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万娥的头像

苏万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18
分享

最是书香能致远

“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一星期都白活了。”

这是作家王臣《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杨绛传》一书中出现的杨绛和父亲的一段对话。

直白浅显的语言刻画了一个酷爱读书的杨绛。因为以书为伴,所以杨绛到达了很远很远的地方……

最是书香能致远。

今天是4月23日。呵,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那个日子——世界读书日,脑海中不禁想起了那位著名的西班牙作家,那位在小说、戏剧和诗歌三大领域登峰造极而又一生命运多舛的作家——塞万提斯,想起了他的名作《堂吉科德》,想起了他在书中塑造的那个经久不衰的形象:身体瘦弱的唐吉科德,穿甲执盾,骑上那匹和他一样瘦骨嶙峋的老马,离家出走,去做他的游侠事业……

可就在四百多年前的4月23日,这颗创造了世界文学瑰宝的璀璨之星陨落了。巧合的是,这个日子也是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同时也是秘鲁著名作家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的辞世纪念日。

他们也许不会想到,他们死后,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作品和他们塑造的经典会播散到全世界;他们也许不会想到,几百年后,全世界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用共同的方式——读书的方式来纪念这一个跨越不同国籍、跨越不同地域的三人组合。

文化可以跨越国界。

文脉可以穿越时空。

生命可以死亡。

但书香却是永恒。

他们,都把自己的生命化成了缕缕书香滋养着世界。

又到一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让我们携一缕书香,去我们想去的远方……

瓦屋山下,宁静有湖。 炎夏清晨,抱着一本书出门,沿着湖坡的小道散一圈步,然后选择一个无人的坡地,坐在一块天然裸露的大石上,开始晨读之旅。读到精彩处,击书而吟;品到会心处,掩卷而乐……坡上,草尖滴露;坡下,湖清水碧;远处,青山葱郁。晨风轻轻拂过脸颊,空中传来阵阵啁啾鸟鸣。

山光云影入画,人声鸟语添彩。读着读着,湖光诗色从书中向你奔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那不是秋夜的洞庭湖么?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春日的钱塘湖令白居易也流连忘返。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说湖,怎么能少了美丽的西湖呢?

“瓦屋山前雅女湖,天光水影起宏图。春天百花冬天雪,夏最清凉秋最舒。”洪雅人眼中,静若处子的雅女湖最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书’人,在‘湖’一方。”手握书册,坐在雅女湖畔,《诗经.蒹葭》的意境迎面而来。

书香,穿越了千年,亘古弥新。

度假归来,颇为读书伤神:找不到像雅女湖那样适合读书的幽静之地了。趴在床上吧,对身体不好;去书房吧,不开窗热,开窗又吵。

江边呢?

携上书本出门。

太阳未起,晨风微凉。

江畔的步行道上,晨练的人不少。

下到雅女浴场,只有稀稀落落几个人。一丛丛芦苇坚强地扎根在泥铸石铺的地上,随着江风起伏。

在傍晚纳凉的地方找一个大而圆、净而平的石头坐下,摊开了书本。

江水哗哗自流,书声朗朗而起。江声,书声,渐渐交融在了一起。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诗中的青衣江和峨眉山月相映成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在慨叹三国英雄,他,何尝又不是“风流人物”?

江风徐来,凉爽宜人。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书’人,在‘江’之湄。”生活和诗意,江声和书声,一起穿越时空奔向了远方……

“问‘江’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眼眸偶尔从书本抬起,远眺奔流不息的江面。青衣江啊,你的源头活水在哪儿呢?是宝兴河?是周公河?还是花溪河?……

江有源,知识不也有源吗?书,不就是知识的源头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就是路,就是源,——知识的源头,带领我们去追寻和品味无尽的远方……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想恢宏壮大的场景,有的只是浓浓淡淡的湘西风情,像一幅意韵悠远的山水长卷,随着平实的笔触慢慢展示在你的眼前,给你无尽的想象。哪怕是血腥暴烈的杀人场景,在他的笔下,永远是那么平静。你看不到热血沸腾,你看不到凄惨悲惋,永远只有一个平静的人在娓娓地讲述着一个个平静的故事。故事里的悲欢离合,需要看故事的你去慢慢品咂。于是,跟随他——沈从文的笔墨,你可以走到遥远而又神秘的湘西……

《清泉故事》《兰屿之歌》《刹那时光》,那种清清爽爽的干净之美,在她的译笔下,那些落后贫穷的地方却是世外桃源,人性之美,人性之善闪烁着钻石般的光华。爱,无疆无界,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贫富。她用简洁的文字,真挚的感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座座爱的心灵圣殿。人区别于动物、高贵于动物的,不就是有一座这样的心灵圣殿吗?跟随她——三毛,你又可以流浪到台湾、撒哈拉、拉丁美洲,去品悟另一种人生……

书读百遍,而义自见。

读了N遍《远方的海》,对结尾一直不解。

“在密克罗尼西亚的日日夜夜,妻子几次看着我说:‘早该有一条船……’

我知道她这句话后面无穷无尽的含义。

我说:‘必须是海船。’

她一笑,说:‘当然。’”

对于这个结尾的含义,我一直没读懂。今天再一次读,有一道莫名的电光突穿脑际,我猛然就顿悟了。

中国文化以儒家文化、汉人文化为主,所以儒家文化、汉人文化衍生的崇尚不远征、崇尚故土难离的农耕文明相对发达,而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则相对滞后,尤其是海洋文明,哪怕在航海技术领先世界的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也基本没留下什么著作来描述它。

中国人历来亲土不亲海。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也历来亲土不亲海。

今天,终于有一批中国人,走出固守的家园,开始入海、亲海、依海,与大海紧密相融。当然,也应该有一批中国人,向全世界阐述中国人生命深处对海的热爱,向全世界阐述中国人心中的海洋文明。

“早该有一条船”“必须是海船”,那条“船”,那条“海船”不就是向外传播中华海洋文明之船吗?当然,扬帆领航者,非余秋雨老师莫属!

跟随余老师的笔触,去抵达那遥远的密克罗尼西亚小岛,去领悟海洋文明的魅力……

——最是书香能致远。

呵,又到一年的读书日了,我又闻到了书香的味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书香,我愿深情地执你之手,与你共赴一场又一场美丽的约会;我愿往后余生,与你相濡以沫,一路相牵相伴,畅游那渺远而又神奇的远方……

喜欢汪国真的《我喜欢出发》:

“人能走多远?

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

人能攀多高?

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

我也喜欢出发,喜欢携一缕书香出发。

愿你也喜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