关于李白、关于月亮的向往瞬间在心底复活了……
竹林寺在丹棱县九龙山,离洪雅并不远。从洪雅出发,经仁杨路到杨场,再到竹林寺,跟着导航,不到一小时就到了。
我们在山下的停车场停好车,沿着一条方格水泥路往前走。路的视线比较开阔,一边挨山,一边靠河,两边栽满了矮矮的风景竹。河呢,也有一个不一般的名字——金牛河。听当地老人讲,安史之乱发生后,找不到妻子沈珍珠的未来天子李享悲愤之下金口御言,将掠走妻子的叛将冯立变成了牛。从此,人们就把这条河取名叫“金牛河”。
转过一个岔口,山路往右拐,进入了山涧。路边栽满了高大的四季竹,把下面的路遮得密不透风。路全是用一米长、半米宽的石板横铺,湿润润的,还残留着昨天雨后的晕纹。上面零乱地铺着一层稀稀落落的竹叶。石板路在幽深的竹林里蜿蜒,向山里面生长。路上,我们碰到一群城里的游客,小孩在路边的石涧里抓螃蟹。
礼貌地打过招呼。我好奇地问:“小朋友,抓了几只啦?”
“两只!”骄傲而开心的回答。
我对他竖起了大拇指,比了一个“厉害”的手势。
不一会儿,就来到一片较开阔的平地。里面栽了许多竹子,一大群漂亮的山鸡正在竹林里觅食。芦花鸡、大黄鸡、黑乌骨鸡、白乌骨鸡……都是正宗土鸡,每一只都长着一身漂亮的羽毛。有几只吃饱喝足了,就跳到主人为它绑的竹竿上,或站或卧,头反插在身后的羽毛里,打着盹。竹林对面山坡上,隐约显出两座平房的影子。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一幅真真切切归园田居的意境。山里人家的生活,让人好生向往。
穿过竹林,一座巍巍的寺门就出现在眼前。一边三只挺翘的檐角向天上飞展,檐下正中的地方悬挂着一块金边宝蓝色大匾,中题“竹林寺”三个烫金大字。红黑镶嵌的大柱,雕花的木窗,寺门两边的墙上还各绘刻着一面金色佛像图案。石阶从下一级级延伸到寺门。两边是红漆镂空的木栏。两头威武的石狮一左一右蹲在两边。
迈过寺门,攀着两边的铁链,再爬上一道陡峭的石阶,就到了竹林寺的大雄宝殿。外面悬挂着一大一小两口铁钟,上铸“竹林寺”及一干文字,并记有“佛历2545年”字样。
“佛历2545年”是哪一年呢?我用手机查了一下。哦,原来是2001年。看来,眼前的竹林寺在2001年大大地修葺过一次。
在大雄宝殿逛了一圈,出来时看见左边禅房里走出一个穿素衣的僧人。我们过去坐着找老师傅聊了聊天。老师傅告诉我,相传竹林寺初建于东汉末年,唐朝末年定名为净众寺。到了五代年间,一位叫可朋的诗僧担任了该寺住持,18年后,圆寂于此。可朋任主持后,号召僧众等在寺庙周围广种竹子。后来,寺周围的竹林达数百亩,于是就把寺更名为竹林寺。从此,竹林寺以它虚怀若谷、清高脱俗的气韵,让寺内香火鼎盛,前来朝拜的香客络绎不绝。
穿过大雄宝殿,拾级而上,就到了观音殿。观音殿是新修的,水泥墙壁还是新崭崭的模样。殿后,高高的石壁上镌刻着“竹林烟月”四个大字。哦,原来这儿就是丹棱八景之“竹林烟月”了。
据《丹棱县志》载,这是清代丹棱知县毛震寿所亲题的,并赋诗一首:
寒烟逼出一林秋,
露下天高月满楼。
古树深篁山寂历,
道心诗梦两悠悠。
从此,“竹林烟月”就成了竹林寺最有名的一处胜景了。
三
观音殿后面是高山。竹林寺眼看就要游完了,要寻的月亮也找到了,可李白写诗的井在哪儿?我苦苦寻觅的诗情又在哪儿?
低头扫视地面,忽然发现地上有一块圆圆的水泥盖子。
井盖!我难掩内心的欣喜。周围还依稀有一圈石砌的井沿。我仔细辨认了一下,应该是,不会错!井沿原本呈六边形,修观音殿被水泥覆盖了两边,还余四边,上面长满了绿苍苍的苔藓。
我站在井旁,看看岩上的刻字,看看旁边的殿房,再看看地上的那口古井,思绪却飞回了盛唐,飞向了那位衣袂飘飘的“谪仙”……
入秋的一天,初次游历的李白到了丹棱竹林寺,听闻山间明月景色奇美,刚好又逢月半。良辰美景岂可辜负?于是便决定在竹林寺歇一晚。
吃过斋饭,小沙弥引李白来到庙内的厢房里休息。房间有一扇窗户,窗下有一口水井,井边是石砌的井栏……
也许是累了,也许是初次离家,李白怎么也睡不着。他披衣起来,打开窗户。山间的夜晚阒寂无声。清幽的月光穿过轻纱般的薄雾照在窗下的井上,像给井沿、井栏铺上了一层白霜。月光笼罩下的山、寺、林一片神秘。抬头,一轮大圆月挂在天边……
此情此景,家中亲人的影像浮现在了他眼前,一腔诗情如漫天的月光倾泻: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吟完,他叹了口气,又重回床上睡觉。朦胧的月光透过窗纸映照进屋里。在烟月笼罩的夜晚,他做了一个梦,他回到了故乡,和家中的亲人团聚在一起……
我摇晃了一下头。衣袂飘飘的李白消失了,朦胧的月光没有了,千年的历史也流走了。地下,只有一个圆圆的水泥井盖和四边依然模糊的井沿……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声仍在心间回响……
四
山顶上是什么模样呢?
我们沿着观音殿旁一尺见方的石径往上爬。不一会儿,一个差不多有九十度的石梯出现了。这就是传说中的“通天坡”了吧?
真的好陡好高!见文而知义。通天的坡能不陡不高吗?不陡不高还能通天吗?但不知什么时候,这个石梯被封住了,禁止游客通行,可能是觉得不安全吧。老公说上一次来,父亲就是从这儿爬上去的。我不由在心底对父亲赞叹起来。我望坡而生畏,即使不封住也不敢爬。
绕过“通天坡”不远,两座古代石墓的墓碑赫然出现在眼前,后面是一排石砌的墓穴。前面的平台上还立着一块新石碑,上面镌刻“丞相湾”三个大字。
好大的口气!难道这儿是专门出丞相的地方?
带着探究上前,撩开杂草蛛网,查看起碑上的文字来。碑的主人是一对父子,父亲叫李焘,儿子叫李壁。李焘是北宋史学家,四川丹棱人,为唐宗室曹王之后。他仿照司马光《资治通鉴》,编撰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再一看李焘墓碑上的对联,更让我震惊不已:“父丞相子丞相两代三丞相,兄文豪弟文豪一门七文豪。”
了不起!怪不得能把这个墓群命名“丞相湾”,确定实至名归!
瞻仰了“丞相湾”,顺着通幽的石径继续往上爬。上上,下下,再上上,又下下。绕了好大一圈,终于爬上了山顶。上方有一座亭。亭下有一封住的陡径。这不就是“通天坡”吗?往上看,只觉其陡;往下看,更觉胆寒……
五
折返时,我们走了另一条宽敞的石板路。一路走走走停停,说说笑笑,看看望望,真想把满山的苍翠和清新带回家。
下到坡底,在心底描摹着竹林寺的貌状。竹林寺所在九龙山的地形宛若一个弧形的三角,正中的那边支出了一个凸起,竹林寺就修在这块凸起的中间。从风水学上说,九龙山如一把太师椅,竹林寺稳坐在太师椅正中,又有龙气所佑,是一个十足的风水宝地哟!
古人建寺自有其学问。
临别,我再望了一眼前面的九龙山。龙头和龙尾首尾相护,如古人衣服的前襟,扣搭得严丝合缝,哪里可觅竹林寺的踪影?
竹林寺又隐藏回了那满山的茂林修竹中。随着它一同隐去的,还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李焘世家的“丞相湾”……
“深山藏古寺”。刹那间,一幅古意悠然的画面在我脑海里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