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阳光灿烂。教室里,我正在组织孩子们进行识字教学。
“四川人生得尖,认字认半边。”每当讲到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特点指导孩子们识字时,鼓励孩子们在课外阅读中猜字的读音和意思时,我时常会提到这句俗话。有时,我还会在课上课下给孩子们分享此类故事。
这不,课上着上着,它又从我的嘴边溜出来了:“四川人生得尖,认字认半边……”
话音还未落到地,一个孩子马上举手站起来汇报:“老师,自从您给我们讲了‘扎须客’的故事,同学就开始喊我绰号了,现在他们全都喊我黄金鹏(孩子本名黄鑫鹏)!”
孩子报告得一本正经,表情、动作、稚嫩的嗓音,配合得恰到好处,让人忍俊不禁。
“哈哈哈哈!”原本有序的课堂顿时像锅里的沸水,闹腾开了。
“扎须客”?原本笑意盎然的我不由呆愣住了,望着有些哭笑不得的他。
一波笑声还没有停止,旁边组的另一个孩子马上也举手站起来汇报:“老师,我也是。他们现在都叫我‘尤告然’(尤浩然)………”
白皙脸庞上那对大眼睛时不时瞟向我,话音里略带一点委屈。
教室里又漾起一波笑声。孩子们更欢了。
想不到私底下孩子们还有这样的玩乐!究竟是那个孩子开的头?一共取了多少个?班上还有多少秘密是我这个老师所不知道的?……
我也笑了。这个“名字错别字制造事件”,“罪魁祸首”是我呀——“扎须客”的故事是我讲给孩子们听的,它来源于台湾作家席慕蓉的一篇文章——《“扎须客”俱乐部》。
文中写了作者小时候看书没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很多不认识的字就只好自己发音了。长大结婚成家后,偶然一次和丈夫聊起唐人小说《三十三剑侠传》之《虬髯客传》的书中人物时,她的“扎须客”让丈夫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当弄懂她说的是“虬髯客”后,丈夫笑得不能自已。后来有一次她和另外五个人一起出游爬山,五人中有生物学家,有摄影家,也有作家。在不经意的聊天中,她发现五人之中竟有四人也是“扎须客”。接着大家还争先恐后分享了自己的错别字,结果一起笑得东倒西歪。为此,他们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扎须客”俱乐部。
当然,读到此文的我也禁不住掩卷大笑。
也不知是在哪一节语文课指导孩子们识记形声字时,我把这个故事分享给了孩子们听,没想到……
“扎须客”呀“扎须客”,都是您老惹的祸!
现在的语文课鼓励孩子们大量课外阅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鼓励孩子们猜读。当然,既然是猜,就有读错的可能,如果没有验证,很有可能闹笑话。还记得儿子小时候,有一次把一张火车票上的“昆明”念成了“屁明”,惹得我和他爸笑得前仰后合。从此,“屁明”就成了我们家错别字的“经典故事”。
验证猜读的方法很多,可以查字典验证,可以用手机百度查询,在家可以问父母,在学校可以请教老师……老师就是一本“活字典”。老师不但可以做字典,还可以当“百科全书”呢,班上孩子都会用这个写出漂亮的比喻句了:我们的语文老师就像一本移动的百科全书。把老师比作“百科全书”还不够,而且它还可以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自由地移动,多么生动多么贴切多么形象啊!
可爱的孩子们,你们是地道的四川人,你们虽“生得尖”,平时“认字认半边”,但还是要养成勤查字典勤问人的好习惯。著名作家张晓风说,鼻子底下就是路。意思是说,鼻子底下有张嘴,如果我们外出找不到路,可以问呀。同样,鼻子底下也是知识——不懂可以请教别人,学问也可手中得——只要勤查字典,字典就是最好的老师。
叮——,下课铃响了,一个孩子又拿着书向我过来——
“老师,你知道‘项羽’我当初读成什么了吗?”
“页羽?”
“不是,是‘顶羽’!”
我展露笑颜,孩子也捧着书蹦蹦跳跳地离开了。
校园沐浴在金灿灿的阳光中。远处的树林里,小鸟也开始了合奏。蝉,又拉开了一年新夏的序曲。
——不知不觉,夏天竟快到了。
我们班“扎须客”的故事还在教室里生动有趣地继续演绎呢,从春到夏,再到秋,再到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