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万娥的头像

苏万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12
分享

当生命遇上“痴”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然世间少有痴人也。”喜欢读书的人,提笔就能写出优美的文章;痴迷技艺的人,他的技术一定非常精良。可世上痴书迷艺的人太少了。

时光和斯人已离我远去,而话音却永远荡漾在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那是夏日的一个傍晚。吃过晚饭,我循着江边散步。蝉声高唱,江水奔流,夕阳映江,暮色如常。

走过新大桥下,呀,我眼睛一亮,有一位老人在人行道的方砖上练书法!

老人大约六十来岁,个子不高,但精神矍铄,一脸慈祥,应该是个退休干部。只见他手握“水笔神器”——一支硕大的地写笔,旁若无人地在人行道的方砖上运转自如,成了炎炎夏日江畔一道亮丽的风景。那支笔真的超大,如果不看那个饱满洁白的笔头,还以为是扫帚呢。

我雀跃无比,强掩兴奋和激动静静地站在旁边欣赏起来。

对书法,我并不陌生。小学高年级,我们的每一篇作文修改好后,就必须用小楷毛笔誊抄在作文本上。也许,这就是我书法的启蒙教育吧。后来,上了师范,有了专门的书法课和书法老师,也买了本柳公权的字帖一本正经练了三年,书法长进了不少。走上工作岗位,没有了约束和环境的同化,书法又被我抛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之后。走过不惑之年,我突然对书法又生起兴趣来,竟重拾起它,胡乱练了两年,可缺少老师的指导,进步不大。我想找一位师父学习学习,观摹观摹,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今天,想不到机会竟在不经意间来了。

书法大多在纸墨上进行。在地上练书法,对此我也早有耳闻。多年前,老公从北京旅游回来就兴奋地和我叨叨,说在北京天坛有许多在地上写字的老人,那才是大书法家哦,人家那个毛笔字写得才叫一个好。老公的描述,听得我心潮澎湃却一直无缘得见。后来,在洪雅生态广场和青衣江边的人行道上,也时见有书法爱好者在地上奋笔疾书,但那时的我对书法没什么兴趣,每次看见只是草草瞟上一眼就匆匆离去了……

道上行人如织,有不少大人小孩被老人奔放淋漓的字体吸引,驻足观看。可老人好像一点也没有受影响,仍专心致志地舞弄着手中的“水笔神器”,转合流畅,运笔轻盈,个个“大字”水汽淋淋又飘逸洒脱。

我钦羡至极,终于按捺不住惊喜向老人夸赞: “叔叔,您的字写得好棒哦!不知您学的是谁的书法呀?”

“我写的是‘自己体’。”老人抬起头,瞧了我一眼,可能看我也算懂点皮毛,应了我一句。

“哦?‘自己体’?”

“对呀,‘自己体’就是‘我体’,书法艺术要继承,更要有创新,要形成自己的风格。”

我赞同地点点头。看老人写得起劲,我的心就痒痒的,也想舞弄一把——我还从来没有在地上挥“帚”泼“水”过呢。

“叔叔,可不可以让我写一下?”

“可以呀,来吧。”他停了下来,把手中“神器”递给了我,站在了边上。

我激动而又小心翼翼地接过“神器”,站在刚才老人写字的位置,学着他的样子在方砖上写起来。写了几个,我停下来瞧了瞧,每个字硬邦邦的,起承转折一点也不流畅,而且也没把握好笔画的轻重和字的结构,要多丑有多丑。老公时常说我练字遇到了“瓶颈”,需要拜师学艺,果然不假。

我很沮丧,把“神器”还给老人,顺便把我心中的疑惑向老人请教。

老人没说什么,接过“神器”在方砖上写下一行字:“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然世间少有痴人也。”

写完后,他停下笔把刚写的这句话念了一遍,给我讲解了意思,然后语重心长对我说:“只要你有练字的‘痴’劲,用心用情,总会写好的。”

我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是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老人笔下,一个个宛若游龙的汉字,不就是他几十年对书法的“痴”磨出来的吗?也不知老人从几岁开始就练了书法?也不知他练了多少年才有今天的成就?……

老人又自顾自继续在方砖上笔走龙蛇。他的神情是那么专注。他眼里的世界,只剩下了一支笔,一个个字,一行,又一行,如行云流水般倾泻在地,后面的仍鲜活水淋,但前面的已模糊不清,有的已化成了无形的水汽飘散在了空气中,凝成一种无形的味,在江边,在人行道上,在洪雅这座小城弥漫着,只因为今天的江畔多了一位“痴”于书法的老人……

又欣赏了好一会儿,天色渐晚,夕阳已没入山际。蝉声依旧,江声依旧。我恋恋不舍地向老人表示感谢后离开了。老人呢,继续在方砖上“痴迷”他的书法艺术。那块块方砖就是他的舞台,那个个汉字就是他的精彩。人行道上,行人来来去去,他的“书法摊”前如我一样的看客也去去来来……

“书痴者,文必工;技痴者,艺必良,然世间少有痴人也。”走了一段,回首再望,老人早已消失在我的视线,但他的话却一直在我的耳畔回响……

痴,从疒,从知,本义为不聪慧,迟顿,引申为对某事非常着迷。当生命遇上“痴”,无论是“痴”于书,还是“痴”于艺,都是源于对生命本质的热爱和追求。没有对教育的痴迷,就没有孔子及弟子的《论语》;没有对历史的痴迷,就没有司马迁的《史记》;没有对书法的痴迷,就没有王羲之的《兰亭序》;没有对音乐的痴迷,就没有俞伯牙的《高山流水》;没有对诗的痴迷,就没有李白的《蜀道难》;没有对词的痴迷,就没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没有对绘画的痴迷,就没有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没有对小说的痴迷,也就没有曹雪芹的《红楼梦》……

生命的“痴”承载着文化

生命的“痴”又绾接着诗情。

一座现代化城市,需要文化。

一座现代化城市,也需要诗情。

老人,喜欢您的“痴”。因为,普通如您,却用您一生的“痴”,“痴”出了洪雅这座江南小城的一缕文化和诗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