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刚站在安仁古镇的入口,我立刻就发出了惊呼:“哇,好多鸟巢!”朋友们侧头一看,笑了:“不是鸟巢,是一种灯饰。”
是灯饰吗?我又转头仔细瞧了瞧。两旁行道树的树杈间放了许多大小差不多的深褐色兜子,隔远一瞧,不就是鸟巢吗?可环视前后左右熙熙攘攘的大街和车流,我顿时恍悟:哪有鸟儿敢在如此喧嚣的地方安家?
我也笑了,为自己的莽撞无知。不过,连行道灯都这么有创意,安仁,应该是个有意思的古镇吧。
时间已是傍晚。入住的酒店名叫德仁门里。酒店设计是民国时期的客栈风格,双楼对望,上下两层,楼前是一条长长的走廊。褐色的地板,青色的墙砖,深红的门框,白色的屋顶,圆弧形的撑拱,端庄典雅。两楼各有楼梯上下,之间有两座天桥相连。天桥两边还间搭着花棚。虽已是深秋,但花棚上却爬满了绿意盎然的藤蔓,叶子层层叠叠。有的藤蔓从架上垂下去,形成了一副副天然的绿帘。站在廊头望去,幽深意远。沓沓的脚步不时在廊间轻响。看着走着,响着听着,仿佛一脚踏进时光隧道。
再轻轻念起它的名字——“德仁门里”,不禁联想起它的后半句——“自是安居”。念着念着,不觉竟念出了一种意境来。这句古语出自《后汉书·马融传》。“德门仁里”在古代为仁德之家、仁德之居之意,在今为风俗良好、居住安舒之谓。当然,它也寓意着居住在此之人是德行美好之人。
在这方古镇,每一个命名都自有它的哲学。
二
安仁古镇始于东汉,在繁华的唐朝才正式以“安仁”命名,取“仁者安仁”之意也。据说这个镇名比大邑的县名命名还早呢。
“德门仁里”之“仁”也是安仁古镇之“仁”,字一样,意思也一样。仁,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伦理中的最高原则。仁、义、礼、智、信,它居第一位。孔子曰,有仁德的人能够自觉地遵循仁的原则,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安于仁道,实施仁道。仁道,是君子之道,也是安仁之道。
这个秋日,有缘来到安仁,去领略它蕴含的仁道之味。
秋风习习,斑茅高扬。立于斜江畔,听渺渺江声讲述曾经的过往。也是一个秋日,也许和今天一样吧,秋风萧瑟,江水奔流。这一天这一夜,安仁迎来了一位诗人。他夜宿斜江畔的客栈。秋凉如水,忧思难眠,起床披衣,临窗望江。“王师什么时候才能收复中原啊!”强烈的情感在心中缠绕盘旋,于是蘸墨挥毫,写下两首五律:
其一
千古临邛路,飘然偶独游。
病身那迫老,远客更禁秋。
水退桥未葺,渡闲船自流。
飞腾付年少,回首思悠悠。
其二
三驿未为远,衰翁愁出门。
贪程多卒卒,失眠每昏昏。
天大围平野,江回隔近村。
何时有余俸,小筑占云根。
忧国之思,驱敌之愿,报国之志,却又老之将至。一切的愁思,尽述于笔尖纸端。他是谁?他就是写下“王师北定中元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他一生致力于北伐,主张收复中原,尽管屡遭贬谪,但信念始终未变。
君子之道,昭昭我怀,光照古今!
在安仁古镇下辖的一个叫“新福”的村里,有一支清朝康熙年间从广东移民到此的客家人。他们耕耘稼穑,生活自足后便回报乡里,积极兴办私塾学堂,教当地孩子读书识字,教化仁德。他们所办学堂最多之时达10所。因这支移民全部姓“游”,村民便将他们办的学堂称为“游学堂”。恢复高考后,这支游姓13户人家考上了七个大学生,消息轰出了十里八乡。
安仁之道,泽被苍生,也泽被自己!
仁者,仁爱,仁德,仁义。
德“仁”,安“仁”,纸墨轻若鸿毛,情韵重若千钧。
三
一走出酒店,就看见一座气派的大楼,上书“魏明伦文学馆”。魏明伦,四川内江人。他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有“巴蜀鬼才”之称。这个两层的文学馆贮存了大量有关他的图片、作品、影像、实物等资料,真实反映了他一生文学创作的生命历程。文学馆斜对面有一座2011年从福建闽侯迁建至此的清代光绪时期私宅花园亭阁式戏楼,撑拱、吊瓜、木雕屏,轻盈秀丽,做工精细,雕刻生动。匾额上用蓝漆书写“蜀籁楼”三个大字,两则撰刻着“台上弹丸地,戏中宇宙风”两句楹联。“蜀”“籁”二字寓意魏明伦的戏剧作品唱响天籁,乃蜀中鬼才;楹联则写出了魏明伦在戏剧方面的成就。
戏是人生,人生是戏。戏里戏外,是一代艺术家的风采和辉煌。
公馆老街是一条青石铺就的五六米宽的步行道,中间两条亮堂堂的铁轨蜿蜒伸向前方。铁轨中间和两边对称铺着青色和红色砖头。老街两旁坐落着清末民初时期的房屋,风格样式多为中西结合,灰砖砌墙,白灰勾缝,质朴素雅。不时,有老树的枝杈从院内旁逸斜出,为老街添了一份古朴之美。
我在老街上慢行。突然,一段被隔成了好多大方格的围墙吸引了我。黑框镶边,玻璃罩面,里面摆放着一些近现代人的生活用品。每一个框壁正前方都挂有一块白色标牌,下方写着:“安仁博物馆之时光收纳馆。”听说安仁是中国最大的民间博物馆聚集地,有35座之众,前面的“魏明伦文化馆”算一座,这应该又是另一座了。里面的东西,有些我叫不出名字,只在影视剧中见过;有些曾和父辈、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又退出了我们的生活,淡出了我们的视线,隐没于历史长河中。看着馆内的一件件实物,消失的过去恍若又重现在了眼前,煤油灯、瓷盅、镜子、挂钟、收音机、黑白电视机……一件一件,都是我们、我们的上一辈人、我们的上上一辈人生活的写照和记录啊!
这个博物馆收纳的是老物件,也收纳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时光和回忆。
古镇有古镇的时光,我们每个人不也有属于自己的时光吗?回首过往,我们的时光呢?它去了哪里?又收纳在哪里?望着空蒙的来时路,我一阵汗然。去的尽管去了,但来的仍然来着……
四
在一座老房的大门前,我驻足良久。两扇木制大门中间安着两个铜质圆形门扣,下吊两个拉环。轻轻抚摸,似有一股清幽的冰凉之气穿过岁月而来。门前两边,各立有一根石桩,上端雕刻着两位慈眉善目长须的老人——两位老寿星。他们的头脸全亮堂堂的。中端边角镂空雕着4根小石柱。
这是什么物件呢?看了介绍,我才知道这是拴马桩石雕。它原本是过去乡绅大户等殷实富裕之家拴系骡、马的雕刻,以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凿而成,常栽立在建筑大门的两侧,既有装点门庭之用,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之意,人们称它为“庄户人家的华表”。俗话说“摸摸望柱头,福气一直有”。怪不得老人的头脸那么亮堂,原来是被无数人摸亮的呀!我赶紧上前摸了摸两位寿星的头。来一趟安仁,让我也沾沾它的福气吧!
继续前行,拴马桩石雕被抛在了身后。据说安仁古镇在近代人才辈出,公馆数达27座之多,其中以刘氏公馆最为有名。不知这间是否在27座之列?不知它是否曾经也姓刘?……
五
天色渐晚,灯光亮起来,古镇的夜生活开始了。花树、街道、房屋、游人,全被织进了一片光影里,灿黄,明亮,温馨。来时看到的鸟巢灯也亮起来了,丝丝缕缕的灯光透过“鸟巢”缝漏出来,是那样柔和。
我慢悠悠地走着,在一条条古老又现代的街巷中穿梭。咖啡博物馆与老屋,婚纱与爬满深深苔痕的石缸,沙发与木桌,竟毫无违和感地在一个个店里并存,竟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是时光收纳了安仁,还是安仁留住了时光?我是行走在古代还是行走在现代?抑或是正行走在穿越时空的路上?走着走着,自己也迷糊了……
看到一家青梅酒店。店外招揽生意的广告语挺有意思:梅子青时,岁月成酒,时光与你皆温柔。店招两边,两盏大红灯笼高挂。整洁的店里,摆着排排竹桌竹椅,橘黄的灯光烘托出一种朦胧的情调。青梅酒是一种果酒,也是安仁特产。古有青梅煮酒,今有青梅泡酒。不知新鲜青梅加上冰糖、白酒经过岁月酿制而成的它,是怎样一种温柔?
脚不由自主跨进店里,找一竹椅坐下。
“老板,来一杯青梅酒!”
“好咧,您先坐。”
不一会儿,一大杯青梅酒便摆在面前的竹桌上。它色泽金黄,状如琥珀,散发出悠长迷人的香气。端起杯子抿上一口,舌尖轻颤,一股融合着青梅味的淡淡酒香如丝绸般滑过喉咙。
“好喝!”我在心底赞叹道。
青梅酒,喝下你,果然时光与我皆温柔。安仁一行,青梅下肚,人间值了!
酒酣人醉。带着酒意回到酒店安眠。人影憧憧,灯影朦朦,古镇却静悄悄的。没有车声喧哗,没有人声吵嚷,没有鸡鸣狗吠。
安仁,安静,安居,安乐。
一觉到天明。